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911|回复: 8

[【外语类】] 吴兴华译里尔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14 11:52: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黎尔克诗选》/ 吴兴华译. 中德学会,1944年. 中德对照丛刊第三种



吴氏的失利在于:1、未能迎合汉语读者的口味、选取了众多需要阅读背景知识的诗歌;2、虽在音韵、格律方面有所努力,却未能够曲尽奇妙、吸引阅读者的眼球;3、死去太早,作品没有得到师友、门下及时、屡次的流播——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曾出版《吴兴华诗文集》,独不存《黎尔克诗选》;此外,臧棣编《里尔克诗选》(北京: 中国文学出版社, 1996. 9,第96-150页)收有27首。

此处,Dasha搜集吴兴华关于里尔克作品两种:
1. http://www.myrilke.com/anders/ ... ,1944年).djvu“中德对照丛刊第三种”。此书为小友杨曦代为复印,2007年3月24日得获,2007年4月12日扫描制作成DJVU文件。DJVU文件的阅读插件请到www.lizardtech.com官方网站下载

2. http://www.myrilke.com/anders/ ... 5月)von NLC.PDF
PDF文件,原始图片截取自中国国家图书馆“民国期刊”
另据台湾杨牧回忆:“吴死后,林以亮将他的遗作四处发表,一部分就寄夏济安,登在台北早期的《文学杂志》上,刊过一篇《论里尔克的诗》,作者署名邝文德,及若干直接译自德文的里尔克诗选,都是他提供的,而邝文德正是他为吴兴华取的另一笔名。”(杨牧:《翻译的事》,载《联合报》2006/12/0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14 12: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0楼Gossudar于2007-04-14 11:52发表的 吴兴华译里尔克 :
另据台湾杨牧回忆:“吴死后,林以亮将他的遗作四处发表,一部分就寄夏济安,登在台北早期的《文学杂志》上,刊过一篇《论里尔克的诗》,作者署名邝文德,及若干直接译自德文的里尔克诗选,都是他提供的,而邝文德正是他为吴兴华取的另一笔名。”(杨牧:《翻译的事》,载《联合报》2006/12/06)

宋淇可能是推广吴兴华最力的人了,宋只要谈到新诗无不提及吴,也引了不少吴的诗作,也屡屡为吴英年早逝而惋惜。只是虽然有宋在港台介绍吴,但似乎当时还是比较少人注意吴的新诗。近年的情况已有改变。

谢谢Dasha君的资讯,我以前倒没留意吴的译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14 13:07: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下载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4 13:3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楼gidiok于2007-04-14 12:14发表的 :


宋淇可能是推广吴兴华最力的人了,宋只要谈到新诗无不提及吴,也引了不少吴的诗作,也屡屡为吴英年早逝而惋惜。只是虽然有宋在港台介绍吴,但似乎当时还是比较少人注意吴的新诗。近年的情况已有改变。

谢谢Dasha君的资讯,我以前倒没留意吴的译诗。

是哩,“但似乎当时还是比较少人注意吴的新诗”。Dasha一直认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至于对吴的评价,前年《吴兴华诗文集》出版时,大陆一些纸媒做了许多吹捧工作,当时《新京报》的一段文字尤吸引Dasha的眼球:“现在的人们说到吴兴华,无不惋惜他的才华,我理解这种惋惜。但是我想,如果吴兴华假以天年,他能取得多高的成就?从他的经历来看,这个问题真的很难说。吴兴华一生最为钟情的是诗歌,如果让他自己选择,他选择的应该是诗歌创作,但是从他的经历来看,后来能够做这样选择的可能性几乎没有,这种情况有些像钱锺书,钱先生在《围城》大获成功之后,本来有意继续进行小说创作,但是形势的转变让他意识到文艺思想斗争很残酷,所以选择古代文学研究。”(http://culture.thebeijingnews.com/0820/2005/04-27/007@090400.htm)gidiok兄工历史,自然知道这种假设是毫无意义的。不过,Dasha目前更感兴趣的是人们究竟是凭借什么来评论一个人的。近日有网友询问Gadamer的《真理与方法》(Warhheit und Methode)扉页所引用Rilke诗歌一事,很让Dasha慨叹:洪汉鼎也算是大陆研究Gadamer的专家,也在德国镀过金,但汉语文字与原始德文是如此疏离,比如将“eine ewige Mit-Spielerin”(一位女性玩伴)恣意译成“永恒之神”(“永恒之神”的德语大抵为“ein ewiger Gott”)、将“Ball”(球)译成“东西”(Ding)……这时候,Dasha更相信这样的论断:“现在我们明白了,名字不只是声音符号的组合,它总是与一定的内容、一定的语境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很难真正地相信,一个将孙子译作“桑卒”的人在翻译一部著作的过程里会只犯这一个错误。”(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 ... zk/200606050240.asp)因此,Dasha很想知道,洪汉鼎究竟高明在什么地方,吴兴华的“天才”究竟“天才”在何处。吴兴华选里尔克诗,多圣经、古希腊罗马神话背景,这些,是他力有不逮的。吴是“诗人”,因此就可以放纵地将“starben fuer der Frauen schweres Haar”(为长着“沉重的头发”的妇人们而死)诗性成“为了妇人们沉重的头发而死亡”么?此时,Dasha更想起林同济评徐梵澄连带“损”郑振铎的文字:



http://note.ssreader.com/show_to ... 32533&forumid=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14 14: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久违傻兄,进来打个招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14 14: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楼Gossudar于2007-04-14 13:32发表的 :
……但是我想,如果吴兴华假以天年,他能取得多高的成就?……这种假设是毫无意义的。
是啊,可是心里还是会有想问这种问题的念头,有点像看小说时的心情。
不过,Dasha目前更感兴趣的是人们究竟是凭借什么来评论一个人的。
呵呵,大哉问,我也想知道呢。只怕每次凭藉的证据都不同吧,与我们当下的价值判断有关(不过Dasha君问的不是这个)。
近日有网友询问Gadamer的《真理与方法》(Warhheit und Methode)……,Dasha很想知道,洪汉鼎究竟高明在什么地方,吴兴华的“天才”究竟“天才”在何处。
如果Dasha君哪天知道了,务必告知啊。

另,因为太多种外语都跟我不熟,只好靠中译本或英译本,每每看到Dasha谈外语中译的问题,都让我无所适从,哈哈。Dasha君提到的Warhheit und Methode据我所见前后有二种英译本,后译者就是不满意前译才有新译本,希望经典中译也能后出转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14 21: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吴兴华诗文集出版后,上面揭发"桑卒"的乔纳森网友曾经写过这样一篇推介文章:

http://www.ycwb.com/gb/content/2005-04/04/content_878327.htm

其中盛赞的《读〈国朝常州骈体文录〉》,也许值得大家找出来看看,没准就能知道为什么人们曾对吴有如此期待了。

吴兴华在49后"进步很快",担任过北大西语系主任;文革中惨死。关于他这一段的情形,巫宁坤在文章中介绍较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4 22:55:49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吴兴华,织田信义曾在本板块发贴,被移动到“茶社”去了,想知道吴的“天才”,不妨阅读一下:
http://www.readfree.net/bbs/read.php?tid=246720

此外,《燕京大学人物志 第二辑》(侯仁之主编, 燕京研究院编.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有一些文字,在第122页始:
http://www.duxiudsr.com/readqw.j ... Number=000001267446

感谢楼上回帖的诸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15 10:44:2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楼swb于2007-04-14 14:11发表的 :
久违傻兄,进来打个招呼

俺也是,进来给傻兄问个好
而且傻兄的帖子都是学习的机会,不能放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13 08:19 , Processed in 0.351005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