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780|回复: 0

[【文史类】] 《王静安先生遗书序》读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4 10: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巩本栋编著的《中国现代学术演进——从章太炎到程千帆》书中,最后附有陈寅恪的《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一文,读了几遍之后,随记如下:
1.阅读原著的精神
个人的知识得于教科书的或许是最多,但大都经不起考验,特别是那些道听途说的,比如“二重证据法”。孜孜不倦于教科书,还是下功夫翻原著,所得所失,其中差别自然明了。
2.序——体例的尴尬
魏禧《魏叔子文集》卷七《与邱邦士》:其文是而人非者不足叙,其人是而其文非者不足叙也;文与人是矣,非其中心所乐道,不足叙也;中心乐道之,而不能知其甘苦曲折之故,亦不足叙也。
3.分类
“然详绎遗书,其学术内容及治学方法,殆可举三目以概括之者。”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对王国维著作及治学方法的分类。
4.“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
维基百科
1925年,由王国维提倡,“吾輩生于今日,幸于紙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種材料,我輩固得據以補正紙上之材料,亦得證明古書之某部分全為實錄,即百家不雅訓之言亦不無表示一面之事實。此二重證據法惟在今日始得為之。”意思是運\用“地下之新材料”與古文獻記載相量印證, 以考古代歷史文化,成了一種公認科學的學術正流。
然鲁恭王坏孔子旧宅所得书,或汲冢古书早已加入这种研究的序列。
5.\"取异族之古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
以上两条或有人以为非自王静安始。然或自王静安而显。
6.\"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
此法影响极深,优劣并存。高明者固然能沟通彼此,如钱锺书;涉浅而止者如当下一些所谓的“中国文学理论家”,许多仅能以中国固有材料填充西方理论,或在其体系中加上诸如“意境”一类中国化概念以示特色。
7.遗书之由来——受命为序——称其贡献(移一时之风气)——分类介绍——其人与生平志事——待后世可有盖棺之论(局于一时间一地域)——读其书可想见其人其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7 23:51 , Processed in 0.304165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