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rccc 发表于 2006-2-3 11:18:50

余世存:关于李敖的一点想法

关于李敖的一点想法
余世存

  李敖的神州文化之旅在大陆引起了较强烈的反应。几千万网友在网上一睹李敖的北大、清华、复旦演说,无数的文学、文化、新闻界人士对李敖表态,欲发掘出李敖的大陆意义,做出只有自己是其知己的“盖棺定论”。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文人相轻心理表现出来的对李敖的不屑,即李没什么成就,戏子,大俗人一个;言必己出心理表现出来的对李敖的否定,即李不会对大陆的社会转型起什么作用,对大陆的听众不会有什么正面作用,没有什么真知灼见,虽然会说一些正确的废话,但属于二丑,帮闲,拍马一类。
  我觉得这种同行间的反应是相当有问题的。它说明我们大陆文化人缺乏一种健全的社会角色意识,缺乏一种文化自觉,更关键的在于,它说明我们大陆文化人缺乏一种立身处世的“安全感”。
  李敖的文学成就不是很高,这是不用讳言的一个事实。只有中学生式的文学审美能够从李敖的创作中受益,因为李敖自己一直是一个文学青年。他年轻时有过如同大陆撒娇派内容的名文,老年人和棒子,等等,控诉、反抗过老大专制的中华文化。不幸的是,他的心智一直停留在这种孩童状态,即我所谓的类人孩阶段。他的创作和他的生活很少进入理性的可以交流沟通的成年层面,他停留在自我中心水平,而无自我和他人意识,朴实地自处并平等地跟他者共处。
  但一个人的自我认知是一回事,他对社会的作用是又一回事。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大抵非凡的言行,总是出自一些不为庸众所能理解的怪才、疯子、特立独行之士。这些异行,从一种个体的立场上丰富了社会和人性的经验。我们完全能够理解,二三流的知识、创作对于个体甚至阶层的启蒙导引力量。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正在于人们身处的不是一种“开放性”的社会,社会并没有进入良性发展的状态。
  李敖不是对此没有意识,但他的选择是个人性的。他不需要社会的现实认同,他是以个人的努力或见识在向历史、文化致意。因此,知识界、新闻界对他的讽刺,在他那里不会有什么意义。说到底,知识界也好,新闻界也好,并没有占有社会名利之上的更高的道义资源。说到底,当代汉语世界的知识界和新闻界,其独立的正当性和有效性是可疑的。
  可以说,李敖最大的创作成就,是创作了自己。“把自己的岁月变成作品”,是李敖的拿手好戏。这是多少中国文人学者梦想不得,或有心无胆的事业:一个活得自在、潇洒、阳光的人。我们的文化哺育下的文人学士,不是没有追求,只是这种追求总只是“小人”(乖巧的类人孩)式的一时一地,只有真正的英雄(成年人)才会英雄一生一世,只有李敖这样偏执型的类人孩,才会“英雄”两岸三地。虽然对李敖来说,他活得并不容易,他是独孤求败,汉语世界少有他的朋友。
  李敖自承晚年变成了一个演员,因为更适合他生存的台湾专制时代已成过往,台湾地区、大陆港澳等地,对他都不成为战场。他不再是反专制的斗士,反而是市场上的推销人员。这一点,他有自知之明。向民治社会的民众和精英推销人生的才学经验,已经“伊于胡底”了,甚至可以说非李敖所长。因为他的长项就是夹缝中的灿烂,米粒之珠大放光华,他成于夹缝。他的市场或说战场也就在夹缝之中。因此,他虽然只具有学生式、类人孩般的学问,但他敢于到大陆港澳在大言炎炎。这一点言行,已经足够该地区的听众们“学习领会”的了。
  就是说,李敖虽然自称出家人,但他仍属于外来的僧人,他的言行仍对转型的社会有意义。倒是我们自己的学者和记者们不见外,从自己人的角度指责李敖,在李身上寄托自己不能一以贯之的勇敢、正义、学问、思想,希望李敖能担待这种种好梦。不幸,李敖从不如人意。
  文人学者的反应有点像历史上的“濮议”事件和大礼议事件。这当然不能类比,更可以说明的李敖大陆之行反应的,可能还是大陆自己的顺口溜中的一句,工作搞不好的原因之一:“像是跟老婆睡觉,自己人老搞自己人。”或者,我们的文人学者已经不把李敖当自己人,就像一群猴子,被主人豢养或被管制,一只外来的猴子到主人脚边走了一圈,这群猴子就对其喧哗狰狞,如中风狂走之士,如仗节死义之徒,因为清理门户,纯洁队伍,因为那只猴子可能是一个奸细。

hovercoco 发表于 2006-2-7 12:47:33

哈哈,沙发,评得不错啊

fjmlj8818886 发表于 2006-2-28 18:52:59

评得不错啊!!!!!!

nisong128 发表于 2006-3-25 14:21:01

谢谢提供少见的资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余世存:关于李敖的一点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