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wuxinhai0912

[【文史类原创】] 从《想起毛主席》再现《诗刊》看拨乱反正之难(原创非首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27 14:45:4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9楼wuxinhai0912于2009-09-27 14:43发表的 :

唱了20年,换了拖拉机也不错。其实,真的只是拖拉机那么简单吗?浮夸之风啊……

关于这个问题,论战的范围就大了。仁兄可以先读一读这篇文章: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0/200812/62259.html ,读完之后你肯定有你自己的看法,我们可以切磋切磋。关于浮夸等论题,我也可以应战,不过今天花了不少时间在这,还有不少事情要作,仁兄有雅兴的话,我们改天(星期四之后)再论战吧。

握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8 09:53:4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应该给诗刊编辑部发传真或写信,进行更正!
人员是有限的,精力是有限的,时间是有限的,知识是有限的,书刊报纸难免会存在讹误,可以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28 10:45:4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1楼欧阳静茹于2009-09-28 09:53发表的 :
楼主应该给诗刊编辑部发传真或写信,进行更正!
人员是有限的,精力是有限的,时间是有限的,知识是有限的,书刊报纸难免会存在讹误,可以理解。
ls说的是。曾经以诗刊公布的电子信箱发了一信,后来被退回,以为我的邮箱有问题,再换了一个邮箱发,还是被退回。后来问朋友,说诗刊的邮箱就是聋子的耳朵,摆设!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30 11: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祝帆帆兄节日快乐。国庆期间,未必有空来这里。正好发现了一些材料,不妨放在这里让大家看看吧。
前2页图片的出处为:
【作 者】全国音协上海分会编
【形态项】 248
【出版项】 教育店书出版社 , 1951.10
【ISBN号】 E5.1.3
【参考文献格式】全国音协上海分会编. 把上海音乐连动提高一步. 教育店书出版社, 1951.10.
时间为1951年10月!说明什么呢?一本1951年10月出版的书籍,对《心中想起毛泽东》这首歌曲做出了评价。歌曲诞生肯定更在前,肯定也已经有了影响。


后面是王老九创作的自述。从开头可以看出,他的记忆力是很好的,听2、3遍的东西,就可以记到肚子里。
关键请大家注意的是倒数第2页图片左栏下半部,王老九把他写作《想起毛主席》的时间提前到了1950年,而此前《想起毛主席》发表时标明的时间是“1951年7月1日”,这是很耐人寻味的。大家请看如下文字——
1953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第3版发表的署名“山川”的《农民诗人王老九》一文,这么说——
一九五一年春天,我到临潼县去,第一次看到了王老九。……天麻麻亮,忽然听见一阵咳嗽声音,睁开眼,见老王背靠着墙紧缩在被窝里,把旱烟锅抽得“呼呼”响。我吃了一惊,忙问:“身子不舒服吗?”
“不是。嘿!睡不着,梦里也在笑。自从解放后,咱们人民真算当家作主啦,村长、乡长都由自己选,连我那老婆也当了妇女代表,圪拧拧地常去开会哩。恶霸、地主斗倒了,穷人分到土地,再不愁吃喝了,我的快板也能上报了……这些稀罕事情,过去连作梦都没有想到啊!没有毛主席,哪有如今这么好的世事。”他抬起头,望着墙上挂的毛主席像又说:“迟早我要给你老人家献一段快板诗的。”
半年以后,老诗人的心愿达到了,他编出了有名的“歌颂毛主席”。


这是当年发表在人民日报的文章,又是作者亲自见闻,时间肯定是搞不错的。
把这些证据放在这里,稍有分析能力的读者,都会得出符合事实的结论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 23:50: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了解二位在这里主要争议的论点。

就23楼的内容来说。

发表作品的时间,与始着手创作作品的时间,二者有一些差别,甚至有很大的差别,也是可以理解的。

何况,50年创作,51年就发表了,这很符合常规啊,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 23:5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再就楼上二位的争议来看,似乎难以断定相关的结论,因此,直接写信给编辑部告之“你们错了”,恐怕不妥。

这信被退回来了,即使不被退回,要是编辑也持有与“帆帆”相似的观点,恐怕也得不到什么意想中的结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3 00:0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7楼wuxinhai0912于2009-09-27 14:35发表的 :
原来帆帆兄承认王老九翻唱是“模仿”了啊。



请问帆帆兄,中国农村有毛主席之后,什么时候才老牛换的拖拉机?中国1958年的民歌运动,并非肇端同期的大跃进,确实早有迹可循了。哈哈。不必多说了。

原诗是这样写的:

中国有了毛主席,老牛换拖拉机。

这里说的是老牛“要”换拖拉机,没有说老牛真的已经换成拖拉机了。

据我所知,确实是中国有了毛主席以后,老牛换拖拉机这事,才真正地蓬勃展开了。

当然,中间联产承包到户之后,这个进程停顿了一下,不过,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老牛换拖拉机的历史进程,已经重新启动,并已经显示出了不可遏止之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3 17:5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4楼muntzer于2009-10-02 23:50发表的 :
不了解二位在这里主要争议的论点。

就23楼的内容来说。

发表作品的时间,与始着手创作作品的时间,二者有一些差别,甚至有很大的差别,也是可以理解的。
.......
问题是,1953年有记者在《人民日报》发文章,明确说1951年春天采访王老九,王说迟早要献给毛主席一段快板诗,而王老九的《想起毛主席》半年之后诞生。但王老九到1959年写文章时,却说自己1950年写《想起毛主席》。这个差别是什么原因,为什么?就是因为1950年7月,就有署名吴奔星录的《新湖南山歌》发表于《人民日报》,而且被谱曲歌唱,而且被多个选本选入。毕竟二者的主要差别在韵脚,而不在于其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4 02: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7楼wuxinhai0912于2009-10-03 17:50发表的 :

问题是,1953年有记者在《人民日报》发文章,明确说1951年春天采访王老九,王说迟早要献给毛主席一段快板诗,而王老九的《想起毛主席》半年之后诞生。但王老九到1959年写文章时,却说自己1950年写《想起毛主席》。这个差别是什么原因,为什么?就是因为1950年7月,就有署名吴奔星录的《新湖南山歌》发表于《人民日报》,而且被谱曲歌唱,而且被多个选本选入。毕竟二者的主要差别在韵脚,而不在于其他!

王老九说“迟早要献给毛主席一段快板诗”,这里的“献给”,显然是指“出品”。如果只是草稿或甚至只是腹稿,那就谈不上“献给”。

按正常理解,王老九说这话时,很可能是已经在着手创作了。他心里有了谱,才敢在记者面前拍胸脯。

因此,单从这个消息,是不能否定王老九50年就开始写《想起毛主席》的。

按照53年“山川”报道的内容,王老九是50年开始创作,51年编成并“出品”(有“山川”文的引用可以佐证)。

根据网络上的“农民诗人王老九与抄来的《想起毛主席》”一文,吴的诗并不是创作诗,而是“农民自己编唱的山歌一首”,由吴奔星从农民来信中转录下来。如果王老九根据“农民自己编的山歌”的内容,写作快板诗,这恐怕谈不上什么“抄袭”问题。

王诗的用韵,使人们相信这是一首“快板诗”,而吴录山歌则与快板书扯不上什么关系。仅从这一点看,即使王诗受到过吴录诗的影响,将王的快板诗指为“抄袭”,恐怕也是不妥的。譬如,《黄河大合唱》与《黄河协奏曲》,“相似度”是明显的,但,二者能否扯到“抄袭”的问题?

最后,既然两个作品都影响很大,那么,如果确实存在“抄袭”问题,则不会不被人们注意到。可是,53年“山川”的报道及59年《王老九诗选》的出版,都告诉我们,当时人们并未持有“抄袭”的看法。

事情在2009年,突然有了另一种说法,不由得令人联想起近年来,林林总总“海了去了”的奇谈怪论的层出不穷。



以上仅系个人不成熟看法,不一定正确,仅供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4 09:4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8楼muntzer于2009-10-04 02:23发表的 :

按照53年“山川”报道的内容,王老九是50年开始创作,51年编成并“出品”(有“山川”文的引用可以佐证
王老九说“迟早要献给毛主席一段快板诗”,这里的“献给”,显然是指“出品”。如果只是草稿或甚至只是腹稿,那就谈不上“献给”。

按正常理解,王老九说这话时,很可能是已经在着手创作了。他心里有了谱,才敢在记者面前拍胸脯。
.......
山川是1951年春天采访的王老九,如何证明王老九1950年已经开始创作了?如果真的已经开始创作,并吟出几句,记者肯定会写出来的。至于王老九的〈想起毛主席〉后面署着写作时间“1951年7月1日”,也并非“出品”时间。据我目前掌握的材料,他的〈想起毛主席〉发表不早于1953年。我不知道〈人民日报〉1953年山川的文章是否第一次披露此诗?我查询到1953年〈说说唱唱〉12期刊登了此诗, 而〈解放军文艺〉1953 年11期,也发表了此诗,这应该都是最早的。而在此之前,吴奔星的〈新湖南山歌〉,至少已经被2位作曲家谱成歌曲,并收入公开出版的书籍里,其中一本书籍1960年再版的时候,因为吴奔星已经被打成“右派”,于是歌词稍作修改后,词作者的名字就被改成“沙金”了。
至于50年代没有人提出王老九的诗有模仿抄袭问题,那是大环境使然。王老九真正暴得大名是1958年大跃进后的民歌运动,那个时候,农民歌手、工人歌手,地位如神一般,谁敢提出异议?即便有人提出异议,谁敢刊发这种异议?退一步说,那个时候没有网络,除了广播传播范围广而且迅速外,模仿、抄袭被发现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据我所知,吴奔星先生生前除了知道王老九模仿了〈新湖南山歌〉外,对〈新湖南山歌〉被谱曲收入两本书的事情一无所知。
我此前文章中提过,不是没有清醒的民间文艺研究大家注意到这个问题,即李岳南和天鹰,这二位在民间文学研究领域的地位,不用我多说,但他们的著作里只提《新湖南山歌》,只字不提王老九的《想起毛主席》。至于说〈黄河大合唱〉与〈黄河协奏曲〉,恐怕不能和这里讨论的问题相提并论。因为《黄河协奏曲》取材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救亡歌曲《黄河大合唱》,1969年由殷承宗、储望华、刘庄、盛礼洪、石叔诚和许斐星六人改编为协奏曲。二者的传承关系十分明确,区别也十分明确。

上面两个图片是一本作家词典中的王老九的条目。最后一段含金量很大,值得玩味。不必多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4 18: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实在不好追溯查证,民间艺人很多根本没有版权意识,就是到现在,也并不那么严格,
因此对于民间文学作品,如果想从正真意义上找到“原作者”,很难!有时即使找到了,其实也只是纸面上的作者,而不一定就是正真的原作者,因为其原本来源于人民群众,而且传播过程本身也有创作过程在内,所以真要较真的话,实在不好说个明白,如果抛开民间文学的这一特性,以公开发表的书面证据说话,那有些原创者可能就只能认输了,因为当时可能只是传唱,不见得发表在什么刊物。当然在争议当事人都还健在的话,不服者可以提起上诉,由法院根据证据裁定。但人都不在了,就不太好考证了。研究者的研究结果,仅供参考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4 20: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0楼欧阳静茹于2009-10-04 18:13发表的 :
这个问题实在不好追溯查证,民间艺人很多根本没有版权意识,就是到现在,也并不那么严格,
因此对于民间文学作品,如果想从正真意义上找到“原作者”,很难!有时即使找到了,其实也只是纸面上的作者,而不一定就是正真的原作者,因为其原本来源于人民群众,而且传播过程本身也有创作过程在内,所以真要较真的话,实在不好说个明白,如果抛开民间文学的这一特性,以公开发表的书面证据说话,那有些原创者可能就只能认输了,因为当时可能只是传唱,不见得发表在什么刊物。当然在争议当事人都还健在的话,不服者可以提起上诉,由法院根据证据裁定。但人都不在了,就不太好考证了。研究者的研究结果,仅供参考吧。
说的很有道理。
不过,王老九比较特殊,他来自农村,但最后不是以民间艺人知名,而是以农民诗人知名,他创作的大部分诗歌,都没有被列入民歌范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4 20:42:4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讨论很有意义,那本作家词典中王老九的条目也很有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5 08:4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2楼cocowind于2009-10-04 20:42发表的 :
这个讨论很有意义,那本作家词典中王老九的条目也很有意思。
谢谢老兄肯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5 15:5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如果只是就事论事、纠缠于事件细节,恐怕一时半会也难有定论。

不妨往大处想一想:
陕西日报的编辑为什么要派自己儿子去“辅导”“民间诗人”?
社会意识形态风潮,或者说“political correctness”,对于文艺(即便是民间文艺)有着什么样的影响?
看看关公这一民间文艺人物形象在明清时的变迁也许可窥一斑

当然,只是臆测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30 21: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毛主席在《诗刊》一共发表了18首诗词,伟人就是伟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30 21: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诗刊》编选的标准“是历史的和美学的标准”,在当今这个只向钱向权弯腰的社会,这句话无法可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3 14:0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6楼zzyv于2009-10-30 21:51发表的 :
《诗刊》编选的标准“是历史的和美学的标准”,在当今这个只向钱向权弯腰的社会,这句话无法可信!……
同意。
关于王老九《想起毛主席》模仿《新湖南山歌》的问题,又发现了最新的资料。非常令人震惊。文见《西北文艺》1951年第6期(应该是双月刊),是陕西文艺界“关于歌颂毛主席的几首诗”展开的一个讨论会,王老九本人也参加的。其中,出席人、文艺评论家胡采说:王老九的“歌唱毛主席”,虽有套用湖南某首民歌的形式的地方,但它表现了农民在解放后新的生活实感和朴素的感情。
竟然当时就已经发现了王老九的模仿,但却轻描淡写说是”套用“,而且只是”形式“。最耐人寻味的是,文章中未见王老九的发言。当时,他究竟发言没有?有没有为自己的“套用”做辩护呢?因为当时出席会议的人,基本都已经故去,这些问题可能永远是不解之谜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3 18:5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游客,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积分高于 1 才可浏览,您当前积分为 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4 11:5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看到这样一篇文章被政治包养的农民诗人
http://q.sohu.com/forum/14/topic/46356414
其中说:
创作灵感的枯竭,对他肯定是个极大的困扰。就象穿上了神话中的舞鞋,他在政治的舞台上已经根本不可能停下来了。无奈之下,他的作品不但出现了粗制滥造,而且,还出现了一批仿效别人的作品。近年,有研究工作者提出了他的诗存在“偷诗”的剽窃的行为,最明显的,就是他的代表作《想起毛主席》。
  梦中想起毛主席,半夜三更太阳起;\做活想起毛主席,周身上下增力气;\走路想起毛主席,手推小车不知累;\吃饭想起毛主席,蒸馍拌汤添香味;\开会想起毛主席,千万拳头齐举起;
墙上挂着毛主席,一片红光照屋里;\中国有了毛主席,山南海北飘红旗;\中国有了毛主席,老牛要换拖拉机。
  有研究者发现,这首写作时间注为“1957年7月1日”的诗,却与一年前,即1950年7月10日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人民文艺》就已发表,而且,同年7月16日《人民日报》又全文发表的署名“吴奔星录”的《新湖南山歌》,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湖南乡间来信,解放后展开减租减息、退押、反霸运动,人民币下乡,农民劳动热情高涨,生活由稳定而逐渐提高。信中附有农民自己编唱的山歌一首。现在我转录在下面,介绍给读者。其中稍有几个错别字,已经改正。(吴奔星注)
  心中想着毛泽东,三更半夜太阳红;\眼中有了毛泽东,漆黑山路路路通;\口中说起毛泽东,忘了疲劳不停口;\路上谈起毛泽东,千斤担子也轻松;\吃饭提到毛泽东,白菜萝卜味儿浓;\开会欢呼毛泽东,减租减息乐融融;\恶霸听说毛泽东,晴天打雷震耳聋;\特务听说毛泽东,狗夹尾巴逃无踪;\墙上挂着毛泽东,好比当中点红灯;\人人学习毛泽东,人人劳动争英雄。”
  经过对比,就可明显看出,两首诗虽然字句稍有不同,但从思路、结构、句式等都极其相似,而且有的句子几乎完全相同。当然,由此断定作者就是“偷诗”,未免有点武断,但起码说明此时王老九的创作,自己独特的东西越来越少了。这些,都与被政治包养而导致的才思枯竭有关。


供大家参考吧。但我不同意王老九创作《想起毛主席》时就已经被政治包养的论点。因为那时王老九才刚刚出道,正在成名的阶段。而在成名的阶段,模仿的可能性居大。甚至,有枪手为其工作的可能性也很大(因为我准备专门为文,有关证据就暂时不公布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14 21:37 , Processed in 0.402739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