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46|回复: 10

[【书香茶座】] 10月3日逝世的知名人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3 10:56: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孙用 (1902.5.18—1983.10.3) 浙江杭州人。原名卜成中。1919年中学毕业,后考入浙江省杭州市邮局,当检信生。在邮局工作23年,任过县邮政局长。后又当过几年中学教员。曾编辑过《奔流》杂志。历任中国鲁迅研究室顾问、人民文学社编辑、中国翻译家协会理事,在鲁迅著译的编注校印和《鲁迅全集》的出版方面作出过重要贡献,是鲁迅研究专家。半个多世纪中,为中国的进步文化事业和国际文化交流作了许多工作,1959年获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劳动勋章和波兰密茨凯维支纪念章,曾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26年开始自学世界语,先后从世界语翻译了许多外国文学作品,主要译著有:《过岭记》、《勇敢的约翰》、《春天的歌及其他》、《甲必丹女儿》、《保加利亚短篇集》、《美丽之歌》、《裴多菲诗四十首》、《可爱的祖国》、《斯未尔宁斯基诗文集》等。曾任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理事、中国世界语之友会会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3 10:58:06 | 显示全部楼层
1913年2月,韩先楚出生在湖北省黄安(红安)县,家里经济状况很差,韩先楚幼时做过放牛娃,做过短工还做过“篾匠(即把一根完整的竹子弄成各种各样的“篾”,用来制作各种产品)”,因此,人们评价韩先楚的一生,经常会说到他是“从篾匠到上将”,一步一步爬上来的。




韩先楚上将

作为一个穷苦百姓家的孩子,韩先楚很早就接受了“官逼民反”的革命思想,所以,1927年黄麻起义时,韩先楚也加入了家乡的农民协会,并于1930年成功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3年,韩先楚所在的独立团被整编进红25军,留在鄂豫皖地区与敌军战斗,韩先楚因作战有勇有谋、不惧生死从军中一路连升,先后做过红25军224团副连长、连长、营长,并成功带队抵达陕北。

不过跟陈锡联、许世友等人相比,韩先楚升值的速度要慢上许多,原因无他,只因韩先楚此人实在太过正直坦荡,做事向来直来直往,得罪过不少人,升迁的速度自然不会太快。

一次,韩先楚所在的游击队抓住了几个打探红军消息的人,上级都认为这是敌方派来的侦察兵,让韩先楚把他们处理掉。

可是韩先楚认为,打探红军消息不一定就是敌方的人,是红军的亲人也说不定,所以拒不执行上级的命令。




红军队伍

韩先楚的做法惹恼了上级的领导,便被撤职去当伙夫、抬担架。

这点波折对韩先楚来说根本算不得什么,韩先楚根本没有放在心上,做伙夫也敢用扁担缴敌人的枪,就这样,他凭借着一身的勇猛和刚强,又一路升任成班、排、连干部。

1934年11月,韩先楚跟随红25军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名义,从河南罗山县何家冲出发西进。

一路上,韩先楚做过先锋也当过救兵,破过包围圈也堵截过追兵,数次在危机情况下掩护军主力和军领导脱离险境,一次次战胜让他在军中的名气逐渐大了起来,尤其是独树镇战斗,更是让韩先楚扬名立万。

彼时,韩先楚为了守住阵地掩护主力部队转移,带着红军战士顶着恶劣的天气与敌人展开一场激战。

军政委吴焕先下了死命令“坚决顶住敌人,决不后退”,韩先楚就坚守在前线,勇猛果敢,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子弹耗尽了,他就从通信员身上抽出一把大刀,大声喊道:“共产党员跟我来!”随后毅然决然的与敌人白刃格斗。




白刃战

一场恶战结束,韩先楚完成了吴焕先下达的任务,此时同在前线的吴焕先也看到了韩先楚在此战中的英勇表现,忍不住感慨:“唯楚有材,先楚为例!”

此后,韩先楚跟随红25军先后参加过第一次、第二次反围剿,始终冲在最前线作战,葛牌镇战斗中,哪怕身负重伤,仍坚持作战,导致左肩左臂成了残废。

1935年9月,韩先楚因直罗镇战役中战绩突出白提拔为红15军团75师团长;1936年因成功掩护毛泽东、彭德怀指挥部升任为78师副师长,不久又升任红78师师长。

韩先楚为师长期间,红78师途经宁夏定边,此处守城的敌军将领是马鸿逵,多日来一直固守不出。

韩先楚就一个人骑着一匹马,堂而皇之的绕着城楼走了一圈,还不忘气定神闲的挑衅:“敌惧我歼,攻城可克。”




韩先楚与战友们合影

不久,西征军总指挥彭德怀传来指令:“置定边于不顾,继续绕道前进。”意在不让韩先楚再战,可韩先楚不听执意攻城。

韩先楚是好战将军,但好战也善战,有勇也不是莽夫,此次攻城,果然一战成名。

彭德怀得知以后大喜,特意给韩先楚发来贺电:“你们机动灵活,攻克定边,庆祝胜利,防务移交宋、宋(红28军军长宋时轮、政委宋任穷),继续向盐池前进。”

1937年,韩先楚加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二期学习理论知识,也为此后他能成为一代名将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同年8月,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抗战,韩先楚担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8团副团长,参加过平型关战役,又南下太行创建晋冀豫抗日根据地,不久又升任为团长。

抗战初期,韩先楚又与刘伯承、邓小平合作,在武乡以东长乐村地区与1500多名敌军展开激战4个小时,因为地形等原因,八路军的处境十分危急,韩先楚为破敌军,率团与日军进行5次白刃战,才将敌人打退。




韩先楚正与人商量作战方针

刘伯承看到韩先楚在战场上的表现,都忍不住开口称赞他,后来武乡县在长乐村建立革命烈士纪念碑,还特意请韩先楚题词。

整个抗战时期,韩先楚挺进冀南、攻克威县、开辟冀南抗日根据地、南下参加漳南战役、率部进行邯长公路破击战,一路奋战一路成长,成为八路军内部叫得出的响当当的人物。

四保临江居功甚伟

抗日战争胜利后,韩先楚奉命前往东北闯将东北根据地,也是在这里,韩先楚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1946年5月,为了牵制国民党军对北满的进攻,中央军委电令辽东部队“在中长路上选几个城市打一打”。

当时人们都不看好我军,原因是之前我军在沙岭子与敌人交手时失利了,便有人说:“沙岭子小小窝棚都没能打下,还能打大城市吗?”

也有人跟着附和嘲讽:“估计是派个把师到沈阳附近放几枪就回来了。”




硝烟弥漫的战场

对我军来说,这不仅是一场阻击战,还是一场荣誉战,是决定我军在群众心目中地位的关键性战役。

韩先楚主动请缨,一场鞍海战役赢得干净漂亮,不仅创下了东北国民党军战场起义的先河,还成功让敌军从北满进攻的兵力中抽调4个师的兵力回援鞍、海,完成了组织上交代的任务。

韩先楚还因为鞍海战役打得好受到了毛主席的表扬。

1947年1月至2月间,韩先楚与彭嘉庆等将领率4纵向敌军驻点发起攻击,在第一次保卫临江战役和第二次保卫临江战役中,顶着零下三四十度的气温与敌征战五十多天,期间作战五十多次,拔掉敌军驻地四十多个,歼灭敌军六千多人。

1947年2月,韩先楚被组织任命为东北民主联军南满第4纵队副司令员。




会议上的韩先楚

同年三月,敌军向临江根据地再次发起进攻,被我军粉碎后仍不死心,又凑足兵力向临江发动第四次攻击。

我军与敌方相比,不管是作战人数还是武器装备都落后不少,为了应对危机,南满分局再次召开紧急会议,会议得出结论:无论战争多残酷也要打胜这一仗。

由曾克林与韩先楚共同担任前线指挥部指挥,韩先楚去与曾克林开会,却发出了不同的指令:

曾克林等3总队领导认为应该先攻打云南部队暂编20师,相比于其他敌军,这支部队的装备较差、战斗力也不强;

韩先楚则认为应该先攻击更强的蒋嫡系89师加54师的一个团。

起初,曾克林等人并不同意韩先楚的主张,毕竟处在弱势一方还要进攻强敌并不现实,如果贸然让其他部队增援还可能被敌军围困,韩先楚的建议并不现实。

双方都不能说服对方认可自己,便给陈云、肖劲光分别发去电报,等待二人裁定。




解放军战士在东北

陈云、肖劲光看了韩先楚的意见,觉得韩先楚的意见更为可行。韩先楚认为敌军装备先进难免骄傲,刚刚调来对当地的形势也不够了解,如果我军能够利用地形上的优势突然暴起,肯定能打敌军一个措手不及,继而粉碎敌军的全面进攻目标。

二人将韩先楚任命为主指挥,统领作战。两天后捷报传来,韩先楚将敌89师及54师的一个团一举歼灭在辽宁红石砬子(红石镇)地区,又将敌军两个师的增援打退。

我军以百名人员伤亡换取敌军近万名士兵,很好的震慑了其他各路,敌军看89师被歼纷纷撤退,成功扭转了东北战场上的局面。

1947年,韩先楚带队攻克梅河口重创敌军,升任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司令员。

此后,韩先楚歼敌师、收地区,攻克开原、四平,辽沈战役中又攻克了被敌人吹嘘为“第二个凡尔登”的配水池和亮马山,突入锦州市内歼灭敌军指挥部……所到之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所率领的部队也被人们称为“旋风部队”。




韩先楚与友人合影

1949年4月担任12兵团副司令员,参加了武汉解放战役,随后又率部解放了长沙,成为湖南军区副司令员,消灭了白崇禧部队,又亲自来到海南了解地形、海情、敌情,成功解放海南……

韩先楚征战一生,组织询问他调动意见的时候,他本人也曾亲口说过:“我是打仗的人,还是到有仗打的地方去锻炼吧。”

抗美援朝,韩先楚又积极奔赴朝鲜,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完成了许多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直到1953年才因病返回祖国。

刚正不阿为秘书破例

从朝鲜回来之后,韩先楚出任中南军区参谋长,1955年授衔,被授予上将军衔。和平年代,这位“好战”将军又将战场转移到了祖国的建设上。

1966年5月,韩先楚任职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处书记,在此期间,他主抓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并对福建建设提出来关键性策略:“一个吃饭的问题,一个穿衣的问题,一个基础工业、基础设施,一个工作母机,这几大项要列计划,要解决。”




韩先楚与妻子合影

不过韩先楚战场上骁勇善战,对经济建设这方面的知识了解的并不全面,所以他一面学习一面讨教,每次省里开会,地方干部发言时,韩先楚总是听得极为认真。

常年作战,让韩先楚养成了爱看地图的习惯,他专门命人绘制了一幅“福建战略图”,将当地的大中型企业、水库、投资项目和已探明的矿产资源等都标出来,以便自己更快的了解掌握福建的经济建设。

同时,福建与台湾临近,韩先楚十分重视海峡东岸的情报资料,通过报纸、电台等传播方式,了解香港、澳门以及台湾的情况,积极拉拢、加强海防。

韩先楚凡事必定亲力亲为,也要求下级官员们同他一样:亲自走、亲眼看、亲口讲、亲身知,为了贯彻这一理念,韩先楚从单从1969年和1973年这两年的时间,就先后走访了二十多个县市。




韩先楚在飞机上

1974年韩先楚又出任兰州军区司令,重回老本行,韩先楚下部队看地形、探访沙漠、登高布防,甚至还跑到内蒙古策克边防站跟边防连的战士们一起住了一晚上。

1980年,韩先楚调任中央军委常委,后来又被选举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依旧四处奔波忙碌。

不过那个时候韩先楚的身体状况就不太好了,不在担任大军区司令职务,渐渐的政务处理的也少了。

到了1985年,韩先楚的肝癌已经严重到了一定程度,他不得不暂停工作到武汉东湖疗养。

同年十月,韩先楚搬进武汉东湖百花 1 号,这里的气候、环境相较而言更适合养病,医疗设施也很先进。

突然赋闲下来,韩先楚并不适应,为了丰富疗养的生活,也为了转移自己对伤痛的注意力,韩先楚开始临摹字帖。




韩先楚妻子正在写字

韩先楚身边的工作人员曾建议韩先楚养一些花花草草,被韩先楚否决了,理由是养花草也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

加之早期韩先楚上过几年私塾,学习过书法,韩先楚本人也十分喜欢毛笔字,所以没事无聊的时候,秘书就为他安排一些书法活动。

韩先楚临摹柳公权的“玄秘塔”,一天两个小时,从不间断,还经常会请省书法协会的同志和《书法报》的编辑来家中讲解书法知识,继续学习充实自己。

1986年元旦,韩先楚放了秘书姚科贵几天假期,15日,又亲自给姚科贵打电话,邀请姚科贵回武汉过节。

“1月29日,他又亲自打电话给我,要我2月1日赶到武汉。我意识到这可能是他最后的春节,也可能是他最后的生日。”姚科贵回忆当时的情境时说道。

于是姚科贵紧赶慢赶,按照韩先楚的要求回到武汉,为上将庆祝生日。




韩先楚与姚科贵合影

2日中午,众多战友亲朋好友齐聚韩先楚住处,陪伴韩先楚过生日,席间,韩先楚十分高兴,还让姚科贵代替自己向诸位宾客们敬酒。

8日就是除夕夜了,韩先楚拄着拐杖走进了秘书姚科贵的房间,很是感慨的说道:“姚秘书,你跟了我这么多年,是秘书也是参谋,也是助理,我把你给耽误了。我现在身体不好,不能再耽误你了。”

姚科贵有些无措,连忙摆手:“首长,别这样说,能在您身边工作,我很幸运……您当年爬雪山过草地,从枪林弹雨中走过来,我这点付出算什么。”

韩先楚也并未继续争论,只让姚科贵陪他去外边散散步。

果然没过多久,韩先楚就亲自给余秋里、杨得志写信,希望他们能够帮忙给姚科贵安排一个合适的工作。

体恤下士名垂青史

杨得志曾经说过,韩先楚一生刚正不阿,为党为国为民却从不为自己谋划什么,如今韩先楚既然开口为秘书安排工作,他们必定会完成其这一意愿。




韩先楚与杨得志合影

1988年解放军部队恢复军衔制,姚科贵还被邓小平同志亲自授予少将军衔,不久又被授予中将军衔。

很多人都不了解内情,不知道韩先楚为什么破例为秘书安排工作,直到韩先楚病逝后,姚科贵在撰写纪念上将的文章时才交到了原因,人们才得以了解韩先楚的良苦用心。

姚科贵是1967年春节过后被调到韩先楚身边工作的,当时军区政治部秘书处就对姚科贵说:“这是党组织经过考察了解后确定的,要服从组织安排。”

起初,姚科贵还很紧张,军区党委办公室主任就专门找他谈话开解他。

当年4月,姚科贵来到了韩先楚处。

刚被调到韩先楚处的时候姚科贵31岁,韩先楚逝世时姚科贵50岁,姚科贵在韩先楚身边一干就是二十年,人生中最美好、最有活力的年华,都奉献给了韩先楚。




韩先楚与友人合影

韩先楚是个名副其实的“工作狂”,他的秘书工作量也要比其他人巨大,韩先楚深入基层经常开会,姚科贵要记录工作情况,记录会议内容,也要记录领导讲话的内容。

姚科贵二十年的秘书生涯中,仅记录工作情况的笔记本就有90多个,起草的文稿整理的资料从1970年到1983年间就达到了100多万字。

姚科贵在韩先楚身边的日子,没有每天工作“八小时”的规矩,也没有周末节假日这样的传统,韩先楚忙了他就忙,韩先楚闲下来他能休息几天。

在韩先楚的住处,姚科贵就住在一个十平米的小房间里,方便韩先楚随叫随到。

姚科贵在韩先楚身边工作多年,有过许多次调动工作的机会,可是韩先楚喜欢姚科贵的性格和工作态度,不愿放他走,姚科贵就听从韩先楚的命令,一直留在他的身边。




韩先楚与工作人员合影

姚科贵工作量大,休息的时间很少,年轻的时候还能游刃有余,随着年纪的增长,身体和精力越来越不好了。

姚科贵生病,韩先楚很是担心,经常强迫姚科贵休息,还会让警卫员定期送姚科贵去医院检查身体,有的时候姚科贵生病住院,韩先楚还会亲自前往医院探望。

多年来,他们二人是上级与下级,更是朋友与亲人的关系,所以韩先楚离世以前,才会惦记着姚科贵的工作问题,知道姚科贵的才华与能力,才会觉得将姚科贵留在自己身边二十多年,是耽误了他。

也正是韩先楚这种体恤下士、思虑周全的品性,即使韩先楚病逝多年,姚科贵仍旧对他十分怀念尊敬。

1986年10月3日,韩先楚在北京逝世。

点评

这位听说过  发表于 2023-10-3 20:5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3 10:5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吴亮平(1908年6月26日-1986年10月3日),曾名吴黎平,浙江奉化人 。中国著名的无产阶级政治活动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翻译家。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参加长征,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地方工作部部长、第三军团宣传部部长。1936年负责接待美国记者斯诺访问陕北,并担任毛泽东同斯诺谈话的翻译。后任《解放周刊》编辑,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委员,中共抚顺市委、东安地委书记。建国后,历任中共上海市沪西区委书记、中共中央华东局企业管理委员会副书记、化学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领导小组成员、中共中央党校顾问等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3 10:59:11 | 显示全部楼层
马海德,原名乔治·海德姆,1910年出生在美国纽约州布法罗市。1933年刚从瑞士日内瓦医学院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在得知中国上海流行一种叫“热带病”的疾病。



出于对中国向往,以及渴望自己的医术能有用武之地,马海德从瑞士来到了中国。来到了中国3年后,经过宋庆龄的推荐,马海德和斯诺来到了当时中国工农红军最高指挥部驻地,革命圣地延安。

在这里,马海德对红军有了深入认识,被最终选择留了下来,成为红军的卫生部顾问。也许冥冥中自有安排,马海德在延安遇到了自己的爱人,结识了在当时有着延安第一美女之称的周苏菲,两人相依相伴生活了48年。



在中国找到了人生意义后,马海德就考虑如何才能成为中国公民。马海德的儿子周幼马回忆时说,“父亲最终加入中国革命队伍有诸多推动力,而上海岁月带来的是最初的启迪。一个原本对中国革命事业毫无所知的年轻人,内心第一次被某种激情点燃。”

在延安工作时,马海德就有定居中国,并取得中国国籍的想法,为此他多次向周总理求助,结果周总理答应了他的请求。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这天对于马海德来说,是意义非凡的一天,因为他申请成为中国公民的申请书获得了批准。



据周苏菲回忆,周海德那天特别激动,他是新中国第一个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有一个证书,上面是周总理的亲笔签名。很快,马海德被新政府任命为卫生部顾问,协助组建中国医学科学院所属的皮肤性病研究所。

此后,马海德为提高中国医疗水平而努力。1964年,中国先世界宣布消灭了性病,这背后马海德功不可没。1988年10月3日,这位为新中国医疗做出重大贡献的美裔医生,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

点评

这位也知道  发表于 2023-10-3 20:5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3 10:5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叶克明,北京市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北宁路丰台廊坊段段委书记,中共北平地下党北宁铁路铁委书记,晋察冀分局党校副书记,晋察冀分局警卫大队分总支书记,晋察冀日报秘书兼总支委,晋察冀中央局城工部铁委书记,天津铁路局政治部主任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叶克明历任中长铁路稽核局总稽核,哈尔滨铁路局总稽核,铁道部国家监察局副局长,铁道部运输总局副局长,铁道部机车车辆局副局长,铁道部财务局局长等职。1982年离职休养。1997年10月3日在北京逝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3 11: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毕际昌,1917年生,山西和顺人。1937年11月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青年时代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先后在太原参加了当地的牺盟会及和顺县抗战委员会。曾任和顺县武斗科干事、1941年后任中共和顺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太谷县委书记,中共太原市委委员,中共南下区委副秘书长(地委级)等职。建国后,历任福建省军管会企业处处长,福建省工业厅副厅长、省委委员,省工业厅厅长,省委副秘书长,省工交办主任,福建省经委主任、党组书记,省计委副主任、主任、党组书记,省革委会副主任、1977年12月至1981年6月省人民政府副省长,1981年任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常务董事、副总经理,中国国际经济咨询公司董事长,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副董事长、党组副书记、首任首席监事。1998年10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3 11:0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宋汉良(1934~2000·10)】 绍兴马山镇宋家?人,中共党员。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
  1952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54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系。196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新疆中苏石油公司地质调查处实习员,新疆石油管理局油田研究所代党委书记兼政治处主任,新疆石油管理局党委常委、副局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副主席。一生献身于新疆建设事业,为新疆石油工业的腾飞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85年至1995年,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三、十四届中央委员,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2000年10月3日在北京逝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3 11:0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唐青山,蓬安县人,1913年生,出身贫农,少年丧父。1933年加入红军,长征途中三过雪山草地。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0年10月3日,因病在沈阳逝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3 11:0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曹诚,原名曹三省。河南省内乡县人。1935年参加革命运动,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6月,受省牺盟总会派遣,曹诚任孝义牺盟分会特派员,同时兼任孝义工委书记。在八路军总政治部的全力支持下,曹诚同志在孝义县组建了一支游击队,通过3名经过长征的红军干部的加入,这支游击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沿着正确的建军轨道发展壮大,成为党在孝义县的一支新型的人民抗日武装。这支地方武装,始称八路军晋西游击队,后来遵照邓小平同志的指示,为了维护我党同阎锡山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更名为牺盟晋西游击支队,次年归属山西新军决死二纵队建制,改成游击三团,曹诚任团长。
图片
▲ 第115师司令部在孝义碾头村驻地
1945年以后曹诚任冀东军区第十五军分区参谋长、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冀察热辽军政大学副教育长、代教育长。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军队的教育和训练等领导工作,为加强和规范部队教育训练,提高军事素质,促进军队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3年10月3日,曹诚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31 00:32 , Processed in 0.394517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