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185|回复: 0

[原创其它♡] 书展  《温病纵横》《重订广温热论》《中医内科新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25 09:24: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温病纵横》由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北京中医学院温病教员室编写,并无记载出版时间。是由已故中医泰斗赵绍琴老先生编写。

赵绍琴,中医温病学家。浙江绍兴人。生于御医世家。1928年从父习医,后从师学医。1934年起行医于北平(今北京)。建国后,历任北京东单药材公司门诊部医生,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主治医师,北京中医学院教授、温病教研室主任。

本书分为上篇、中篇、下篇、附篇,论述了温病的两大类型,即温热病和湿热病,以卫气营血辨证作为温热病的辨证纲领,以三焦辨证作为湿热病的辨证纲领;以卫气营血辨证为“横”,论述温病传变层次;以三焦辨证为纵,论述湿热病的传变途径。全书内容提纲挈领,纵横明晰,引用文献丰富、精当翔实,理法方药赅备,附案多为著名老中医赵绍琴教授的治验,很有参考价值。因此,本书是学习温病的重要参考书。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概说
  一、温病和温病学的概念
  二、温病的特点
  三、温病与伤寒的关系
 第二章 温病的病因、病机及治法
  一、温病的病因
  二、温病的病机
  三、温病的治法
 第三章 温病的分类及辨证纲领
  一、温病的分类
   1.以病名分类  
  附:五种常见暑病
   2.以发病类型分类 
   3.以病变的性质分类 
  二、温病的辩证纲领
 第四章 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一、《黄帝内经》和《难经》对温病的认识
  二、《伤寒杂病论》对温病的认识
  三、晋、唐时期对温病的认识
   1.晋代王熙(叔和)
   2.隋代巢元方
   3.唐代孙思邈和王焘
  四、金、元时期对温病的认识
   1.金代刘完素
   2.元代王履
  五、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1.明代汪机的“新感温病”说
   2.明代吴有性的“戾气”说
   3.清代叶桂的“卫气营血辩证”
   4.清代杨璇的《伤寒温疫条辨》
   5.清代吴瑭的“三焦辩证”
   6.清代其他温病学家及其著作
中篇 各论
 第一章 温热病
  概说
   一、温热病的概念及其特点
    1.温热病的概念

2. 《重订广温热论》由已故老中医何廉臣编写,人卫出版社出版,此书乃1983年6月第一版,第三次印刷。

何廉臣(1861~1919),名炳元,号印岩。浙江绍兴人。家世业医。其祖父何秀山为绍派伤寒名家。从小家庭熏染有素。又跟随名医樊开周临证三年。行医之后深感学识不足,乃决计出游访道,集思广益,每遇江浙一带名医,辄相讨论。庚子之后,西洋医学在我国传播日广,何氏广购泰西医学著作译本,悉心研习,饱沃新知。寓居苏州一年,然后迁至上海。与上海名医周雪樵、蔡小香、丁福保等交往甚密,积极参与我国早期中医团体的组建。20世纪初,周雷樵创办《医学报》,并发起组织中国医学会,柯氏担任医学会副会长。留沪三载之后返归故里。又组织绍兴医学会,担任会长。1908年,与绍兴医界同仁一起创办《绍兴医药学报》。1915年之后担任神州医药会绍兴分会评议长。其时,北洋政府排斥中医于正规教育系列之外,全国中医界奋起抗争,并组织“医药救亡请愿”,何氏与绍兴医界同仁一起全力支持。  一生行医数十年,以善治时病著称,并精于内、儿、妇诸科。临证医学承继绍派伤寒学术思想,推崇俞根初《通俗伤寒论》,并在其祖父何秀山校注俞氏著作的基础上,根据临床切身体验加以发挥,于1916年完成《勘校通俗伤寒论》。初刊之后复经后世学者整理出版。大行于世。何氏又参订有关名著,出版《重订感症宝笺》、《重钉广温热论》、《增订伤寒广要》等。他对绍派伤寒学术发展贡献尤多。  主要著述尚有《湿温时疫治疗法》等。晚年编纂《全国名医验案类编》,风行海内。  何廉臣医学造诣深湛,热心中医教育事业,致力于中医文献整理,保存国粹,以振兴中医为己任。

本书分一二两卷。卷一温热总论,简述温热四时皆有、温热五种辨法以及温热与内容各异、温热伏气与新感不同等,阐述了温热本症、温热兼症、温热夹症、温热复症、温热遗症等疗法,同时详析温热症辨似要义、妇人温热与小儿温热病症等。卷二详细介绍了温热验方和温热医案。

重订广温热论
重订广温热论卷之一
温热总论
一、论温热四时皆有
二、论温热五种辨法
三、论温热与风寒各异
四、论温热伏气与新感不同
五、论温热即是伏火
六、论温热兼症疗法
七、论温热兼本症疗法
八、温热夹症疗法
九、温热复症疗法
十、温热遗症疗法
十一、论温热平辨似要义
十二、论小儿温热
重订广温热论卷之二
温热验方总目
温热验方
验方妙用
一、发表法
二、攻里法
三、和解法
四、开透法
五、清凉法
六、温燥法
七、消化法
八、补益法
温热验案
温热本症医案
温热兼症医案
附:中药计量新旧对照换算法

3.《中医内科新论》由现代著名名医印会河老先生编写,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于1982年。

印会河,男,(1923年—),江苏省靖江市人。世医家庭。1954年上海市中医考试 及格并取得开业执照。1956年3月江苏省中医学校任中医教研室业务组长兼《金匮》 教研室组长。1957年8月以“ 名老中医”身份奉调帅队支援北京中医学院,历任内 科《金匮》教研室主任兼附院内科主任,“中医基础”教研室主任。 为卫生部首批 中医教授之一。中日友好医院创办伊始曾任付院长,专家室付主任兼学术委员会付 主任。1994年7月被聘为国际肝病研究协作交流中心学术委员。 专业特长:(1)内科肝胆疾病:包括慢性肝病早晚期肝硬化, 研制的消臌汤已 通过中医药管理局鉴定。(2)尿糸病:所研制的“泌感灵”通过鉴定 (3) 治疗晚期 梅毒脊髓痨使用的是家传验方,有关论文曾于1959年莫斯科皮肤科学年会宣读。(4) 曾治愈大肠杆茵肺部感染引起大面积肺炎(此病在我国第一例发现,世界第三例发现)。 (5)自制舒肝散结治疗良性肿瘤疗效可喜。 主要著作: (1)《中医学概论》1958年版。, 曾被用作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第一本通用 中医教材。 (2)1993年首著以中西医结合为骨架的《中医内科新论》。

本书最大的特点及贡献是:重点的介绍了38首“抓主证”的处方,为印会河老先生家传、师承及印老本人从事临床工作40余年的临床经验反复验证、疗效可靠的经验方,此外还在每一病症后附有有效案例以供后人参考。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4 04:57 , Processed in 0.264420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