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淡淡哀愁——评渐行渐远的民间画
民间年画常于岁末出现于集市上,能供众人观赏,能以低价购得,布置于室内外,一年之后,若嫌陈旧,可再去选来,喜迎新岁。根据民间年画的功能和作用,它们的题材定是广大百姓所喜闻乐见的。细看起来,无非两种,一种是描写人民生活的,一种是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戏曲小说的。后一种无非有些劝诫或教育意义。如我自己收藏的山西年画《回娘家》、江苏苏州年画《十二月采茶图》,山东潍县的《男十忙,女十忙》以及《李白解表》、《西厢记》等都可以作民间年画的精品之作。《回娘家》图为一新婚夫妇,套一骏马,驾一铁轮轿车,新郎着长袍、坎肩,薄底云头皂靴,持马鞭、露笑容,新娘于轿内,云髻饰绒球、牡丹花,一手抚花篮,一手以掌托腮,亦喜形于色。且不说马头马身的装饰,单讲车轿顶上的“仙山捧寿”图案,窗上的防雨绸布走水,以及软帘、凉棚画得逼真,也可见画匠对车马鞍轿的熟悉与写实技巧的精确。
与此相比,采茶图表现了另一番功夫。可能采茶为江南农妇劳作,苏州桃花坞制此年画得心应手。然而,画面并无采茶劳动的情景,只是根据“十二采茶歌”绘制而成。歌中历数十二个月,每月一个故事,三个月的故事合为一幅年画。书里只用了其第四幅,画的是一年中最后三个月的三个故事,“梁山泊与祝英台”、“搜孤救孤”、“吕蒙正赶斋”。图中粉壁长堤相错,流水,楼阁相应,将三个不同时代不同季节不同内容的故事巧妙地溶合在一幅图中,没有漏一丝破绽。最为值得一提的是置于图上方的“吕蒙正赶斋”甚是生动:刘小姐独坐寒窑守炉火待炊,窑外吕蒙正袖手捂口,不胜其寒,踉跄而至,一副未遇文士的寒酸相。图上题唱词:“十二月采茶腊梅开,蒙正当初去赶斋,苦了寒窑千金女,忍饥受寒等夫来。”此等打油诗式的采茶曲多为茶女劳作时所吟,如今伴上墨香,留在纸上,不仅成为对劳动艺术性的再现,同时又讴歌了劳动者的艺术情趣。抽象的构图与具象的情节描绘自然地结合在一处,使得人们对茶女们劳作时的心态产生共鸣,不能不感叹年画画匠对现实生活的深刻表现力。
除去少量山水花鸟外,民间年画似多以人物表现题材。从书中收辑的从宋代至民国时期的百幅年画看,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渔农樵艺,福禄寿禧以及起义领袖和民族英雄几乎应有尽有。年画里有我国人民一年四季的勤恳劳动,安排着自己的生活与命运,也有他们爱什么、恨什么、诅咒什么、追求什么,还有他们唱什么歌,穿什么衣,看什么戏,坐什么车……其中有闪光的智慧,也有可笑的幼稚,有值得夸耀的业绩,也有由各种原因造成的愚昧与荒唐。这些都属一个大的文化背景,年画匠人们用简单而又含蓄的方法表现社会活动的不同心态;年画的顾客们,既是年画的服务对象又是年画的表现对象。他们自有取舍标准,并将标准时时作些变化,帮助画匠们完成各自的艺术活动全过程。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风俗各异,建筑风格不一,根据用途形成了年画的体裁多样化:门画,斗方,条屏,灯画,炕围、桌围、窗花,拂尘纸……年画艺术通过这种经济实惠的途径装饰着大众的生活。可以说文字当初民间艺人创作时,四分之一的心思想着赚钱养家活口,四分之一的心思想着投顾客所好,四分之一的心思放在如何改进他们所表现的和所生活的那个世界,剩下的四分之一放在作品上。其实正是这四个四分之一使民趣民俗成了俗化了的“中国画”,也使年画成了一部民间百科,为研究过去的民间一切社会活动提供了形象的可靠的依据。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