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opvv

[【读书进行时】] 读书杂感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5-9 21:37:05 | 显示全部楼层
久之,文承间问其父婴曰:“子之子为何?”曰:“为孙。”“孙之孙为何?”曰:“为玄孙。”“玄孙之孙为何?”曰:“不能知也。”文曰:“君用事相齐,至今三王矣,齐不加广而君私家富累万金,门下不见一贤者。文闻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今君後宫蹈绮縠而士不得裋褐,仆妾馀粱肉而士不厌糟糠。今君又尚厚积馀藏,欲以遗所不知何人,而忘公家之事日损,文窃怪之。”於是婴乃礼文,使主家待宾客。宾客日进,名声闻於诸侯。

================
展现出了田文聪明机智,精明能干,有为公的志向,事虽小,但意境深远,令人深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1 11:4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吴子胥列传同样也是史记中的名篇,这里记叙了五子胥为报杀父大仇,弃小义而灭大恨的过程。有些事迹已成了小说和戏曲的传统题材,家喻户晓,为人乐道,象过昭关,子胥一夜白头就是个典型事例。吴子胥是个光明磊落的人物,虽遭伯嚭陷害,但仍然多次规劝,分析形势,指陈利害,劝吴王伐越,足见出其的政治眼光,吴子胥为吴国称霸一时,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却被吴王赐死,令人叹息!子胥此时说的话:"必树五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五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人灭吴“也,即是预言,又是现实,是对身遭诬害的愤概,更是对吴王昏庸的憎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1 12: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越王句践在会稽之困中被吴王赦免回后,便亲自耕作,委曲求全,礼贤下士,赈济穷人,与百生同甘共苦,并发奋图强,虚心征求和吹取谋臣的意见,最弱战胜了吴国,称霸于诸侯,成就了“卧薪尝胆”的千古佳话。句践的事例,证明了孟子说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论点的正确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3 19:44:14 | 显示全部楼层
秦朝重法,汉初是重道,武帝尊儒,表面看差异极大,但在老子韩非列传中,太史公从学术发展的历史渊源上讲述道家法家儒家之间的关系,纵观史实,我们会发现,汉初是外道内法,武帝是外儒内法,还是有脉络可觅,那就是统治者会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时机利用不同的学术为其统治服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3 20:25:41 | 显示全部楼层
燕将攻下聊城,聊城人或谗之燕,燕将惧诛,因保守聊城,不敢归。齐田单攻聊城岁馀,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连乃为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
。。。。。
燕将见鲁连书,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杀虏於齐甚众,恐已降而後见辱。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聊城乱,田单遂屠聊城。归而言鲁连,欲爵之。鲁连逃隐於海上,曰:“吾与富贵而诎於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
======================
这位燕将,孤城抗击田单率倾齐国之兵达两年之久,并让齐国将领束手无策,不但说明这位将领谋略出众,而且很得民心,最后他为了保全军民而自杀,显示出一个名将的风采,真是个悲剧英雄,可惜历史上未留其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3 20:34:27 | 显示全部楼层
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於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於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士不外索,取於食客门下足矣。”得十九人,馀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於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於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於此矣?”毛遂曰:“三年於此矣。”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於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国学毛遂比至楚,与十九人论议,十九人皆服。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
=====================
毛遂的前期经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好酒也怕 巷子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5 12:39:43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的人才,不是指望他人会求贤若渴,三顾茅庐登门相请,而是应该善于将自己推荐出去,只有这样才能崭露头角,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毛遂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5 12:4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史公曰:吾適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初,春申君之说秦昭王,及出身遣楚太子归,何其智之明也!後制於李园,旄矣。语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春申君失朱英之谓邪?
================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说的是如果一个人该做出抉择时却优柔寡断,其结果必然会使自己受害,这意味着犹豫不决是成功的绊脚石,常言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关键时刻当机立断的重要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8 18:03:31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於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於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後私雠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为刎颈之交。
===============
有了蔺相如的宽容,才使得廉颇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两人重归于好,赵国强盛一时,由此可见,在事业上能取得成就的人一般都 是宽宏大量,豁达大度之人,宽容是什么?宽容就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宽容就是胸襟能容天下不平之事,宽容的内涵博大精深,需要我们认真去体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8 18: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祖置酒雒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
金无赤金,人无完人,任何人有其所长,也必有其所短,人之长处固然要发扬光大,但在正视自己的短处,并且能够运用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体现出了刘邦的卓越的用人领导艺术。善于用人,是刘邦事业成功和兴旺的基础。在当时的环境下,刘邦能做出这样的结论令人叹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9 12:0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子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即位于多事之秋,当时已经62岁了,不过,他却在短短几年里,就使晋国迅速强大起来,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究其原因,与其以退为进的策略很有关系,第一次以退为进是为了避祸,整整在外逃亡了十九年,这叫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第二次以退为进是与楚国进行的城濮之战,典故退避三舍就源此于此,此次战争,确定了重耳诸候盟主的地位。重耳正是通这种以退为进的人生智慧,实现 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成为春秋时代的著名政治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9 12: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西门豹治邺,这个故事小学课本就学过,取材自然来自于史记,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西门豹这种反对封建迷信的勇气让人钦佩,但他对付掠财害人的江湖骗子和贪官污吏的治恶智慧,更值得我们深思,这用朱熹的话说叫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谈起这个大家自然会想起类似的事例,那就是发生在唐朝的“请君入瓮”,象这种对付“恶”的方法,西方同样也有,在圣经上可以得到例证,即“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由此可以,虽然东西方文化不同,地域不同,但从生活中得到人类智慧还是有相通之处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9 12:55:15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固然是对付恶的一种聪明惩罚,但也不能滥用,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频繁接触,磕磕绊绊的事在所难免, 这时可不能请君入瓮,而要是是冷静,要的是宽容,要的是大度。因为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只能使矛盾激化,冲突升级,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未必不是好选择,或许我们会得到意外的收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20 20: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赵撟纸上谈兵的教训告诉我们死读书等于无书。都说前车之鉴,后人之师,但为什么三国时期同样出了一个和赵括比肩的人物马谡。很值得深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21 12:55:4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0楼opvv于2015-05-19 12:01发表的 :
公子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即位于多事之秋,当时已经62岁了,不过,他却在短短几年里,就使晋国迅速强大起来,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究其原因,与其以退为进的策略很有关系,第一次以退为进是为了避祸,整整在外逃亡了十九年,这叫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第二次以退为进是与楚国进行的城濮之战,典故退避三舍就源此于此,此次战争,确定了重耳诸候盟主的地位。重耳正是通这种以退为进的人生智慧,实现 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成为春秋时代的著名政治家
重耳逃亡的事情其实蛮可以写成史诗级别的作品,可惜国人没有这种传统,先秦没有长篇,长篇要到很久以后才出来,这种情形其实还是挺遗憾的。左传史记这样的作品都可以拆成一个个小故事,唯独缺少那种讲一件事或者一个人的长篇,所以后来明朝的那几部长篇才那么牛。



关于古代战争中的人的命运,没有能用长篇记录下来,越想越遗憾,现在讲古代的作品,还没有读到史诗级别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21 13:0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3楼opvv于2015-05-20 20:11发表的 :
赵撟纸上谈兵的教训告诉我们死读书等于无书。都说前车之鉴,后人之师,但为什么三国时期同样出了一个和赵括比肩的人物马谡。很值得深思。
这种人每个时代都有,更应该反思什么人选拔了他们?在中国的教育体系里边,文武双全的人才实在是太少了。体育课从古到今都是豆芽课啊。

死读书用于研究无可厚非,用于济世安民则非出问题不可,中国的人才培养体系从来都是重考试不重实效,对于实际事务的研究还是太少了,这些年重理轻文,人才的实际能力确实提高了,不过又反过来导致了文化的荒芜,还是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10 13:04 , Processed in 0.467065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