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slough98

[【文史类原创】]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吗?——兼谈《语言本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2-12 20:5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科的情况各有不同,像语言这样每个人都有一定经验的事物和物理学很难加以类比,比如说每一位教孩子说话的妈妈对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还有第二语言学习者、以及天生生活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多语者等等,即便是只使用一种语言的非专业人士也会对语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其中也不乏真知灼见。当然语言理论是抽象的,但抽象的理论总是来源于具体的事实,如果读者感到平克所述和自己的语言经验和感知不尽相符的话,自然是会提出质疑的,这种质疑能力不容低估。物理学不是经验科学,那情况就不同了。
  平克之所以要花大力气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辩驳,是为了说明语言习得本质上是学会思想语言的翻译,而思想语言是本来就有的,从而完成论证中的一步。平克的书中提到了语言后天说,他承认后天输入对语言习得的重要性,但他不认为这会对语言天赋性的观点构成冲击,因为语言天赋论者从来没说过儿童可以自己发展出一套语言,如果真的是这样的,是什么决定发展的结果,那只能是基因,但每个人基因不同,还可能变化,因此那样就难以交际了,所以进化过程中的基因设计的就考虑了社会性的内容,不是简单的先天/后天的二分,如果缺乏社会交际的导向,基因设计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基因设计的是一套天赋的习得机制(包括逻辑语法),而不是先天的语言能力。这套机制的运行环境是社会。其实书中不少地方平克都说现在“我们还不知道”,他提供的是假说,这是非常实事求是的态度。而坚持语言天赋性,那表现了一位学者对自己学说的高度自信。即便是“片面的深刻”,其深刻性也足以为人类的继续探索提供动力。通篇论证某个尚未完全实证的观点的书是不是一定就不是科普读物?不好说,也许再过很长时间人类还是无法完全确证语言的天赋性,那就让此方面的研究一直远离大众吗?霍金科普书里的观点完全得到实证了吗??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12 22:0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还请兄告知何为经验科学。小弟孤陋寡闻,不知经验科学为何物。
  但我认为平克书中所阐述的内容与物理学有一定的可比性。兄称“语言是每个人都有一定经验的事物”。难道我们就不是生活在“物理”的世界中吗?我们一举手,一投足,难道没有涉及物理学的规律吗?如果生活在物理世界中的我们,没有办法去质疑物理学中的科普读物的话,生活在语言中的普通读者,何以就有能力去质疑克里奥尔语研究,与语言相关的基因研究,语言模块论等等。兄称“平克之所以要花大力气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辩驳,是为了说明思想语言是本来就有的。”那请问兄思想语言又从何而来,从基因中来吗?如果从基因中来,兄又称“每个人基因不同,还可能变化”,即是说每个人的思想语言都可能不一致,那我们是怎样交流的呢。
  我相信平克在书中多次称自己提出或引用的理论是假说,但这并不能使他逃脱误导的罪责,当然前提是这本书是本科普读物。平克在这本书的创作过程中扮演的更像是一个律师,只给出对已方有利的证据。这在写学术著作中完全可以接受。因为他的重要对话对象是辨方律师,辨方律师自然给出反面证据。但是作为科普读物,作者扮演的应是法官的角色,要充分考虑正反面证据。而不应只听一家之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13 01:4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兄谦虚了,上面我说的“经验科学”表义不准确,从主要所采用的实证研究方法上说物理学仍属经验科学。我说的是事物是否处于日常经验范畴内,现代物理学尤其是理论物理学早已经超越了日常经验,我们当然生活在“物理”的世界中,但现代物理学的领域早已进入量子领域,这已不是普通人能够意识到的,一般人对夸克也没有什么概念。语言不一样,即便是抽象的语言机制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投射,比如说“口误”就有认知心理上的机制作用。每个人对语言都有或多或少的日常经验体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语感和对语言的态度、看法,比如在书中平克就举了一位根据日常经验坚持认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正确的学生的观点。质疑不一定是理论对理论的,很多时候是细节对理论。还有一点要指出的,和物理学不同,语言学具有人文科学的性质,平克在这本书中也体现了人文与自然的融合。
  基因能决定共性,也能决定差异。思想语言纯粹是基因共性的产物,就像人都有一样的大脑结构,但如果假设基因先天能发展出一套语言的话,就好象每个人都由个体基因决定要成长,但个体基因的差异注定了长得会不一样,而如果把整套语言作为共性植入基因,那样的话基因的负载信息就过重了,进化不可能走这条路。当然我的理解可能不准确,具体平克的观点还是去读他的书吧,他代表的是一家之言,但这一家之言融入了诸多学科的精髓和他的智慧。我不同意您关于他“误导”的说法,即使就把这本书定为科普读物。他向读者展示了在该领域的一些最新研究进展,尽管可能并不全面。平克从未试图掩盖先天说的一些问题。
  另外学者建立发展自己的体系,并不一定非要以参照不同观点为主要方式来进行。比如功能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对Chomsky的批评很多,Chomsky的范式确实有片面性,他一次一次地修正理论体系,却很少拿反对观点作为参照的,但你无法否定他的贡献和探索精神。
  科普读物当然要保证客观性,客观性不等于作者没有自己倾向的观点,平克也没有只听一家之言,看看那么多参考文献就知道了。兄认为平克有意找有利于自己的证据,我觉得不是这样,比如说生成语法理论和认知语法理论都能解释一些语言现象而不是全部,当各自举出那些能解释的现象时,能说这只是找有利于自己的证据吗?我觉得这反映了各种语言学理论都能解决一定的问题,但都不能包打天下,也不会由于一些尚未解释的情况而改变自己的理论核心。主张天赋论或后天论也是如此,双方各自寻求更有力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都能有一定的解释效度。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理论上的分工。
  感谢兄对我的指正,也希望今后能在其他主题贴中继续讨论。敬祝新年大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13 10:0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兄在上文的一些观点还一些值得斟酌的地方。
  传统上,语言学一直被归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但在1957年,CHOMSKY掀起了语言学研究的认知革命。CHOMSKY认为语言学研究属于认知科学范畴,并最终需要从生物学角度解决语言问题。而平克的《语言本能》可以是这一转向中走出了重要一步。书中大量引证脑科学,心理学,神经学,基因研究的前沿成果。如兄所说“融入了诸多学科的精髓”。书中的内容,很难说的上是属于“日常经验范畴内”。
  的确,Chomsky似乎一向都置其它学派的批评于不顾。但是1995年出版的《最简方案》使我们看到书中的一些理论已经在与其它学派的研究,特别是认知语言学,相靠拢。
  兄认为平克“没有只听一家之言”,理由是平克罗列了大量参考文献。但是这些参考文献主要是属“一家”,还是“多家”呢?这我相信兄心中自然有数。
  我觉得,还得谈谈“误导”的问题。如果在三峡大坝的新闻发布会上,专家只谈三峡大坝建成后的美好图景,而对问题、弊端、隐患避而不谈,这算不算误导呢?
  无论是生成语法还是认知语法,绝对的先天论还是后天论都有一些难以解释的问题。双方可以也应该为自己寻求更有力的证据。 但是前提是这些证据应该是没有争议的。然而书中的很多例证还存在争议,如克里奥尔语研究,英国一个家族的基因缺陷研究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15 13: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应一下:语言现象属于日常经验范畴,而任何科学研究都要超越日常经验范畴,这两者并不矛盾,对于语言学而言,这种超越必须充分考虑人们的日常经验,如对于新词的创造与接受、语言习得、教学的一般经验、言语心理等等。
  Chomsky并没有有意识地向认知语言学靠拢,而是二者在某种程度上都与认知科学有一定的关联性,但对于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关系问题一直保持着重大分歧,因为如果“靠拢”,就意味着Chomsky要逐步放弃他的“句法自主”的理论基石。最近美国语言学界的“语法先于用法”还是“用法先于语法”的争论仍反映了生成派与功能派的基本不同。列出参考文献有生成、认知、脑科学、生物科学、社会语言学等,难道还不算多家?当然多家观点既然是“参考”,自然平克要用自己的观点统摄,否则这本书就人云亦云了。
  关于“误导”,按兄的意思,平克应系统说明语言天赋论的不足之处,不列出不足之处就是误导?那孔子没有列出自己学说的不足之处也是误导?Chomsky长期以来对语义问题的忽视也是误导?索绪尔强调共时和历时区分,将二者之间的联系放到次要位置也是误导?可以说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但不能用“误导”一词来苛求一位作者。其实平克在书中也多次谈到有些问题现在还无法解释。
  关于争议问题,兄说“例证还存在争议”其实并不是指事实本身存在争议,其实还是涉及理论解释,同一个例证比如“克里奥尔语”里表现出的复杂性,有时会被不同学派用以说明自己的观点。反过来,不同学派也会对同一例证中的不同方面从理论上进行解释。当然作为一种理论应追求最强最广的解释力,但对于语言如此复杂的问题其实太难太难了,上述情况不能苛求作者说是以偏概全。只要关乎对语言现象的解释,绝对没有争议的,恐怕很少吧。
  我认同《自然》杂志对《语言本能》的评价:“一本由真正的专家所写的关于语言的书,可读性非常高……不管这本书将来在语言学和心理学上的影响为何,《语言本能》这本书已经在科学普及方面立下了不朽的功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15 17:5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3楼robin1234562007-02-13 10:04发表的“”:
我认为兄在上文的一些观点还一些值得斟酌的地方。
传统上,语言学一直被归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但在1957年,CHOMSKY掀起了语言学研究的认知革命。CHOMSKY认为语言学研究属于认知科学范畴,并最终需要从生物学角度解决语言问题。而平克的《语言本能》可以是这一转向中走出了重要一步。书中大量引证脑科学,心理学,神经学,基因研究的前沿成果。如兄所说“融入了诸多学科的精髓”。书中的内容,很难说的上是属于“日常经验范畴内”。
的确,Chomsky似乎一向都置其它学派的批评于不顾。但是1995年出版的《最简方案》使我们看到书中的一些理论已经在与其它学派的研究,特别是认知语言学,相靠拢。
兄认为平克“没有只听一家之言”,理由是平克罗列了大量参考文献。但是这些参考文献主要是属“一家”,还是“多家”呢?这我相信兄心中自然有数。
我觉得,还得谈谈“误导”的问题。如果在三峡大坝的新闻发布会上,专家只谈三峡大坝建成后的美好图景,而对问题、弊端、隐患避而不谈,这算不算误导呢?
.......


Chomsky 从开始到现在都是认知科学,不是认知语言学。不但没有靠拢,还可以说认知语言学是Chomsky的对立一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16 08:47:4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5楼louselice^_^2007-02-15 17:58发表的“”:



Chomsky 从开始到现在都是认知科学,不是认知语言学。不但没有靠拢,还可以说认知语言学是Chomsky的对立一方。

的确,认知语言学是由于不满于CHOMSKY的生成语法才产生的。但是,正是有最初的对立,才有后面的靠拢,虽然这种靠拢还只是一点点。生成语法强调句法信息的自主性,先天性。但在《最简方案》中CHOMSKY开始认为一部分的句法信息是由通过词汇来决定的。 这对于强调句法先天性、自主性生成语法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妥协,这种妥协也正是对认知语言法的一种靠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16 10:0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6楼robin1234562007-02-16 08:47发表的“”:


的确,认知语言学是由于不满于CHOMSKY的生成语法才产生的。但是,正是有最初的对立,才有后面的靠拢,虽然这种靠拢还只是一点点。生成语法强调句法信息的自主性,先天性。但在《最简方案》中CHOMSKY开始认为一部分的句法信息是由通过词汇来决定的。 这对于强调句法先天性、自主性生成语法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妥协,这种妥协也正是对认知语言法的一种靠拢。


不但CHOMSKY本人不这样认为,生成学派,包括现在做优选论的学者,都不认为他们在靠拢认知语言学。

“妥协“是别人的评论,对此我就没资格发表意见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16 10: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4楼slough982007-02-15 13:19发表的“”:
回应一下:
语言现象属于日常经验范畴,而任何科学研究都要超越日常经验范畴,这两者并不矛盾,对于语言学而言,这种超越必须充分考虑人们的日常经验,如对于新词的创造与接受、语言习得、教学的一般经验、言语心理等等。
Chomsky并没有有意识地向认知语言学靠拢,而是二者在某种程度上都与认知科学有一定的关联性,但对于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关系问题一直保持着重大分歧,因为如果“靠拢”,就意味着Chomsky要逐步放弃他的“句法自主”的理论基石。最近美国语言学界的“语法先于用法”还是“用法先于语法”的争论仍反映了生成派与功能派的基本不同。列出参考文献有生成、认知、脑科学、生物科学、社会语言学等,难道还不算多家?当然多家观点既然是“参考”,自然平克要用自己的观点统摄,否则这本书就人云亦云了。
关于“误导”,按兄的意思,平克应系统说明语言天赋论的不足之处,不列出不足之处就是误导?那孔子没有列出自己学说的不足之处也是误导?Chomsky长期以来对语义问题的忽视也是误导?索绪尔强调共时和历时区分,将二者之间的联系放到次要位置也是误导?可以说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但不能用“误导”一词来苛求一位作者。其实平克在书中也多次谈到有些问题现在还无法解释。
关于争议问题,兄说“例证还存在争议”其实并不是指事实本身存在争议,其实还是涉及理论解释,同一个例证比如“克里奥尔语”里表现出的复杂性,有时会被不同学派用以说明自己的观点。反过来,不同学派也会对同一例证中的不同方面从理论上进行解释。当然作为一种理论应追求最强最广的解释力,但对于语言如此复杂的问题其实太难太难了,上述情况不能苛求作者说是以偏概全。只要关乎对语言现象的解释,绝对没有争议的,恐怕很少吧。
.......

  兄认为“任何科学研究都要超越日常经验范畴”,但是后面又称,对于语言学而言,这种超越“必须充分考虑人们的日常经验”。如果物理学研究无须考虑人们的日常经验,语言学为什么需要呢。小弟认为,“超越”事实上就是一种疏远、一种背离。而“考虑”是一种羁绊。这两者似乎有一些不相容的成分。
  CHOMSKY的理论与认知语言学靠拢的问题,上一贴已说明,这里就不再赘述。
  的确平克所列出的参考文献有“生成、认知、脑科学、生物科学、社会语言学等”。认知科学本身即是一个跨学科的科学,列出“多学科”的研究成果,是自然之事。但是“多学科”是否等于“多家”呢?
  关于“误导”的问题,我一直认为对于学术专著来说,没有“误导”这个说法。学术专著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争鸣,一种对话,完全可以坚持已见。但是科普作品则不然。科普作品应该客观公正,就象法官一样,不能偏袒一方的观点。CHOMSKY和索绪尔似乎从来都没有写过科普作品。孔子的作品就更谈不上科普。孔子所著的书谈论的是为人处世的学问。这种学问,很难说的上是科学,更更别说科普了。
  平克书中的很多例证其实没有二解。例证的争议在于这些例证的效度和对例证阐述的全面性上。比如说,克里奥尔语的研究,毕氏的研究对象现在应该都是百岁老人了,毕氏认为这些人所接触到的语言输入主要为洋泾滨语言。可是这是发生在近一百年前的事。没有人能说清楚他们的输入性质究竟是什么。可是毕氏就是根据这样一个臆测的前提得出一个语言的生物假说。平克也在书中加以引用,而不提这些争议。这对于普通读者算不算“误导”呢?
  至于《自然》的书评,我没有看到过原文。如若兄能将自然的原文上传,或是说明这个书评发表于哪一年,哪一期,及页码等,将不胜感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16 10:26: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想法

我除了“妥协”那一点,其余与robin123456兄的观点大致相同。
另外,很多语言学的学者都私下指出,申小龙先生的书写得有些着急了。

我只知道些皮毛,只能针对一些小细节说说我所知道的,还要多向你们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16 10:57:38 | 显示全部楼层

Re:我的想法

引用第29楼louselice^_^2007-02-16 10:26发表的“我的想法”:
我除了“妥协”那一点,其余与robin123456兄的观点大致相同。
另外,很多语言学的学者都私下指出,申小龙先生的书写得有些着急了。

我只知道些皮毛,只能针对一些小细节说说我所知道的,还要多向你们学习。

兄,不用这么客气,应该是大家多多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16 12:2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大家新的一年继续保持学术交流、共同提高的良好风气~~在此给大家拜个早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16 15:38:16 | 显示全部楼层
  科学研究抽象的过程其实就是个远离日常经验范畴的过程,而唯因其抽象,才能在理论上对日常经验范畴形成更高的统摄。但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得许多学科的对象本身已不属于日常经验范畴,如量子物理,这点我在前面的帖子中已说过,无须赘言。但语言则不然,语言和言语的关系,与人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决定了语言学的抽象始终要联系到日常经验范畴。这一点可能与兄在一开始理解就有些不同。
  关于“靠拢、妥协”的问题,同意louselice兄的看法,robin兄似乎忽视了生成和认知派至今尚存的基本分歧,这些我在前帖中也有所叙及。其实谈不上“靠拢”,所谓“妥协”,将一部分句法信息放入词库中处理,包括次范畴等,还是为了继续维护句法作为一个独立模块的地位,在语义和形式的关系上,Chomsky从来没有“妥协过”,即便是现在,生成派总体上对语义的处理仍然比较粗糙,从形式角度处理语义做的更多的是形式语义学。
  robin兄说“科普作品应该客观公正”,那么想问的就是“学术作品难道就不需要客观公正了吗?”另外兄说孔子之学不是科学,那是不是人文之学?既然是学问,难道没有共性的东西?我并不否认科普和学术作品之间的区别,但我想说的是,二者之间没有截然区分的鸿沟。如果过于强调这种区分,乃至把一些成功的科普作品说成是“误导”,那是大可不必的。
  关于毕克顿的研究,robin兄的叙述不完全准确。毕克顿研究的并不只是“百岁老人”,而是把新老移民的语言进行对比,发现洋泾浜和克里奥尔的明显区别,后者的文法更为系统、精致,他的假设是新一代孩子们自己发展出了克里奥尔语的文法。并非老一代的人“语言输入”为洋泾浜,而是他们发展出了洋泾浜,这一点基本没有疑问。问题在于,如何解释新老一代人在语言上的巨大差异。这一点毕克顿强调天赋说只是说对了一部分,因为新老一代人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很不同,他们对目的语的语言文化态度也不同,老一代人常常是被迫学习的。而且老一代人的语言“本底”的共性对混合语共性的影响是巨大的,这方面海然热在其著作“语言人”里有详细论述。
  但从语言习得的大脑机制上说,毕氏的基本观点是站得住的。老一代人是在成年后母语的本底上形成洋泾浜的,而新一代人则是在“白板”上通过有限的洋泾浜输入发展出更成熟的语言。当然,新一代人也必须形成一个社群,有他们共同的交际环境。
  而且,平克不是单拿毕氏的研究作为佐证,他还提出了当时更直接的新观察新发现,即尼加拉瓜手语和美国手语的克里奥尔化等问题,例证相当具体,证明儿童先天心智对于语言法则的巨大作用。既然平克的书主要是谈语言的大脑机制问题的,他就不可能涉及很多的后天内容,绝不代表后天没有作用。而一本谈语言社会性的科普读物,也不可能涉及到许多和语言相关的大脑认知的内容。
  关于〈自然〉杂志的书评,原文我没看到,我是从《语言本能》的“佳评如潮”中引的,但我不认为这些“佳评”都是纯粹的推销式广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16 15:50:17 | 显示全部楼层

Re:我的想法

引用第29楼louselice^_^2007-02-16 10:26发表的“我的想法”:
我除了“妥协”那一点,其余与robin123456兄的观点大致相同。
另外,很多语言学的学者都私下指出,申小龙先生的书写得有些着急了。

我只知道些皮毛,只能针对一些小细节说说我所知道的,还要多向你们学习。


louselice兄太谦虚了,向你多学习啊。
新年愉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16 16: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Re:Re:我的想法

引用第33楼slough982007-02-16 15:50发表的“Re:我的想法”:



louselice兄太谦虚了,向你多学习啊。
新年愉快!

哪里,你们讨论的问题我都不敢插嘴,只能写一点听来的东西。
这样的题目我是不敢碰的。
祝大家节日快乐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16 16:55:1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2楼slough982007-02-16 15:38发表的“”
:

兄在上文的倒数第二段谈到”平克的书主要是谈语言的大脑机制问题“,那就请问兄”语言的大脑机制问题“算不算日常经验范畴呢?平克为什么要主要谈语言的大脑机制问题呢?因为主要依靠日常经验,很多事情说不清,道不明。
关于”靠拢“的问题,我并没有忽视生成与认知学派的基本分歧,正如我在前面帖子中所提到的那样,正是因为有对立,有分歧,才能有靠拢。将一部分句法信息归入词库中处理,那么这些信息就不再”自主“,不再”先天“,这对于强调句法自主,句法先天论的生成学派何以不是妥协呢?
学术作品与科普作品的一个重要差别在于它们言说的对象不同。这就好比三峡大坝的论证会和新闻发布会一样。我相信如果有一位专家在论证会上只谈好处,而另一专家在论证会上只谈弊端,没有人会批评他们是”误导“。但要是在新闻发布会上,情况则不同。学术作品,常常是双象的,互动的。有一些片面的观点可以在互动中得到纠正。但是科普则不然。科普是一种单向的行为。普通的读者可能把这些片面之辞当成真理来信奉。其结果不是”误导“吗?
关于毕氏的研究,兄的表述有一些不确切的地方。”白板“说最早是由LOCKE提出来的,强调我们的大脑就象白板一样,一切知识都是从后天经验所得。这显然与毕氏的观点不符。
感谢兄对毕氏研究中阐述不确切的地方进行指正。我在上文中想指出的是这些”百岁老人“的下一代,也就兄提到”新一代“的语言输入性质的不确切。正如兄所述的那样毕氏认为”新一代人是在“白板”上通过有限的洋泾浜输入发展出更成熟的语言“。但是这些新一代的语言输入真的是”有限的洋泾浜“吗?这是发生在19世纪一、二十年代的事情,毕氏的这一论断有充分的证据吗?CHOMSKY在70年代时,认为,孩子所接触到的语言输入是有缺陷的,但后来的实证研究却推翻了这一论断。显然,单凭感觉,印象,记忆得出的结论很难说的上是客观的结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16 20:37:26 | 显示全部楼层
  “靠拢”的用词一般指基本分歧消失,而这一点用在生成派和认知派上不确切,局部观点上的互相参照、吸收不等于说“靠拢”。放在词库中处理的句法信息,肯定不是Chomsky所认为的语言机制的核心。
  我并没有说科学研究要依靠日常经验,但语言学研究必须观察、解释人们的日常经验范畴,比如说为什么觉得一句话不合语法,为什么会普遍接受某一个新词等等。
  按兄的理解,学术作品可以片面,科普读物不可以片面?而实际情况是学术著作在全面性、深刻性上的要求往往比一般科普读物更高。另外我还是想问:霍金关于宇宙理论的科普书得到完全证实了,还是仅仅是一家之言?我觉得不能老守着我们对科普书的传统印象来看待科普书,不是只有《十万个为什么》才是科普书。
  还有,按兄的推理,学术著作在理论上是不可以拥有广泛的受众面的,因为学术著作的“一家之言”可能产生“误导”。学术著作在理论上真的不能拥有广泛受众面吗?文艺著作可以有广泛受众面,为什么学术著作就不能有呢?
  无论是Chomsky,还是pinker的观点可能都有种片面性,但是他们的理论产生巨大影响力的重要原因在于他们强烈的科学精神,而《语言本能》也发挥了传布科学精神的重要功能,科普读物不光是告诉人们业已公认的“地球绕着太阳转”之类的常识,还要向全社会传播科学精神,从这点上说,《语言本能》当之无愧是本优秀的科普著作。
  我说的“白板”指没有母语的本底。毕氏关于“有限洋泾浜”的说法至少也没有充分的反证,除非拿出充分的证据说明老一代人的洋泾浜也经历里一个逐步社会化的发展过程,但是这个链条并没有构建出来,在没有新的事实和更好的理论之前,毕氏的假设是合乎逻辑的,两代人的录音明明白白摆在那里。我在上一贴里也谈道,平克引的也不是孤证,聋哑人手语的克里奥尔化的成果是在毕克顿研究之后的新发现。
  Chomsky确实忽视语言后天性的作用,但语言后天性也有一些关键问题实证研究无法解释,比如说儿童用的许多句法结构根本没有经过任何输入,他如何生成的?以观察、归纳为主的实证研究当然很重要,但必须与假设、演绎法的运用结合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16 23: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6楼slough982007-02-16 20:37发表的“”:
“靠拢”的用词一般指基本分歧消失,而这一点用在生成派和认知派上不确切,局部观点上的互相参照、吸收不等于说“靠拢”。放在词库中处理的句法信息,肯定不是Chomsky所认为的语言机制的核心。
我并没有说科学研究要依靠日常经验,但语言学研究必须观察、解释人们的日常经验范畴,比如说为什么觉得一句话不合语法,为什么会普遍接受某一个新词等等。
按兄的理解,学术作品可以片面,科普读物不可以片面?而实际情况是学术著作在全面性、深刻性上的要求往往比一般科普读物更高。另外我还是想问:霍金关于宇宙理论的科普书得到完全证实了,还是仅仅是一家之言?我觉得不能老守着我们对科普书的传统印象来看待科普书,不是只有《十万个为什么》才是科普书。
还有,按兄的推理,学术著作在理论上是不可以拥有广泛的受众面的,因为学术著作的“一家之言”可能产生“误导”。学术著作在理论上真的不能拥有广泛受众面吗?文艺著作可以有广泛受众面,为什么学术著作就不能有呢?
无论是Chomsky,还是pinker的观点可能都有种片面性,但是他们的理论产生巨大影响力的重要原因在于他们强烈的科学精神,而《语言本能》也发挥了传布科学精神的重要功能,科普读物不光是告诉人们业已公认的“地球绕着太阳转”之类的常识,还要向全社会传播科学精神,从这点上说,《语言本能》当之无愧是本优秀的科普著作。
.......
   



很高兴能与兄作此番交流,不管兄对我的观点持何种见解,我想只要我把自已的观点说清楚,那就够了。
明天就是狗年的最后一天了。一年就要这样结束了。我想我的回帖也应该有结束的时候,那就让这一帖成为最后一帖吧。(当然这里仅指我自已。)
“靠拢”兄认为“一般指基本分歧消失”。查了手边的《现代汉语词典》,靠拢的释义为靠近。靠近一定需要基本分歧消失吗?我看似乎未必如此吧。
我想我在前面的帖子中, 至始至终都没有不认为“学术著作在全面性、深刻性上的要求往往比一般科普读物更高”。但是全面性,深刻性,似乎与片面性,客观性是不同的概念,之间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霍金的一些宇宙理论是现阶段根本无法证明的,也许以后也无法证明。但是我想我在前面的帖子中也从来没有认为书中的观点都须是已经被证实的。我只强调科普作品应当客观公正。如果一个理论还有争议,就尽量如实的描述争议各方的观点,这我想应该就足够了。兄也曾提过,科普作品还应该有启迪性。我想对这种争议的描述,应比把争议中一方的观点写成是不争的事实要有启迪性吧。
学术著作与文艺作品的受众面问题,我觉得似乎是不言自明的才对,不知兄何以有疑问。试问兄,要是让普通读者阅读量子力学等的学术著作,他们容易看懂吗?要是让外行人看生成语法的学术专著,他们会不感到吃力吗?
兄提到科普读物应该传播科学精神,这一点我完全同意。可是有不客观的科学精神吗?科学精神里有片面性这样一层含义吗?
"白板“这一词已有专门的意义。用作他义容易引起岐义和误解,还请兄慎用。
至于反证的说法,让我想起秦桧的“莫须有”论断。试想要是我认为兄曾杀过人,但是给不出证据,却反过来要兄给出自己从来没有杀人的证据。兄认为这样的推理合适吗?
毕氏的确是有两代人的录音,这两代人的录音可以比喻成两个点,我们当然可以用一条直线把它们连起来,但是他们之间的联系也可能是曲线,我们只有在看到更多的点以后才能确定他们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最后也祝兄新年快乐,在新的一年里多发好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17 10:46:54 | 显示全部楼层
  词典义和实际语用意义不尽相同,这个我们应该都清楚,既然您也认为生成派和认知派的基本分歧没有消失,那么还是用其他的词代换“靠拢”好一些。
  全面性、片面性、客观性、深刻性之间肯定是不同概念,但“全面性”是和“片面性”相对而言的,如何没有必然的联系?客观性和深刻性是存在区别的,但难道就没有联系了吗?深刻性不一定全面,但应当是洞察到了某种客观性的产物。
  我在前面的帖子里说过:平克论证自己的观点,但并没有把争议一方的观点写成不争的事实,这一点仔细阅读《语言本能》不难得出。是具体描述相关争议,还是点到即止,似乎不能作为判断一本科学著作是否客观公正的标准。
  学术著作和文艺作品的受众面问题,并非不言自明,尤其涉及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是学术著作无疑吧,不搞哲学的外行人一般也都看得懂,这方面的例子非常多,和理工科的情况不同。就语言学科而言,平克这本书的可读性也要大大超过Chomsky的著作。
  我从来没有说过科学精神等于片面性,非客观性,这个问题要与学者具体研究方法、理论范式的不同相区别,能说Chomsky和pinker的研究不讲客观性,没有科学精神吗?他们的研究带有某种片面性,也不能就此否定他们的科学精神,这个道理很简单,当年哥白尼提日心说的观点,至今看来仍是片面的,但他伟大的科学精神浩然长存。任何一代学者,都有可能具有某种片面性,但其科学精神是一以贯之的。
  兄用断案来打比方与我上贴原意不符,首先毕克顿是在现有材料下作出的一种合乎逻辑的推断,并非没有证据。另一方面,通过有限的事实建构理论在科学研究中是常用的,而断案要求的则是弄清从事实到事实的唯一的发展链,两者存在很大区别。
  另外前贴也谈到,平克并没有光用毕氏一家的观点,特别是用了比毕氏材料更具体的新成果,为的就是尽量保证客观性。
  很高兴和您探讨问题,获益颇多。学术讨论,大家求同存异。也感觉到在讨论中有时双方可能都没有很好理解对方的观点,我想以后的讨论质量会更高的!
  恭祝新年大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14 14:11 , Processed in 0.401894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