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455|回复: 3

[【其他】] 日本人矛盾的性格——读《菊与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20 00: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些日子看了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写的《菊与刀》,这是一本研究日本民族性的书。
  菊花是日本皇室的标志,而刀则是日本武士的象征。菊花与刀是两样完全不同的事物,甚至完全相反,一者平和,一者暴戾,但这正好形象地写出了日本人的矛盾的性格和文化的双重性。
  日本人在幼年期和老年期是极为自由的,可以任意妄为,可以脾气粗暴甚至可以朝母亲大骂(日本的妇女地位不是很高,只有到做了婆婆的时候地位才会高一些,小孩如果是男孩子都可以对母亲发脾气,女孩子则会收敛些),少青中年期则要受到各种各样的束缚,可以说是一个跨度很大的开口向上的U型曲线。幼年期的活跃自由,在度过幼年期的日本人脑海里留下了对自由的向往。等级制度、社会声誉、情义等的束缚,会在幼年期后渐渐的加诸在日本人身上,并将其纳入羞耻、忠义等交错复杂的伦理道德体系当中,让其重视社会外界的评价、重视家族的声誉。要摆脱尘世当中的种种束缚,走向自由的国度,就要进行苦修,通过苦修来达到顿悟。苦修的方式有很多,比如从中国传过去的禅宗、印度传过去的瑜珈等等,但这些修行方法都已经过了日本人的改良,以吻合其民族文化内在需要。通过苦练内心,来努力进入一种出离的境界,顿悟到这种境界就不会再在乎外界的束缚,这在日本人说来就是“死了一样的活着。”,这在我们看来,会觉得跟行尸走肉差不多,但对于他们来说却是一种极高的赞誉。
   日本人很在乎外界的评价,这关乎他们的声誉。为了维护声誉,他们甚至愿意死。在我们中国有“仁”这样的一个道德律,国君只有施行仁政,人们才会跟随,有这样的明确的道德规律给人们去对照对错,我们内心是否向善也是有这样的一个大致的判断标准,我们是由内向外。但是在日本却没有这样的道德律,他们是由外界的说法而约束他们的行为,无论他们的做法在我们看来多么的好,只要外界的评价是坏的,这都会是坏的事情。我将这归结为“舆论性监督”。我们中国人则是道德良心的自我发现。
   日本人在乎情义(这个情义跟我们中国人的理解不一样),在日本被人说成“不情义”是很大的耻辱。在日本人看来,情义是一种不得不履行的重压,例如对非近亲岳父、岳母、叔叔等的义务,无论这些非近亲的为人多么混账,情义还是要履行的,他们向你借钱还是要借的,以免被外人评说为不情义。情义是一种有限的义务,是可以履行完的,例如你帮日本人做了一件事情,他会想办法去报答你,报答完了,这情义就算完了。如果他不能够报答,那他心里就会不舒服,觉得欠了情义,觉得难堪。所以日本人不喜欢随便欠别人的情。在这样的环境下,日本人通常也不会主动去帮助别人,以免让人觉得难堪。
   情义是一种有限的义务,是可以还清的,但是忠义却是一种无限的义务,是无条件的。忠包括对天皇的忠、对父亲、兄长的忠、对领导的忠。在日本,天皇处于一个神圣的地位,是日本的一个象征,是崇高而不可侵犯的。他们可以为了天皇而战斗至死,也可以听从天皇的话做一个顺民。平时,天皇不理会具体的国事,只是倡导道德方向之类的一些东西,但是大事发生起来后,天皇的话就是神圣的,所以当天皇下令投降的时候,即使军部多么不愿意,日本人还是投降了。日本是一个等级制度很重的国家,强调父亲、兄长、领导者的特权,他们说的话,作为子女、弟妹、下属的就要听从,强调绝对的服从。
   但是当忠义、情义和自身的名誉、声誉发生冲突的时候,他们往往选择后者。在他们看来声誉是不能侮辱的,要是受到了侮辱,他们会奋起反击会去打击报复,会置忠义于不顾,会背叛君主。日本人认为只有这样报复了,才能洗刷掉侮辱,如果报复不了,他们会转向对自身的虐待甚至自杀。在他们的观念当中,以死来洗清污名也是值得赞扬的。
   总之,日本是一个奇特的民族,他们崇尚武力,又有纯和的一面;他们崇尚忠义、情义,又可以为了自身的名誉而背信弃义;他们向往自由,却有甘心受社会的各种约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7 12:05:31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除去民族情绪 日本人还是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9 11:52:57 | 显示全部楼层
《菊与刀》这本书虽说经典,但六十年后的今天,我们恐怕也需要带着一些批判的眼光来看了。这本书开始写作于二战末期,目的是研究美国战后对日本的政策,作者不懂日语,在当时的情况下也没有机会到日本国内去实地调查,对这本书的内容多少会有些影响。
本书主要描写的是传统的日本社会,与战后日本已经有很大不同,与现在的日本差得就更远了。
书中很多分析显得比较简单、肤浅,sterotype比较多。还有些东西是作为美国人的作者不可能真正理解的。
这些局限性决定了我们应该如何阅读这本书:给予足够的尊重,但不要盲信它。应该选择一些更有时代气息的书来看。
从另一个角度考虑,这本书至今仍然在中国如此热销,也说明国内对日本研究的不深入。
对我们读者来说,看书的时候要多选择,多看书评,多做背景调查,不要盲信。即使是经典作品,也要看看写作时代、背景、作者的立场,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9 12:0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楼tuma.wang于2008-11-29 11:52发表的 :
《菊与刀》这本书虽说经典,但六十年后的今天,我们恐怕也需要带着一些批判的眼光来看了。这本书开始写作于二战末期,目的是研究美国战后对日本的政策,作者不懂日语,在当时的情况下也没有机会到日本国内去实地调查,对这本书的内容多少会有些影响。
本书主要描写的是传统的日本社会,与战后日本已经有很大不同,与现在的日本差得就更远了。
书中很多分析显得比较简单、肤浅,sterotype比较多。还有些东西是作为美国人的作者不可能真正理解的。
这些局限性决定了我们应该如何阅读这本书:给予足够的尊重,但不要盲信它。应该选择一些更有时代气息的书来看。
从另一个角度考虑,这本书至今仍然在中国如此热销,也说明国内对日本研究的不深入。
.......
对,很认同。批判地阅读,这很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31 22:37 , Processed in 0.429881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