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
引用第62楼陶梦于2011-05-29 11:08发表的 : 赞成兄的看法。提两点想法,与兄商讨: 第一,像兄这样清醒的老师,不必忌讳什么术语、理论。他们爱玩这些,就让他们玩好了。说这些术语的时候,他们或许多半都是入乎耳出乎口的那类人,苟如此,我们自当一笑而过,不必与之纠缠;最怕的是,因了我们的一笑而过,忽略了那些满嘴术语,却是由心而发的一群。术语之刀,可借而用之,虽不为杀人,却是为了树人。要的。要的。 第二,文字之美,已经被研究者所忽略。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可见其弊端。弟于课堂教学中已经指出,目前正在构思,如何呈现在论文中,望兄教我。就说这受关注的一面吧,即使是众声喧哗的阅读与写作,真正弄懂的,真正按照语文规律教学的,又有几个人?又有多少正确理论?还不是抄了国外的,再抄先贤的?我经常看到,有的人抄了先贤的,还要骂一句、踢几脚。
引用第63楼fenglong88于2011-05-29 17:36发表的 : .......依我看,从建国以来的语文教材(扩大一点的话,甚至语文教学体系)的问题不仅仅在于“美”的缺失,而是在于“美”所产生的基础的缺失。那么,什么是“美”的基础呢?荀子有言“不全不粹不可以谓之美”,而我们现在的语文教材由哪一点可以体现“全”和“粹”呢?教材缺少全和粹,那么自然学生只学了一些七零八碎的东西,而这些东西的“美”早已经是七宝楼台下的碎片了,妄想用这些碎片,拼出学生没有见过的“美”,那是一件谈何容易的事情呀。 如果深究这些碎片形成的原因,其实离不开教材编写者的一些成人意识——不断地迁就学生的能力,怕学生学不会,所以总是拿出一些简单的、容易理解的、少量的东西让学生学,这一点只要稍关注一下一边调整,一边缩减的课程标准和大纲就可以知道了。八十年代,吕叔湘先生质疑语文教学效果之后,语文研究者大多致力于课程的开发和教学法的提高,而在教材方面却一直在降低难度,这也就造成了现在语文教学讲多学少,各种鉴赏名词满天飞的情况,当学生既看不“全”的时候,也就很难发现“粹”的价值了,所以大多数学生不是成了传声筒,就成了空谈者了。 想要解决这种在教学过程中“讲学倒置”的情况,我个人认为一定要重拾多识字,多读书的传统,而不能让学生在初中还在折腾3500常用字,要知道,过去《三百千》学生最多用一年可以学完,而识字量也在3000左右(姑且不提其他方面的知识),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目前的教材和教学大多数时间是在瞎耽误工夫而已。
引用第67楼fenglong88于2011-05-30 17:46发表的 : 我所说的“主题”,可能要比目前的主题涉及的范围更大一些,可以是涵盖目前各主题的一个文化主题,或者是以某一经典著作为研究主题。 至于课程建设,自问还不具备架设这样课程的能力。只能是一些设想,作为文化的传承,语文教学其实应该有一些整体的专著的研读,比如《论语》、《左传》、《庄子》,或者某一作家的专门研究,这样可以做到几代人对传统文化的基本共识,形成稳定的文化内核。前些日子,看王爱娣老师的博客,王老师介绍英国在不同学段要求学生对莎士比亚有不同认知程度,可以作为主题性建设的参考。 据我所知,目前的教材编选者大多也是不全不粹的课程下成长起来的,不要说超越前人,就是在治学态度上及得前人的一半就不错了。我见到过一个篇目中,文章出处竟会标错,可见教材的编写者连基本的核对都没有做过。 .......
引用第68楼陶梦于2011-05-31 10:59发表的 : 丰隆兄谦虚了。每一个人都不惮向恶地说一说,对语文课程而言,便是幸事。何况,兄在一线,视野开阔,学养又佳呢? 复旦附中的黄老师,对教材的理解就与众不同。据知,他常常不免要脱离教材来上课。这其实,也是自编教材了。.......
4、关于单元类型的设想 ①、阶梯型:按照从易到难得顺序予以编排,比如修辞。 ②、主题型:学生不熟悉的或纯感知的内容,如各国神话。 ③、应用型:以专门知识、具体能力训练,如评论技巧、辩论技巧。 ④、杂糅型:不同文化观念的碰撞或特定区域文化研究。 除了上面这些可能还有,我也只是一种设想,大家也可以补充。如果做好单元主题的确定,再研究好具体的目标和量化标准、评价标准,比如一个单元里六篇文章,哪两篇是基础,哪两篇是发展,哪两篇是延伸,需要完成哪些知识点、进行哪些能力训练,这些方面一旦明确就易于授课教师操作了。在这个基础上,教学时附以“四门八面”的考虑,我想基本可以达到“博中指精”、“深中指法”的目的。 5、目前单元教学的策略 上面谈的是理想状态下的单元教学模式,但在这种模式还没有出现的情况下,我们怎么做呢? 我认为那就需要我们自己来确定单元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了。这也就是,现在提倡的教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就是说目标需要依赖同头教师之间的协商和探讨而确立。而具体的方法,不外乎自读指导、比较鉴别、示范模仿、连类引申四种,也就是基本符合“四门八面”的设计目标的操作过程。其中大家最熟悉的可能就算是“自读指导”了,所以我简单谈谈后面三个方面: 比较鉴别,是最常用到的分辨方式,具体比较中可以进行语言比较、思路比较、文体比较、主题比较、技巧比较等等,举一个技巧比较的例子说明一下,比如我们想让学生理解“先扬后抑”的表现手法,可以把《我若为王》和《越中览古》放在同一个单元里进行教学,让学生既看到“异的内容”又看到“同的内容”,这样学生既学到这种具体的表现手法,又明确了不同文体之间存在的共性规律。 示范模仿,这个也应该大家熟悉的过程,比如想让学生写诗词赏析,就应该先让学生明确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赏析,再举一个比好的示例让学生模仿,比如朱光潜先生的《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学生的基础比较好,也可以考虑教师讲几篇,学生讲另几篇。 连类引申,这一点是最宽泛的,也是课上内容向课外能力的延伸重要部分。那么这部分应该怎么体现,体现哪些内容呢?在下认为可以通过体现“体”“用”内容的作业设计来实现,也就是通过建立课本与生活的联系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这种能力训练可以是基于课本的,也可是超出课本的,比如我在教《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让学生回去体会二十分钟的失明生活,然后写体会。
引用第70楼zhshg于2011-06-01 18:49发表的 : 语文教学不适合量化评价,不要让分数冷了学生的心
引用第73楼陶梦于2011-06-13 00:33发表的 : 无奈这几日忙于交稿,无心作此论文,未来一周内,一定写出一篇来。
引用第75楼zhshg于2011-07-03 16:22发表的 : 创造性阅读力的培养是阅读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有学者指出:“创造是阅读智力活动的归宿,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次。阅读,是对作品的再生产、再创造。在阅读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而发展创造冲动,是阅读主体追求的一种高境界。”同样的道理,创造力的培养也是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阅读教学具有多种目的,感知力的培养、理解力的培养、鉴赏力的培养、创造力的培养等等都是阅读教学的目的,当然,教会学生获取信息、正确地理解文本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但这其中,对于学生阅读创造能力与创造精神的培养应当是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因为创造性阅读不仅让学生在阅读中跳出旧我的圈子,不断攀升一个个的新境界,而且也让学生在阅读中成长为具有自觉创造意识和批判精神的主体。这里,我们将教学情境中的创造性阅读与一般社会性的创造性阅读作一比较,就能更深切地了解这一点。在一般的社会性阅读中,创造性阅读往往是一种“原生状态”下的自发行为,也就是说,阅读中创造力的发挥以及发挥程度如何,往往是取决于个体读者的阅读自觉;而教学情境中创造性阅读,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生的相互合作下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在一般的社会性阅读中,通过过阅读获得新知识、新发现、新见解、新成果是根本目的;而教学情境中的创造性阅读只是一种手段,它是作为一种手段指向阅读的教学价值:学生创造能力的提升、创造精神的发展与创造人格的形成。所以,创造性阅读的教学价值与教学意义,才是我们的重点所在。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5-4-9 02:15 , Processed in 0.075023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