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camio

[【问道台】] 简历、笔试、面试问题交流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8 23: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Vichy谈面试:用「羊」的方法应付「牛」的面试者(小组面试)(转)

作者:何伟帜(香港大学)





小组面试時争不到首发发言就注定争败?



其实我真的不知道我在这里用”牛”作形容词是否用得对?



有同学问:小组面试里,被个「牛」人抢了首发发言,自己无法表现领导才能,我是不是注定失败收场?



很多人事训练经理都建议在小组面试里首发发言,但同场少则四人,多则八至十人,加上男士要对女士有风度,争取首发,掌握发言权,实在不容易;更重要的是有时面试没有事先的明文规定,争取不到首发发言,不代表你这次面试的表现不会好。



我的学生David(他是我在香港大学的学生里,少数有参与校内网的)是个优秀的学生,常参加不同的比赛、活动,培养自己的商业头脑。去年,他参加一个以小组面试形式作初选的比赛,他争取到首发发言,说完后,主考官说:「噢!对不起!今天面试还有一个规定没说:每人只可发言一次!」……David来说说當時的感受吧!



「羊」的方法



有学生猜中小组面试题目,又或上学期曾做过跟题目相似的研究、报告,就把整份报告说出来,每遇到不同的观点,未待对方说完,就直接反驳,面试完毕,以为自己必定高中,这是完全不了解小组面试的人的想法。



我们要问:公司需要甚么的人?为甚么要利用小组讨论作面试征才的形式?因为現代企業高度分工,大部分工作都需与人合作,雇员除了要在本身的岗位有所表现以外,还应该有团队精神,参与大大小小的会议,需要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更重要是学习接纳、综合各方的立场。



在主持小组面试时,我的评分当然包括你发言的内容,言之无物者肯定被撵出局,不必多言;然而我还会在别人发言时留意你的反应,例如当“牛”的人洋洋洒洒几千字,大发谬论时,你是耐心聆听?还是心不在焉?面对有人质疑你的观点时,你会不会皱紧眉头?还是宽容地、理性地准备回应的内容?你发言时有没有对刚才的质疑提出答辩?还是随便应酬几句后,就回到自己的玻璃屋,孤芳自赏起来?



面试官不会直接问你:「你是个擅于聆听的人吗?」「面对责难时,你会不会不高兴?」「你是个合群的人吗?」 因为他永远也不会得到真正答案,也可以说,就算你说出来的是真正答案,他的信任值都会很低。



面試官会用迂回的方法,观察在小组面试过程里,你在发言以外时间的表现,又或发言内容是否能反映你擅于聆听、长于解难、合群的特性 。



甚么是“羊”的方法呢?耐心聆听,理性分析,有条不紊都不能直接说出来的,例如在A和B争论不休时,你能成功「变线 」,转换话题,令会议开得更有效率,减少同僚间的磨擦 (「大家对公司这次活动的节目各持己见,愚见认为我们不如先谈活动举行的地方,Outdoor或Indoor?公司内还是郊外?留在本市还是出国?把地方定下来,再谈节目岂不更容易达成共识?嗯!我觉得这次活动应该……」



还有,常做小结、总结 :「讨论的气氛很热烈,各位对时局的分析其实分为两种意见,第一……第二……,我的意见是……。」



首发的「牛」人是个Leader?也许是,也许不是;甚么人有能力排难解困?有效调解纠纷?常做总结,让大家谈的主线更清晰,会议开得更有效率?Leader?应该是,常常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8 23: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羊」遇上「牛」:洒下男儿泪的小组面试-面試每日談(转)

作者:何伟帜(香港大学)



   

  很喜欢内地的口语「牛」的用法,我觉得很有趣,又很生动!我闹着玩,用「羊」作为「牛」的反义词……。



  小组面试时,「牛」一点好不好?要「大牛」还是「小牛」?若我这「羊」,甚至是「小羊」,遇到「大牛」或「火牛」时,怎么办?





「小羊」与「大牛」



某会计师楼小组面试后,我的学生M连回校都等不及,拨电话跟我说她遇到的奇事,我想这事可让大家明白小组面试里,面试官要的是甚么。



那次小组面试刚开始不足十分钟,大家就发现求职者中有一位表现特别逊色,口齿不清,内容空洞,理据自相矛盾,大伙儿「如获至宝」,群起而攻之,火力全集中于他身上,可怜这位说话和思考能力比较逊色的参加者被人批评得体无完肤,尴尬之极,愈答愈乱,用参与其中的M叙述:「他大概连呼吸都会犯错。」男儿有哭不轻弹,他却竟流出眼泪来。



……我问M:「你在面试里干甚么?」M自豪地说:「我是《上班前后100天》的读者嘛!」(注:那是四年前拙作,提到小组面试要注意的事)M说她没有明显地帮助那个弱者,也没有「助攻」,她只是依据题目发挥,并常做小总结……嗯!果然是我的学生。



结果公布,弱者当然名落孙山,而当时批评最力的两位参加者,亦无法入选。其实物竞天泽,适者生存,优胜而劣败,本是自然定律,但小组讨论不是辩论比赛,一而再,再而三地肆意批评,尤其是将自己的成功建立在弱者身上,主考官看在眼里会有甚么想法?



训练辩论队,友方论点出现逻辑的漏洞,如果的学生忘了攻撃,肯定会被我骂得体无完肤,因为在辩论比赛场上,只有胜负两种可能,对友方宽容,某程度上就是苛待自己;然而,小组面试时,就算讨论的题目与辩论相同,但我们要知道两者目的有极大的分别;面试官会想:「对!这两个求职者对题目的认识,的确比那个弱者丰富得多……然而,日后他们会对同事,甚至是我表现这种态度吗?更重要的,我不能保证我的客户全是聪明人,如果他们用这种咄咄迫人的方法应对付反应较慢的客户,我的生意岂不泡汤?」



That’s projection!面试官参考你的过去,例如你的成绩、课外活动,但面試官最关心的是你的将来,展望你进了公司后的表现,因此,我们应该因应申请的职位,调整我们的面试策略。



拿申请沟通型工作做例子,这种工作需常跟客户见面,跟不同岗位的同事沟通,例如审计员、销售人员、客户服务代表等,小组面试时务必要留心聆听,切忌用刺激性或敏感性的用词,还要注意其它人的心理反应,有时这些比论点更重要,那就是我常挂在口边的What & How道理:你说甚么与你怎么说同样重要!





*****************************************

何伟帜
香港大学哲学博士
香港大学中文学院语言教师
香港应用语文沟通学会主席
香港大学演辩学会顾问
善言巧论:全港学生口语沟通大赛『讨论及辩论项目评审小组』召集人
香港新城财经台嘉宾主持
〈JobMarket,Dr.Ed Forum〉、〈招职〉讲座嘉宾讲者
〈JobMarket〉专栏作者
《上班前后100天》、《网络沟通101》、《辩论不是甚么》、《与10优状元谈读书》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8 23: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明白「118理论」与「面试完毕之前,你有甚么问题?」的关系(面试每日谈)(转)

作者:何伟帜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最後提問



  「面试完结之前,你有甚么问题提出来吗?」对于这问题,我想大家也知道,最差的答案是「没有!谢谢!再见!」求职者「善良的愿望」是为了不想再浪费「日理万机」的面试官的宝贵时间,所以想站起来离去,的而且确,一天要见十个求职者,实在比踢九十分钟足球还要累,但如果我对那个求职者没有兴趣,自然不会花时间在他身上,所以求职者不必担心。而且面试时间一般超过十分钟,有时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的面试也不是罕见,最后两分钟其实不是甚么问题,反而没有提出问题,一溜烟地离去,会被视为不够诚意、没有礼貌。



一位外籍人事训练经理跟我说:「面对这种求职者,我会直接扣1/3的分数,因为我猜度他是否想赶赴下一场面试?」……在高度竞争的求职圈子,别说1/3的分数,就是1/10的分数,已代表完全失败。



  更重要的是:面试官一般会在面试完毕后打分,又或写上总评,依人性的记忆看:错误发生的时间愈近打分那一刻,对面试官的负面影响愈大,由此可见,最后提问虽然不一定能为求职者加分,却有否决性的影响,所谓「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也。





提错问题=我不够资格申请这个职位



面试官一般是人事部经理,可谓阅人无数,又或是专业经理,总之面试官对面试口语技巧或对该份工作的认识,一定比初出茅芦的求职者深得多,所以面对「你有没有甚么问题,想向我提问」时,求职者要留意问题本身内容外,还得理解对方为何总喜欢在面试完结前叫你问问题,有关这事,我们可以分开几方面看,而那一个比较可信,我们一般会根据「118道理」:



A. 他很关心你,想你在答应到本公司工作前,多了解这份工作(10%)

B. 免得聘请你之后,说我没有在上班前给你问清楚工作的性质(10%)

C. 他想通过你提出的问题,看看你对这份工作的热情和认识 (80%)



换言之,最后提问只是面试的一部分,我问你答,我会透过你的答案去评分,你问我答,我就会透过你的问题去评分。明乎此,我们要小心提问了。



甚么是错的问题呢?例如:



1.过分显露:「我觉得 贵公司可以XXX和YYY两方面做得更好,奇怪的是你们为何没有想到?」(你以为自己是谁?我的上司?老前辈?)



2.过分自我中心:「如果你们聘请我,我可否到八月底才上班?因为我要去毕业旅行。」(你把享乐重于工作,聘请你后,你仍是个爱玩的学生,不是个成熟稳重的成年人)



3.锱铢必计:在假期方面,不知贵公司星期六申请假期,当半天计还是一天计?(过分小心眼,无法完全投入工作)

4.我对你的行业没有认识,聘请我将会是你一生的错误:这个最大问题!我要用一椿旧事说明:



几年前,国家快要入世(世界贸易组织, WTO),在一次面试工作坊里,面对我邀请来的大机构经理CY,我的学生SaSa表现突出,对答自如……直至最后提问,SaSa竟问:「听聞中国这个国家快要入世,贵公司有没有计划进军中国市场?」CY跟我对望一眼,我俩都知道SaSa犯下了大错,CY冷冷地回答:「敝公司在十多年前已经为进入内地市场作准备,现在于各大省市都有事务所,雇用员工超过一千人。」



关掉录像机,大家一起作检讨,SaSa似乎还未醒觉自己提出的问题「大有问题」,也不知道CY简单的回答其实等于告诉SaSa:「因为提这问题,你已落选」。首先,在殖民地长大的年青人,在香港回归后,还称「中国这个国家」,完全错误,面试官会想:聘请你,把你派往内地,岂不把同胞气死?



另外,SaSa草率提问,反映她对申请的职位所属的公司没有认识,SaSa的问题甚至可以被理解为求职者对基本商业运作模式没有充分的认识(那有公司在国家正式入世后才部署?)她在最后提问一关的表现,真可能会断送自己美好的前途。





要怎様才能提出好问题?请参考〈RICE:四个字助你向面试官提出完美问题〉(h ttp://blog.xiaonei.com/GetEntry.do?id=307390052&owner=24702633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8 23: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RICE:四个字助你向面试官提出完美问题(面试每日谈)(转)

作者:何伟帜(香港大学)



在〈明白「118理论」与「面试完毕之前,你有甚么问题?」的关系〉(ht tp://blog.xiaonei.com/GetEntry.do?id=307386138&owner=247026335)一文裏,我提到我們要把最後提問視為面試考核的一部分,而且是面試官在打分、撰寫總評之前的重要參考,有否決性作用(文中所謂「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如是這般,我們應如何提出好問題呢?



RICE=米?



最後提问裏,应怎样回应面试官提出问题的要求?又能為自己爭取表現?我建議你根據RICE理论。



R(Related):

当然不能放弃提问,提问时的态度亦要谦虚,更重要的是问有关工作的问题;如〈明白「118理论」与「面试完毕之前,你有甚么问题?」的关系〉述,面试官80%可能只是想从你提出的问题,看你对这份工作的认识和热诚;别忘了:最后提问其实只是刚才我问你答的延续,因此,第一要義是問相關問題,言不及義者,一概不理。



I(Inspire):

问题不一定要「立即可行」,但要具启发性,因为你在这行业是个baby,未来的路还长,如果只提Related Question,却没有远见,仍未能与其它求职者make it different。



与其问A1、B1:

A1: 「出版行业里的运作是怎样的?」(报刊编辑)

B1:  「Facebook和校内网哪一个较佳?」(科技股分析员)

不如问A2、B2:

A2: 「未来的出版业,会不会因为因为计算机排版,而把美术、编辑、发行几个工种整合起来呢?」(显出你的视野,已超越传统的出版模式,你是个open-mind的人,愿意接受改变和创新)

B2:  「虽然社交网站大行其道,但为甚么只有Facebook市值会近200亿美元?」(第一句显示你对此有更高层次的认识,第二句显示你知道外国的市场经济运作模式)





C (Close to me):

    问一些关于自己,甚至关于他的问题,把你俩的关系,由面试官与求职者提升至前辈与晚辈:



.我在这行业是个Baby,你能对我的学习和今天的表现提点意见吗?

.我应该从哪几方面充实自己,让自己可以更好地做好这份工作?

.能否告诉我你是怎样有今天的成就的?



  面试官是板着面孔,为求职者评分,而前辈呢?有提携后辈的责任和荣誉感。当然,这种问题,要在时机成熟,面试前半部分气氛和谐的情况下提出,否则对方会以为你在讽刺他得到今天的地位属于运气,效果就适得其反。



E (Elaborate):

求职者是该行业的Baby,哪有这么多inspired questions?如果一时间找不到问题,又或怕问题露底,可以用我常用的Elaborate方法:



贵公司是行内翘楚,加上之前先生的详细介绍,一时间我想不到太多问题;然而刚才先生问到有关我的XXX方面,我觉得还可以补充一些数据,供你考虑我的求职申请时作参考……。



这种说法,既可以避免问题太普通,无法引起主考官回答的兴趣,又可避免问题显示自己的弱点,更重要的是,面试官一般在面试完结前撰总评和打分,此举可在他决定前一刻,避免出错之余,多提供一些数据,充实刚才说得不好的论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8 23: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香港的大学面试较少问的问题:玛莉逛街,她的头有没有跟着出去?(转)

作者:何偉幟(香港大學)





先问Why



  有礼又乖的倩怡通过「校内网」问我,遇到这问题,应如何回答:



  玛莉去逛街,她的头会跟着去吗?



  忘了这问题是英国哪家大学的入学试面试问题。嗯!给你十秒,你看应该如何回答?



  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时间到!

  

  ……若你顺着问题,花足十秒思考「如何」回答,那就中了我的诡计!



  这问题要从「Why」而不是「How」去理解,换言之,在思考「如何回答」前,考虑「在大学入学面试里,他为甚么会问我这问题?」



  让我说点背景:与西方大部分大学一样,香港大学也推行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与OBL(Outcome Based Learning)教学,传统的授课形式固然存在,但学生要学的不是硬资料,互联网时代,甚么数据、信息都只是一个按键之遥(One Click Away),大学生要学的是解难的方法和群体协作的技巧……香港大学的广告完毕。



  大学收生,我们要看看面前这个学生,他是个死记烂背的书呆子,还是个懂得变通的人?我的確能说出「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是谁(曾经还包括他们的生卒年),圆周率也可背到九个位3.141592654,但這不代表我是个尖子,极其量只是我能背而已,来到大学,你需要的是在你不能预备、在缺乏背景资料下的解难能力。



  正襟危坐,准备迎接学术问题时,突然问个你没有预备过,又不知为何我会这样问的问题时,你会循甚么途径去思考和回答?你的思路有没有乱了?你考虑无关的问题时,思考是否跟传统学术问题一样敏捷?这才是我所需要的;也可以说,我要知道的不是答案,而是你思考这问题的过程。



再留意How

   

  在期终小组报告里,我特意提高听取报告的同学提问的分数,因此,为了争取高分,他们会对负责报告的同学提出尖锐的问题,我的目的是要这群五年后的top sales、银行家、会计师,学习如何礼貌地回答不礼貌的問題,机智地回答白痴问题,有系统地回答逻辑混乱的问题……你能保证拿着1,000万美元来投资的客人是个有礼、饱读诗书、聪明、有条理的人?你的上司会放弃这个客人?还是宁愿把你赶出门口?



  知道对方要什么,你还要留意如何回答!因为以上所讲的团体协作,关乎沟通技巧,因此,面对「玛莉去逛街,她的头有没有跟着去」这问题时,即时反应(问题问出来后0.1秒的反应)就很重要,就算你给我最好的答案,但在那0.1秒间,被我发现你在偷笑,又或露出不屑、迷惑的表情,就会被重重扣分,你有权去想:「哗!大学入学面试会问这种傻问题?」,但这种想法却千万别给我看出来(你要知道,面试官是个有社会经验的人,谁说真话?谁在掩饰,他能一眼看出来)因此,面对这种问题,第一时间要表示尊敬和专注,不想对方看到的表情,半个也不要流露。



尊重问题,才会发现答案

  

  阿基米得(Archimedes)是在浸浴时,想出利用溢水原理考量质量,从而分辨真假皇冠;五十年前跟你说有个搞电子计算器介面的人將成为世界首富,你会流露我提出白痴问题時你那個不屑的表情(那个人是刚退休的Bill Gates);十年前跟你说做个比Yahoo好的搜寻引擎,十年后你的公司会将Microsoft打得落花流水,你可能会笑翻天(那搜尋器叫Google);60天前告诉你,有一台比所有同类产品先进三年的SmartPhone,加上Cool的外型,将卖 US$199,你会引用一大堆天下没有免费午餐的例子跟我辯論,表示不可置信(那台叫3G I Phone,將於七月十一日全球發售,最低價US$199)……很多伟大发现,潜藏巨大市场价值的理论、想法,最初都是可笑的,如果当初数学家、软件工程师在問題之前沒有保持谦卑的态度,今天我们还有进步?



  所以对这种「无厘头」问题,我们更加要小心处理,绝不能掉以轻心。



  怎样才是好的反应?

1.立即回答,让对方知道你没有犹疑,甚至在忍笑;2.把你的思路直接说出来;

3.站高一点,有条不紊,用应付学术问题的态度回应对方;

4.Preview,面试官会认为你在开口那一刻就知道自己将要说甚么,显示你对自己的信心(只有Mature的人才会这样做)



  喂!说了大半天,面对「玛莉去逛街,她的头会跟着去吗?」的标准答案是甚么?还是说两个「参考」答案,但要make it different,真的要依申請的性質和自己的特質,量體裁衣:



1.这的确是个有趣问题!我想由医学角度回答!首先,人头与人身通过脊椎骨连接,而脑干管控全身活动……(你如果能在非医学科的面试,也能详细说以上题目达两分钟而没有错误,你这题的分数应该很不错)



2.嗯!这的确是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尤其在社会性别认同的问题上。「玛莉」是個女孩子的名字,为甚么「逛街」的一定要是女性?为甚么「逛街」和女性都会被冠以贬义?不是吗?「不带她的头」,那就是讽刺女性爱「逛街」,这种行为甚至被Label作「无脑」(頭沒有跟著去),我们的社会是不是仍存在那么严重的性别歧视呢?为甚么「玛莉」去「逛街」有可能不带自己的头,却没有人提「彼得」去「打球」不带自己的头呢?(如果面试哲学或社會學系,这个答案是不错的)

   

  别担心,香港的大学的入学试通常不问这些问题!我们比较关心G8和「金砖五国」的关系,虽然有时环境保育、国际关系都是热门题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8 23:24:33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告诉我你的三围数字?」:香港公务员面试题目?(面试每日谈)(转)

作者:何偉幟(香港大學)





二百个观众跟前与求职者来个拥抱



去年我在湖大的一个公开讲座里,跟同学们谈面试的语言技巧,为了让观众真实感受到面试的压力,我把这个讲座设计成一半讲授、一半上台前实习;内地观众跟香港的不同,在香港,我要用「群众压力」请台下观众接受挑战,而内地的观众就争相举手,我最喜欢这种气氛。



做了几道普通题目,我就来个难度高一点的,找来一位娇滴滴的女士,当成是公务员入职面试;几句过后,我就开始问她:「你的健康状况怎样?」「你的三围数字是甚么?」「能让我跟你握手,感受一下你今次求职的热情吗?」可怜那位女同学都一一答应,然后我就问:「握手不够,能跟我拥抱一下,让我感受一下你对这份工作的热情吗?」她犹疑了一下,站起来走向我……你大概可以猜到,在二、三百人的讲厅里,大伙儿会怎样反应……在她走向我的同时,面试完毕。



此次講座及這道問題后来在湖北当地的几份报纸都有报导(有兴趣可到「百度」,键入「何伟帜」,应该会找到报导)……其实我这个做法,已是过滤了的「洁净版本」,真实的情况走得更偏锋。





告诉我你的「第一次」是怎样的?



香港一直实行文官制,尤其是1997回归以前,英国式的政务主任(Administrative Officer,简称A.O.)制度一直存在,每年香港政府招政务主任多者十数个,若质素不佳,一个都不招,而成为A.O.的,不仅入职薪水是一般大学生的两、三倍,政治前途更不可限,然而,A.O.面试,就十分严格。



某一年,一位今天已退休的高官担任A.O.面试官(男性),他跟一个女性求职者面试,他后来在自己报纸的专栏里,披露这次面试的过程和问题背后的想法……。



面试时,面试官突然问:「请告诉我你的三围数字!」「你有没有性经验?」「第一次是怎样的?时间?地点?对手?」……可怜的求职者竟然向面试官仔细说出以上问题的答案。



问题时間



A.为甚么我要知道她的三围数字?还要求她跟我拥抱?

B.为甚么A.O.面试官竟会问对方的性经验?

C.如果你遇到这些问题,你会如何回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8 23:26:28 | 显示全部楼层

甚么职位会被要求跟面试官拥抱?(转)

在〈「请告诉我你的三围数字?」:香港公务员面试题目?〉一文里,我提到两次面试:



1.去年我在湖大公开讲座的模拟面试里,在二、三百人跟前,向求职者(女性)问到:

-你的健康状况怎样?

-你的三围数字是甚么?

-能让我跟你握手,感受一下你今次求职的热情吗?

-握手不够,能跟我拥抱一下,让我感受一下你对这份工作的热情吗?



    2.香港九七回归前,一位男性高官在政务主任(A.O.)面试里,向求职者(女性)问到:

-请告诉我你的三围数字!

-你有没有性经验?

-「第一次」是怎样的?时间?地点?对手?



在两次面試中,求职者最后都一一答应面试官的要求(走上前拥抱、告诉对方自己的性经验);天!这是甚么面试?要问到这些?



首先,在我的讲座里,面试前,我把自愿接受模拟面试的女同学请出讲厅,然后我跟观众说明我会问的问题,并声明虽然我会要求她跟我拥抱,但我跟她绝对不会有握手以外的身体接触,这样做是要让观众知道我提出这些问题的目的,如那位高官在报纸专栏提到在A.O.面试的目的一样:我们都想对方礼貌地、婉转地、技巧地拒绝我们无理的要求,但問題是:怎樣拒絕?



Wn回应法



我想大概只有申请模特儿面试时,才有可能提到三围数字,身体接触、个人私隐,根本不适宜在面试出现,遇到这类问题,我们要用「Wn回应法 」:

   

    第一个W,即是W1,代表Why

    第二个W,即是W2,也代表Why

    第三个W,即是W3,亦代表Why

    W4、W5、W6……Wn,全都代表Why



早在对方提出「三围数字」、「握手感受热情」时,求职者应该警觉,并不断问Why:面试官是个有经验的人,为何问我这「无厘头」、甚至具侵犯性的问题?为甚么他会这样问?为甚么?为甚么?为甚么?



一般回应Why,我们会用Because。对!你要保持镇定和宽容,并猜度面试官的目的……我们的目的就是要你拒绝我的问题 。



那位高官是这样解释的:政府工作牵涉很多问题,关系整个社会,像汇率变动、政策转变、人事升迁……这些事情,在政策出台、公布前,绝对不能泄漏,但政府官员每天都要面对传媒的监察,常被问到敏感问题,回应的官员既不能说谎,又不能闭着嘴不回应,否则会受到传媒猛烈批评,所以如何婉转地拒绝就是很重要 。



其实只要你不断问Why,你总会猜到的,对不对?这不是模特儿面试,怎会问到三围数字,何况要求拥抱与性经验?



变线、变线、变线



遇到类似问题,一般人都会说「对不起!我不太方便说这个。」「Sorry!I’m afraid it is irrelevant to the interview today」不管说多少次「对不起」、「I’m Sorry」,这种冷水倒头淋的回应方式比较直接,甚至属于不礼貌,所以不太适当。



你可以聪明地、及早地避过问题 :「三围数字?噢!我近年都没有好好量度过,我自己也不知道,所以实在无法告诉你!」这种闪避题目的方法,可一不可再,你避得过这题,但总不能说「忘记」怎样拥抱,更不能说「忘记」自己有没有性经验,面试官追问下去,你就会语塞,他甚至会觉得你不够诚意、不够诚实,明知有答案的问题都不回答,所以尽管你可以推说不知道,这种回答方法的效果仅比拙劣地拒绝稍佳。



面试是求职的必经过程,求职者应该有问必答,那是对面试官的一种尊重,也是一般与人沟通的基本礼貌,但「尊重」、「礼貌」都总得有底线,不能涉及私隐,甚至具冒犯性。对于女士的体重、三围数字等问题,求职者应早一点感觉对方一题一题问下去的压力,并及早想对策 ,其中较可行的是巧妙地把话题扯到别的地方 ,换言之,问过n次Why之后,你就应该变线 :



虽然不太突出,但我的身裁应该属于标准,我相信先生提出这问题,一定是关心我的健康,十分感谢……谈到健康,其实我常参与球类活动,保持身心健康,你对游泳和篮球有兴趣吗?我曾在这两方面得过一些奖……。



说的时候,语速可以稍快 ,让对方找不到空间中止你的发言,把问题问下去;你还要保持宽容 ,绝对不可示人愠色,用刘德华在香港的一个广告里的名句:「用诚恳态度待人」。



告诉你一个秘密:就算求职者能回答以上答案,我都会问下去:「我不管你的身体健康,我就是想知道你有没有性经验」……直至把求职者问到语塞为止;然而,早在她变线那一刻,我的评分已经写上报表,能及时婉转带开话题,已达到我的要求 ,续问下去只是想让她感受在高压力的环境下,如何应对自然,所以就算你没有好答案,只要保持镇定,态度要友善,立场要坚定,你的分数不会低。



一位跨国公司的销售部主管曾向我提过,在面试里,他会特意向求职者提出令人难堪的问题,例如「你接受双性恋者吗?」、「你认为如果我取录你,会否与你的身裁有关?」为甚么面试官爱问这些问题?因为「请你介绍一下自己」、「为何想得到这职位?」的问法太简单,根本无法明显分出优劣 ,而这些怪问题,就能考核求职者的实时反应、应对技巧、心理状况,比较清楚突显其优势 。



附带一提,那位高官提到「性经验」的面试是多年前的事,一方面我们应该尊重女性,另一方面现在的法律制度愈来愈成熟,就算在面试里有目的地测试对方,我也不同意「过犹不及」,把「性经验」变成提问的内容 。那就是我改变了高官那道问题,并在模拟面试开始前,向观众先声明我绝对不会跟求职者有握手以外的接触的原因。





*****************************************

何伟帜
香港大学哲学博士
香港大学中文学院语言教师
香港应用语文沟通学会主席
香港大学演辩学会顾问
善言巧论:全港学生口语沟通大赛『讨论及辩论项目评审小组』召集人
香港新城财经台嘉宾主持
〈JobMarket,Dr.Ed Forum〉、〈招职〉讲座嘉宾讲者
〈JobMarket〉专栏作者
《上班前后100天》、《网络沟通101》、《辩论不是甚么》、《与10优状元谈读书》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8 23:34:40 | 显示全部楼层

谁是我事业发展的「贵人」:「你」与「泛泛之交优势」(The Strength of Weak Tie)(

何偉幟(香港大學)





求职、发展事业与泛泛之交的优势



1973年,哈佛大学研究生Mark Granovetter在其博士论文Getting A Job: A Study of Contacts and Careers提出The Strength of Weak Tie(泛泛之交优势),这一章一直沒有受到其它人的注意,直到Duncan Watts的Random Graph理论大行其道以后,Mark Granovetter的讲法才为人所注意,所谓Random Graph,其实就是著名的Six-Degree Separation(六度分离)理论。



Mark Granovetter的研究发现大部分人找到工作、事业更进一步的机会,都与「泛泛之交」有关。他提出「Strong Tie」和「Weak Tie」的分别:「Strong Tie」指亲友、同学、同事;「Weak Tie」呢?就是「泛泛之交」、「点头之交」,甚至是你偶然在电台节目里听到的访问,然后你冒昧去信请教的人。



据Mark Granovetter统计,以成功取得职位为例,令人意外的是通过「Strong Tie」的只有16.7%,远比「偶有来往」(55.6%)和「甚少来往」(28%)的比率少得多,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简单地把朋友分为「知己」、「普通朋友」、「点头之交」的话,在事业发展方面,后二者更的贡献远比「知己」为大。虽然,我们很清楚交朋结友不是为了求职、发展事业,但比率差距之大,实出意料。



利用Social Network的理论分析,Mark Granovetter指出所谓「知己」,大都识于微时,年纪、社会地位、社交圈子、能力都与自己相差不远,而「泛泛之交」与自己的分别就很大,往往能让自己打进原本不熟悉的社群,为自己的事业带来新发展。在课堂里,介绍这理论时,我会把「问题解决者」和「人脉数据库」两个项目一起讨论。



「问题解决者」、「人脉资料库」



工作能力的评定,某程度取决于是否能有效「解决问题」,然而,甚么是「问题」?要一件事、一个任务变成「问题」,在于「我不懂」元素,那就是说「是遇到我不懂的事时,问题才会出现」,这是谁也知道的道理。



遇到「我不懂」,你会找谁帮忙?一个会计专业毕业、在会计师楼工作的年青人,从学校到公司,他也一直受这方面的培训,在会计方面遇到问题,他自己能解决,上司、前辈、同事、旧同学、学校老师都可以帮忙,「问题」其实不能算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与专业无关,却又与自己的事业发展有关的事,例如审阅内地招股书时,一些中文名词的对译,又或是公司要搞在职培训,改善年青会计师跟客户见面时的说服、沟通技巧,你也会猜到我的学生会找谁帮忙!



把公司派任的工作,尤其是理论上不是你能解决的工作,你都能顺利完成,得到的称许和认同,应该比日常的routine的工作为多,(「嗯!Peter这个年青人,竟然把XXX都能请来,实在不错!」),因为做好「份内事」是每个公司员工应该的,但连「份外事」都能做得妥贴,那就是我常说的valued added。



另一方面,每天的交往中,我们会接到很多名片,又或听到一些有用的名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刚到社会工作时,我就开始把所有曾与我见面的客户、合作伙伴的资料输入计算机(那时仍用Dbase III plus),包括他们的名字、职位、联络方法、我们谈过的内容、他/她的兴趣等等,我常建议初出茅芦的年青人,愈早开始做人脉资料库愈好,当然,这个资料库不会今天建立,明天对你有帮助,但它总会为你带来方便和帮助。



十多年前,我在佳能(香港)公司工作,一年来回香港、北京、上海二十次,一次乘坐出租车时,司机给我名片,这在当时是很少有的事,名片提到他懂日语(对!「大隐隐于市」,出租车司机懂流利日语),回到办公室,我把名片资料输入计算机,没甚么想法,只是习惯而已。半年后,Nagata先生由日本来港,成为我的新上司,我负责为他安排到北京视察的行程(对Sales Co-ordinator的我,这是「份内事」还是「份外事」?),我想起了那个出租车司机……结果,这个星期,那位司机赚取比平日多三倍的收入(全程导游+翻译+司机,我认为他多收五倍也不过分),Nagata先生很满意这次行程,至于我呢?可以算是顺利完成任务,那是Win Win Win的三赢,归根究底,就是我的人脉资料库的帮忙。



Weak Tie真的能帮我们?我注册校内网一个月,就利用这个网络,帮助快要到港念硕士但找不到宿位的Wendy找到有关资料(感谢回复的几位同学);下个月开始,我可能(要看何太会否给permission)会在一个网上电台每星期主持两小时节目,内容全由我控制,而该电台及赞助机构的负责人,全都未跟我见过面;本星期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的香港书展2008里有我的新书《最后一份功课:不只是学生作品集》,出版社是香港某集团社长跟我介绍的,这位「社长先生」与我的「圣诞卡友谊」维系了十多年,但到今天,我仍未曾与他见过面……Weak Tie对我们有帮助吗?





人脉关系=用人唯亲?



甚么人脉关系?泛泛之交的威力?不就是用人唯亲吗?也不一定!就是因为面试少则几分钟,多则半小时,未必能深入了解求职者,加上每一行业、公司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做事方式,所以遇到要聘请新人时,某些雇主会先考虑由相熟的人「作媒」,介绍适合的人才,最后才选择刊登招征广告,一些跨国大机构,亦会以内部通讯形式,请员工把朋友介绍过来,成功获聘的,「介绍人」会得到几千元,甚至是该新人一个月工资作奖励。



而所谓「介绍人」,有时只是提供公司背景、职位空缺背后的要求,就算是这些简单信息,其实对求职者十分有用,而新人进入新工作环境,如果有熟人引路,熟悉公司运作、文化,短时间内就能投入工作,能直接减轻公司的负担。



事实上,任何人留在同一行业里几年,如果在筹备转工时尚只能从报纸找寻机会,没有任何人脉关系可依靠,某程度已反映他对自己事业前途的认识不够全面。



因此我常说:你的成功,某程度看你认识多少人,和看有多少人认识你。



我在大学其中一课是面试的语言技巧,然而,到现在仍有很多人认为找工作、发展事业,是实际问题,一点也不学术性,不能成为学校的科目云云。如上文提到,其实求职、人脉关系都是社会学、心理学的课题,上世纪中已成为研究对象。在学校里,读好书,取得优异成绩固然重要,这是学生必须努力的目标,但如果你认为光有好成绩,就能飞黄腾达,就等于练武功只重架式,不重内功心法,所谓「练剑不练功,最后一场空」。



参与校内网的一个月后,如果我想到内地某家大学的「事业及发展学会」说几课,宣扬我的想法与理论,又或光想到内地某个地方旅游,找个向导,你猜我会找谁?……期望到时「你」不会拒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8 23:38:0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取得一份有助求职的推荐信:由一个年写百封推荐信的推荐人角度出发(转)

何偉幟(香港大學)



内地的学生应聘时,不知是否需要推荐信?在香港,申请海外升学或与学术有关的职位时,申请人往往会被要求提交咨询人联系数据或推荐书 ,现在一般与学术无关的大机构有时也会有类似要求,或最少提交一、两个推荐人的联络資料 ,以备机构向推荐人查询申请人的背景。因为只要是我的学生,我就来者不拒,所以每年我约写一百封推荐信,至于附名而不用写信的就更多,我想由这角度谈谈。



公司真的会联络推荐人吗?



有人会说:推荐人只是虚应故事而已,根本没有实际用途,的而且确,只要求提供推荐人联络数据的职位,绝少会真的找上门来,以我的经验,1%吧!至于我写推荐信、在网上填报评语的,就大约有10%会有跟进。



推荐人一般分几类?



一般分为两类,就是学术成绩推荐人 (Academic Referee)和品格推荐人 (Character Referee)。前者主要是证明申请人成绩优秀,学习态度良好;至于后者,就是曾与申请人共事的人,主要是证明申请人是个负责任、诚实正直的人。前者应该找学校的教师,以较大学教师为佳,因为资料比中学新,更具说服力;至于后者,一般会找暑期实习时,日常工作里接触到的最高级职员。



推荐信真的对求职有用?

   

我们会把推荐信看成Must and Value Added。那就是说,某些职位要求求职者提供推荐信,人才部门收信时,遇到没有提供的这些資料的信,根本不必细看就弃之可也;另外,几个应征者成绩相近时,「他有XXX当他的推荐人」、「YYY在推荐信里强调他ZZZ的优点,那正是这个职位需要的」,这时推荐信就担当Value Added的角色。



你或会问:找个老师说几句,按几个计算机按键将信印出来,推荐书就到手,有何难度?其实要取得一份对自己申请有用的推荐书,此中大有学问。



应找谁当推荐人?



无论是求职者或是雇主都清楚知道,求职信的内容完全倾向申请人那一方,正因为这种顾虑,在雇主评估求职者的能力时,会寻求有地位又熟悉求职者的第三者的意见 。推荐信的用处视乎两个重要的因素:



1. 推荐信本身内容,这个重要,尤其要量体裁衣,不能夠讓对方 一眼看出来是千人一调的计算机打印信版、罐头文章。

2. 推荐信撰写人的身分,比1更重要。



那我们应该找甚么人为自己撰写推荐书呢?有人说「推荐人的地位不必太高,上乘的推荐书应由你最熟悉的人撰写」。这话只说对了一半,胡乱找个不相识的名人推荐自己,固然缺乏说服力,例如某跨国大集团总裁为我写推荐信,称赞我的工作能力,然而在我的履历表里没有显示我曾在那家公司工作过,推荐信的可信度就会较低。曾有学生悄悄跟我说,听闻某君的父母是社会名流,在申请大企业的职位时,她隐瞒这种关系,找父母作推荐人 ,最后获得多份聘书云云。类似故事我曾多次听闻,但总不希望这是真事,因为这种做法明显影响推荐书的客观性,我们要知道:正直与忠诚是公司征聘的最基本条件 ,隐瞒关系违背了这种要求 ,况且父母养育之恩还不够大,做儿女的不应为稍稍提高自己的胜算,而赔上父母多年辛勤建立的地位和诚信 。



另一方面,求职者应找不同范畴的推荐人,例如大学教授可以说明你的学业成绩,暑期到大企业实习时的上司就可以证明你的工作能力,这样才能让雇主客观又全面地了解求职者的长处。





推荐书Do’s & Don’t



Do’s 1.给予足够时间

推荐书既由推荐人撰写,求职者就没甚么可做吗?那不一定。我们要向推荐人显示自己的诚意,例如给予足够的时间让他们作准备,虽然一封信可以是几分钟的事,但为表诚意,最迟也应该在截止提交日期前两星期就与推荐人联络 。



Do’s 2.直接面见,代替以电话或电邮提出请求 另一方面,以面见提出请求也是基本礼貌。学生找我作推荐人,只要是曾选修过我的课的,一般而言总是来者不拒,但我会要求学生与我直接面谈 ,并且呈交全面的资料,在繁忙的日子,为何我仍要坚持跟学生面谈?因为只有這樣做,我才能有效地对这位同学作出评估,了解其志向及对职位的期待,为我提供有用的数据,写出更准确的推荐信 。



天地良心,为每一位同学撰写推荐书时,我都会细心阅读其个人资料,并尽力将他们的性格特质与职位空缺的要求拉上关系,有学生笑说:最好不要请Vichy当推荐人,因为我总爱「问长问短」;一点也没错,如果我对评估对象的了解不够,只是凭空杜撰几句,对学生固然没有好处,报告本身对雇主没有参考价值,最重要的是,不尽不实、陈腔滥调的推荐,对作为推荐人的我的名誉亦有影响 ,因此之故,以忙作理由,拒绝跟我面谈,甚至干脆把履历表放在信箱,然后在便条上写几句「几天后我来取推荐信」的学生,我通常会婉拒其请求。



Do’s 3.提供详细资料

要推荐人写好推荐信,就应该提交适当的数据,除了自己详尽的履历表以外,可以的话还应该附上招聘广告的文本,因为有经验的推荐人能分析招聘广告背后的意思,适当地调整推荐书的措词与内容,更切合雇主对职位空缺的要求。



作为求职者,还应该让推荐人清楚知道推荐信提交日期,并附上已贴上足够邮资的信封,信封面又应预先写上地址及职位空缺的代号,虽然推荐人或会使用自己公司的信封和信纸,但贴上邮票、写妥地址既显示求职者的诚意,让推荐人知道自己是个思想成熟、设想周到的成年人 。



一般而言,求职者向推荐人提供的資料都应该备英文版本,因为绝大部分的推荐信都是用英文撰写 ,例如你参加过「公益少年团」,取得「紫章」;没有英文履历表,我就不会知道Community Service Club是「公益少年团」,而「紫章」竟然是这个在香港有十几万团员的服务团体里的最高荣誉。



Don’t 1.一「稿」几投



与推荐人接触时,有没有不应做的事呢?同一封推荐信不宜用作申请不同行业空缺,甚至同时用作申请职位空缺及升学之用;对我来说,针对不同行业职位空缺的推荐信固然应有不同的侧重面,同一个学生,供升学、求职的推荐信亦应有分别 。



Don’t 2.「太详细」的资料

嗯!刚刚不是说好了,求职者务必提供详细资料吗?稍安无燥!先听我细细道来……。有人悄悄地告诉我,某某工作繁忙,当学生请他作推荐人的时候,他竟要求学生自行撰写推荐信,然后直接交给他签名作实即可 ,这种做法对于推荐人、求职者和未来雇主都是不适当的。另一方面,有学生邀请我作推荐人时主动提交了「太详细的资料」,那就是仿真信版,换言之,他写了一封他想我写的信,想我依样画葫芦(当然是对他夸夸其谈的),对求职者而言,此举或能为推荐人省时间,但推荐人会想:「她是不是信任我的能力,所以自行撰写,然后把信交来要我签名?」其实推荐人既是自己的选择,求职者应对自己的眼光有信心,主动提交「信版」既极不礼貌,又不适合。



另一方面,俗云「巧妇难为无米炊」,资料太少,推荐人难以写出理想的推荐信,但有些求职者过分热心,抱着「细大不捐」的心态,随手找到甚么资料,不理是否与申请的职位有关,就电邮到推荐人处 ,这亦是不对的。我曾答应某学生作推荐人,提交履历表等数据后,这位同学一星期内传来十多个电邮作资料补充,结果作为推荐人的我花在比较前后电邮的内容的时间,比撰写推荐信还要长。



Don’t 3.酬谢=贿赂?

推荐人花过时间撰写推荐信,有人建议求职者应该送 上实用的礼物。                无论在撰写之前还是之后,我都反对 这种做法,因为礼物的实用性见

仁见智,几块钱的相 架只会阻碍空间(反正我也没有哪么多相片),

贵重 的礼物更容易引起推荐人的误会。



个人而言,为学生撰写推荐书是我的责任,何况事不离实,得到聘书,求职者自己的努力是主因,推荐信只是帮他一把而已,我想学生如果能在知道求职的结果,不管是好是坏,都给我一个电邮,说句多谢,又或上班后把工作做得妥贴,已经自是没有白费推荐人的心思,不必再花费买礼物;如果能在圣诞、新年时节,给推荐人传来电子贺卡,谈谈近况,加上几句贴心的问候,更是再好也没有的回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8 23:40:59 | 显示全部楼层

Vichy谈面试:申請外資企業的求職信與履歷表(转)

作者:何伟帜 (香港大学)



  

每年我都会为学生的求职信、申请表和履历表提意见,他们今天分散在各行业工作,包括汇丰银行、花旗银行、IBM、Google、McKinsey、麦格理、长实集团、新鸿基集团、国泰航空、港龙航空、中国银行……还没有计算Big Four Accounting Firm (PwC、DTT、KPMG、E&Y)里那几百人,当然,他们的成功与其努力有直接关系……但作为老师的,我为当年有为他们申请这些公司的求职信与履历表提过意见,又或跟他们在面试闯过一关又一关,感到欣慰



在大学里信件写作的课,我第一句总爱问学生:「求职信的目的是甚么?」学生的反应你大概可以想到,然而,很吊诡地,求职信的目的根本不是为了求职 ,如果撰写求职信的人自己都不清楚这道理,我不认为他能写出好的、有回音的求职信。



撰写求职信,是为了取得面试的机会,雇主一般不会读过一封求职信就决定聘请此人,总要见见面,因此,求职信的目的,是面试!换言之,只有面试为你带来工作机会,求职信不能 。



明乎此,你就会知道两件事:



1.求职信要写的,是point不是detail ,只要你引起雇主的兴趣,见你一见,你就已经成功,太长的求职信,反而不是雇主喜欢的,因为谁也知道,求职信的内容一点也不客观,偏向求职者一方,所以写十页二十页都没用



2.求职信是user manual ,告诉雇主你能做甚么工作,但是你”如何”做这份工作,就得靠面试:你会不会是个有效率又负责任的人?你的语言沟通能力如何?你在风度和礼仪方面跟一般人有没有不同?这全都不能在求职信看到!



至于履历表,就有更多的学问,格式、错字都不是一般学生顾虑到的;在某一个工种里(我要强调这个数字只是某一个工种的某一次调查),雇主阅读求职信的时间,竟只及履历表的一半不够 ,因为雇主认为求职信只要不出错(格式、语言语气及文法)就可以,反而要知道某一个人有多棒,他会较愿意看履历表(所以面试时面试官多半会拿着你之前寄去的履历表问,对求职信的问题较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8 23:42:41 | 显示全部楼层

Vichy谈面试:履历表是给雇主看的:资料逆序排列的重要性(转)

作者: 何偉幟(香港大學)



所有工作都需要与人合作,因为团体协作十分重要,不能与人合作、不接受意见、没有先考虑对方/上司/客户的,准是个未够成熟的人。怎样告诉对方:「我是个合群的人」呢?有一点很重要,而求职者不一定知道的:雇主既看你写甚么,但更重视你怎样写:因为他更想知道在这份履历表背后是个怎样的人,而这一点永远不会在履历表字面100%见得到,因为谁也知道履历表的内容是偏向求职者的。



你重视作为阅读者的感受吗?你有没有从阅读者的角度,去编排履历表的资料?看看以下例子:



A

获奖情况                                          

u   2008年荣获xx大学xxxx“先进个人”     (全学院仅X人获此荣誉)

u   2007年荣获2006—2007学年社会实践一等奖学金 (奖励学院前1%学生)

u  2007年荣获xx大学“优秀学生干部”称号

u   2008年荣获xx大学“优秀团员”       (奖励学院前1%学生)

u  2008年荣获xx大学学生会首届学生干部训练营优秀团队和优秀学员

u  2008年荣获xx市xxxx志愿服务荣誉证书

u   2006年荣获xx大学xxx演讲比赛二等奖 (全部参赛者中名列第三)





B







我想你也会同意,A和B两份履历表背后,都是一个曾努力打拼的年青人,他们没有为好成绩而满足,还服务社群,并多次得到学校、社会的肯定……然而,我最关心的是甚么?奖项较具说服力是哪一项?是2005年的「优秀学员」?还是2008年的「学生会优秀学生干部」?我对你今年、去年做过甚么的兴趣,远大于几年之前,如果求职者不知道传统是要逆序列出,没有从阅读者的角度去看这份履历表,那他怎能说服雇主:我是个顾及别人感受、以对方想法为先的人?



   有同学说:我在2004年得到一个大奖,完成过一个Project,我认为那是我最大的亮点,亦是公司最想知道的,那我放在较近期却不重要的项目后面,岂不是不能突出自己的长处?的而且确,写在中间不能突出……若那个奖、Project真的那么重要,那就更应另开一个专项,详细讲述,例如2004年的设计奖,奖品是一份跨国公司的暑期实习机会,那你不如干脆以「Summer Internship」开立一个新项,专门谈赢这个比赛有多难,实习后你获得甚么经验;到面试時,面试官针对这新项提出问题的机会,准比埋在某一题目之中为高,你的亮点曝光的机会,亦会得到提升。



   附带一提,如我一直强调的,我只是凭我在香港的经验,意见亦只针对港资、外资工作,至于内地的情况,同学们可以因应情况作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8 23:45:32 | 显示全部楼层

Vichy谈面试:利用ABC谈内地大学生的履历表:我最想了解的是你,不是那两页纸(转)

何伟帜 (香港大学)





上星期跟大家说可以把履历表掷来,我们一起讨论,感谢数十位同学的响应,今天终于把所有CV回复。天地良心,把理论部分加起来,每份CV回复最少有一千字,最长那位写了三千字,写这么多,是因为我希望把一个努力、上进的好学生,100%显现在雇主面前。



看了那些CV后,我想谈谈内地大学生在这方面要注意的地方。





我看你写甚么,也看你怎样写,更看写的人是个怎样的人



如题,雇主阅读CV时,会:



A: 留意你写甚么?
B: 留意你怎么写?
C: 写的人是个怎样的人?



告诉我,雇主最想知道的是甚么?



A?不见得!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履历表内容比较偏向求职者,隐恶扬善少不免,例如说自己「注重细节」,没有以下谈到的B和C配合,雇主的可信度很低;而CV最少一页,一般不多于两页,每一行空间都很宝贵,你愿意满纸都是空话吗?



B?怎样写代表两方面:你的表达能力和诚意。



我说过:Presentation is nearly everything,你是个努力上进的学生,但你能通过这两页告诉我吗?雇主会想:你的文字工夫是不是如你写的一样好,一个IELTS 7.5分,四、六级近乎满分的学生,竟然在两页的履历表里有两个英文错误,又或把简单的句子写得深奥难明,那就是表达能力的问题,雇主会投射:聘了他,他给客户的报告书会出现这样的错吗?



更重要的,公司要招的是适合的人,不一定是最好的人,因为人选的稳定性是公司重视的,再好的人才,不安于位,半年就跳槽,固然对公司不利,而且缺乏诚意、抱渔翁撒网的想法送来CV的求职者,入职之后不会投入工作,成绩自然不好,这个道理很简单,然而,雇主又不懂预视未来,他凭甚么作投射,看求职者的诚意?



打个譬喻:今晚跟女朋友烛光晚餐,你决定要向她求婚,甚么时候递上戒指?之前如何营造气氛?措辞怎样?如何让她明白你对她的爱意?……你一定会一丝不苟,彩排一百次、一千次,地点方面,你大概会以对方喜好为依归,选她喜欢的地方,对不对?……原因很简单,因为你很重视她……明乎?――如果你重视这份工作,你的履历表一定是千锤百炼,用适当的句子,绝对不会有错字,在版面安排方面,亦会以对方看得舒服、又能突出你的亮点为主。B是不是比A更难捉摸?且别急,C更玄。





我看你写的,更看你没有写的





C?在响应一些同学的CV时(有些真写得很不错),我会说:「我同意你是个有准备、决意投身这行业的年青人!」其实这在我的字典里,是A+的评价;那就是说:我相信、被你说服,你是有志、有能力投身这行业的,我亦相信你入职后,不管遇到甚么困难,都会努力去做。



每次拿着CV,我都会作overview,我会在想:在这CV背后,他是个怎样的人?我愿意以往的日子和他一起工作吗?他会是个诚实、可靠的人吗?举个例子,有内地同学在CV提到:



IELTS 7.5 (聆听部分)



在聆听部分取得7.5,其实成绩算不错,但为何不写总平均分?(一般讲IELTS都是指总平均分)若要讲个别分数,又为何不干脆把全部得分写出来?你会想到甚么?对!她在其它部分的得分相对较低;她写「IELTS 7.5 [聆听部分]」,原意是想突出她在聆听方面较强,但给雇主的信息却是:「她的英语最好都不过是聆听部分」、「她的口语和书写英文,应该比聆听差」……这是实情吗?那位申请者真的如雇主所想一样吗?不一定,但在这个场境里,她的口语和书写是不是很差已不重要,因为她的写法已被雇主认定了这一点,而这一点是恰恰是对申请人不利的。



在辩论教学的课里,我常引述一个美国国会议员的话:「你不说清楚你的观点的话,你的对头人会帮忙」;你的对头人会怎样诠译你说不清楚的观点,很可能就是不利你的角度了。

另一方面,诚实!诚实更是重要!诚实比任何都重要,我们要知道「一次不忠,百次不用」的道理,公司决不会聘不诚实的人;一个谎也不能撒,一封信里句句属实,只是一个惹人疑窦的内容,例如曾得到「全国文学之星最高荣誉大奖」,但作为雇主的我是那一年的评审,从没记得你的名字,不管那封求职信有一千字,奖项有十多项,只要有一项是有问题的,雇主对其它的内容的信任度都会大大降低。





I can’t prove it, but I can smell it



某一天有一位在一家出版社的朋友给我电话,原来有一位求职者在CV写上自己曾是「XX航空」的Management Trainee,他和我,其实只要有几年工作经验的人都会觉得奇怪,XX航空的MT会稀罕一份几千元的startup job?我利用我的人脉关系,十分钟后就跟出版社那位朋友通电话,告诉他这个求职者的一些消息,包括他是某部门的trainee officer,而不是MT,然后我说:「你考虑他其它特点吧!XX航空MT这说法有水分」,出版社朋友说:「不用了!我不打算再看那份CV」……优点有吸引力,但我们要知道,缺点「否决力」,十个优点不一定能为你带来工作,但一个缺点可能已把你摈出候选人名单。



会不会Trainee Officer背后有些甚么故事?女同学的IELTS成绩真的不止7.5?这都已无关痛痒,因为如刚才所言,履历表是单向沟通,若对方觉得你不诚实、有隐瞒,首先:你是不会知道;另外,你更无从辩白。因此,最好的方法是从内容和设计上尽量做得清清楚楚,这做法对加强信任度、让我了解你是个怎样的人很有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8 23:48:21 | 显示全部楼层

Vichy谈面试:我在你沉默时计分:小组面试的本质,猜中题目可以变成灾难(转)

作者:何偉幟(香港大學)



很多公司在能力测验后,第一关面试就是小组面试,少则三位,多则十多位求职者坐在一起,进行小组面试,形式包括:



1. 担演短剧
2. 角色扮演
3. 分组报告
4. 定题讨论





1. 担演短剧
前年某大会计师楼的面试,要求求职者三人为一组,在布袋选出三个题目,用几分钟准备一个趣剧,我的学生抽到的是「姚明」、「米老鼠」、「飞机」……你想想:穿着正装,严肃走进去,能怎样谐趣起来?我跟这会计师楼很熟,我后来了解过,知道他们在要求求求职者编趣剧背后的想法,我深深感到大公司为了征才,花尽心思;有关此事有空我另外撰文讨论。




2. 角色扮演
較常见(也是我在学校的模拟面试里常拟的题目)的是:公司年底举行圣诞联欢会,你们是公司康乐关系小组组员,请立即开会,讨论年底联欢会的各种安排。


3. 分组报告
以上题目的变化,例如以上年底举行圣诞联欢会一事,职者須几人一组,讨论若干分钟,然后向各位报告;此举既可考验求职者群体协作能力,更可考验其表达演讲技巧。


4. 定题讨论
学生最易犯错的一类,让我们仔细谈。





辩论员能在小组面试取得优势?



我是香港大学演辩学会顾问,常到不同地方推广辩论教育,对辩论有兴趣的教师、学生最喜欢问:辩论员找工作时会不会有优势?我想口若悬河,加上对时事比较熟悉,更雄辩滔滔,应该是一种优势,然而如果不适当运用技巧,又或对小组面试,尤其是對面试的本质理解错误,优势可以在瞬间变成劣势。



辩论是一个「是人之非,非人之是」的比赛,最好能「服人心」,最少也要「屈人口」,没有妥协的可能,例如「全球化对中国利多于弊」,在辩论场上,正反双方舌剑唇枪,如果我的学生火花缺一点,都会被我骂;然而,同一道题目,我们要知道在面试里雇主的要求有所不同,这是源于小组讨论的目的与辩论比赛的分别。





小组面试是雇主特意设订的一个环境,提出一个话题,让求职者讨论,从而投射,看看个别求职者的性格 :面对你不同意的意见时,你会开放地接受?冷静地跟对方分析?还是锲而不舍地说服对方?你说话时的礼貌如何?在争论时,你懂得礼貌地抢得发言权吗?各不相让时,你的思路是否仍然清楚?向人分析自己的意见时,你是否能说得有条不紊?对于对题目没有认识,或说错话的人,你的发言会否留有余地?你有没有耐性?……这些都不是在辩论比赛最重要的事。





辩题vs话题



换言之,「全球化对中国利多于弊」,出现在辩论比赛,是一道「辩题」,有清楚的错对,你的责任是维护已方的立场。出现在小组面试,就只是「话题」,而你的目的,是通过讨论这「话题」,尽量表现自己的见识和待人态度,至于题目的错对,在这一刻并不是最重要。



不光是辩论员,就算是一般人,参与面试时,发现题目是自己曾作过研究的,他对题目的理解自然较深,发言亦应更有内容 ,这是自然的事,但切忌操之过急,因为如果他用辩论的方法说出来,面对理解稍逊的人,穷追猛打,非要对方完全放弃自己立场不成的话,那么就算猜中题目,结果亦不一定会理想。





我在你沉默时予分

曾参与我设计的模拟小组面试的学生会知道,小组面试里我要考的不只是发言内容,从入门口开始就有很多地方要注意,就算不同性别的求职者,亦要留意:男士要保持风度,女士要保持仪态,坐在桌前,手要放桌子之上,其它人发言时,你应主要看着对方,不宜只顾低头写笔记,当求职者各不相让时,你是否能及时「变线」,又或把话题拉回有关主题的路上?你会不会常做小结?你会否照顾其它人的感受?你的讲话能综合大家的意见,还是引起了更多的争论?你能针对论题作层层深入的分析,还是把话题愈拉愈远?你说的话虽然有理由,但跟你持相反意见的人会否心悦诚服,还是跟你反唇相讥?



换言之,主考官不一定因你发言的内容而逐点计分,因为他们重视你说甚么,更重视你如何说,其实在分工愈来愈精细的现代社会,团体协作、擅于沟通是公司员工不可或缺的重要质素,发言有见地以外,我们还要学习细心聆听、分析不同意见的人的想法,面对同一个论题,十个人可能会出现十种不同意见,这种情况在实际生活里并不罕见,对于持不同意见的工作伙伴,我们应给予适当的尊重,对于无知的客户,更应保持耐性。因此,参与小组讨论时,常点头表示自己留心和重视其它人的想法,更重要的是这些动作向主考官表明自己不但辩才无碍,而且肯用心聆听不同意见的人的论据。



谁说主考官只可以在你发言时评分?如果其它人发言对你的论点提出异议,你不但没有好好聆听,还面露不悦之色,那怕只是用一个歪咀的表情显示自己不认同(其实可能只是不服气),甚至是一声冷笑 ,其影响绝对可以比提出一个有见地的论点为大,如果主考官认定你是个孤僻、不合群与固执的人,代价就是你被放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8 23:50:1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四大」面试与米老鼠有何关系? Interview is another game which you may not

在上一篇文章里,我提到前年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四大之一)的第一循环面试里,要求穿着正装的求职者抽签,决定题目,并用几分钟准备……演一个趣剧,令人想不到的,这个task甚至可以用广东话、普通话、英语演出(一般类似面试会用英语),而我的学生H所属小组抽到的题目是「姚明」、「米老鼠」、「飞机」……面试之后,刚踏出大厦,常说自己「美丽与智慧并重」的H就给我电话投诉起来:「穿得这样Elegant的我,怎样可以谐趣起来?这家公司是存心玩弄我们?」



因为人事训练的关系,加上旧学生很多,我跟这家会计师事务所的中层管理人很熟悉,为了安H的心,也为了证明我的想法,我就循幾個「渠道」去了解这次面试背后的故事……。



首先,如果请你到youtube看看以下片段:



1. http://hk.youtube.com/watch?v=ikDtOrLWxjk
2. http://hk.youtube.com/watch?v=rCFf-EsFpDU



两个都是香港会计师公会的广告;在1里,四位穿着正装的年青会计师(包括其中一位女士是我2002年的学生,你说我会不会知道个中的因由?)在海旁大跳 Hip Hop;2是另一位年青会计师,他已考过QP,取得正式会计师资格,并尝试享受有品味的生活……全部都是想告诉观众:会计师这个行业,一点也不死板,会计师既是社会的精英,也是有生活品味,能紧跟潮流的……用我常挂在口边的话说:「Work Hard, Play Harder」!



那成绩就不重要吗?重要,但早在网上申请(该公司早用网上填表代替求职信)阶段,公司已把成绩不好,尤其是语言能力不足的大部分人拒诸门外,这家会计师事务所认为一个能努力工作的会计师,应该是一个能投入社群、投入生活,用广东话说是「做得更加玩得」的年青人,就如那一年HKICPA的广告一样。因此所谓「Work Hard , Play Harder」的道理,在公司的立场,是这样理解的:



要Play Harder,你才会是个Work Hard的人。



H投诉过后,电话里我问她:「别慌张!你究竟有没有参与其中?」她说:「你都见识过我的『歌精舞劲』,怎会不投入?面试官笑得人仰马翻!只是我又不是在申请成为小丑,有用吗?」对!H的朋友里,说中文与说英文的各占一半,我与她去过KTV,音乐响起,她是另一个人。



结果,那一年我几个成绩好、语言能力未算最佳,加上平日比较严肃,不容易投入群体活动的学生,都无法成功获聘,反而像H这些爱玩又能投入(当然成绩优异)的,就全部获聘……。





为甚么公司要花那么多时间搞趣剧?直接询问求职者就可以啦!不!如果我问你:「你是不是一个投入社群、容易与人合作的人?」「你的沟通能力好吗?」「如果获聘,你会不会全身投入我们这个大家庭?」……不用说也知道你的答案……不管事实是否如此。所以,这种问法根本没有用,亦因此,我们会绕几百个圈子,利用投射的方法,真实地看清履历表、求职信背后的,是一个怎样的年青人。



为甚么有时成绩好的学生得不到的职位,会落在成绩稍次的人手中?



各位考试精英、尖子,面试不等于考试,因為





Interview is another game which you may not know





有空让我们一起讨论,看看你是否真的懂玩这个game。

作者:何偉幟(香港大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8 23:51:5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深入了解这个「C」字,令你面试不怯场:面试前的心理调节

何伟帜

香港大学中文学院



    有学生跟我说,每次进入面试室,手心不由自主地冒汗,双脚颤抖,脑袋一片空白……总之就像赴刑场一样。



其实怯场(Stage Fright)对求职者是难免的事,他们会说:我怕答错问题,我怕说错话,我怕做错反应……我最怕丢自己和学校的脸!



我一直不敢小觑年轻人的力量,前几天知道Frederick刚获得Microsoft的聘书,快要到美国工作,这个年青人今天已成为Somebody,但时间往前五百天,年多以前,他还是帮我修理计算机的孩子,就是大学的教育,和他自己的努力,造就他今天的前途。



你也许在学校里很有名,是体育健将,又或成绩名列前茅,但在大公司的高层人员眼中,还只是个孩子,而且是个素未谋面的孩子;你不妨跟自己来个心理辅导:「万一犯了大错,走出公司大门,就没有人会记起我,最坏的结果就是失去这份工作,不是世界末日」,这样想,你会稍稍感到释然。



你要深切地体会到:愈怕就愈容易失去眼前这个工作机会,放松一点,反而会手到拿来。



更重要的:甚么人会得到面试的机会?面试官的时间宝贵,如果没有机会获聘的,他会花时间跟你瞎聊吗?因此,获得面试机会的人,全部是「有可能」获聘的,机会已在你手中,你还需要的是「C」。



甚么是「C」?让我说个故事:今年年初,几个二年级学生找我,为他们参与的公开比赛作顾问,我看过他们的試演,发现他们深具潜质,英语水平又高,只是总对自己没信心,怕犯错,为解开他们的心结,我突然把他们拉到我在一年级(BBAIS of HKU Business School)的Lecture,并提出以下要求:



1.二年级学生立即在一年级学生跟前Present一次。

2.二年级学生报告完毕,一年级学生每人要公开说一个二年级师兄、师姐的问题。



高年级的学长在低年级的学弟、学妹跟前,一向都有自己的形象,我迫一年级学生在presentation后提出批评,你大概想到二年级学生的心有多紧张、多担忧……十多分钟过去,报告完毕,我没有要求一年级学生批评、公审学长,刚才的说法,只是要给二年级、快将参加比赛的学生一个经验,感受一下在强大压力下做简报,果然,他们说:「真正的比赛再紧张,都比不上何老师的要求」,而他们在比赛里,得到不错的成绩。




   

 C=Confidence:不管是到内地教书,还是在网上接触到的内地大学生,都给我很好的印象,他们对素未谋面的教师保持谦恭有礼,热切追求知识,渴望打开眼界,而最大的问题,是对自己的信心不够,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差……甚么时候你才知道自己的泳术,足够横渡维多利亚港?当我把你丢到长江,你拼了死命游得过对岸,你以后还会怕维多利亚港?piece of cake而已……。




「少林足球」中,周星驰说过:「你是最好的!」同学们,在向外追寻知识同时,也要多了解自己,对自己有信心,就不会再紧张,不会再害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8 23:52:4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要多少月薪你才願意卖身给我?:面试里,你不是产品,雇主也不是买家

何伟帜(香港大学中文学院中文增补课程语文教师)


  一般谈求职面试书会提到:

  面试场内,你自己是推销员,同时也是被推销的产品;面试官是买家,面试本身就是一场推销会,如果买卖双方「成交」,代表你获得这份工作。

也有求职者会以「卖身」比喻自己找工作的过程……尽管这是大多数求职面试指南或多或少都会用到的比喻,我却十分反对。

  雇主能用钱,买到一枝笔、一个手提电话……一个人?不!求职者自己「物化」到这程度,既是一种悲哀,而从面试策略看,也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我说不能苟同把自己说成是商品,待价而沽,首先,因为人就是人,不是死物,也不是产品,功能再多的计算机,都只能是一台计算机,人与万物的分别在于其灵性,求职者不应把面试看成一场推销会,更不必将薪酬看成出卖自己的价钱。

  其实好的、有经验的雇主,都不会抱着「购物」的心态主持面试,他们最想知道的,不是求职者的「功能」,而是其「可塑性」。

  一位中学校长跟我打趣说:聘请教师时,从「说明书」(履历表)已可知道其「功能」(教甚么科目),难道我会找个电子工程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任教中国历史吗?这位校长最重视的,是求职者对教学事业的尊重,他认为这才是征聘过程里的重点:究竟面前这位求职者,他会视自己的学生为几个顾客、一堆数字,还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在发展一日千里的社会里,这位求职者能否清楚地表达自己愿意终生学习的想法?校长会在面试里,提问不同的问题,又或提出不同的要求(有些看来很可笑,但背后总有原因),以窥见求职者在薪酬要求以外,对教学的视野和态度,而这种态度,绝对不是「产品」可以提供的。

  说到「出卖自己」,其实还有另一层次。每学期最后的一课,我都会跟学生说几句话,面对未来社会的精英,我对他们的影响微不足道,唯一要谈的是希望大家到社会工作,要秉持正直、诚实的性格,读书多、能力又高的人,如果在为善与为恶的分岔路前作错误的选择,他对社会的灾祸肯定比一个目不识丁的坏蛋大得多,这一点由近年金融界几次事故,都是「年青俊彦」闯祸可见。

  你曾否不经意地把自己看成产品?有没有完全以薪金的多寡,决定别人、朋友、甚至自己的地位?面对金钱、权力的诱惑,年青人万一走了歪路,出卖了自己的灵魂,把自己辛苦建立的成就押错边,到时就后悔莫及。选择忠诚正直的路呢?尽管可能会因此错过不少赚钱的机会,甚至得罪一些不能得罪的人,但展望几十年后,自己仍能挺直胸膛。

  做决定之前先想一想,我不是产品,不必出卖自己,我不能为今天的做的事,让明天的自己有后悔的机会。

  世界上大概没有每次面试都成功的人,坦白说,如果一次面试就成功,也不是甚么值得庆贺的事,因为没有被挫败的经验,将来跌得会更痛。相反地,面试失败时,我们要告诉自己:世界上没有每次面试都失败的人,年青人应珍惜面试,因为不论成败,每次面试都是一种体验,如果能在面试完毕后,从面试官的角度详细检讨,面试失败其实只是迈向成功的过程,不是结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8 23:54:4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小问题变成大错误:寄出100封求职信都没有回音的原因

何伟帜(香港大学中文学院中文增补课程语文教师)



     忘了在哪篇文章里我曾说过,求职信的目的,吊诡地不是为了求职,求职信只能为你带来面试机会,因为绝少雇主会读完某君的求职信后,就直接聘请,一般会给对方面试机会,因此:



    只有面试为你带来聘书,求职信不能。



如此说,求职信、履历表就没作用了?当然不!面试没有聘书,但大部分情况下,没有求职信就没有面试,这是连串的关系,求职者必须先搞清楚。



雇主对求职信也会做Projection



我们知道面试时,面试官会作Projection,从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预视」如果把你招进本公司后,你会是个怎样的员工,某程度上,如何响应问题(How),跟你回答的内容(What)一样重要。



提到Projection ,不单在面试里,雇主在阅读求职信、履历表时也会做Projection,举个例子:有人会说:数据逆序、顺序都是数据,多看几行又不会费很多力(CV里数据应逆序写出,详情请看之前的文章),有何不可?当然,大公司有经验的雇主仍会看到你的资料(What),但他也会留意你如何铺排数据(How),顺序写出,是不顾阅读CV的人的感受:你在找工作时不懂理别人的感受,怎能说服我在把你聘回来后,你会关心你的上司、同事、客户的感受?



有人又会说:已寄出一百封电邮,为何没有回音?抱怨之前,先检讨一下自己,例如信件、履历有没有在格式、文法方面不妥当的地方?过去两个月,先后看了近百个内地学生给我的履历表,我想他们可以证明:没有一个履历表没挨过批的,不管他们把履历表传来前看过多少次,但我从雇主角度去看,要求他们改正、改善的地方俯拾皆是(在此感谢同学们对我的批评的忍耐,你们把履历表等私人数据传来,就是想我说真话,天地良心,我花过时间看,又真的找到问题,不能不直说)。



零错误 vs 不拘小节



撰写求职信、履历表时,第一个要求是「零错误」:「格式不对、粗心大意的拼写错误只是小事,做大事的人应不拘小节」……這通常是犯了错的人說旳話,這樣說,顯示這人不负责任,亦不理解商业社会的运作,因此,「不拘小节」在求职的阶段是「贬义辞」。



「低级的错误」,在雇主的角度代表:



.求职者连简单的信、基本的语文问题也应付不来(不管你甚么四级、六级、IELTS)

.求职者很懒惰(看到问题,却不肯改正)

.求职者不重视细节,甚至粗心大意(「不拘小节」的贬义用法)

.对于是否获得聘用,求职者不太在乎(不够诚意,在乎的话,他会去把自己的资料反复研读一百次、一千次,务求「零错误」)



雇主面对充满小错误的求职信、履历表,会觉得:「雇用他是我的大错误。」





小问题,大错误:fatcat@xxx.com有甚么问题?



某每周销十万册的杂志社聘请「助理中文编辑」,欢迎没有经验的大学毕业生申请,结果收到几百封求职信,其中一封求职信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电邮提交

2.电邮地址是fatcat1980@XXX.com

3.求职者在履历表列出自己中学和大学本科的资料



试从雇主的角度,你看到甚么问题吗?



我们要知道:雇主与求职者素未谋面,如果不获安排面试,他们一生人也不会碰头,更不必论认识对方是甚么人……明乎此,我们就会知道跟未来雇主打交道,与一般朋友不同;做错了,或惹人疑窦的事,你可以跟朋友解释清楚,但对未来雇主不能,因为你们根本没有机会沟通……因此,任何会惹人误会,对自己获聘有坏影响的事,都不要做。



互联网有很多免费电邮户口,我们不能把跟未来雇主沟通与和朋友沟通混为一谈,故此常用作与朋友沟通的「fatcat1980」就不适合作申请工作。



首先,「fatcat」显示:1.求职者的绰号「胖猫」;2.她的身裁「并不苗条」;工作不一定以貌取人,但为甚么要在申请工作这严肃场合,用这种不配合的定调呢?雇主会做Projection:她会是个懂大体的人吗?在会议里、周年大会里,我会不会因为她不合身分的举动、言语而惹麻烦?



退一万步说,一个绰号而已,不必太担心:一个SCMP的年青人会成功:Smart, Confident, Mature, Presentable,用一个含搞笑绰号的电邮地址去申请工作,这个孩子足够Mature吗?



另一方面,因为电邮户口有限,好的电邮前缀早已被人注册,香港的年青人喜欢把出生年或月或日加在名字之后,变成独一无二的电邮户口,而「fatcat1980」明显指出求职者出生于1980年,到2008年已是28岁,而在履历表里,她只提供自己的中学和大学本科的数据,以22甚至23岁大学毕业计算,她之间五年到过何处?做了甚么?是不是有不可告人的经历?还是一事无成,浑浑噩噩?记得吗?「做错了,或惹人疑窦的事,你可以跟朋友解释清楚,但对未来雇主不能,因为你们根本没有机会沟通……因此,任何会惹人误会,对自己获聘有坏影响的事,都不要做」。



    有人说:我的履历表已看了很多次,是吗?从雇主角度,一个电邮地址就已經有这些学问,你是不是应该在抱怨空怀大才,没人赏识之前,借用雇主的眼睛,先检阅一下自己的求职信、履历表。



    我怎会知道这事?怎能肯定雇主重视这些微枝末节?……因为就是这家出版社人事部主任,即是我多年前的学生,跟我说起这事;看着她跟我说此事时那恨铁不成钢的愁眉,很值得年青人仔细想一想:努力读书以外,还要学习与人沟通,因为两者对自己的前途都十分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8 23:58:1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你可不可以当我的女朋友?」:从求爱到面试都必须的語言策略

作者:何偉幟(香港大學)



    表达能力有多重要?又是我那句老话:「Presentation is nearly everything」(Of course not everything, but nearly everything)!我期望用大家关心,觉得有趣的话题(求爱),谈谈Presentation的策略。



    现在教书,不能一本通书用到老,尤其是大学的课,学生认为欠趣味、没「实时」用处的话,连「逃课」的罪疚感都没有,所以教授「实用中文」,课堂设计要重视「实用性」和「趣味性」……虽然我们得同意,大学问、高層次的學問通常没有「实时」用处,绝大部分更一点也不有趣(亦因此我从不以「学者」自居)。



    每年我都会为要自己的课加添一点有趣(或自以为有趣)的内容,旧学生比较熟悉的是三年前方力申和冯嘉奇的访问片段、两年前的Trust and Go游戏、去年「如果我和你的母亲一起掉到海里」的问题、Jim’s Game……新学期开始,我利用「你可不可以当我的女朋友」,作为「互动性策略」、「谁是主角」、「语境的重要性」几个课题的引子,期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亦提醒自己不能做一个「温故『支薪』」的教师。



*********************************************************************



    男孩子沉迷电玩,沟通能力相对较弱,女孩子常投诉男孩子连求爱都欠缺技巧……假设你(男孩子)今夜要向心仪的女孩子示爱,你会怎样表白心意?在香港,男孩子最流行,而女孩子最反感的一句是:



你可不可以当我的女朋友?



    这个问法,最少有以下「两欠」:



1.欠缺诚意

「你可不可以明早叫我起床?」、「你可不可以将声量降低?」、「你可不可以把那瓶水递过来?」……知道吗?在粤语「你可唔可以」(即「可以不可以」)之前,最常出现的是「讲开又讲」(「既然说到这话题,不妨再说多一点」):「讲开又讲,你可唔可以借本书俾我?」、「讲开又讲,周末烧烤,你可唔可以买炭?」……追求异性,不是借书、烧烤,男孩子或属言者无心,连追求心仪的女神都欠缺诚意,女孩子听在耳里,心里难过却可想而知。(沟通的对方才是主角,right?)



2.欠缺回旋余地

从说话策略看,我们应该在开腔时,就要把对方可能的回应计算在内;一般情况下,男孩子问:「你可不可以当我的女朋友」,50%的女孩子会以「不可以」响应,另外50%会干脆不回答……就算对方真的有意思,但你总不能想象她会笑着回答「可以!」,甚至「可以!我不知盼望了多久!你现在才开口!」……以「你可不可以当我的女朋友」求爱,某程度上是在强迫对方把你拒绝,不管对方爱不爱你。(互动策略:预视对方回应)



    一直以来,俚语中都有类似否定、消极的例子,例如周润发说「系咁先!唔系咩呀?」(「就此完结,不跟你再说下去」)(70年代末),又或「你讲o野呀」(「你在说话吗?」),乃至近期黄子华在「愈大镬愈快乐」里发人深省的「系咁o架啦!」「好出奇咩?」(「世事就是如此」、「不必大惊小怪」),都属对方无法回应的例子,惯用这种说话方式,只会令自己被人疏离。





女:「不可以」;男:「为甚么不可以?」



    面对女孩子回答「不可以」,爱情智商属于一般的男孩子会以「为甚么不可以?」回应,然后逐一点出自己的优点……兄弟们,这是傻瓜的做法:



1、与人沟通前,我们脑子里会产生「前置式」,女孩子会根据交往过的异性与面前的男孩子作比较,你的优点与缺点,在烛光晚餐之前,早已尽在她的心中,现在提出抗辩,是愚不可及的做法,她要的根本不是理由。(面试前我已读过你的履历表,你还在跟我争论那次比赛取得的是「亚军」而不只是「优异成绩」?就算你是对的,只代表你查找到我一時的口误,作為面試官,我會想:你會以查找客人的口誤還是爭取業績作為與客人溝通時主要目的?)



2、如《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课》(Tuesday with Morrie)中老师Morrie提到的,我们看世界,不是用眼看,而是用心去感受,这与中国人所谓「感知」、「观照」的概念有点类似,人与人的沟通往往不完全根据客观分析而来,就算说出来的优点是事实,最后只能「讲赢」,却不能「说服」,于事无益。





「不可以」之中,有大半其实是「可以」



很吊诡地,其实在50%回答「不可以」的女孩子之中,有70%心底里其实不断在说一百句「可以」(另加一句「呆子!連求爱都不懂!」)。



姊妹们面对「你可不可以当我的女朋友」这样差劲的求爱手段,心里干著急,既不願不顧矜持回答「可以」,但又不想一句「不可以」,伤害面前这个有点憨直却又对自己专一的追求者的自尊心,她应该怎么办?



    如刚才提到,说话要留有余地,更要有策略,让对方知所进退;拙劣如「你可不可以当我的女朋友?」,可以有「大师级」的回应:

 

十一个字就要我当你女朋友?岂不太容易?

 

这是「大师级」回应,原因有三:一、保持矜持,没有一口拒绝;二、反应轻松,进宜攻,退亦可守;三、最重要的,这种回答方法,就如黑暗中拿起明灯,向这个不擅表达的未来男朋友指引道路,面对「十一个字就要我当你的女朋友?岂不太过容易」的回答,稍为聪明的男孩子会知道:a、终点在望;b、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时候,男孩子应该继续努力,美言几句,最好送上一份小礼物……。





女神爱傻瓜



    谈到送礼物,也是一种沟通,一般情况下,情侣之间送礼,女孩子最差的回应是冷冷一句「多谢」,这表示她收到你的礼物,并回敬了最基本的礼貌,以上道理十分显浅,但你可会知道如果女孩子对这份礼物喜出望外,会有甚么反应?



我想其中个代表性的反应,是:

 

你这个傻瓜!

 

收到礼物,女孩子说:「你这个傻瓜!」,代表:



1、她做梦也想不到你会送这份礼物给她。

2、你对这份礼物所花的心思、努力(最好不是金钱),是她想象以外的多。



女孩子口里说「你这个傻瓜!」,其实心领神会,知道你「傻」的原因,只是为了自己心仪的女神,因此,回应「十一个字就要我当你的女朋友?岂不太容易?」的最好方法,是不知从何处拿出来的一份有心思、对方会回应「你是个傻瓜」的小礼物。



很多人对Louis Vuitton、Salvatore Ferragamo、Chanel等名牌趋之若鹜,除了品牌的吸引力以外,还因为营销手段里的「体贴销售」。



香港著名填词人、对时装很有要求的Wyman (黄伟文)在专栏里提到:某一天他走进名牌衣服店(对他来说是平常不过的事),选购中途,口中念了半句「想吃个芝士汉堡」……几分钟后,Sales真的把汉堡包端上来,那种贴心的感觉,可值半张信用卡最高签账额。你还会不同意求爱的沟通方法是不能用在Marketing上?





谨此声明



    以上的分析,你能想象到课堂里学生的反应!只要花点心思和时间,从学生的角度去看自己,其实教学与上课,都可以是有趣的事。

 

    谨此声明,我结婚快九年,追求异性对我来说是上世纪的事,以上只能作为「互动性策略」、「谁是主角」、「语境的重要性」几个课题的切入点,如果某些年青男士阅过拙文,盲目使用以上方法追求异性,最后失败收场,又或在情人节被迫加入「LHC」(Lonely Heart Club)……实属不幸,與我無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9 00:02:2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面试「第一印象」是怎样形成的?

何伟帜 (香港大学)





面试官有时会自言自语道:



「不知怎的!我就是喜欢这个年青人!」

「我觉得他像十年前的我!」

「我敢打赌客户一定会喜欢她这种微笑。」



「人」本身就是感情的动物,下属、同事之间的关系也主观得很,单凭一纸履历说不得准,究竟除了服饰以外,甚么会影响「第一印象」?针对这问题有一道重要的原则:「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在于……你永远没有第二个机会给面试官第一印象」,举手不回,不好好准备的话,之后再好的表现都会打折扣,你愿意自己练习了好几天的对答技巧和奋斗了十几年的成绩,毁于见面那一刻吗?



虽然确实情况因人而异,或一分钟,或三分钟,但差不多所有曾主持面试的主管都同意「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它就像一个过滤器,在首一分钟把面前的求职者分类后,面试官的印象就很难改变,这是我们所说的「配对障碍」。



下笔撰写此文时,我一直在考虑是否应把「打呵欠时请以手掩口」(最好不打呵欠)、「等候面试或小组面试时,坐着摇脚会被重重扣分」写下来,因为一般人认为是常识的事,却常在面试期间闹笑话。



一位部门主管跟我说,某次他跟一个大学生毕业生进行面试,大学毕业生坐下来第一件事,竟然是把手表脱下来,表面朝着自己,放在会议桌上……有时间观念不是好习惯吗?在面试期间,某些情况下不是。部门主管跟我提起此事时犹有余怒:「这个年青人把我这里当作是大学的期终考试试场,还是暗示要我长话短说,好让他赶赴另一家机构的面试?最重要的:他能否保证在获聘后不会在公司的客户面前做同样的动作?」看到吗?又是我常强调的面试官的投射效果,面試官跟你素未谋面,除了你说话的内容,他会把你一举一动,放在将来工作环境上,万一你有些动作、对答内容与他的工作环境有落差,这小错误就成为你莫名其妙落选的原因。



面对一批又一批初出茅芦的年青人,面试官总会有点自负,例如「甚么人我没曾见过?凭借我的『法眼』,三十秒内就能知道这个求职者是龙是蛇、是好是坏」,对于富经验的面试官而言,一场又一场的面试就是一场又一场的配对游戏,他会把求职者投射到自己的下属、同事,甚至多年以前的自己:「从她的思维、外貌与谈吐可知,她与我的得力助手是同一类人」。配对过程就像在几十秒、一分钟内形成的「配对框框」,所有与框框符合的性格、特质会获准通过并增强原本形成的印象,与框框不相符全就会被放弃。



第一印象要留意甚么?一般而言,由握手开始,至于如何握出一个「专业」的手,请参考我的日志里〈面试每日谈:握手是美丽整洁的人对不修边幅的人的施舍?〉这篇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9 00:03:5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我不是来自著名大学=找不到好工作?……「我相信我能够胜任!」谈面试的心理调

何偉幟(香港大學)



有些内地同学来信,提到为當初自己未能入读最著名的大学而感到前路茫茫,有同学甚至自暴自弃,以为这一生就此毁了。



另外,阅读内地学生的求职信时,較多「我相信我能够胜任这份工作」、「对于处理人际关系,我很有信心」的说话,如果针对外资企业,我想这种写法、说法有改善的空间。



在求职的场景里,求职者自说自话对主考官是没有参考价值的,说得太多,反而令人觉得求职者是个喜欢空谈的人,自信心要由实质证据与语言策略配合,才会令主考官感受得到。



要实质证据吗?很多求职者会带备自己的成绩表,在主考官面前如数家珍地详细介绍自己的成就,然而没有语言策略的配合,「丰功伟绩」随时变成你的负累。





我的成绩优异=我找到理想工作?





拥有优异的学科成绩的求职者,少不免会把自我介绍集中在成绩,此乃人之常情,的而且确,在雇主阅读求职信的阶段,骄人的成绩和丰富的经验通常比较有利,然而,公司需要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其工作态度、热诚、能力、与同事及客户的关系全都未能在求职信、履历表中反映出来。



国际性会计师事务所Deloitte Touche Tohmatsu (DTT)在派发给香港大学毕业生的刊物Improving Your Performance at Interviews里,提到在面试阶段,成绩不是一切,因为主考官要从实际的倾谈中,要把躲在死板的成绩单背后的求职者掀出来,主考官要知道的不只是求职者得过甚么奖项,完成过甚么报告,而是「你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如果求职者老是抱着自己的「丰功伟绩」,侃侃而谈,忽略与主考官相处的重要性,再好的成绩也未必能得到理想的工作。





「阿梅!你要知道:你是最好的!」(周星驰.少林足球)




这样说吧!大学的排名,的确在某些范畴起作用,否则大学就不必大力鼓励教学人员做研究,出版著作,提高教学质素,而在拣选求职者进行面试,学科成绩最重要,这亦是我们要求学生读好书的原因(读好书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但书读不好就连普通工作都很难找到),而就读大学也会是众多考虑因素之一;然而,如DTT的宗旨:你是个怎样的人更重要;所以在面试阶段,尽管面试官仍会问:「你不是来自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你凭甚么相信自己比其它人优胜?」但从对方想一想,面试官的时间宝贵,如果你不是拥有一些比名牌大学毕业生更佳的地方,面试官会愿意花时间见你吗?



让我找两个例子做对比。



CW是我在城市大学任教时的学生,在一般的统计与调查中,坦白说,城市大学在香港的大学排名都不是最高,CW亦因为此感到患得患失;得者,快要毕业,可以一展抱负;失者,虽然他在大学几年努力读书,得到好成绩,但由于所身处的大学排名不是最高,他怕会影响自己获聘的机会。



某一天,他跟我说一家大公司找他约见面试,得到这机会应该很高兴,但在倾谈里,我发现CW没有信心,怕出丑人前,并推想这次面试会是凶多吉少。



另一方面,在模拟面试里,在「名牌大学」就读,成绩好得很的Queenie作自我介绍,说到自己的学业成绩,不禁流露自我陶醉的表情,她甚至为此「指正」主考官(我)的「错误」:



Queenie: ……去年我获选代表香港到加拿大参加一个商业计划比赛,并在这个国际性比赛里得到亚军……。
………(十分钟后)……
主考官: 说回那次你到加拿大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的事,我想知……
Queenie: 对不起!那次我取得的是亚军,不是优异奖。





在看录像片段回顾表现时,Queenie还不理解自己的问题,打断主考官的话,只为一个不算是错误的用语,主考官会想:「就算你给你取得冠军又如何,光是这种『得意忘形』的表情已叫人讨厌」,我们要知道,「学坏一天,学好十年」,同样地,面试里某一个错处、坏印象的扣分,随时比许多优点、好印象加起来的得分还多。



Queenie 觉得是主考官没有留心,听错了,所以错不在己,幸好错误发生在模拟面试,并被我不客气地指出,尽管她感到不高兴,但当我解释过后,她就感到释然,并答应我会改正过来。(我跟她说:花了十多年念书,好几天准备,就是要今天面试成功,开展事业,你看一个简单、无关痛痒的错误重要?还是事业重要?)



另一方面,说回成绩稍逊的CW,经过一个下午的讨论,他终于相信如果公司真的在乎他的成绩、出身的学校,他会连参与面试的机会也不会有,现在能出席面试,应该做的是该细心分析,找出自己在哪方面比其它成绩更好、出身名校的毕业生更适合这家公司,然后好好部署。



从CW和Queenie的例子可见,「祸兮福所伏,福兮祸所倚」,成绩好坏的效果未必能预料,一个在管理学「危机管理」(Risk Management)一科取得甲等的求职者,竟然答不到简单的应变题,主考官对他的印象自然大打折扣。



「满招损,谦受益」,说话时谦恭一点,运用语言策略叫主考官自行发掘你的长处,说服力会更强,效果会更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10 23:41 , Processed in 0.410871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