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的边界
□书评人颜桥《看电影的人》沃克·珀西著 重庆出版社2006年1月 20.00元
沃克·珀西在中国的影响力不算大,在西方,他的声誉却很高,他的作品被当做是“精确地表述了混乱的二十世纪的现代人的整体的生存图景”(当然这样的套话适用于任何西方现代作家),因而有的评论文字称他为“废墟里的朝圣者”,外国的网站上有大量的关于珀西的英文资料,其中有一幅有人根据珀西的《迷失宇宙》的灵感而创作的寓言式肖像:珀西悠闲地坐在地球的上面,一只胳膊搭在黑白电视的上面,另一只手攥着一枚能产生水的钻石晶体:这似乎是西方视野里这位作家的一个讽喻画面,是科学、文化、信仰三位一体的独特的表述。
珀西的这部《The Moviegoer》,在1961年首次出版后就获当年的美国国家图书奖,而在网上,《TheMoviegoer》常常被列在长长的西方经典小说的书单上,只不过它的中译名被译为《影迷》(或《热爱电影的人》),而不是《看电影的人》。读过这部小说后,我以为后者的译法更为接近作者的本义,缀词goer本身,有“行人”的意思,而Movie鄄goer直译则是“常去看电影的人”,小说里主人公的居住地方又叫作艾利笙大道(ElysianField),Elysian有“极乐”的意思,可以说,珀西笔下的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是“极乐的行者”(行者即“在路上的人”),这些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都无法找到“自我”的边界,“眼睛迷蒙,不知身在何处”,导致“身份”丧失,失去“存在”的理由,这也是“自省”为什么最终导向绝望的根源。
沃克·珀西骨子里是个悲观的存在主义者,以笔调而论,又受到美国南方文学传统的影响,如果你把那些充满湿度和气味的写景状物单独选出来,甚至会怀疑是否有点福克纳以来南方文学的习气,一点淡淡的怀旧,“无可奈何”的时光,叙述者的后面不断跳出灵魂“自省”的声音:“何为自省的本质?……认识到自省的可能性就是要有所知。一无所知就会陷入绝望。”自省是不停转动的钟表,它让你从“平淡”的生活里“抽离”出来,电影既是“自省”的材料,也是“自省”的边界,“每一部电影都散发着某个环境某个季节的气息”,电影是“平淡”生活的“裂缝”,自省如同野草般在裂缝处疯狂生长,一旦“自省”
停止,裂缝愈合,生活的“庸常”又成为“整体”,这正是珀西眼中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只不过他用小说的外衣去表达哲学的思辨而已,西方的评论者把珀西同克尔恺郭尔以及爱默生相提并论,不无来由。
在珀西的笔下,比克·保林始终处于“自省”的旋涡里,“昨日流逝的时光如同平滑光洁的花生脆糖块”,生活在身后变成顽固的“整体”,而他必须找到一个自省的起点:明日勿忘,明日既是起点所在,也是自省抵达的“边界”,玛西娅、琳达、莎伦,或者是凯特,这些女人的名字,组成了“自省”历程上的某些“坐标”,其实在不断“自省”的同时,主人公也在追问自省本身的意义———“那你爱什么?你靠什么立命?”“你觉得人生的目的是什么?是看电影吗?是跟每个碰到的女人调情吗?”
如果说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奠定了西方理性主义的根基,那么珀西的主人公则是彻底的存在主义者,存在主义的道路前方通向的是一片虚无,自然极乐的边界,同时也是绝望的边界。
**** Hidden Message ***** 谢谢疯兄,我已经通过其它网站证实过楼主确实是颜桥先生,请疯兄放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