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008|回复: 4

[【图书推荐】] 新书过眼录(6月25日更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23 23:48: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因为单位在北京,靠近西单图书大厦,每天下班总爱到那里翻翻新书,就着新书专架上一排五花八门的新书看过去,入眼的大都是如何成功,或者具体到开个小店,如何在股市不败、赚他一百万、怎样吸引男人、办公室兵法之类,实际上,每月铺天盖地的新书中,真正能让我感兴趣的委实不多,又想,经常在论坛混,和论坛里诸位大致还品位相近,如果每月把新书中自己感兴趣的书简评一下,也提供一些信息,供论坛的书友参考,岂不也是一件有益的事?只是自己的兴趣点比较个人化,大致文、史、哲这样排序,自己的荐书难免有遗珠之憾,望大家海涵。希望自己坚持下去,最起码每月集中更新数次,那就从6月份开始吧。


(1)《羞 耻》
                    
作  者: (英)萨尔曼•拉什迪(Salman Rushdie) 著; 黄灿然 译;
出 版 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6-1
版  次: 1
页  数: 248  

  对拉什迪的大名是久仰了,说是得罪了英迪拉•甘地,书在印度无法出版,还多次被追杀,光保镖的费用就花了100多万美元,这成了宣传他的广告,但他的作品究竟怎样,还是中国的第一次译介,这也使我非常感兴趣,可以说是本月新书中最值得期待的。这部小说是83年出版,影射了巴基斯坦动乱的历史和领导人的故事。说实话看完第一章,感觉有些像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但是却没有前者那种单纯的圣经一般的叙述力量,看过布克奖的几部小说,英国文学中老是冷嘲热讽的那种调子我还真有些不习惯,好像老和对象冷冷保持距离,又像隔着一层玻璃。等看完第三章,才逐渐进入了角色,原来除了马尔克斯、博尔赫斯、昆德拉以外,还可以有另一种深刻和美,拉什迪的文字比较华丽,叙述中充满艺术、哲学、历史繁复的装饰,是需要习惯一阵子的。所以永远不要因为读了第一章的失望就放弃一部小说。小说中有一句挺能体现他文风的:“六只手飞向三个头”,不过是写三个女人的惊慌。印度人拉什迪用英语写作,但他好像对英语不满,但又很无奈,因为就是表达这种不满他还是得用英语。比如说到“羞耻”这个词:“这英吉利语,我被迫用他写东西。羞耻这个低劣词完全不足以翻译沙拉姆(印度语羞耻,从右到左书写)的意思”现在我已看到了第五章,很喜欢,希望对外国文学感兴趣的书友看一看。下面是一些介绍和片段的链接:

信息链接: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596720 (慢,多刷新几次)
试读链接:
http://book.ifeng.com/book.php?book_id=1741



(2)《中国当代民间史料集刊(一)河北冀县门庄公社门庄大队档案》

作  者: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 编
出 版 社: 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时间: 2009-4-1
版  次: 1
页  数: 471

  这本书里的东西看了很亲切,是上世纪50年代农村搞“四清”的时候,人民公社的一些原始的记载,可以说真实地记录了当时农民日常生活和思想,有时读起来让人忍俊不禁,但掩卷又觉得悲凉,成千上万的农民,天天重复着一些政治话语,被铸成了一个模子,但有时我又觉得未必是如此,在他们那些表态的背后,有精明的利益考虑,甚至也有大智若愚的政治智慧。给我印象比较深的记载:1965年7月17日,第二生产队第十二队社员会,党员群众评定优缺点:“汲大芬缺点:说话有时噘巴些”。65年5月29日,门庄四队妇女讨论迷信,贵兰:“我爹听说我家那神不吃肉,他总是把肉放在桌上,结果什么事也无有……我爹把神烧了……”。65年5月27日,第十二队讨论封建迷信:“不执行婚姻法早结婚,不但夫妻感情不好,而且给身体造成不健康扰乱国家秩序”等等。因为我出生在河北农村,对农民的语言比较熟悉,看着这本书非常感慨,希望了解那时的农村,这都是最好的材料。

目 录:
门庄第一生产队基本情况
一、门庄一队社员摸底花名册
二、门庄大队党团干部简历表
三、门庄第一生产队队委会选举后干部登记表
四、贫协组织
五、门庄一队组织建设
六、门庄一队党团员基本情况登记表
七、青年、民兵、妇女组织
八、各种报表
门庄第二生产队基本情况案卷
一、运动前后基本情况(包括各组织)
二、贫协会员发展情况
三、对党员干部的鉴定讨论情况
四、门庄二队65年作物落实方案
五、本队选举管委会的情况
六、门庄大队第二生产队社员户口花名册
门庄四队基本情况档案
一、第四生产队人口登记花名册
二、门庄第四队贫下中农入会申请书
三、门庄四队管委会候选名单票
四、讨论记录
冀县门家庄工作队第六工作组选举干部情况
选举情况说明
门庄公社、门庄大队第七队基本情况
门庄第七生产队选举队委会选票
门庄大队第八生产队基本情况
四清运动中社员讨论记录
四清中党员讨论
门庄九队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二、入会申请
三、第一、二、三批会员名单
四、选举情况
五、青年情况
六、贫协情况
七、干部党团员情况
八、会议记录
九、青年入青年小组情况
附:门家庄第九队社员户口花名册
北县门庄十小队工作组基本情况档案
一、门庄十队基本情况
二、进村阶级成分表
三、贫协会员登记表
四、入贫协会申请书
五、监督四类分子小组、治保委员小组、社员代表
选举干部情况
六、运动中按[安]排干部登记表
七、选举干部情况
八、党团员情况及四清干部解放情况
九、群众鉴定干部讨论记录
十、妇女各阶层登记表
十一、十队妇女讨论记录
十二、青年民兵组织情况
十三、入社会主义青年小组申请书
十四、上报材料(运动中)
十五、清经济及政治等群众讨论记录
十六、外出地富分子及其子女家庭情况表
冀县门庄第十一生产队基本情况档案
一、基本情况与社员花名册
二、干部简历与运动中新安排干部登记
三、贫协干部名单与入贫协会申请书
四、选举干部结果
五、党政青妇武登记
六、干部会议讨论及表示态度记录
七、被杀关刑释及地富家庭情况表
第十二队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二、社员花名册
三、干部简历表
四、原任干部表
五、解放干部讨论记录
六、会员登记表
七、入会申请书
八、现任干部登记表
九、新干部选举票
十、妇女工作材料
十一、妇女讨论记录
十二、青年登记表
十三、民兵登记表
十四、运动中各种报表


(3)《历史的风——俄罗斯学者论苏联解体和对苏联历史的评价

作  者: 李慎明 主编,吴恩远,王立强
出 版 社: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6-1
版  次: 1
页  数: 330

  关注这本书是因为在当年看《静静的顿河》的时候就对苏联十月革命的那段历史比较感兴趣,看了肖洛霍夫这部小说后,对十月革命后苏维埃对农民的态度很反感,后来看了一些资料,比如蓝英年和李辉一个谈话印象比较深,说斯大林怎么死的等等,有人认为十月革命根本没必要,斯大林致使多少农民饿死等等。所以一看到这本书的名字和目录很有阅读的冲动,但看了后好像这些专家在为斯大林翻案,认为赫鲁晓夫时代的斯大林形象过分丑化了,斯大林也有句话:“我知道,我死后有人会把一大堆垃圾扔到我的坟上,但是历史的风一定会毫不留情地把这堆垃圾刮走”,有时历史的真实确实很难复原,比如这部书里提到前人指出斯大林故意制造了大饥荒,对数字进行了考订,结论似乎对斯大林有利,其实出版的好多传记资料书名起的挺邪乎,什么原始档案啦,未解密啦,实际在中国很难找到第一手资料,这本书我还没有细看,不过翻翻以后觉得持论还平和,不知是否真有价值,大家有兴趣可以翻翻。

目 录
序言
对列宁与十月革命问题的重新认识
列宁在1917年十月
俄罗斯历史中的1917年十月
1917年的选择:列宁的对手是怎样丧失人民的支持的
《路标转换派》中的十月革命问题
十月革命对我们、对俄国、对全世界的意义——俄罗斯17位知名人士发表的声明
有关“德国黄金”的谎言
伟大的“十月”别无选择
对斯大林以及斯大林时代的重新认识
我的时代——关于1941—1945年的伟大卫国战争
斯大林的思维和行为方法论
斯大林为什么“制造饥荒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的原因
对赫鲁晓夫、勃列曰涅夫时代
以及苏共二十大的新看法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的苏联农业政策
苏联的社会思潮
苏共二十大的神话
苏共二十大在苏联历史命运和苏维埃制度中的作用新论
赫鲁晓夫的改革
后斯大林时期的成就、问题和失败
对戈尔巴乔夫以及苏联解体的新看法
斯米尔诺夫谈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对斯大林、毛泽东、赫鲁晓夫及俄罗当前政局等问题的看法
俄罗斯学者对列宁、斯大林的评价和对苏联解体原因的新见解
俄罗斯的革命与现代化:同一抑或对立?
苏联解体的原因与后果
苏联为什么会解体?——原苏联高层人士米哈伊诺夫谈苏联解体原因
意识形态衰落是苏联解体的最重要的原因
苏联为什么解体?
苏联和俄罗斯在民主问题上的做法与后果
重新思考历史以面向未来
附录 苏联解体后社会转型理论与实践的悖论及其发展前景——以吉尔吉斯共和国为例
(待续)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4 12: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關<<羞恥>>
第一行:
  对拉什迪的大名是久仰了,说是得罪了英迪拉&#8226;甘地,书在印度无法出版,还多次被追杀,光保镖的费用就花了100多万美元,
這句話中幾處嫁接技法純熟, 頗有拉什迪之風.
100多萬美圓大概是160萬的變體, 但在<<羞恥>>的前勒口以及樓主所引的當當綱綱址上都稱述那160萬是每年支出. 折合到英鎊倒差不多就是百萬. 拉什迪令人久仰大名的得罪英.甘地, 同樣的, 在當當网的介紹上指出, 那是因為<<午夜之子>>, 而不是<<羞恥>>, 在印度無法出版的, 據那個鏈接, 也可知是前一部.
至於在他諸多得罪之中最嚴重的, 不是這兩部, 不是甘地家或者布托家, 那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兒, 那百萬英鎊也是因為那椿事才埋的單, 這裡就不提了.

第二行:
这成了宣传他的广告,但他的作品究竟怎样,还是中国的第一次译介,
不說印度/巴基斯坦早就分立, 故而混淆是不對的; 咱這邊一國兩制, 彼岸幾乎要把拉什迪(魯西迪)的著作出全了----我們這裡, 在可以預料的將來, 估計永遠也出不齊,----您還說2009年北京出的 (江蘇人民北京分部操作的) 這一種是處女版, 不免有可以被上綱上線的紕漏.
局限在文學範疇裡討論吧, 不說他的單篇作品早就被譯介過, 他的書早就不是頭一次在北京出啦:
http://www.douban.com/subject/2993119/
1992年北京少兒出版社.----那時候, <<哈龍和故事海>>寫出來才沒兩年呢~

(不待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4 12: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玄鸟兄,在这个浮躁的年代,能静下心好好读两本的不是一般的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25 02:33:27 | 显示全部楼层
(4)《与希罗多德一起旅行

作  者: (波)卡普钦斯基 著,乌兰 译
出 版 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1
版  次: 1
页  数: 316


  这位作家是波兰著名的记者,也是波兰当代最成功的小说家,曾获得过6次诺奖提名,不过这部类似游记的书中最让人感兴趣的段落是写中国的部分,作者曾在1957年到中国任特派记者,当时中国正是毛主席提出“百花齐放”的时候,以一个外国作家的眼睛来观照当时的中国,确实很有趣,读到作者在火车上对中国人的第一观感,对北京街道的感觉,和《中国青年报》派去协助他的工作人员的交往,他游览长城和对长城的看法,觉得很真实,老外的看法往往不全面,比如他说到中国历代长城的修建,就不可能经过考证,他的一些说法可能有偏见,听着不那么舒服,但有的就发人深省。还没有看他对其他国家的记载,但能感受到他知识储备和才华,很值得一读。

摘抄:

  火车停车的次数开始多起来,在一些小站上来了很多乘客。他们穿的衣服都一样,男的穿的都是深蓝色的中山装,女的穿的都是样式雷同、带小碎花的裙子。所有的人都面朝前方笔直地坐在自己的位子上沉默不语。火车上坐满了人。在另一个小站上,又上来三位身穿蓝色制服的人,一位女性和她的两位男性助手。这位女子,用坚定的口吻大声对乘客们说了很长一段话,然后其中一位男性给我们大家分发了搪瓷缸子,另一位男性则给每位乘客的缸子里倒茶水。茶水很烫,旅客们用嘴吹着,好让茶水凉些,然后小口小口地咂出声地喝着茶。车厢内还是一片寂静,谁也不说一句话。我想尽量从他们的面部表情上读懂什么,但是他们都一动不动,没有任何反应。当然我也不能目不转睛死盯着人们看,一来我觉得这样不好,二来我觉得这样会引起别人的怀疑。当然也没有人瞥我一眼,尽管我在这些身穿制服和花布衣裙的人中比较显眼、引人注目,因为我的穿着也很奇怪,是一年前在罗马买的那套笔挺的西装。

  城墙不仅仅是为了防御,首先是为了防止外来的威胁,与此同时也是为了防控内部发生问题。在每一处城墙上都设有道路的关卡,有城门,也有护卫兵。当然在控制人们出入的同时,可以向过往的人提问题,检查他们的有效证件,记录下过往人的名字,观察他们的表情,并可以随时惩处他们,然后把这一切记录下来。所以,可以说城墙是防御所,也是陷阱,是幌子,也是鸟兽之笼。

  印度人显得很放松,中国人表现得很拘谨,警觉心很强。印度人即使在拥挤不堪时也不会成群结队,他们的人群显得很松散,杂乱无章,缓缓地流动着;而在中国,人多拥挤时,人群也是成形的,显得纪律性极强,看上去是列队行走的。给我的印象是,在中国,即使人多时,人们的头脑中也总会有一位德高望重的人在领导他们、指挥他们;而当印度人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则会像在古希腊法院那样,有一群数不清的松散的神陪伴他们左右......然而中国人给我的印象却是,朴实谨慎、不露声色。他们没有闲暇进寺院寺庙,因为他们得诚恳地去实践毛主席的教导,他们要用严格恪守各种规定的行为代替拜神,要用在生产队辛勤劳动代替朝圣。

目 录

波兰驻华大使致辞
不能克隆的丰碑(代序)
跨越国境
被迫滞留印度
火车站与宫殿
拉比诵读《奥义书》
毛泽东的“百花齐放”
中国式思维
世界之路上的记忆
克洛伊索斯的幸运与不幸
战役的结束
诸神的由来
清真寺塔尖上的一幕
阿姆斯特朗音乐会
佐披洛司的脸庞
野兔
在已死亡和被遗忘的国王之间
希司提埃伊奥斯的荣誉
兰克医生的诊所
希腊人的技巧
在他被狗和鸟撕得粉碎之前
克谢尔克谢斯
雅典的誓言
时间的消逝
沙漠与海洋
铁锚
黑是美丽的
热烈和审慎的现场
希罗多德的发现
我们站在四周闪光的暗处
译者后记



(待续)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5 18:39:2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帖子好,,虽然我从来不看专业以外的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 07:37 , Processed in 0.145323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