peer 发表于 2006-12-31 22:44:48

中国银行改革的下一步

中国银行改革的下一步

果以全球股市为参照,那么几年前还是坏账代名词的中国大型国有银行,目前已成为经过全面改革、为投资者提供可观回报的银行。

过去12个月,中国四大国有银行中有三家赴海外上市——中国建设银行(CCB)、中国银行(BoC)和中国工商银行(ICBC),它们的股价在上市后全线上涨。

这三家银行的首次公开发行(IPO),均以其规模和机构投资者及香港散户投资者的热情而备受关注。仅中国工商银行就筹资220亿美元,成为有史以来全球最大的IPO。

稳健的股价走势,与其说是反映了投资者对这些银行本身状况的看法,不如说是反映出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健康运行的认可。但无论如何,考虑到这些机构一度危险的处境,它们的上市都可说是一项惊人的成就。

长期以来,这些银行一直被视为“技术上破产”,它们之所以能存活下来,只是因为市场知道,其所有者——中国政府——会坚定地站在它们及其储户的背后。

为了让它们走向市场,有关当局投入巨资,耗时五六年,发起了一场多方面的行动。

中国政府从外汇储备中拨出600亿美元,调整这些银行的资本结构,免除了它们资产负债表上数百亿美元的坏账,裁减了成千上万的员工,并引入外国投资者来改善其治理情况和风险管理水平。

仅工行的员工数量就从世纪之交的55万人,降至目前的37万人左右。

这些银行自称,转型是真实的、永久的。工行行长杨凯生表示,该行1999年以来发放贷款的坏账率低于2%。工行是中国最大的银行。

近年来,工行还有意不去追求贷款市场份额,贷款额以每年约10%的速度增长,低于中国信贷增长的总体水平。

在这一过程中,工行失去了一些市场份额,但杨凯生似乎并不在意。

杨凯生表示,银行的信贷增长一直“非常适度”。“我们的目标是在未来维持这种稳定且适度的贷款增长。”

中国银监会(CBRC)银行监管一部负责人汤小青(Tang Xiaoqing)表示,大型上市银行在减少坏账和提高资本充足率方面“做得不错”。

汤小青表示,这些银行现在需要致力于改善公司治理(包括董事会的监督职能),创建一种企业文化——这都是它们作为政府机构时所缺少的。

汤小青表示:“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助于银行及其品牌的持续发展,而且员工也会对其工作单位更加忠诚。”

这三家上市银行的最大控股股东是直属央行的中央汇金投资(Central Huijin Investment),该公司也在尝试创建一个更主动的董事会,将其提名的董事送去海外进修。

国内银行的改革,是与向外资银行逐步开放金融领域的进程同步进行的,符合中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时的承诺。

中国的入世有5年的过渡期,今年12月11日是其兑现入世承诺的最后期限。

与国有银行的改革一样,外资的涉足也是多方面的,并被监管机构聪明地加以利用,以服务于自己的利益——使国内金融业更为强健,更具全球竞争力。

12月11日之后,外资银行只要获准在当地注册为实体,就可以开展全套的人民币业务。

尽管当地媒体对外资可能接管中国银行业忧心忡忡,但要在中国本土向中国银行发起挑战,海外银行却既没有手段也没有资源。

目前,外资银行拥有的中国银行业资产不足2%。但是,在某些领域,它们将与当地银行形成正面竞争,特别是在为大批新富阶层理富领域。

至少20家外资银行还入股了城市商业银行。

有了上限20%的股份,外资银行实际上既可以监督中方经理人,也可以就如何引入现代管理方法给他们提供建议。

中国银监会副主任段继宁(Duan Jining)表示,外资银行有助于制造竞争压力,进一步推动国内银行的改革。

她指出:“外资银行更多的办事处、更多的客户和更大的业务领域将直接造成规模的更快增长。”

她补充道:“我还认为,外资银行将更多地把贷款业务的重心转向本土企业。”

“在对私有企业(包括新兴市场的私有企业)贷款方面,一些外资银行拥有丰富的经验。”

最后一点很重要。近年来中国私有企业发展迅速,其资金来源主要是场外交易市场(curb-market),其次是企业自身的利润。

本土银行和外资银行都希望找到一种方式,将自己与这种显著的增长连在一起。

如果它们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中国银行业改革意义最深远的副产品之一,将是资金更充沛、力量更强大的本土私营领域,这可能对中国自身产生深刻影响,范围远远超出金融领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银行改革的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