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65|回复: 5

[【书香茶座】] 9月30日逝世的知名人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9-30 11:5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谭震林(1902年4月24日-1983年9月30日),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曾任中共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83年9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9-30 11:59:31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德才(1917-1986),陕西三原人。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游击队,先后在中(部)宜(君)游击队、甘肃省三河县游击队当战士、分队长。参加了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刘德才历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六团连长、营长,桑干河武工队队长、政治委员,第五军分区县支队支队长、晋察冀野战军副团长、团长、副旅长,第十九兵团副师长。参加了平型关、百团大战等战役。1937年9月,平型关战役前夕,刘德才在山西省灵丘县三山镇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平型关战斗中,他火线代理排长,率领全排战士与敌人展开白刃格斗,最终赢得胜利。在打扫战场时,刘德才在西山沟搜出三名日军,经过激烈搏斗,最终杀死三名日军。  1938年5月,按照毛泽东的主张,一只新组建的挺进支队开始向冀东进发,刘德才当时任支队下属三大队一营一连一排排长。在攻打延庆城时,刘德才所在连的连长李纪高受了重伤,营部临时指定刘德才为代理连长,把连队的剩余人员组织起来,负责掩护全营撤退。据《六团史略》记载:“部队与敌展开激烈巷战。激战中一连连长李高纪负重伤,排长刘德才掩护连长撤退,和一个鬼子拼上刺刀,被鬼子刺中腹部,刘德才忍着剧痛,趁鬼子拔刺刀的瞬间,用手榴弹将敌人砸死。”最后,他率领1排和全体伤员安全撤出战斗。打过延庆,支队在密云沙峪村与日军又打了一场遭遇战,战斗中,刘德才率领突击队员手持大刀,和敌人杀成一团,经过半小时的激烈拼杀,敌军全被歼灭。在固守建昌营时,由于营部临时通知撤出建昌,面对敌人的重重包围,刘德才采用声东击西策略,佯攻西门、南门,然后率领1排出东门猛冲敌人,杀出一条血路,全连很快从东门突围,走出三五里陡然向南而去,奔迁安方向疾进。在这次突围中全连仅有3人伤亡,刘德才在这次战斗中负轻伤。  解放战争时期,刘德才任晋察冀军区第四纵队十旅二十九团副团长、团长、副旅长,第十九兵团六十四军一九零师副师长。参加了清风店、石家庄、平津、太原、宁夏等战役。  新中国建立后,刘德才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后来,他到南京军事学院学习深造。1952年7月,以优异成绩毕业,被分配到原部队担任一九○师师长。1955年3月5日,他调任第3兵团守备二师师长,同年被授予大校军衔。  1961年3月,刘德才调任旅大警备区外长山要塞区司令员。1964年刘德才任第六十四军军长,晋升为少将,以后任旅大警备区司令员、沈阳军区副司令员兼旅大警备区司令员、沈阳军区顾问,是中共九大、十大代表。曾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6年9月30日夜,刘德才病逝于沈阳,终年69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9-30 12: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徐逸樵,原名颂薪,浙江诸暨人。早年留学日本,1937年后任国民党第二十集团军秘书长,第三十一集团军政治特派员,陕西省立政治学院院长,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训练处处长,国民党政府驻日本军事代表团顾问。1949年辞职,在日本从事历史研究,同时为中日两国关系正常化和祖国和平统一事业做了许多有益工作。1978年回国定居,曾任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1] 。
在抗战的几年里,徐逸樵相继担任过国民党重庆中央大学指导员、国民党陕西省立政治学院院长、国民党豫鲁苏皖边区党政委员会委员、国民党冀察战区党政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等职 [1] 。
中文名徐逸樵国    籍中国民    族汉出生日期1898年逝世日期1989年出生地诸暨化泉乡黄坂阳村
目录
1 人物生平
2 担任职务
3 主要经历
4 社会贡献
5 主要作品
人物生平编辑 播报
徐逸樵(1898~1989),原名颂薪,浙江诸暨人,父徐尚书,举人出身,治学谨严,对逸樵影响很深。
徐逸樵6岁进贞惠小学,12岁赴杭州就读商科、农科学校,17岁毕业于诸暨中学。1918年,赴日本东京高等师范留学。1923年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文学部。1924年春回国,先后在浙江省立法政专门学校、上海法政大学、浙江省立严州中学任教。
担任职务编辑 播报
曾任国民党政府第二十集团军秘书长、政治部主任,第三十一集团军政治特派员,陕西省立政治学院院长,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训练处处长,国民党政府驻日本军事代表团顾问。1949年辞职。是第五至七届全国政协常委。曾任中日关系史研究会顾问。
主要经历编辑 播报
1933年8月至1934年7月任省立严州初级中学校长。先生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成回国,先后任教于浙江省立法政专门学校。省立女子师范、杭州女子中学、上海法政大学,后应邀到南京国民党中央党部训练部任职。1933年应教育部长王世杰邀,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二科科长。
1935年“九一八”事变后,国联派李顿调查团赴东北调查,国民党政府准备派几位专门委员一同前往,先生名列其中,日方畏其宣传抗日的知名度,指名加以阻拦,国民政府作出让步,使致他终未出关。先生受此大辱,愤而辞去训练部之职,再次转向教育,出任严州中学校长。
1936年,到英、法、德、意、苏联等国考察教育。
1937年卢沟桥事变,祖国面临危亡,先生投笔从戎。先后出任国民党20集团军秘书长、31集团军政治特派员。
1940年创办陕西省立政治学院,任院长。
1944年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训练处长。
1946年奉命赴日本任国民政府驻日代表团顾问,后与张群等创办“亚东协会”任常务理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汤恩伯、蒋鼎文、张群等都曾劝其去台,但先生不为所动,并毅然辞去驻日代表团之职。先生在日本生活了30多年,既不去台,也不入日籍,始终以中国侨胞民身份,潜心研究日本历史,并在艰苦的环境里,努力为中日友好和两国关系正常化 、为祖国和平统一事业做了许多有益的上作。1960年,先生将唯一带在身边的幼子送回祖国参加建设。
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后,先生携夫人几次回国,曾受到周总理和邓颖超同志的亲切接见。
1978年回国定居,任五届、六届、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1989年9月30日病逝于北京,终年90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9-30 12:0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杨树根同志是江西省樟树市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历任通信员、司号员、师直青年干事、团宣传队长、政治指导员、师教导队政治委员、团政治委员、师直总支书记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他参加了直罗镇、东征、西征、山城堡等战役战斗。  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山西省委军事部干部、中共晋中地委书记、山西省委驻太岳办事处军事部部长、八路军师先遣支队政治委员、团政治委员、分区政治委员等职,指挥所部参加了百团大战,组织军民开展破袭战、麻雀战,粉碎日伪军多次围攻和“扫荡”。  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旅政治委员、师长等职,先后率部参加了衡水、冀县、高邑、元氏、高唐、濮阳、邓县、襄樊、淮海等战役战斗,为解放全中国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军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中南军区第二十四步兵学校政治委员,中南军区第一文化速成中学校长兼政治委员,中南军区炮兵副政治委员、代政治委员,广州军区炮兵政治委员,广州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国务院财贸战线政治部副主任,广州军区副政治委员等职,为建设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人民军队做出了贡献。  杨树根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他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杨树根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1998年9月30日在广州逝世,终年83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9-30 12:0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郑瑛,女,汉族,1917年生。湖南长沙人。1936年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赴延安。先后入陕北公学、中央党校学习。后被调到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在周恩来、邓颖超的领导下工作。1940年后任中共中央南方局组织部干事,中共西南工委、川东特委秘书,从事地下工作。1944年按照中央的指示,随丈夫廖志高返回延安,在干招处任大队长,兼党支部书记。后在中央组织部工作。1948年任华北石家庄区政府秘书、北平市区长。建国后,历任北京市十七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区长、区委常委;西康省妇联主任、党组书记,四川省司法厅副厅长、厅长、党组书记,四川省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西南科学分院党组副书记,四川省委妇委书记,省妇联主任、党组书记。1975年起先后任中共福建省委-部副部长,福建省政协常委、福建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离休后享受中组部离休干部待遇。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99年9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9-30 12:03:26 | 显示全部楼层
谭葆宪同志逝世
  新华社北京10月13日电 著名铁路工程技术专家、铁道部原技术顾问谭葆宪同志(副部长级待遇),因病医治无效,于9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谭葆宪1910年9月26日生于北京市,193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1949年1月参加革命工作,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前,谭葆宪在广东、广西、安徽、四川、平津等地铁路部门从事工程技术工作。1949年1月至1952年12月,任天津铁路局公务处工程师、处长,张家口铁路分局副分局长,并当选为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3年1月至1958年10月任第四工程局总工程师,1958年10月至1961年4月任武汉铁路局总工程师,1961年4月至1981年任铁道部基建总局副总工程师、西南铁路工地指挥部司令、总工程师等职。参加并领导了皖赣、湘桂、丰沙、宝成、太焦、汉丹、詹东、川黔、贵昆、成昆、阳安等铁路新线的建设和京广北段、中段复线,石太复线的工程建设工作。1979年11月,任中国科协第二届委员会委员、中国铁道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1982年4月任铁道部技术鉴定委员会主任、技术顾问。1990年离休。他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六届代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31 01:34 , Processed in 0.322690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