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514|回复: 12

[【其它】] 读书感悟录 读书“三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20 11:52: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记录一点心得,与众书友分享。

以前读朱光潜老先生写的《谈美书简》,里面说道这世上正真值得认真去读的书也就几百本,这几百本书读透了这世间的\"道\"也就通了。当然这几百本书是要精读的,也就是需要思考着去读,只读不思也枉然,读再多的书也就是做个两脚书橱,百科全书而已称不得思想者。他老先生是通四国文字早年留学英美德之美学泰斗,于哲学、历史、文学之知识之广博,读书之丰富并不亚于钱钟书、陈寅恪。他如此说不得不让我们后辈在读书上应该有所选择。


后来有机会读到台湾李敖先生写的《要把金针度与人》,里面讲了一则故事,是关于俞大维老先生的,这个老先生是民国时期哈佛大学博士,读书考试很厉害的一个人。他晚年在一封信中说道:“我因年老眼花,幸有长子扬和寄来带有灯光的放大镜,强能看书。我发现读了几十年的书,却往往有许多地方未能看懂。真是可笑又可悲!人愈老愈有奇想,年轻时看书看不懂,我认为脑筋有毛病。现在看书看不懂,我认为书有毛病。陈寅恪先生一九一二年第一次由欧洲回国,往见他父亲(散原老人)的老友夏曾佑先生。曾佑先生对他说:‘你是我老友之子。我很高兴你懂得很多种文字,有很多书可看。我只能看中国书,但可惜都看完了,现已无书可看了。’寅恪告别出来,心想此老真是荒唐。中国书籍浩如烟海,哪能都看完了。寅恪七十岁左右,我又见到他。他说:‘现在我老了,也与夏先生同感。中国书虽多,不过基本几十种而已,其他不过翻来覆去,东抄西抄。’我很懊悔当时没有问他到底是那几十种书。” 这个故事很有趣,让我明白读书要会对知识分类,进行系统的整理,不然会越读越糊涂,而不是越读越明白。


再后来有机会读到钱钟书老先生的《管锥编》,那个里面真是“旁征博引,汪洋恣肆”,没有足够的读书阅历怎么能体会其中的妙趣?更佩服的是他老先生能将古今中外的书籍熔融汇通,一以贯之。


所以我得出一个自己的结论:读书要有选择,读书要讲方法,读书要能贯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0 23: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言极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5 22: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书要有选择,读书要讲方法,读书要能贯通。


说得很好啊,可是做到就很难了,吃功夫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6 13: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克木先生有篇《书读完了》也说了这个故事。
选一段:
若照这样来看中国古书,那就有头绪了。首先是所有写古书的人,或说古代读书人,几乎无人不读的书必须读,不然就不能读懂堆在那上面的无数古书,包括小说、戏曲。那些必读书的作者都是没有前人书可替代的,准确些说是他们读的书我们无法知道。这样的书就是:《易》、《诗》、《书》、《春秋左传》、《礼记》、《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这是从汉代以来的小孩子上学就背诵一大半的,一直背诵到上一世纪末。这十部书若不知道,唐朝的韩愈、宋朝的朱熹、明朝的王守仁(阳明)的书都无法读。连《镜花缘》、《红楼梦》、《西厢记》、《牡丹亭》里许多地方的词句和用意也难于体会。这不是提倡复古、读经。为了扫荡封建残余非反对读经不可,但为了理解封建文化又非读经不可。如果一点不知道“经”是什么,没有见过面,又怎么能理解透鲁迅那么反对读经呢所谓“读经”是指“死灌”、“禁锢”、“神化”;照那样,不论读什么书都会变成“读经”的。有分析批判地读书,那是可以化有害为有益的,不至于囫囵吞枣、人云亦云的。

以上是算总账,再下去,分类区别就比较容易了。举例来说,读史书,可先后齐读,最少要读《史记》、《资治通鉴》,加上《续资治通鉴》毕沅等的、《文献通考》。读文学书总要先读第一部总集《文选》。如不大略读读《文选》,就不知道唐以前文学从屈原《离骚》起是怎么回事,也就看不出以后的发展。

这些书,除《易》、《老》和外国哲学书以外,大半是十来岁的孩子所能懂得的,其中不乏故事性和趣味性。枯燥部分可以滑过去。我国古人并不喜欢“抽象思维”,说的道理常很切实,用语也往往有风趣,稍加注解即可阅读原文。一部书通读了,读通了,接下去越来越容易,并不那么可怕。从前的孩子们就是这样读的。主要还是要引起兴趣。孩子有他们的理解方式,不能照大人的方式去理解,特别是不能抠字句,讲道理。大人难懂的地方孩子未必不能“懂”。孩子时期稍用一点时间照这样“程序”得到“输入”以后,长大了就可腾出时间专攻“四化”,这一“存储”会作为潜在力量发挥作用。错过时机,成了大人,记忆力减弱,理解力不同,而且“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再想补课,读这类基础书,就难得多了。

以上举例的这些中外古书分量并不大。外国人的书不必读全集,也读不了,哪些是其主要著作是有定论的。哲学书难易不同;康德、黑格尔的书较难,主要是不懂他们论的是什么问题以及他们的数学式分析推理和表达方式。那就留在后面,选读一点原书。中国的也不必每人每书全读,例如《礼记》中有些篇,《史记》的《表》和《书》,《文献通考》中的资料,就不是供“读”的,可以溜”览过去。这样算来,把这些书通看一遍,花不了多少时间,不用“皓首”即可“穷经”。依此类推,若想知道某一国的书本文化,例如印度、日本,也可以先读其本国人历来幼年受教育时的必读书,却不一定要用学校中为考试用的课本。孩子们和青少年看得快,“正课”别压得太重,考试莫逼得太紧,给点“业余”时间,让他们照这样多少了解一点中外一百年前的书本文化的大意并非难事。有这些作基础,和历史、哲学史、文学史之类的“简编”配合起来,就不是“空谈无根”,心中无把握了,也可以说是学到诸葛亮的“观其大略”的“法门”了。花费比“三冬”多一点的时间,就一般人而言大约是“文史足用”了。没有史和概论是不能入门的,但光有史和概论而未见原书,那好像是见蓝图而不见房子或看照片甚至漫画去想像本人了。本文开头说的那两位老前辈说的“书读完了”的意思大概也就是说,“本人”都认识了,其他不过是肖像画而已,多看少看无关大体了。用现在话说就是,主要的信息已有了,其他是重复再加一点,每部书的信息量不多了。若用这种看法,连《资治通鉴》除了“臣光曰”以外也是“东抄西抄”了。无怪乎说中国书不多了。全信息量的是不多。若为找资料,作研究,或为了消遣时光,增长知识,书是看不完的;若为了寻求基础文化知识,有创见能独立的旧书就不多了。单纯资料性的可以送进计算机去不必自己记忆了。不过计算机还不能消化《老子》,那就得自己读。这样的书越少越好。封建社会用“过去”进行教育,资本主义用“现在”,社会主义最有前途,应当是着重用“未来”进行教育,那么就更应当设法早些在少年时结束对过去的温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6 19:35:3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总结的对,看来也是得道之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5 00: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旁征博引,汪洋恣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2-4 17:5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的诸位读书人,是否有为读书而读书,读书读到陷入书中而出不来之感呢!!!
个人认为,读书必须与实际联系的读,方能真正理解,也才能入心,增长见识,自然记忆。此乃上上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4 14:06:42 | 显示全部楼层
道理摆在那里,书籍不同只是描述的方法不同,描述的语言各异。精读之后,感悟至理,则道理归一。再读其他书就觉得重复繁杂。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选择的读分类的读等等都是形式,本质是缺乏静下来认真地读,踏实不到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5 15:03: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讲的很有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8 00:5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自己的感觉是:
读书首要会思考,不然读再多也无益;会思考的读一部经典也能登堂入室,触及旁通。思辨力上去了,对书的筛别能力自然也上去了,所谓书海泛舟犹有余也。最难的其实是将读书所获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由此及彼,由彼及此(技术类书当另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1 23:06:5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的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27 20:3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恩,楼主说的有道理
先要弄清楚读书的目的是什么,然后要学以致用。不能为了读书而读书。
至于怎么读,胡先生说的比较好,一要广度,二要深度。有了广度你才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目前各行业太专业化了,你不可能各个方面都有所作为,所以需要深度,找准你的研究方向,坚持走下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23 11:34:24 | 显示全部楼层
讲方法,讲贯通,讲选择。非常有现实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4-28 21:22 , Processed in 0.369666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