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785|回复: 0

[【文史类原创】] 戏、文乱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5 19:06: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朱家溍先生晚年曾说:凡是历史戏,他基本不看。原因是戏里常识性的错误太多。举凡称呼、动作、摆设、习俗,无一不错误连篇。象清朝戏,连发辫结得都不对。很多戏在拍之前请朱老先生过目剧本,老先生很认真,抱着不干涉剧情、而纠正常识错误的目的,细心修改。但是,老先生说,就连拍戏最严肃的香港导演李翰祥,也并不全照他的修改去做,一部《火烧圆明园》,固执坚持错误的地方,仍有几十处之多。所以朱老先生说:这样的历史戏,看了堵得慌。
   但凡曲高,自然和寡。朱老先生毕一生而穷究文史,于故朝典故更是精熟,加以世家规范,当然不止曲高,亦且才大,所以一应的瑕玼,自难逃巨眼。上驷之选,亦且不论,况劣种驽马乎?
  而如今,这样的劣种驽马,是越来越多了,而象朱老先生一样的相马大师,却是越来越少了。于是乎千里马不出,劣马充厩,而老百姓的文化趣味,被引导的越来越低了。
   2007年的所谓“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售与了三部作品,其中一部是《漕运码头》。说实话,当今的小说创作,究竟是个什么水平,我一概不知,因为基本不看。因着关心漕运的原因,无意中看到了《漕运码头》,随手一览,便很喜欢。主要是喜欢作家的语言,很有点历史感,文字也很有律动感,不类同年同样获奖的唐浩明的作品《张之洞》,象黑板报上的表扬稿一样。不过个人口味上的爱好,不是我要说的主题,口味上的东西是说不清楚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而己,不值得发议论。我要说的是常识性错误问题:《漕运码头》的主角,是个叫铁保的官员,以作者的描述,他的官衔是“仓场总督”。“仓场总督”?这让我十分纳罕:清朝哪有这么一个官衔?
   清朝有“仓场侍郎”,“满汉各一人,驻扎通州新城,总理京城各仓粮务”,它的官名全称,是“总督仓场户部右侍郎”。这个全称,无论如何,也不能简称为“仓场总督”,因为所谓“总督仓场”,是这个职务的职掌,就是他要管理仓场的一应事务,与作为地方官员的什么“两广总督”、管理漕运事务的“漕运总督”、管理修河事务的“河道总督”,完全不是一回事。而且,仓场事务,是户部事务的一部分,因此官衔称为“户部右侍郎”,也就是说,仓场侍郎,是由户部右侍郎兼任的。《漕运码头》的作者,之所以造出“仓场总督”这么一个官衔,大约是想让主人公铁保作为仓场的一把手,既然有“侍郎”(副部级)这个职务,当然应该有“总督”(相当于正部级)这么一个职务了。其实,作为仓场,侍郎已是最高长官,何须再编造一个“仓场总督”?作者之疏漏,不学之故也。
   这样一个疏漏,难道值得笔墨指责?不是指责。如果你写得不是历史小说,是所谓的“穿越小说”,不会有人指你这样一个漏洞。既是历史小说,当然其基本骨架,该是真实的历史环境。这个历史环境,包括了官衔称谓在内。如果不是影响到人物的性格塑造、故事情节合理化,不要虚构历史环境。你也不是写《红楼梦》,为了“真事隐”而造出“龙禁尉”这样的虚衔。曹雪芹为了避祸,把他所生活时代的绝大多数真实环境“隐”去了,你又何必为前朝“隐”?其实绝大多数的写手们,并不是为了一个什么目的而有意“创举”,不过是因为无心之失,无心之失,不过是不学之过。
  不学之过,不是大过,甚至不是过;但如果你不学,却偏要去做必须学过才能做的事,那就是你的过了。写历史小说,却不去研究历史;研究历史,却连基本的常识都犯错,无论如何,就是你的过,甚至是大过了。
   但甚至连这样的“过”,也是可以原谅的。《三国演义》还有错呢,何必要求今人十全十美呢?不错。但如果一个国家级的大奖评委会,却可以连这样显著的错误都没发现、都不指出,就无论如何骇人听闻了(注:官方说:中华文学基金会受中国作协党组委托主办的“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每四年评选一届)。“长篇历史小说奖”?我呸!——当然,既然前面还冠着“姚雪垠”三个字,我也可以:我佩!
   同样值得“我佩”的,还有《大清王朝》这部电视剧。看了两集,因为看后胃纳不适,不再往下看了。其实《天下第一丑》里胡编乱造的东西多了去了,但我照样看得津津有味,因为人家是明目张胆的“戏说”,不能当真,够娱乐味就已经不错了。可《大清王朝》不同啊,你是在“正说”啊,脸板得跟孙子似的,非要教人点历史知识的样子啊。既然这样,你就得有点道行,别一张口就露怯。把多尔衮和庄妃的恋爱当戏码的,多了去了,都无可厚非,反正得诸野史,胡编乱造,也没人告你诽谤。但胡编也得把假的往真里编,越编越漏,且是在常识上编出漏来,就不是你“虚构”水平低的问题了。《大清王朝》里,多尔衮和庄妃初次相遇,互通名姓,庄妃(那时还不是,只是个小姑娘)说她叫“大玉儿”,多尔衮奇怪:“怎么叫这么个名儿?”庄妃笑着说:“这是我的小名儿,我的大名叫博尔济吉特。”我的胃都快吐出来了。这是正戏?且不说“大玉儿”得诸野史,无足深究,她的大名怎么可能叫“博尔济吉特”?博尔济吉特是蒙古科尔沁部望族,是她的族姓,怎么可能是她的名?你总不能说“我的小名叫狗儿,大名叫王”吧?而且,为着巩固与蒙古族的联盟,有清一代,选为后妃的蒙古王公之女特多,而尤以选在博尔济吉特部的为多,仅后、妃,能数出名姓载在常典的,就有八、九位之多,你总不能让她们的大名都叫“博尔济吉特”吧?常识之缺乏,一至于斯,真可惜了儿了那些被圈进去出演的名演员。
   至于多尔衮深夜去后宫看望庄妃,且居然是得到了庄妃的正主儿、她的老公太宗皇帝皇太极的批准,其荒谬更不待言了。入关前的满清,虽称野蛮,但在皇太极正式登上皇位后,后宫制度毕竟还是有的,晴天白日,王公大臣尚且不能一睹后宫之颜,况夜黑风高之时乎?成年皇子尚不能朝皇帝的妃嫔(他的生母除外)之面,况血气正旺之皇弟乎?道德沦丧的现代尚以老婆被另一个男人私幽为耻,况万恶的封建社会、且这个女人的老公是皇帝乎?编剧之低能,一如我之愤怒!
   今天又看了一集《范家大院》。看它,不过是因为听说戏里有两个我喜欢的演员:孙红雷和苗圃。但一集看完,孙、苗并未出现,而我已经开始同情他俩了。原来同情苗圃,好好一个孩子,演什么《闯关东》2?可真够2的;现在同情他俩,什么大院不好进,却偏进“范家大院”?
   第一集:“那是在1901年前后,大清朝要崩了”,孙红雷的旁白(总算还让我听到了孙红雷的声音)。随后果然就发生了武昌起义,当然,“1901”是“1910”之误,不论了。然后,一个左嗓子的太监领着一个假扮的“娘娘”来到了山西浑源县,然后,太监走了,假扮的娘娘被施县令一诈,供出了实情:原来她只不过是被裁汰的宫女。你看,这施县令多英明!
   编剧就是想让我们看出施县令的英明。可是我要说,如果这事真的发生在清朝,那么这个县令不但不能算是英明,简直就是颟顸的糊涂虫。因为第一:鉴于明朝之失,清朝对太监管理十分严格,根本不许出京,擅出京城者,斩,这是自世祖顺治皇帝以来的成法。同治中,慈禧太后的太监安德海,尽管不可一世,尽管是在慈禧的默许下出京,在山东地面,还是被刚正不阿的巡抚丁宝桢杀掉了,而慈禧却无奈丁宝桢何。因为慈禧也知道,丁宝桢杀在正点上。这是哄传全国的大案,再糊涂的县令,当然也会知道这么一件大事。那么,怎么可能会有一个真太监,不但出了京,还能走到山西浑源?县令不对太监的身份产生怀疑,反而低声下气的陪笑,你当清朝是明朝啊?况且,县令怎会不知,“娘娘”回籍,该有多少护军伴送,怎么会只用太监相陪?清朝的县令,都是皇帝特简,不是两榜进士出身,至不济也是个榜下即用的举人,连这么点规则都不知道的,不是说没有,简直是不可能。而编剧想让我们知道他多么英明的施县令,就是这么个连从未出过门的山村野汉都不如的水平,谁信?
   最可笑的是“娘娘”。大概编剧从小看多了野戏,对皇帝的后妃动辄称“娘娘”,把宋朝的故事,搬到清朝。其实,清朝对后妃,没有称娘娘的。这且不论,反正你这么一称,我这么一听罢了。但既称“娘娘”,当然是有品级的,品级较低的贵人,至不济也是秩同三品(慈禧初进宫,就是这个位号)。四品的道台尚且威风八面,三品的“娘娘”更该如何风光?况且你还不知道,眼前的这位“娘娘”到底是妃、是嫔?是不是秩同一品甚至超品?《红楼梦》里贾元妃省亲的盛大场面很多人都熟悉了。这位“娘娘”即使没有贾元妃的贵盛,起码不至于寒酸到身边只有几个太监吧?而施县令居然夷然不以此为意,还得靠诈唬“娘娘”而得实情,其英其明,从何道哉?
   到此并未结束,下一个问题是:她不是真娘娘,难道是真宫女吗?编剧要我们相信的,就是这位名叫月娘的,是一个被裁汰的真宫女。且不说辛亥革命以前,宫中从未大规模裁汰过宫女,就是真裁汰过,也轮不到这位月娘,因为她根本不可能是宫女。何以得知?因为这位月娘,是汉人,而清朝选宫女,根本不会选汉人。不是说有汉族血统就不会选,而是没有旗籍的不会选。清制,每年由内务府选秀女,够挑选资格的,是满、蒙、汉八旗包衣人家的适龄女子。也就是说,你必须是在旗的,才可能被挑选;不在旗的汉人,根本不可能进入挑选行例,简单说:没资格。而我们这位月娘,毫无疑问是一个不在旗的纯汉人,她怎么可能当了宫女呢?施县令连这个简单道理都不懂,其英其明,又何从道哉?其实,不是“施县令”不懂,清朝的任何一个县令都会懂这个简单道理,不懂的,只是编剧。
  讲到此处,忽然又想说说书籍。事还得从选秀女说。清朝有两种选秀女,一种是由户部主持挑选,每三年一次,待选的,是满、蒙、汉八旗文、武官员的女儿,由这里选出来的,可能成为皇帝的妃、嫔。如果皇帝尚未成婚,那么,皇后也从这里选出。未能选为侍奉皇帝的,会被指婚给皇子、皇族子弟,这就是指婚或“拴婚”。还有一种选秀女,是由内务府主持,每一年一次,待选的,是内务府所属八旗包衣人女子。所谓包衣,是满语,汉语的意思是家奴,其来源,大多是在关外归顺的汉人,被编入八旗之中,充当家奴,受本旗旗主指使和保护。按清制,家奴永远是家奴,不管官位多高,其家奴身份不变。而在特重身份的时代,家奴是被蔑视的。雍正就常说:包衣人下贱。曹雪芹家,就是包衣人身份。所以尽管他的祖上地位炫赫、宦囊丰盈,但依然是家奴,一旦待罪,处分特重。而内务府,本身就有管理家奴的职责,所以,这种由内务府主持挑选的所谓秀女,其实是执役的宫女子。也就是说,选中后被分配到有权利使用宫女子的各宫充当使女。当然,也包括供皇帝使役。如果宫女子中,有被皇帝相中而临幸的,那么,这个宫女子就可能被封为答应、常在,进而可能再自贵人而升为嫔、妃。不过,这不是常例。所以,内务府照例的选宫女子,其主要目的,是选执役人,而不是为皇帝或皇族选后、妃。于此可见,这两种选秀女,来源不同,目的不同,可说是根本不同,不可因为偶有执役女子为皇帝临幸,就混为一谈。
   但是,这么清楚的事情,在许多部我所看过的书中,却仍然不加区别的混为一谈,不少书还是以“教科书”或“某某基本读物”的名目出版的。而细阅之下,你会发现这些书很多文字都是相同的,这让我怀疑它们是互相抄袭,而很少有人正儿八经地细读过原始文献。抄袭之风从何而来,已经难以确切分辨,不过我确切的知道:世风之坏不可怕,坏于士风就可怕了;士风之坏甚至亦不可怕,可怕在士无良行而不知耻。不知耻,无所畏,今日之写照乎?

                                        2010年元月14日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14 04:47 , Processed in 0.275001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