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615|回复: 0

[【活动】] 【秋叶】秋冬际杂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13 23:44: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我看到《秋叶》这个题目时,觉得非常不好写。
  因为很容易写成散文,要么写景寄情,要么以情入景,但这些都非我所好。
  我比较偏好叙事。写景的话,若无钱钟书或村上春树那等生花妙笔和奇思妙喻,很容易流于矫情——当我自我陶醉之时,读者们一定会反胃吧!
  例如,我曾写下这样的开头:
  秋天的叶子,是什么颜色的呢?
  我想,那一定是金黄色的吧!
  ……
  但我只写了几句就写不下去了,因为我发现,想要写得不矫情,很难。

  不如说说矫情吧。
  我了解到矫情对作品的杀伤力,是在观看《金陵十三钗》之后。
  原本我是被感动了的。但有评论说:不矫情吗?
  仔细想想,南京大屠杀的背景,写妓女和传教士的调情,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吧?若我是大屠杀幸存者,我能喜欢它吗?不能。而影片最后妓女们替女学生赴死,也拍得太过煽情——其实骨子里就是矫情。
  当看透了这一点之后,整个故事的格调就下降了。
  后来,我又看了《天浴》和《娘要嫁人》。
  《娘要嫁人》一开始,丈夫就去世了,妻子很难过,但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这位美丽的寡妇如何打扮,如何恋爱,如何煲电话粥,如何像风一般走过留下无数回头率……这样的女人无疑是迷人的,但不断地强调这点就令人有些反感。何况,据网友介绍,她后来周旋于三个男人之间,几次三番要与其中之一结婚了又悔掉,造成一种“利用完就抛弃”的事实却又不愿承担其罪名,拖拖拉拉地耽误了三人的一生——不论她本意如何,都难逃“矫情”和“作”的指责。
  所以,我没看完。
  至于《天浴》,实在难以想象它享有豆瓣高分和禁片之名。作者意图用一个知青少女为了返城被多个农村干部欺骗、轮流诱奸,以致怀孕并自杀的故事来控诉文革,不料却塑造出了一个自欺欺人的天字第一号大笨蛋。少女第一次被骗,是可怜,第二次被骗,是愚蠢……第N次被骗,那就是可恨了——因为,她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被骗,却仍然欺骗自己去相信。这样一个人物放在任何一个年代或者社会,她的下场都是悲惨的,不独在文革。所以想用她的故事去控诉文革,无力,且矫情。
  一位网友曰:“一叶障目,流泪撒娇,莫此为甚。”——精辟!
  (很不巧,这三个故事的原作者都是严歌苓。)

  那么,想要不矫情,我们该怎么做?
  我想,保持冷静,尽量客观,不长篇大论,少即是多,可作为原则。
  例如《唐人街》,作者只告知了观众最需要知道的少量事实,若不经一番推敲,恐怕很难察觉“有钱人隐藏于罪恶之后,可以逍遥法外地杀人”这个主题。当我们看到被冤枉的女主角想要逃跑却被警察击毙,男主角想要拯救这对母女却一个也没救成,女主的女儿被罪恶的BOSS拖入黑暗……这个冷酷、快速的结局令我们情绪低落,一时来不及思考:为什么?我们得回溯前面的剧情,才能明白:有钱人在背后操纵了一切,平民(男主、女主)如螳臂当车,怎能与之对抗?
  据说这是作者在洞察了美国社会的弊病之后,再三推敲写下的结局。结局只有几分钟,却足以让我们思考几个月,念叨好多年。

  不过,即使知道了这个原则,分寸也很难把握。若太冷静,就会像大多数007电影,缺少感情。若太煽情,则会像很多韩剧,从默默流泪到嚎啕大哭全程拍下来,过犹不及。我们需要在这两极之间找到平衡点,某种意义上它反映了我们当前的品味——假若我们只能构造出矫情的情节,那也没办法,因为我们欣赏的就是它。如果我们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眼光,最终还是有机会找到——那两极的平衡。

  (后记:用了两个晚上,写死我了,希望不要怪我偏题O(∩_∩)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9 17:13 , Processed in 0.332912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