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645|回复: 0

沪川两地专家共商灾后重建心理援助方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6 13:4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汶川大地震后,有500多个与心理援助相关的组织、数千人进入灾区,在给予灾区群众支持的同时,也暴露出缺乏有序协调管理等问题。”7月31日,在复旦大学举行的“灾后重建进程中的社会工作和心理援助专家研讨会”上,四川省心理学会秘书长卢雄提出了对灾区心理援助工作的思考。此次研讨会由共青团上海市委、上海市社区青少年事务办公室会同上海市心理学会、四川省心理学会、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向阳专项基金共同举办。沪川两地的专家学者就灾后社会工作和心理援助的基本原则、具体策略、行动方案、介入路径、体系建设、专业培训和危机干预等内容进行了交流与探讨。
“5·12”汶川大地震后,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社会工作者和心理援助志愿者给震区人民带去了温暖和希望。两个多月的实践中,震区社会工作和心理援助工作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表现出不少问题。其中,“如何建立各援助组织间的协调机制”成为热议话题。专家们一致认为,开展灾后社会工作和心理援助服务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亟需建立长效机制,进行整体规划,加强统筹协调,制度化、规范化和持续化推进。
卢雄介绍说,在救灾的援助工作中,各级抗震救灾指挥部缺乏相应的心理援助工作管理服务机构,心理援助组织缺乏工作目标和督导评估,加上专业手段的不一致,造成了工作中一定程度的混乱。比如,面对同一个受灾儿童,一批心理援助志愿者鼓励他“不要哭,要坚强”,而另一批志愿者则让他“大声哭,哭出来”。
“很多团队到灾区10天,但是实际只工作3天,其他时间都在找哪里有活干。”三次赴川参与灾后心理援助工作的12355灾后青少年社会工作及心理康复援助专家志愿团上海分团团长成荣信说。
针对救灾工作中援助组织的协调问题,上海高校心理咨询协会副会长、交通大学党委统战部副部长仰颐教授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要重视评估和宏观规划,建立配套的管理机构,实现各专业领域的无缝连接,使得志愿者的“个体作战”转化为“协同作战”。
同时,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顾东辉教授认为,无论是社会工作者、心理援助志愿者各组织内部,还是社会工作者与心理援助志愿者之间,都应该建立协调机制,定期举行交流会、联系会,建立资源、信息共享平台。
据悉,《灾后社会工作和心理援助基本共识》将由研讨会秘书组根据专家讨论情况修订完善后,于近日向社会公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22 07:55 , Processed in 0.325174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