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938|回复: 29

[【文史类原创】] 屈原有无其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17 19:4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屈原有无其人

  
这个问题是当今楚辞学研究争论的焦点之一。屈原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但是在先秦的典籍中却没有任何有关屈原的记载;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也没有相关记载;《史记》中有一篇屈原和贾谊的合传,但是却言过其实,大部分都是司马光借屈原来抒发个人的思想,很少关于屈原生平履历的介绍。不得不让人产生怀疑。有关学说如下:
1、廖平说。廖平(1852-1932),近代学者,字季平,四川井研人。早年得张之洞赏识,进入四川尊经学院学习。后师事王闿运。1889年中进士,当了几年知县。后辞官专心于教学著述。廖平通经学,不依旧注。 他认为《九歌》和《九章》是秦代博士所作。
2、胡适说。胡适认为屈原是“箭垛式的人物”。他说,屈原也许是25篇《楚辞》中一部分的作者,后来渐渐被认为是25篇全部的作者。但这个时候,屈原还不过是文学的一个箭垛,后来汉朝的老学究把那个时代的“君臣大义”读到楚辞里去了,就把屈原作为忠臣的代表,从此屈原又成为一个伦理的箭垛了。
3、朱东润说。他在1951年三月的《光明日报》上发表了四篇文章,认为楚歌楚辞是西汉时流行的歌和辞。《离骚》是刘安所作,以外作品也为汉时人所作。
4,许笃仁和何天行
   《楚辞识疑》(1935年8月30日《浙江省立图书馆馆刊》4卷4期),在这篇文章中,他们从《淮南子》中寻找证据,认为《离骚》是刘安所作,《怀沙》是贾谊所作,《九歌》是司马相如所作,《天问》也是西汉人所作。
   《楚辞新考》,又认为整个《楚辞》是秦汉时代楚地民歌;且《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为刘向父子伪作;《离骚》为刘安所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7 22:3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0楼yutoulv于2009-05-17 19:40发表的 屈原有无其人 :
3、朱东润说。他在1951年三月的《光明日报》上发表了四篇文章,认为楚歌楚辞是西汉时流行的歌和辞。《离骚》是刘安所作,以外作品也为汉时人所作。
.......

  《离骚》乃《离骚》作者假借“灵均”这半人半神、半男半女的灵巫角色所讲述的一
个优美故事。是作者将真事隐去后指桑“说”槐直抒胸臆之作,一篇典型的浪漫主义杰作

  “正则”“灵均”可能暗射了一个叫“屈平”或“屈原”的作者,姑如此说,但不能
等同,犹如“甑士隐”不等于“真事隐”;考“灵均”生日寅年寅月寅日,生得如此奇巧
实在不可太当真,因而推断作者之生年当然也是可笑的;搜遍楚国史不但不见皇考伯庸踪
影,也不见任何真人真事的蛛丝马迹(“兰”“蕙”“荃”都是香草,不是子兰子蕙子荃
具体人名);灵均的行为更是荒诞无稽,他不但有人的感情感觉,还有驾龙使凤本领,显
然是个具有神性的人物,   《离骚》中还有一个叫“灵氛”的灵巫似乎是“灵均”同类
,擅长占卜,但不会驾着龙车到处乱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8 09:5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是骗子,屈原的存在仅仅是统治阶级的需要,如同有些人现在说自己是炎黄的儿子孙子一样,西方人还说他们都是上帝的儿子孙子呢。哈哈哈。可悲的人类啊,还有很多人靠研究屈原混碗饭吃呢,有的人不是写论文评上教授了吗?湖南的某个学报还开了屈原研究专栏,可叹啊。历史欺骗了我们,我们还要自己欺骗我们自己到多久??????!!!!!!真希望有一个屈原,要不然端午节少放一天假,全国人民心里多难过啊,让这一切都见鬼去吧。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作者是我们的伟大的“忽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8 10:01:15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实话,如果不是考试,屈原的东西我是不会读的。我以为他是一个不男不女的人物。读他的作品对自己是一种摧残,什么花啊草啊,带女性的自恋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8 10:0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晚上听人民广播电视台的国学讲坛节目,说在没有屈原之前就已经有端午节了,不知道真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8 10:03:18 | 显示全部楼层
屈原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既无此人,何来 “伟大的爱国诗人”,鹦鹉学舌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8 10: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先秦的典籍中却没有任何有关屈原的记载??????????
这就对了,后来者可以忽悠可以捏造啊,如同上帝长得像你自己一样,但是炎帝皇帝不知道净化之后还有没有尾巴,很值得历史学家考证一下,这是一个国家级课题,教育部课题,省级课题,校级课题,申报一下,可混碗饭吃,挺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8 12:5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楼小环保于2009-05-18 10:01发表的 :
昨天晚上听人民广播电视台的国学讲坛节目,说在没有屈原之前就已经有端午节了,不知道真假

端午节确实是在屈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这则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恶日,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夏至,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纪念女诗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并且喜欢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在策划起义时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后人为敬仰她的诗,哀悼她的忠勇事迹,于是,与诗人节合并来纪念她,而诗人节又是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8 18: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前一阵
有篇文章
似乎叫《论中国为什么不是四大文明古国?》

有一种人只能算是闲得蛋疼!
通过种种方法
丑化历史
虚无过去
时常给别人灌输一种
人为阳痿的无限美好!

航空领域
集成电路芯片
精密机械
材料工程
工业数控领域
太多太多方面
我们需要急追猛赶
我们中的相当多数人
不愿意朝这些方面努力
反而
一会儿要废掉中医————无法理论实证
一会儿要推翻历史————只因历史没有文字记载
真他妈混蛋
假如现在无法进行DNA正身
我第一个站出来承认我是播种人!
恐怕有些人直至老死也无法排除我作为他们父亲的可能!

低头吃饭
抬头做事
少放冒烟儿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8 20: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一文,供参考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f8e8220100c1so.html

关于屈原是否存在(2009-01-14 00:09:09)标签:飞觞醉月 炮灰体文创 屈原 文化  分类:书影杂评

关于屈原的存在问题,两千多年没有人怀疑过,直到清末的廖季乎,才首次提出了疑问,否定了屈原的存在。后来胡适又提出了对屈原存在的全面怀疑,并断定屈原“是个理想的人物”、“箭垛式的人物”。五十年代,朱东润先生又把《离骚》以下的主要作品,统统归入淮南王刘安和他的群臣名下。很多国外学者也有许多类似怀疑。针对这类问题,先后有人作过辨驳,尤其是郭沫若先生作《屈原考》和《屈原研究》,对此论述合理精详,八十年代姚奠中先生撰写《旧事重提——关于屈原的存在与否与评价》[1]对此问题做了总结论证了屈原的存在,此案可以说已经定案,在多数中国人看来,屈原的存在都是不言自明的。但是,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多人对屈原的存在怀有疑心,其一条关键论据是:先秦文献没有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记述。本节笔者将主要针对这个怀疑进行探讨和解释。先秦文献不载屈原,其实这是可以理解的,一则源于史家厚功薄言、重武轻文的传统,二则因为楚辞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在当时不受人们重视的现实地位。

中国的二十四史常常被归结为帝王将相的家史,自古便是如此。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关注的焦点是政治上的连横、合纵,军事上的兼并、统一,而史书的记载理所当然要以政客、将军的事迹为主,从《左传》和《战国策》即可见一斑。即使睿智如司马迁也是如此,他的《淮南衡山列传》中,对淮南王刘安影响深远的文化功业只字不提,对其文学才华也只是以一句“为人好读书鼓琴”寥寥带过,而对其未遂的谋反事迹却毫不吝惜笔墨。我们还可以来比较一下《史记》对年代相差不远的荀子和白起的记载的差别,荀子是稷下风流的收官者,三为祭酒,他的弟子在战国末到汉代初年影响非常广泛,但是《史记》对其记录寥寥无几,以至于我们现在对他的具体活动年代和主要事迹还模棱两可,而对同时期白起的记录司马迁则不吝笔墨,许多具体的对话和动作都描述的惟妙惟肖。这种差别一则因为司马迁要遵守史家历来厚功薄言、重武轻文的潜规则,二则因为先人已经遵守这个潜规则,所以司马迁可见的关于荀子等儒士的记载本来就很少,就算他有心详细记录,也无所取材。而屈原怀才不遇,他的政治功绩在历史上可以忽略不计,而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也是到了汉代才开始被一步步认可,所以,他的言行在先秦史家看来不值得记录,仅有的记录也寥寥无几,到了后代很快就被湮没了。

另一方面,文学作为社会的一个专门领域在先秦尚未被认识,也没有人看到文学的价值、记录文学家的事迹,“文”在当时还只是一个很宽泛、很模糊的概念。作为人们重要交往工具的“诗”,在当时也是因为其社会功能而被看重,并不出于其文学价值。楚辞作为楚地的一种抒情文体,传播范围很有限,在重视功利的战国受到的关注很少,其流传和兴盛是汉代以后的事情。屈原虽然生活在百家争鸣时代,但他的作品与战国诸子的论说大相径庭,如庄子孟子荀子之论著往往针对时弊,提出为人处世的哲学或者称王称霸的良方,而楚人屈原,其作品着重于抒发怨慕的感情,“是文学,是诗,并不系统的表达政治、学术观点”[2],所以就更不受时人和君主的重视,在中原地区根本不会有人去关注他,也就谈不上记述了。这就像晋代的陶渊明,时人并不知其诗,他的好友颜延之为之作传,也主要记录其作为一名处士,而略谈其诗文,数十年后昭明太子做《文选》选了他的若干诗歌,才引起人们关注,直到盛唐李杜赞赏陶诗,又经北宋梅尧臣、苏轼等人的大力推崇,才终于决定了陶氏一流诗人的历史地位。屈原在后世也大致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在那个朝夕不保的战国时期,人们根本来不及关注被流放的屈原的哀愁哀思,直到歌舞升平的汉代,才受到同样遭贬谪的贾谊、久居楚地的淮南王、发愤著书的司马迁、热爱神仙远游的汉武帝等人的重视和赞扬,再后来经过东汉王逸做注,《楚辞》进一步抬高至经典地位。

所以,先秦文献遗漏屈原并不是难以理解的事情。就算有所记载,也是少之又少的,而贾谊和司马迁等人根据当时尚存的珍贵资料,记录下了屈原的事迹和作品,而之前的记录就被替代、湮没了,我们不能以此为由来否定屈原的存在,如果屈原的存在真的有问题,连近代的二流史学家都能发现,那么司马迁不可能对此盲目不见。
至于屈原在世时是否整理过自己的作品,这也是可以类比推测的,孟子、荀子都在晚年著书,这是可以确定的,但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孟子》、《荀子》至少已经不是当年孟荀自己所编制的原样了,而是经过了他们的弟子以及后代的注疏者们的重新编订。屈原的《楚辞》也许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8 20: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7楼yutoulv于2009-05-18 12:59发表的 :


端午节确实是在屈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这则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恶日,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夏至,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纪念女诗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并且喜欢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在策划起义时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后人为敬仰她的诗,哀悼她的忠勇事迹,于是,与诗人节合并来纪念她,而诗人节又是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

好像漏了第一段:http://baike.baidu.com/view/2567.html?wtp=tt

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迎涛神,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这则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恶日,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夏至,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纪念女诗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并且喜欢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在策划起义时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后人为敬仰她的诗,哀悼她的忠勇事迹,于是,与诗人节合并来纪念她,而诗人节又是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30 16:3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30 19:2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顺便做个小广告,欢迎大家去这里和常森教授讨论!
http://bbs.gxsd.com.cn/viewthrea ... &extra=page%3D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30 20:3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屈原是肯定有的,很多书籍里面都有记载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30 20:3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吴地是为了纪念伍子胥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31 19:41:52 | 显示全部楼层
胡适的说法比较有道理,其实“古史辨派”的方法并不过时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1 18: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久远的事情,不好说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4 23:4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说呢,呵呵
古代史书保存下来的太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11 13:24:4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心里有他,那么就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11 13:3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有吧!!不是还有诗集呢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30 21:05 , Processed in 0.394288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