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124|回复: 6

[【其他】] 【书话】奇书闻见录07——《南京名医张简斋经验处方集》

[复制链接]
chenzl2009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0-11-16 01:39: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修订名医张简斋经验处方集》王祖雄辑录、周复生增订(香港)求实出版社1954
线装,全书仅一百页。极为罕见,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有藏。
中国近现代有一位如华佗扁鹊在世的神医——张简斋(1880-1950),张简斋矮瘦身材,右脚微跛,记忆奇强。在南京悬壶济世,人称“国医”。遇开诊,同时为两人诊脉,左右开弓,口述第三人处方。每每用药奇诡,药到病除。为当时的许多政要人物看过病,四大家族外,于右任、何应钦、陈诚、林森等都是其老主顾。张嗜鸦片,断鸦片等于断他的命,蒋介石禁烟特为他破例,曰:“全一人而保万命”,他便将“圣谕”刻于烟枪上,照抽如常。建国前夕去港,不久逝世。1947年其弟子王祖雄录其临床处方编辑初版《南京名医张简斋经验处方集》。八年后由周复生于香港增订再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2 10:3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书,可惜是难得一见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2 12:0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求此书,愿意购买电子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3 20:5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怎样才能看到书的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7 09:0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深海的那个最新的软件,可以下载到很多医学方面的书籍,哪位朋友有的话,不妨向他求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8 03:26:23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楼主注意版规。不识文学真面目,只因财富遮望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8 04: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民国时代,中医界名医辈出,出类拔萃者,有“南张北施”。北方的施今墨,南方的张简斋,都是名噪一时的妙手。如果以张、施相较,张似又稍胜一筹。
    张简斋祖籍安徽桐城,一八八O年出生于南京。父祖辈均从事医业,是一个中医世家。他身材瘦矮,右脚微跛,乍看貌不惊人,而记忆力之强,精力之足则出乎常态。张氏医运亨通自二十年代末期开始,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盛极。这并非运气,乃精通中医理论,临床经验丰富的成果。抗战前在南京开业时,他因能妙手回春,声名雀起,当时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曾亲题“当代医宗”匾额致赠,以示尊崇。民国显要纷纷奔走其门就诊,有的甚至命他们的子女拜张为义父。一九四O年在重庆,为庆贺张的六十华诞,以行政院长孔祥熙为首,在柏龄餐厅举行祝寿盛宴,在祝寿文上署名的人几乎包罗了当时全部上层人物。圣裔奉祀官孔德成也特意用灵飞经字体书写颂文,恭恭敬敬地为张祝寿。张与孔祥熙、陈果夫、陈立夫两家尤为接近,孔二小姐令仪是张的老妇科病员,陈果夫先生因肺疾也成为张的常年病客。其他如于右任,何应钦、陈诚、程潜、谷正伦等都是他的老主顾,故张有“御医”的雅号。
    张简斋虽以“布衣”之身周旋于“公卿”之间,这主要源于医术,他并没有因此而倚势凌人,为非作歹。也不曾攀龙附凤,连立法委员、国大代表的安排都婉言谢绝。抗日胜利后才勉强接受南京市长马超俊提请为南京市参议员。
    南京沦陷前夕,张简斋坚决不做顺民,仓促携眷渡江,不幸在滁县遭土匪绑架,陷身匪窟,历时三月,随身家财被掠一空。脱险后走汉口,转重庆,拳拳爱国之心未曾后人。张简斋是个谨言慎行的人,靠十个指头服务(他双手搭脉),他常对弟子谆谆告诫:“君子不为天下先。”还自撰一副对联:“不谏往者追来者,尽其当然听自然”。
  张简斋以医道接近权贵,但始终不受政治的干扰,以治病救人与爱国爱人为心志,受到各方面的尊重。在重庆时,周恩来先生曾数度登门访晤,一九四七年冬,周先生遄返延安之时又曾到张的寓所话别。 张氏与程潜相交亦笃,一九四四年在重庆,值张六十四岁寿辰之际,程送了四句十六字的寿幅,后两句为:“国无良相,唯公独尊。”借左训良相良医并论,当另有所指,然对张氏良医的推崇却跃然纸上了。
  张简斋特长妇科、内科、儿科,确能对一些疑难病症,药到病除,这是源于他的苦学,以及几十年的临床经验。他诊断正确,用药大胆,敢于创新,不墨成规,此外,当他成名之后,病者思想亦有偶像崇拜,产生所谓意疗作用吧。
  张医生的生活习惯也很特殊,每天中午起床,吃点心,抽烟,然后看门诊,因为病客络绎,一般要到晚十时才能歇手。上楼吃晚饭,抽烟后,晚十二时左右出诊。请他出诊的多半是一些达官显贵,都派小汽车来接。出诊的次序按路程远近安排,前面他的车子一开动,后头的车子就一条龙似地跟着。这当儿,张简斋按次序和病情一样到平民家诊断,不厌其住处污浊,认真地“望闻问切”,其注意医德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社会纷传,张简斋能双手同时分别搭两个病人的脉,而嘴里却报给另一患者的处方,由人代记。这都是笔者亲见的事情,并非讹传。当然有的老病号,只要问问病情变化发展,无需搭脉。但患者总想医生仔细点,俾早日痊愈。在这种情形下,搭脉不过为形式,对患者起一种安慰作用罢了。张医师每天门诊百余人,午饭(在一般人是晚饭)在医案上就食,四碟小菜,二两面条,很简单。门诊、出诊,终年兴旺,收入也就丰盛了。那时币值变化很大,难于用绝对币值计算他的月入。以他在重庆论,大致他一天的收入,相当于中央部会十个科长的每月工资的总和。对于那些有交情的高级官员不收诊金,但到逢年过节,收的礼仪就更可观了。收入虽丰,但家中食之者众,大小三十多口人几乎全靠老
头子十个指头的财源供应,确实苦坏了张本人,他忙得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
  张简老和民国名流交往甚密,除源于高明之医术之外,与其渊博的文史知识亦有瓜葛在焉。大概是一九四三年吧!监察院长于右任因故愤而出走成都,草《浣溪纱》一阕,讽刺时政,词日:“歌乐山前云半遮,老鹰岩上目西斜,清琴远韵出谁家?  依旧小楼迷燕子,剧怜苦雨冻桐花,王孙芳草又天涯I”这首词当时在上层人士中广为传诵,张简斋事前也收到于髯公的寄简。不久,蒋公派要员往成都劝驾,髯公返渝,气犹未平,又集陆游诗句,撰成一联送给张简老,联日:“风云未展康时路,天地能知许国心。”这是于氏的“夫子自道”之作,而展予简老之前,彼此不是有些“贵相知心”的味道么?


---------ocr自石三友:《金陵野史》1985.0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17 15:40 , Processed in 0.437745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