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6289|回复: 19

[【文史类原创】] 蔣錫昌〈古代引老經最早之人考〉書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19 16: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子其人其書問題,是近代研究先秦學術思想史的重大議題,僅收錄在《古史辨》中的研究文字數量,即頗為驚人。其內容包含對《老子》一書作者之考辨,涉及秦漢以前文獻中有關其人氏姓名字、籍貫官職,與孔子時代之先後,二人之間是否存在問學關係,及「老子」是否為《老子》一書之作者等問題。若《老子》一書非傳統所言之「老子」所著,則其可能撰述之時代與作者又為何?若欲針對《老子》一書思想內容考論,抉發其在思想史上之重要地位,尚需對其思想產生之時代背景有所說明,其事遠為困難。此處所要討論的一篇小文章:〈古代引老經最早之人考〉,作者蔣錫昌(1897-?,參看網上對其人生平之介紹http://renwen.365wuxi.cn/htm/2006011116461705.htm),依據傳世文獻引用《老子》文句四例,以為推斷《老子》作者與成書年代之有效方法。茲就其所舉之例略加檢討:

一、《說苑.敬慎》篇:「韓平子問於叔向曰:『剛與柔孰堅?』對曰:『臣年八十矣,齒再墮而舌尚存。老聃有言曰:『天下之至柔,馳騁乎天下之至堅。』又曰: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剛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因此觀 之,柔弱者生之徒也,剛強者死之徒也。』夫生者毀而必復,死者破而愈亡;吾是以知柔之堅於剛也。』」

  叔向為春秋時期晉國名臣,與孔子同時而稍早,論者或引此以為《老子》成書早於《論語》或老子語錄流傳於春秋時期之證據。然而《說苑》此段對話後尚有叔向引《易.謙卦.彖傳》:「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一段文字,除非學者主張《彖傳》乃孔子所作,且亦已為叔向所見及,故能加以徵引,然而,此種可能性幾乎不存在。故《說苑》此處記載不能證實《老子》一書於春秋時期已開始流傳。

二、《太平御覽》兵部五十三《勝》引《墨子》佚文:「故老子曰:『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

  查對《太平御覽》原文,原引文作:「《墨子》曰:墨子為守,使公輸般服,而不肯以兵知。善持勝者,以強為弱。故老子曰:『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孫詒讓(1848-1908)於《墨子閒詁》一書中,曾由《太平御覽》中輯錄《墨子》佚文數條,但未見上引佚文。孫氏並云:「以後《御覽》所引諸條,似多誤以它子書語為墨子語,不甚足據也,今亦未及詳校。」檢視《淮南子.道應訓》篇,亦有上引一段文字,作「墨子為守攻(或云應作『使』字)公輸般服,而不肯以兵知。善持勝者,以強為弱。故老子曰:『道沖,而用之又弗盈也。』」則《太平御覽》引文乃出自《淮南子》,誤題為《墨子》;孫氏疑而未收,其故是已。日知(林志純)〈墨子不知老子──《太平御覽》卷三二二“墨子曰”引書有誤〉一文(刊《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2年4期,頁4-5)一文,亦有詳細論證,可參看。故此條不能做為墨子已引及《老子》書,從而證明後者早於《墨子》一書之證據。

三、《戰國策.魏策一》:「故《老子》曰:『聖人無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公孫當之矣。」

  按,蔣氏引用《戰國策》此處文字,以為魏武侯(375-390B.C.在位)語。然查對《戰國策》,此處引文出自《魏策.魏公叔痤為魏將章》,記魏國敗韓、趙於澮事,《史記.六國年表》記此事於周顯王七年(362B.C),此時在位之魏王為惠王,非武侯。且此章記公叔痤與魏惠王問答,乃敘事體,與《戰國策》他篇說辭不同,文末引《老子》語作論贊,頗與《韓非子》〈解老》、〈喻老〉、《淮南子.道應訓》相似,應為後人追記,非當時實錄。故此一例不能做為「戰國初期」已有《老子》一書流布之證據。

四、《戰國策.齊策四》載顏斶語曰:「《老子》曰:『雖貴,必以賤為本;雖高,必以下為基。是以侯王稱孤、寡、不穀。是其賤之本與!」

  齊宣王,公元前三一九至三百一年在位。策文中又有「當今之世,南面稱寡者,乃二十四。」戰國初期,除楚、越、趙、齊、秦、燕、魏、韓等大國外,尚有所謂「泗上十二諸侯」等小國存在。至宣王時,除七大國稱王外,再加宋、中山稱王者,不過九國而已,加上尚存之東西周君、魯、衛等小國,不足二十四之數;此說與當日史實不合,疑乃戰國策士誇大之語。《策》文「齊宣王見顏斶曰」語,已出現宣王謚號,則其撰成當在公元前三百年後。故此條策文引《老子》語,不能做為「戰國中期」已有《老子》書流布之證據。

  所以就蔣氏所舉諸證加以分析,並不能直接證明老子其人其書必早於孔子與《論語》之年代。且蔣氏於舉證之時,似預存老子其人其書早出之立場,故對所舉文獻資料不加抉擇,未詳細論證。雖然傳世年代較早之先秦古籍未見引及老子其人其書,亦不必然證明孔子與《論語》之年代在前,然亦可證實,根據此一方式考證老子其人其書年代問題之侷限性。否則,古史辨時期學者對此種論證方式已有廣泛之運\用,何以對此一問題仍爭論不休?

  郭店《老子》發現後,學者皆認為《老子》成書年代晚至秦漢之說已不可信,其說誠\然。然而是否可據戰國寫本《老子》之出土,即可確認《老子》一書之作者即為春秋末年孔子問禮之對象,傳言中之老聃?近代以來有關《老子》一書作者及年代問題之爭議,是否可因簡本《老子》出土而獲致一明確之結論?個人對此尚存較保留之態度。近來因郭店《老子》出土,重新考論《老子》一書之年代問題,頗有學者引用蔣氏之說而不加抉擇,以為主張《老子》早出說證據之一(如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簡思想研究》及聶中慶《郭店楚簡老子研究》等書)。故針對蔣氏一文所舉諸證,略加辨證如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 00: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帖子發了已一月有餘,還好這裡不是求書版,自己頂帖不會被禁言。呵呵,自己再來閒扯一番。

  《論語》中亦有二處文句,在學者討論孔、老,《論語》、《老子》關係時,常被提及,在此也稍加探討。

  一、《論語‧衛靈公》篇:「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按,此處所載孔子「無為」之說,應是主張人君「為政以德」,並能舉用賢才,故能「恭己正南面」 ,如《荀子‧王霸》篇云:「論德使能而官施之者,聖王之道也,儒之所謹守也。傳曰:『農分田而耕,賈分貨而販,百工分事而勸,士大夫分職而聽,建國諸侯之君分土而守,三公摠方而議,則天子共己而止矣。』」可借以參證。與《老子》一書之「無為」,乃主張為政者應努力去除個人物欲與私見,法天地以至於任自然,借由心術、智術上之提昇,謀求經由政治藝術以解決政治問題,差別頗大 。故似不應僅由字面之相同,即舉以為證,以為《論語》「無為」之說,乃受《老子》影響之確證;況且,反對者亦可以此做為《老子》一書曾受孔子影響之證據。

  二、《論語‧憲問》篇:「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按,帛書、今本《老子》第六十三章亦有「報怨以德」語,故主老子其人其書早出說者,多以此條為鐵證。然郭店簡本並無此句,原因為何,頗值得加以討論。

  郭店《老子》甲組: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之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

  今本《老子》: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簡本甲組與帛書、今本僅有部分字句相同,「報怨以德」句下大段無,與今本差異頗大。整理者認為此處差異,說明帛書本的文字或有其它來源,或據簡文重編;亦有學者認為「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可能原為簡本「大小之多易必多難」句注文,後誤入正文中。亦有學者主張因《韓非子》〈喻老〉、〈難三〉篇已引及此段部分文字 ,故疑此處竹簡有缺佚,或者為抄手漏抄 。

  然而今本「報怨以德」一句與以下數句之句型明顯不同,同時「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與「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意義亦有矛盾。故學者或疑「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乃第三十四章文句複出於此(高明《帛書老子校注》引奚侗說),若取此說,並將「報怨以德」句剔除,「大小多少」句移後,將此章臆改為「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夫輕諾必寡信,大小多少,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較為文從字順,意義顯豁。當然,此仍是以後人對文句意義的理解而有的推測改動,並無文本證據的支持,僅聊備一說。然而由此一討論可知,今本《老子》此章存在後人附益可能性較大,抄手漏抄的可能性是較小的。

  若此推論有其理據的話,歷來以此章「報怨以德」句作為老子其人其書在孔子、《論語》前,證據力便大為降低,《老子》「報怨以德」句存在後來傳本增益附入的可能性 。而結合上帖所舉四例,歷來討論孔老與《論》《老》關係最為重要的幾條論據,在郭店《老子》皆未見,實在是頗為有趣的現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 12:3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除非學者主張《彖傳》乃孔子所作,且亦已為叔向所見及,故能加以徵引,然而,此種可能性幾乎不存在。
还真有人这么认为,寥名春先生就认为《彖傳》的形成早于孔子,而且不止一次提到过。理由吗,是根据《孔子世家》说孔子晚年是在“序……”云云,说明当然这些东西会比孔子早了。廖先生的观点支持者不多。《說苑》的资料只能证明在刘向时代,《老子》和《易传》的定本已经形成。其他三则材料也存在这个问题。
《老子》和《论语》的早晚问题非常复杂。二书中某些思想的形成早晚是一个问题,二书定本的形成是另一个问题。现在,我们在挖到了战国时的《老子》,却还不知道《论语》在战国时是个什么样子(《郭店楚简 语从》里也收录了一些孔子的文字,与《论语》相类似,但这不足以说明《论语》已经形成定本)。问题是,我们现在已经出土了不少战国时代的儒家典籍,其中的不少典籍比论语更偏,影响小多了。这些不起眼的书都能被保存,而战国时代的《论语》居然还没被发现。虽然出土资料的面世有偶然性,但也这也可能间接说明《论语》定本的结集时间不会太早。
  其实,近期地下资料的大量出现,也在迫使我们反思上个世界二三十年代我们考辩古史方法的局限性。关于郭店楚简给学界考辩《老子》年代的影响,我非常认同兄的观点,我在三年前的一个小型讨论会上也提出过类似的说法。事实上,随着楚简的面世,围绕《老子》的争论是更多了。比如:《郭店楚简老子》是《老子》的最早的版本,还是一个更老版本的摘抄本?《郭店楚简》里的三个版本的《老子》之间是什么关系?不同版本的作者究竟是谁?“最早”版本《老子》与《论语》的关系……问题真的是很多。至于“抱怨以德”问题,有学者已经指出,《解老》和《寓老》二篇未必出自韩非之手,我是赞同上述说法的,《解老》和《寓老》所引用的《老子》原文,似乎比帛书本《老子》还要通顺,也可以说明《解老》和《寓老》,是汉代的作品。
  至于兄提到的丁的书,不客气的说,该书虽为百优博士论文,但质量却不敢恭维。其最大的毛病是立论胆子过大,论证多欠严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 15:06:5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xinghuit 兄的回应。自己顶帖果然是有用的。呵呵!

孔子與《周易》經傳的關係,是另一個挺有爭議的問題。我自己是採取、接受《易傳》乃戰國時期著作的看法。《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假我數年”在《論語》中尚有所出,其它的記載,雖應該是有所承的,只不過,如何去取捨,又是另一番考證上的問題。呵呵!

我想,討論秦漢以前典籍,「書」與「作者」問題,已不能像以前一樣死板,這在大量簡帛出土後,更得到實物上的例證。即先秦著作,多單篇流傳,題有固定篇名者,數量偏少,更別說可以指實作者其人了。清儒章實齋、近人余嘉錫、傅斯年,還有李零先生,都提出與總結不少可供參考的論點。所以孔、老及《論語》、《老子》二書之間的關係,似也不好直指為書與作者的關係。這xinghuit 兄應該能同意的。所以,我想,您帖子中所云「定本」一詞,可能較有爭議,因為這只能以後來通行的本子、文獻上的記載,或加上出土簡帛實物,來想像,或說比較,推斷出一個較接近今本的傳本可能形成的時間,實際上有沒有這個所謂定本,我都挺懷疑的。我比較贊同您帖子裡所言:「某些思想的形成早晚是一个问题」,而著作的流傳與集結又是另一個問題。我自己傾向於接受,先秦各家著述多半是單篇匯集而成的,類似後代系統的專著,應該到戰國晚期,如《呂氏春秋》。現在大部分可見的傳世先秦典籍,多半經過漢人,尤其劉向父子的整理。

扯遠了。先打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 16:0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剛剛發現相關資料庫,學習……

郭店楚簡資料庫:
http://bamboo.lib.cuhk.edu.h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 16: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自己偏于认为孔子与经传的关系可以分开来看,即分别讨论孔子和《易经》的关系和孔子与《易传》的关系。孔子和《易经》一定是很有关系,但是他和《易传》的关系就很不好说了。至少《易传》都是是不是出自孔子之手,商量的余地很大。但《易传》系出自孔子后学之手,主要继承了孔子的精神,问题不大。
  讨论《老子》和《论语》关系,还要以二书的结集为前提,当然定本是不能说的。但我总怀疑,《论语》的结集时间不会太早。
  讨论先秦文献的流传,除了兄所提到的诸人外,尚不能不提到李学勤先生,他好像比李零对此论述的更多些,尽管李先生的许多观点饱受攻击。
  提到所谓“专著”,我想《孟子》和《庄子》内篇算是吧,不过它们都是没有篇名的,而地下挖出的楚简本《老子》,也可以勉强算是“书”,问题不会太大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 09:49:4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xinghuit 兄的提示。李学勤先生〈对古书的反思〉等文,由新发现简帛文献,对比传世古籍,对古书产生和流传过程的一些现象,有所归纳总结,当然也是值得注意的。不过,一来,可能觉得李零先生《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一书较为系统完整,其次,觉得在实际研究的文字中,李学勤先生对这个问题的判断较没有那么严谨,故没有特别提及。当然,这只是自己的判断。以李先生其它的研究成果而言,兄所云许多受批评的观点中,我觉得在这问题上,倒较没有什么可批评的。

至於您说以《孟子》和《庄子》内篇算是专著吧,我想,他们都是以短篇联缀而成的,且各短篇论点不一定是接续或相关,若以《吕氏春秋》相比,仍然有不同。况且,如所谓《庄子》内篇,虽公认是庄书最为精要的部分,但《汉书艺文志》记五十二篇,内外杂怎么划分,何时由谁来划分,是否在先秦时期即如此,又是另一个问题。当然,这只是较为谨慎地持保留态度,倒并不是说,先秦子籍在各学派传承中,皆未有一大致成形的传本,只是以郭店《老子》为例,猜想篇章分合一定有不小的差异,故若承认简本《老子》可以算做书,那么书、篇之间的一个划分界线,便较易模糊。

上面也提及了,孔子与《周易》经传的问题,是另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像xinghuit兄所言「孔子和《易经》一定是很有关系」,有关系倒可以接受,怎么个「很有关系」,便有点费猜疑了。当然,这是每个人观点的不同,倒不是说这论断一定不对。

突然想起,张舜徽先生有《广校雠略》一书,对上述问题的讨论也有可参考之处。另外,bibliomaniac 兄所提及的「郭店楚簡資料庫」,印象中,此资料库设立较早,但里面的资料,似未根据後续的研究成果持续更新,可能已不那么适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 12: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许多观点和仁兄相同。只是在分辨《庄子》的内外篇上,刘笑敢先生大作《庄子哲学及其演变》的分析是很有说服力的,据他所论,则《庄子》内外篇还是可以划分的。当然,杨国荣先生在其近作《庄子的思想世界》中对刘的观点提出过质疑,但杨还无力整体否定刘的观点。
  另外,就庄子个篇的篇名而论,内篇和外杂篇也有差别。内七篇是被人刻意起过名的(在刘向之前,大家公认这些名字和汉代纬书的篇名很类似,似乎给庄子内篇起名的人也应该属于该时代),而外杂篇就没享受到这么高的待遇了,严格的说,外杂篇和论语、孟子诸篇一样,是没有名字的。上述差距也颇能说明些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 14: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xinghuit 兄,我倒沒否認《莊子》內外篇分別的事實與意義,只是不能肯定其劃分在何時,古人是依何標準來劃分的;若說其書內篇命名有其意義,這也是認同的。您提到劉笑敢先生,他也有《老子古今:五種對勘與析評引論》一書,花了很大氣力的研究,頗受重視。不過,剛好在網站上看到一本新出版的關於《老子》著作,看了一下介紹,若其評介大抵可信,這書的學術價值便挺可持疑的。什麼原解、原意,本是研究中期待達到的目標,拿來當做書名,便挺讓人犯嘀咕;介紹文中所謂的縱向分析云云,感覺便不大像有經歷過郭店《老子》出土後諸多研究的洗禮。當然,這僅就介紹文字所述的觀點來評論,希望是記者理解上的問題。


還《老子》以原意  陳遼

《老子》不只在我国知识界、学术界众所周知,在国外其知名度也超越了我国古代其他著作。但是,由于对《老子》的原意理解不一,因此对《老子》的歧解也最多。那么,《老子》的原意究竟如何呢?学者刘小龙以十年的功夫穷研《老子》,终于写出一部学术含金量丰厚的著作《老子原解》(简称《原解》)。

  对《老子》的研究,五花八门,刘小龙从《老子》的原意出发,自立新论。在他看来,《老子》诸章原本前后呼应、上下承接、逻辑相连,因此是有序的;《老子》中不仅有关于“道”的系统论说,有关于“德”的系统论说,而且有关于“政治”的系统论说。这三个部分相互关联,合成一个有机整体——老子学说。所以,《老子》是一部由“道论”、“德论”与“政治论”三部分组成的长篇论著。

  《原解》的新说是从对《老子》版本问题的纵向分析和横向分析得来的。刘小龙对《老子》版本的纵向分析表明,《老子》原著,历经庄子、韩非子(战国时期)、司马迁(西汉中期)、严遵(西汉后期)、河上公(东汉时期)、王弼(曹魏时期)等著名学者的研究、整理和注释,逐渐变形为文论汇编。特别是王弼注本迄今仍为最普遍的通行本。历代袭用此“断章取义”法而鲜有怀疑者,所以《老子》全文的内在联系、整体结构以及《老子》的原意反而鲜有人问津。刘小龙对《老子》版本的横向分析,则主要通过对帛书《老子》与通行本《老子》的对照、比较。在对照、比较中他发现,通行本《老子》次序错误,随意修改原著文字,因此虽然语言上较为流畅,文字上较为完整、规范及通用,但其内容却因后人的不同认识而被修改得颇多失真之处。
  刘小龙关于《老子》原意的新论,又是在对《老子》原意的科学研究和具体分析中形成的。他在对《老子》的精湛研究中体会,《老子》的八十一章不是八十一篇相对独立的短文,甚而不能称为章,它们只能是自然段落,所以《原解》将它们改为“节”。《老子》全文共有十六个单元,其中第一个单元起引导作用,《原解》以“绪言”名之。刘小龙从对《老子》原意的探索中提出,《老子》中不仅有政治论,而且政治论还居上层之位,因为老子以天下为己任,而他写此书的最终目的是要构筑一条通往理想之国,真正实现天下大治的道路。所以,《老子》并非全是务虚之谈,而是有虚有实,虚实结合,最后落实到实现天下大治。至此,《原解》的《老子》新论已系统化、具体化、整一化,经得起《老子》研究专家们的检验,经得起《老子》原意实际的检验,经得起《老子》研究史的检验。

  然而,刘小龙并没有到此为止。他感到,《老子》的原意应该普及到广大读者、广大知识界去,普及到西方《老子》爱好者和研究者中间去,因此他以《老子》原意的上述新论为指导,做了《老子》原意的通俗化工作,对《老子》写出了新的译文、注释、讨论、对照(帛书《老子》和通行本《老子》的对照)和比较的工作。在通俗化过程中,他进一步发挥了他的《老子》新论的思想,终于把还《老子》原意的工作最后完成。《原解》还了《老子》的原意,在《老子》研究中作了开创性的工作。

  《老子原解》,刘小龙著,新星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28.00元

轉載自「中華讀書報」(http://www.gmw.cn/01ds/2007-10/24/content_687998.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 15:55:48 | 显示全部楼层
像刘小龙这样的书,我在书店里看到,是不怎么会动心的。该书和刘笑敢先生的书很难同日而语,尽管它自封“经得起《老子》研究专家们的检验,经得起《老子》原意实际的检验,经得起《老子》研究史的检验。”这书的序都很搞笑,居然把庄子当作了老子原著的研究、整理和注释者,也亏得作者想的出。要真是庄子干了这些活儿,我们也不必这么辛苦翻旧案了。
不过还是感谢仁兄提供了《老子古今》这本书,赶快加入购物车。另外,王博君的《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书很不错,可惜只有文津的版本,当时看的不仔细,颇为后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6 11: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劉笑敢先生《老子古今:五種對勘與析評引論》一書,倒沒買過紙本,其實應該買來參考的。當初可能覺得貴吧,便只下了電子版來參考。呵呵!至於所提另一書,倒沒有要拿來和劉書相比的意思,只是回帖前剛好瀏覽到,順道提及而已。

王博先生《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一書,倒曾買了紙本,只不過沒有細讀,慚愧。因為,對書名所標明的研究取向,有所懷疑吧!可能自己不清楚,所謂的「史官特色」為何?《老子》一書的思想,有什麼特別的「史官」特色?況且,即便《老子》一書最可能的主要作者,真為傳言中的老聃,曾任周王室史官,子家官守對其思想影響的深淺,又是另一個問題。諸子學出於王官之說,近人如胡適曾有所批評,雖然其言不全然正確,但專以此一路向去做理解,自己仍有些保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6 17:25:20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博的书书针对的是老子其人(老聃)思想的史官特色,而非针对《老子》一书而言。王博先生天赋很高,又出于北大的传统,资料很扎实,建议仁兄一看。不过毕竟是思想史的写法,偏重思想性的一面。不过,该书在大陆几乎没有影响。
《老子古今:五種對勘與析評引論》一书有电子版吗?真是太好了,还好我还没有购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7 14: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是我理解有誤,還是xinghuit 兄記憶不真,昨晚把書中相關部分稍加翻看,「针对的是老子其人(老聃)思想的史官特色,而非针对《老子》一书而言」之說,似不正確。感覺王書並未有此分別,其實,要明確做此分別也不容易。因為書中談作者「老子」問題(曾任史官),根據雖是秦漢以前史料,但論其思想,主要還是在今本《老子》一書的內容。如其論《老子》所用詞語的史官特色,舉「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依前人及考古出土實物為證,以為即古代太史所抱之「式」盤。「多聞數窮,不如守中」,採王國維之說,以「中」字本義為盛筭兼盛簡策之器,引伸為簡策、簿書云云,並進而推衍為「不如守中」其實便是守住標準或工具以認識天道或道。其它還有很多例子,不煩詳引,基本上其比對的文本,仍是《老子》一書。

據出版後記,此書是在其博士論文基礎上,修改增益而成,原來的題目是《老子思想探源及研究》,後接受陳鼓應、邱鎮京二位教授的建議,改題今名。據云如此突出本書內容上的特點。不過,自己再次閱讀後,仍然和前帖的疑問相同,感覺其說說服力不大。畢竟先秦傳說中之「老子」和《老子》一書的關係,本有不少討論,王先生在書中完全加以略去,直接承認「老子」即《老子》一書作者,其曾任史官,對其思想有很大的影響,並詳加討論,基本上,仍然還是從《漢書‧藝文志》「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一說推衍開去。不過,《漢志》原有個「蓋」字,空間較大,若真要處處落實,連結《老子》書與「史官」的關係。我自己還是不太能接受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7 15:0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兄和我的理解是一致的,只是我的表达不太清楚。王的书,主要谈的是老子的思想,《老子》一书只是他所用的材料。当然王也只能围绕《老子》一书来谈老子是思想,二者之间的界限是不好区别的。在写作中,可能是为了避免在具体讨论中引出更多的麻烦,所以王默认了一个前提,即《老子》之书即出自老子之手,进而回避了关于围绕《老子》一书所有的争论。这也是图省事的方法。但问题也往往就在这里。尤其是随着地下资料的出现,书中的许多观点都会受到挑战。
  王的论文做的很险。毕竟谈所能用的材料很有限,而限于书的题目,行文牵强的地方也很多。但我个人还是很佩服王敢选这样的题目。我与王教授见过两次面(都在我师兄的论文答辩会上,王观点犀利,丝毫不给人面子)感觉此君心气很狂,有老庄之风。
  汉志所主张的“诸子出于王官论”,推测的成份居多,因此会招致胡适的批判,但老子即史官,于史有据,王的观点也不完全是空穴来风。
  可能思想史的写法,在写作的严谨度上,都会差一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7 17:3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1楼xinghuit于2007-11-06 17:25发表的 :

《老子古今:五種對勘與析評引論》一书有电子版吗?真是太好了,还好我还没有购买。
读秀里面似乎没有看见这个书的电子本,百万里面也没有看见有。不知道y兄是从哪里下载的电子本,可以叫y兄去找书区卖书,我估计买的人会很多,因为我估计y兄那里的很多电子书论坛里面很多人是没有的。这样双赢啊,大家买了书而y兄也会迅速成为论坛的富翁。成为富翁了,y兄想买论坛啥昂贵下载软件也不在话下了。

例如这本书,y兄就可以在找书区卖的很好。如果y兄碍于面子不好意思主动去卖,我可以去找书区求而且指名道姓要等y兄来当找书专家而卖。呵呵。等y兄同意后我就去求书。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7 18: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4楼zhuce2003于2007-11-07 17:32发表的 :

读秀里面似乎没有看见这个书的电子本,百万里面也没有看见有。不知道y兄是从哪里下载的电子本,

zhuce兄也有失手的时候。
http://book.lrbook.com/book/000/ ... BF4FC34ECA291D0.htm
http://book.lrbook.com/book/000/ ... 261C67FEE9EBF1D.htm
还是有试读的。遗憾的是,云虽有利器,还是弄不下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7 19: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5楼停云于2007-11-07 18:13发表的 :


zhuce兄也有失手的时候。
http://book.lrbook.com/book/000/ ... BF4FC34ECA291D0.htm
http://book.lrbook.com/book/000/ ... 261C67FEE9EBF1D.htm
.......
哦,停云聪明啊。呵呵。我也测试了一下pdg下载不下来。倒是jpg我可以搞定。等我再想想办法看看能不能把pdg搞到(搞到不等于是下载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7 21:50:22 | 显示全部楼层
y兄的财富能够买2个软件,停云的财富好像啥都买不了了。二位看短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8 10:5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不清楚王先生是否因图省事,进而回避了关于围绕《老子》一书的争论,因为即便在郭店老子出土後,也难以说很多争论已然解决了;即便没什么新说,似乎书中交待一下为佳。就自己读後感,问题似不仅在「行文牵强」,很多说法,如老子即史官,虽于史有据,并不完全是空穴来风,但自己的疑问并不在有无史料依据,很多说法都觉牵强的,如上帖所举二个例子。自己的疑问还是如先前所言:所謂的「史官特色」為何?《老子》一書的思想,有什麼特別的「史官」特色?況且,即便《老子》一書最可能的主要作者,真為傳言中的老聃,曾任周王室史官,子家官守對其思想影響的深淺,又是另一個問題。在重读王先生的书後,仍感其说说服不大。不过,不认同王先生的说法,只是读後感,对其人没什么批评的意思,请兄勿过虑。呵呵!

高手也有闪神的时候,zhuce2003 兄偶有不察,此帖倒要留个记录。不过,钱到用时方恨少,近来倒真想天上掉财富下来,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8 12:54:30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己笔记中有一个模糊半认可的关于《老子》的抄录,因为《老子》与研究古史所需考证的史料的关系毕竟有限,也没深想,录之如下:
郭店楚墓竹简有《老子》,其抄录时间,基本可以确定在公元前3世纪以前,最早可能是公元前400年左右。从内容上看,出土的《老子》竹简可能只是《老子》成书过程中的一个版本,同时其内容同今存《老子》有很大的不同,甚至是两套不同的系统,竹简所录《老子》当为古本,无形上篇,无兵法、权术,无反儒特色,基本思想与儒家同:重孝慈,主忠信……可证今本《老子》乃不断增益更改,历经数百年始定形的结集,并非一人一时所作,以思想基础论今本《老子》的成形差不多在今本《庄子》的内篇之后,外、杂篇之前,呈一种交错的形态。
案:有时确实疑问,中国第一本以文字为载体而传的先秦古籍究竟是什?
笑,也许小学生爱问的这些问题,大家都能吓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4-29 04:46 , Processed in 0.425511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