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如此,有一种观点认为,适当的核苷酸最终还是形成了。这种观点的产生与一个著名的实验有关。1953年,斯坦利·L·米勒(Stanley L. Miller)发表文章说,为了模拟早期地球的大气环境,他简单地配置了气体混合物,并施以火花放电。在检查实验结果时,米勒兴奋地发现了氨基酸的存在。1969年,一颗陨石(默奇森陨石,Murchison meteorite)坠落在澳大利亚,科学家在陨石上也发现了氨基酸。显然,对于组成生命的成分,大自然的供给是十分慷慨的。根据这些研究结果,一些论文的作者推断,所有的生命组分都能够轻易地在米勒式的实验中形成,也能在陨石中找到。
但事实并非如此。在米勒实验中生成的氨基酸,结构远不及核苷酸复杂。氨基酸的结构特征是,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在组成蛋白质的20种天然氨基酸中,最简单的氨基酸含有两个碳原子,但大部分氨基酸的碳原子都有6个左右。在米勒实验中,所生成的氨基酸及其他物质,大部分只含两三个碳原子。显而易见,在自然界中,含有较少碳原子的分子更容易形成。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报道显示,在火花放电实验中有核苷酸生成,或在陨石中发现核苷酸。看来,自然界并未对核苷酸表现出特别的偏好,而为它的生成提供便利,尽管它是生命所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