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shg 发表于 2006-3-31 16:53:40

冷漠:心灵的麻醉剂

情感,是人的归属的需要。教师应当具有真挚、细腻、丰富的情感,只有这样,他才会具有教育的激情,从而在与学生分享快乐、分担忧伤的过程中,让学生有了情感的归依。冷漠,则是教师缺乏情感的表现,它封锁了学生本应具有的丰富的情感世界,麻醉了学生本应敏感的内在心灵。
冷漠,是教师的天敌。
一、“有时,在我们成年人看来完全是微不足道的一件事,却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痛苦”——摘自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教师应当具有比其他职业更敏感的心灵,更丰富的情感,他能够分享学生的快乐,也能够分担学生的忧愁,哪怕是在教师看来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有可能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寻求到情感的共鸣,都有可能激起学生内在的幸福的感觉。每年的元旦,学校各班级往往组织迎新年联欢会,或组织其他有意义的活动,这是师生贴近感情的有利时机。但是,有的老师,却不愿参加学生的活动,任凭学生一遍遍的邀请。我们说,这位老师,你做错了,你忽视了学生的快乐,你把与学生同乐最好的一个机会放走了,要知道,那是学生精心准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劳动成果啊,因为你的缺席而让学生的心灵蒙上了一层冷漠的冰霜。是啊,你可能要说,学生的那点小表演有什么看头啊!果真是这样吗?不要忘了,我们决不能从一个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小孩子的问题,而是要把我们的心置入童心之中,以无比丰富和细腻的心灵来体验学生的快乐。为师不忘童年梦,常与学生心比心啊!
二、“不要冷落孩子满腔的热烈激情,不要刺伤他们敏感的心灵,不能让孩子变得冷漠无情。”②——摘自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
“冷”,往往表现为冷冰冰的面孔和心灵,“漠”,往往表现为对学生情感的忽略与漠视。该赞赏的不赞赏,该愤怒的不愤怒,没有是非,没有正义,而是像机器一样按程序“操作”着教育工作,像木偶一样敷衍着本应丰富的学校生活。他的情感的单调势必造成他生活的单调,不但如此,他还要让学生的内心变得像他一样冷漠无情。
苏霍姆林斯基在《关于人的思考》中就写了这样一个冷漠的教师:
一年级小学生阿廖沙带了一支哥哥给他做的木笛到学校里来。他一会儿按上一会放开钻在木笛上的孔,小男孩吹出了他熟悉的旋律。木笛不仅吸引了小男孩们,连高年级的男生也对它感兴趣。木笛从一支手传到了另一只手,但碰到了一个淘气鬼——五年级的阿纳托利,他突然想起来要把木笛上的一个孔扩大一些。阿廖沙看到阿纳托利用小刀扩孔,就要求他把哥哥的宝贵礼物还给自己。阿纳托利扩了一个孔,但木笛上出现了裂纹。由于这个裂纹,致使木笛吹出的声音发颤。
“阿廖沙的同班同学跑到老师那里去了,争先恐后地告诉老师发生了什么事。阿廖沙哭着站在一边,手里握着木笛。阿廖沙皱着眉头看了看老师,期待着玛丽亚•伊万诺夫娜会激动起来,分担他们的忧伤。但女教师冷漠地扫了一眼诉苦的学生们,而对阿廖水,甚至连看都不看一眼。‘想想,这算什么痛苦’,她说,从她的声音里听出了讽刺。‘让哥哥再做一个不就得了。孩子们,不要拿你们的小事来蒙哄我。你们想出来各种各样的解闷的事情太多了。最好还是上课吧。’”
其实,教师不应是这样的,一名好的教师应和孩子们一起“激动起来”,分担他们的忧愁和“痛苦”,为孩子们主张正义,与孩子们一起愤怒地斥责不道义的行为,而不应当给孩子火热的心灵泼冷水,不应当让孩子的敏感的心灵受到伤害。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苏霍姆林斯基对这样的教师忍无可忍:“在他们(孩子)的心中高尚的、火热的,但还比较微弱的火苗,被冷漠这种刺骨的冷风吹灭了”,“孩子们再一次遇到不正当的行为时,他们就不会对恶做出敏感的反应”,而是“对周围世界中的现象的冷漠,对其他人的精神世界的冷漠,产生了利己主义和自私自利的行为”,“我深信,儿童利己主义的根源是情感的荒芜”。

dfz001 发表于 2006-3-31 18:03:48

教师不是圣人,也不应当被当作圣人。
    任何工作中须有热情,这句话不假,但教师是否都能够得到生活的基本保障和尊重呢?如果不是的话,尊师重教得不到落实,教师很难热情起来呀。

cycle_zzy 发表于 2006-4-5 00:42:13

教师和医生不宜太过现实

有气也别往学生和病人身上撒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冷漠:心灵的麻醉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