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haniboy

[【主题讨论】] [强烈推荐] 朱光潜:谈读书 [更新]读书方法技巧精华黑体字摘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20 17:46:20 | 显示全部楼层
漫谈阅读的成本


撰稿:袁跃兴

 

   林语堂曾经写过《读书的艺术》。林语堂是读书大家,他认为阅读纯粹是任情随性、趣味做主、快乐当头、“把责任或义务的概念压了下去”、完全个性化、艺术化了的精神活动。看过台湾学者高希均的《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中《读好书有无机会成本》,他说“读一本好书,在我的想象中,几乎没有什么机会成本”。一位成功人士,则深谙“读书的财富哲学”,这虽有些现世的功利性,但他认为读书是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是成本最低的生财手段之一,没有时间读书是跟钱过不去的最让人可惜的表现之一。


   这可说是阅读无成本论。不过阅读的成本问题,已经被一些文化专家注意到了。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先生曾做过一个叫《数码时代的“读书”》的专题报告,陈教授也讲到了读书的成本问题,他先从“鸳鸯蝴蝶派”的读书“既便宜又卫生”的观点说起,指出现在读书确实与贫富有关,但读书也确实不应该计较成本。阅读与贫富有关,阅读不应该但又不能不计较成本,这多少让人感到读书人讨论阅读成本的无奈。


   像林语堂等人那种快意、闲适的阅读,其实仅是阅读生活的一个方面,全面来看,一个人的阅读生活———不管他意识到没有———都要付出各方面的成本。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说,所谓“成本”,是指生产一种产品所需要的全部费用,引申开来,也可以指做一件事的投入。按照市场规律,人们都会追求成本(投入)的最低化和产出的最高化,这样才能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以读书来说,要获得阅读的最大的快乐和收益,付出和投入成本是必然的。


   几乎所有的爱阅读的人,都熟知这些读书人的故事。从前有一个勤奋的读书人在夜里读书时,每以锥刺股,使他不致睡去。还有一个读书人在夜里读书时,命一女婢在旁边,以便在他睡去时提醒他……这不只是失去了阅读的快乐,实际上他们付出了肉体和精神意志的成本,所以古人把它叫作“苦读”。还有比这种情况更为严重的是,阅读者碰到的“目疾”的困难,斐尔丁剧中便借人物云:“天下伤眼之事,无过于读书”。古代读书大家曾国藩一生遍读经、史、子、集,有所谓“刚日读经,柔日读史”的“日课”之说,晚年仍阅读不辍,但他的眼疾也困扰着他,虽有“余衰年多病,目疾日深,万难挽回”之叹,然阅读恒心不改。


   台湾学者韦政通先生在《中国的智慧》“读书的方法”中,对古今中外阅读者的读书经验方法做了这样的归纳:1、坚强的意志,2、宏大的愿力,3、健康的身体,4、情绪的调剂。这就是说,阅读是需要精神和物质这样几个方面的条件成本的。所以,既然阅读中存在着成本问题,钱钟书在“论读书”中引西哲培根论读书的名言说:“书有只可染指者,有宜囫囵吞者,亦有须咀嚼而消纳者”,然后特别强调“一人之身,读书之阔略不拘与精细不苟,因时因事而异宜焉”,即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条件都是有限的,阅读投入必须是有选择的。


   今日之阅读似乎更该考虑阅读的成本了,因为这是一个营销的时代,也是一个资讯发达的时代;营销时代必须考虑行为选择的成本利益,资讯时代则给我们提供了无限的阅读空间,其重要程度已经关乎一个阅读者身份的存在了。


   近两年的媒体一直在讨论“国民阅读的问题”———“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看阅读能植根多深;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因此,人们一直以来也在争论目前国民的阅读率是下降了还是上升了。有一组数字显示,我国城乡居民每月读一本书的人为51.7%,比5年前(1998年)下降了8.7个百分点。1998年我国有上网阅读习惯的人数比例为3.7%,2003年的人数比例达到18.3%,年平均增长率78.9%。国民网上阅读的增长速度惊人(据《光明日报》)。网上阅读率快速增长的直接原因,是阅读者对成本的选择,“几千元一套的二十四史,花几十元买两张光盘,连书柜都省下了”,这是网上阅读者典型的阅读心态,或者说这是阅读者有了阅读的“经济头脑”。所以,纸质出版物成本过高,十几年来,我国图书价格上涨了20多倍,每本书平均价格达30多元,大大高于国民收入和消费指数增长幅度———阅读成本持续走高,已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于是出现了“读不起的‘鲁迅’”(新版《鲁迅全集》售价990元)和两万六千元的“贵族图书”的现象,我们的阅读生活似乎正在陷入一个失去理性、失去文化舒适的阅读高成本的时代。而它又会使多少爱书者远离阅读生活?一方面是阅读精神的萎缩,一方面又是阅读趋向贵族化、奢侈化,这是否折射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种文化悖谬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0 17:5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名 人 论 读 书


鲁迅:读书应博览

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科的,偏看看理科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在博的基础上,要渐择而入于己所爱的较专的一门或几门。
  
林语堂:读书须有胆识,有眼光,有毅力

读书须有胆识,有眼光,有毅力。读书全部之主旨,读出自己性灵来。胆识二字拆不开,要有识,必敢有自己意见,即使一时与前人不同亦不妨。前人能说得我服,是前人是,前人不能服我,是前人非。人心之不同如其面,要脚踏实地,不可舍己耘人。


培根:书亦可请人代读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矣。
  
毛姆:为乐趣而读书

不论学者们对一本书的评价如何,纵然他们众口一致地加以称赞,如果它不能引起你的兴趣,对你而言,仍然毫无作用。别忘了批评家也会犯错误,批评史上许多大错往往出自著名批评家之手。你正在阅读的书,对于你的意义,只有你自己才是最好的裁判。

钱穆:读书应先定“旨趣”
读书应先定“旨趣”,否则“莫谈方法门径、书籍选材以及其他等等”。读书旨趣有两途,一是为谋职业、温饱、声名等私利;一是纯粹为一种求知的兴趣和热忱,即为己而学。
  
叔本华:绝不滥读

读书之前应谨记“绝不滥读”的原则,不滥读有方法可循,就是不论何时凡为大多数读者所欢迎的书,切勿贸然拿来读。?


毛主席读书:不动笔墨不看书

毛主席很忙,可他总是挤时间看书学习。他反对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提倡认真地学,反复地读,不动笔墨不看书。毛主席每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批语。毛主席的读书兴趣很广泛,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军事等社会科学以至自然科学书籍无所不读。
  
康熙读书:博览群书

作为皇帝,康熙嗜书好学、孜孜不倦之精神亦堪称道。他博览群书,凡词章、声韵、历算、律吕、自然科学等,无不涉猎,称最有用之学是“经学史乘”。他认为读书持以不知为不知态度,重视实践,“总要讲求治道,见诸实行,不徒空谈。”晚年自以为治理天下50余年,尚无大过,均为书籍之赐。


列宁读书:读书要专心致志

列宁读书时,专心致志,对周围的一切都理会不到。有一次,他的几个姐妹恶作剧,用6把椅子在他身后搭了一个不稳定的三角塔,只要列宁一动,塔就会倾倒。然而,正专心读书的列宁毫未察觉,纹丝不动。直到半小时后,他读完了预定要读的一章书,才抬起头来,木塔轰然倒塌。
  
钱钟书读书:多读书,下工夫做笔记

许多人认为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

郑板桥读书:精选有用书,学而致用

郑板桥曾写过这样一首诗:“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他还说:“五经,二十一史,藏十二郭,句句都读,便是呆子,汉魏六朝,三唐两宋诗人,家家都学,便是蠢才。”

    由此可以看出,郑板桥强调的是读书求多是无用的,而应当精选出自己有用的书,要学而致用。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他的一些绘画理论也反映了他对读书的看法。他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这并不是说郑板桥排斥传统技艺,排斥对前人的学习。恰恰相反,他作兰竹,就是直接取于石涛,并得文与可、徐渭等先辈笔意。他的真正含义是说学习必须“略其迹”,而“取其意”。强调读书重在求意。为此,他还主张读书不必求“全”,主张“学一半,撇一半”,所谓“十分学七要抛三,各自灵苗各自探。”这些主张则在于要倡导读书须掌握重点、分清主次、为我所用。



朱熹主张“循序渐进”

  宋朝的著名学者朱熹,是个学识渊博的人。他遍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均有研究。他在读书方法上,特别强调“循序而渐进”。

  有的人读书性子急,一打开书就匆忙忙朝前赶。朱熹批评他们像饿汉走进饭店,见满桌大盘小碟,饥不择食,狼吞虎咽,食而不知其味。究竟怎样读书呢?朱熹的方法是:“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平彼,如是循序渐进,则意志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矣。”也就是说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弄明白它们的涵义,一句话一句话地搞清楚它们的道理。前面还没搞懂,就不要急着看后面的。这样就不会有疏漏错误了。他还说:“学者观书,病在只要向前,不肯退步,看愈抽前愈看得不分晓,不若退步,却看得审。”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时还要频频回顾,以暂进的退步求得扎实的学问



伍尔芙夫人读书:比较与判断 恩格斯读书:重视读原著

伍尔芙夫人(1882—1941),英国作家。其读书有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尽量敞开胸怀,来容纳作者给自己带来的无数印象;第二步是比较与判断。第二步比第一步复杂得多、困难得多,必须经过广泛的阅读,有充分的理解力和很好的记忆力,才有可能进行生动有力的比较。更难的是对作品作出确切的评价,指出它的失败与成功,哪一部分是它的优点,哪一部分是它的缺陷。对这两个步骤,伍尔芙夫人形象地比喻为当“朋友”与当“法官”。当“朋友”是为了解书的内容,获得印象。但这仅仅完成了阅读过程的一半,就此止步是不行的。要想从阅读中得到充分的收获,还必须作进一步思考和判断。初步的印象有时并不可靠。当人们拿一本书与别的书比较时,意味着态度已经有了变化,从前是作者的朋友,现在则想当一名法官。我们同样也不能太严厉。但有些读物是例外。对那些伪书、劣书、坏书,对它们的审判必须严厉。在评价一本书时,最好把它与同类著作中的最佳作品作比较,不仅能使之优劣分明,还能使那些优秀作品相得益彰,给我们留下更深的印象。

恩格斯读书法:重视读原著

恩格斯的读书方法之一是重视读原著,一般不轻易使用第二手、第三手材料。1884年8月6日,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格奥尔格·享利希·福尔马尔给恩格斯写了一封信,说有一位女士对社会主义感兴趣并打算研究社会科学,但不知进哪一所高等学校才好。恩格斯复信道,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大学里每一门科学尤其是经济学被糟蹋得很厉害,关键是要自学,并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恩格斯在信中说:“从真正古典的书籍学起,而不是从那些最要不得的德国经济学简述读物或这些读物的作者的讲稿学起。”“最主要的是,认真学习从重农学派到斯密和李嘉图及其学派的古典经济学,还有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著作,以及马克思著作,同时要不断的努力得出自己的见解。”也就是说,要系统地读原著,因为“研究原著本身,不会让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迷途。”从其阅读过的书目来看,他虽然也读过大量的通俗小册子,报刊等,但花功夫最大,读得最多的还是那些经典原著。他认为,系统读原著是从事研究的一种正确的读书方法。这样,可以了解一个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不仅可以全面系统地掌握基本原理,而且可以掌握其发展过程,了解这一理论的全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0 17:57:42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书的目的与方法

阅读可以分成四种情况。第一种是信息式阅读法。这类阅读的目的只是为了了解情况。我们阅读报纸、广告、说明书等属于这种阅读方法。对于大多数这类资料,读者应该使用一目十行的速读法,眼睛象电子扫描一样地在文字间快速浏览,及时捕捉自己所需的内容,舍弃无关的部分。任何人想及时了解当前形势或者研究某一段历史,速读法是不可少的,然而,是否需要中断、精读或停顿下来稍加思考,视所读的材料而定。

第二种是文学作品阅读法。文学作品除了内容之外,还有修辞和韵律上的意义。因此阅读时应该非常缓慢,自己能听到其中每一个词的声音,如果嘴唇没动,只是因为偷懒。例如读“压力”这个词时,喉部肌肉应同时运动。阅读诗词更要注意听到声音,即使是一行诗中漏掉了一个音节,照样也能听得出来。阅读散文要注意它的韵律,聆听词句前后的声音,还需要从隐喻或词与词之间的组合中获取自己的感知。文学家的作品,唯有充分运用这种接受语言的能力,才能汲取他们的聪明才智、想象能力和写作技巧。这种依赖耳听—一通过眼睛接受文字信号,将它们转译成声音,到达喉咙,然后加以理解的阅读方法,最终同我们的臆想能力相关。

第三种是经典著作阅读法,这种方法用来阅读哲学、经济、军事和古典著作。阅读这些著作要象读文学作品一样的慢,但读者的眼睛经常离开书本,对书中的一字一句都细加思索,捕捉作者的真正的用意。从而理解其中的深奥的哲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用经典著作阅读法阅读文学作品,往往容易忽略文学作品的特色,以 使读者自己钻进所谓文学观念史的牛角尖中去。

第四种阅读方法是麻醉性的阅读法。这种阅读只是为了消遣。如同服用麻醉品那样使读者忘却了自己的存在,飘飘然于无限的幻想之中。这类读者一般对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不感兴趣,把自己完全置身于书本之外。如果使用麻醉性的阅读方法阅读名著,读者只能得到一些已经添加了自己的幻想的肤浅的情节,使不朽的名著下降到鸳鸯蝴蝶派作家的庸俗作品的水平。如果漫不经心地阅读《安娜·卡列尼娜》,犹如读一本拙劣的三角恋爱小说。麻醉性的阅读在将进入成年的时候达到顶峰。年轻人的麻醉阅读是造成大量的文学作品质量低劣的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0 18: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怎样做读书笔记

   积累资料的方法人各有异。但最基本和常用的,莫过于做笔记。笔记可不拘体例。不限长短,内容庞杂,形式多样。然而主要是这样四种方式:
  摘录式。这是使用最多的一种方式。主要摘录书籍、报刊、杂记、调查报告、文书档案中,与自己学习钻研内容有关的原始材料。比如你自修文科,便可摘录有关的学习资料、重要文章、警句格言、词语典故等。如果学理工科,就得摘录有关文献、重要的结论与证明、独特的技巧,等等。这样便可备你不时之需。
  提要式。即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对文中的某一观点、事件、情节或某一章节、定理等,进行分析、归纳,用自己的话把其内容、要点写出来。这不仅可备忘、备查,而且可训练你的综合、概括能力。列宁的哲学笔记,有很多就是采用的这种形式。如《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亚里士多德 <形而上学>一书摘要》等著作。而且他对摘录内容,还往往写出自己的意见、批评或注释,以及自己独创的符号和评注。比如“注意”“说得对”“辩证的精华”等提示性简明字样。明确地表明了列宁对某段论述的意见或批评。提要应力求简明扼要、脉络分明,最好以某一主线展开。如,历奥可突出主要人物及其作用.重大事件及其影响。也可用列表法使其内容一目了然。
  心得式。记下的是对某一问题思考的心得。如李贺的《史纲评要》,脂砚斋的《重评石头记》,皆是这样的著作。心得也可以是礼记、体会。札记多为旁征博引,辩证考订;体会多为引申阐发、借题发挥。沈括的《梦溪笔谈》,茅盾的《读书札记》,马克思的《数学手稿》,就是用的这种方式。这是写笔记的一种高级形式,要求有更多的个人创见,难度也较大。但它却是创造的半成品或完善的精制短篇,一旦需要时,就可组织起来,使之成为有价值的作品。

  写这类笔记,要特别注意捕捉生活中的火花.自修理工科则应注意抓住学习研究中所碰到的难点和问题。有些重大发现,往往是由一个简单的疑问开始,经过冥思苦想或从某一点上受到启示的。对任何一点良好的思索。那怕是一丁点都不应放过,并把它及时记下来,很可能成为你作出成就的关键。
  索引式、即写下有关的论文题目或书名等。在阵习中可能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看到某些东西感到十分有用,但内容却太多,上述三种笔记法又都不易采用.或者是这个内容,你本身就有这本书,所以也不必采用上述方法。但是往往到要用这个内容时,你却忘记了或找不到了。诸如此类问题,只要搞好素引,便可顺手拈来。自学成名的史学家陈垣曾说:“教学和研究要从目录学入手”,“目录学就好象一个账本,打开账本,前人留给我们的历史著作概况,可以了然”。所以,平时应把所有的资料,按照内容本身的性质搞出一个索引来,以备查用之便。
  上述四种与笔记的方法,可视各人的爱好、条件而定。至于书与格式,记在笔记本、活页张、卡片、纸条上均可。如果是自己的课本、书刊,那么写在天头、地脚、篇末、段尾都行。也可在书中作些符号或标记。总之,各种方式均有所长。但从使用价值来看,采取做资料卡片的形式更好些。做卡片请你注意几点:
  一是每张卡片最好只写一个问题,一个事例。这样既灵活,又不乱,便于分类整理装订成册。
  二是每张卡片须注明资料来源、书名、篇名、版本、卷首、页码等,便于查找。
  三是随着学习水平的提高,应注意积累卡片向某些方面集中,使之更加系统化和深化。
  四是一定要养成定期整理的习惯,按性质或需要把卡片编上页码,分类插放。既为查找使用提供方便,又可在整理过程中使自己平时分散、零碎的知识系统、条理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0 18:02:24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书“三功”

大凡好文章都追求一种含蓄美──借物以抒情,即事以明理;情不显出,理不直指。我们在阅读时如果只是一般地“看”一下,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作品的内蕴。要想穷通作品内蕴,必须下得三种功夫。

一曰“诵”。文字是意象符号,单用眼看难以“意象全出”。诵把死文字变成活音调,创造出一种进入佳境的氛围和契机。诵把眼、口、耳、脑诸感官都调动起来,其感受自然比“看一下”更为深刻。当我们诵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佳句时,仿佛看到了静谧的松林、斑驳的月影,听得潺潺的泉声,嗅到醉人的松香,进而就会感受到诗人那种远离尘世闲适自得的情趣。诵读的过程,是一个细细品味、慢慢咀嚼、渐渐消化、默默吸收的过程。在思而不得其解的时候,反复诵读几遍,其意便能了然于心。对美文佳句低吟长咏,会觉齿颊留芳,久之,便潜移默化而为写作的灵气。

二曰“疑”。读书是一种融进了自己的感知、想象和理解的能动性行为。会读书者必会生疑。有道是“于无疑处生疑,方是进矣”。疑,可以消除误解,使真义得以从遮蔽中敞亮起来;疑,可以使思维触角深入“三昧”,从而逼近作者,产生共鸣。在读到“在我家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棵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秋夜》)时,一旦用心,你必然会生疑:讲究精练的鲁迅为什么要用这单调重复的语言形式呢?这和《社戏》里写“我”早年看戏,感到索然寡味却又焦躁不安地等待小叫天出场的那一段类乎罗唆的描写,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反复追问探究,你定能参悟作者利用“繁笔”的语言张力表达孤独、寂寥的情绪,并使欲赞颂的枣树形象鲜明突出的匠心所在。读书是一种发现性活动。只有透过表层文字,对文章的意义作深层次的开拓,才能见人所未见,感人所未感。既“学以聚之”,又“问以辨之”,才能洞开增知获趣之门。

三曰“评”。读书不是对文章原意的简单追索或还原,而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在深层探索的基础上,对文章做出理性的判断,写出评价性文字,这是阅读能力的质性表现。我们读书时,常常徜徉在风光绮丽的世界里,只觉得它美,却说不出它为何美,这说明还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必然王国。明白了文章原意之后,再探究一下作者对某一人生体验的表达底蕴和表达这种底蕴的艺术方式,将感悟到的奥秘转化为可供交流的语言(文字),就会实现读书的优化效应。也只有完成这样的转化,才能获得审美情感的同化、人格气质的升华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古人读书讲究“出入法”。始求所以入,终求所以出。入,则见得亲切;出,才读得透脱。既能“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这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

   诵,不是看,而是声情并茂地念。疑,不是一般地想,而是追问作者,同作者探讨。评,不是复述,而是评价优劣得失,揭示艺术规律。具备了这三功才能读出智慧,读出境界,读出一个灿烂的自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0 18:03:37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步读书法

近年,国外流行一种“SQ3R”读书法。这种五步读书法,最早出现于美国衣阿华大学,后来,美、英和欧洲各国都普遍采用。国外一些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这种读书法符合人们读书中的一般思维规律,有助于理解书本内容和增强个人记忆力。

五步读书法过程如下:

浏览:这是读书的第一步,当拿到一本书后,首先应概要地读一读该书的提要、目录,以便以该书有个大体的了解。

发问:这一阶段,要读书中各章节的标题以及章节承上启下的内容,一边粗读一边提问。这样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自己的钻研。

阅读:如果说浏览、发问敲开了书本知识的大门,阅读则是登堂入室。阅读就是从头到尾细读,对重要、难解部分反复读。在阅读过程中,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也就是边读、边思考、边圈点、边画杠杠。要尽可能将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新知识结合起来,写眉批写心得,做读书笔记。以保存“知识印象”。

复述:即“回忆印象”,如俗话说的“过电影”。离开书本。回忆书中的内容,看自己发问 题目上否获得了正确的理解。这是自我检查学习效果的方法,也是巩固记忆的手段。

复习:一般在复述后一、二天内进行,隔一段时间再重复一次,可以巩固已有的知识,又能温故而知新,从中获得新的体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0 18:06:04 | 显示全部楼层
快速阅读的十条要领

1.不要反复浏览。凡是科技读物,一般只须顺着读一遍即可。如有必要,也要等整篇读完之后,再回过头重复某项内容。避免眼睛不断地来回转动。

2.采用“筛选”式阅读法。有意识地为涉猎专业所需的信息而读。

3.要默读,不要朗读。发声的阅读是快速法的大敌。

4.阅读时,视线应与读物成垂直线,并充分发挥视线的“余光”作用,多览到一些内容。

5.要聚精会神地阅读。快速阅读必须有“强化”的注意力。

6.提倡有理解地阅读。阅读时,抓住实质性的关键词。读物的内容实质,正是阅读时应弄通的重点。理解,就是探索出读物的思想意义。

7.在阅读中,运用要领记忆的基本方法,有目的地去记。不必去记无关紧要的词句,却要记住作者意图及内容实质。

8.学会运用多种形式的学习法,不断提高阅读速度。

9.经常训练自己的阅读能力,便能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

10.每天阅读的定额标准——在两份报纸,一本杂志,按自己的专业需要,从中吸取相当于普通图书五十至一百页左右的信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0 18: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通用式阅读法

   通用式阅读法是一种时常采用的精读方法。通常分五个步骤进行:


   1、浏览。就是对文章做鸟瞰式感知,用较短的时间通读一遍,获取大量的有效信息,得到总体的印象,概括了解文章的主题,大意或观点、材料。

  2、提问。根据浏览的印象和自己的需要,提出需要弄清的问题,使阅读文章的目标具体明确。提问可以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去设计。内容方面包括中心思想、社会意义、作者的情况、写作的背景与动机、内容要点、主要章节和段落的研究等;形式方面包括文章的结构布局、各个部分的关联、体裁形式、表达手段、用语特点、词句的推敲等。

  3、精读。这是关键的步骤,必须认真阅读文章,圈点、批划、评注,弄清词句含义,逐段理解内容,理清线索,把握主题,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作摘要,抄卡片,写笔记,列提纲,绘图表等,求得切实具体地解决问题。

  4、背诵。强调记住需要记忆的内容,不一定都是一字不差的背诵,可以作尝试性回忆,再与文章对照反复记忆,力求记得准确、迅速,也可以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默写提纲,记住要点。

  5、复习。包括系统整理提纲和读书笔记,重温主要问题解决的办法,完成必要的练习。通用式阅读法,综合运用了感知、记忆与思维的规律,能使阅读获得较好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0 18: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 读 策 略

中学时期是人生中求知的旺盛时期。有人作过统计,每年学习40周,每周学习50小时,总计为1.2万小时,它等于一个人参加工作后的全部阅读时间(3.6万小时)的1/33,等于一个人毕生阅读时间(6.8万小时)的1/36。在这弥足珍贵的阅读时间里,怎样才能取得好的阅读效果,阅读策略的选择十分重要。


     1.策略之一:定向阅读  

“人生有涯知无涯”,如果把宝贵的人生阅读时用于漫无目标的阅读,无疑也会收效甚微。果戈理的名著《死魂灵》中就有个名叫彼什伽秋的人物,他嗜书如命,什么书都读。结果,由于他毫无选择、毫无目标地阅读,最终还是一事无成。

中学教育对一个人来说是重要的基础,常常对一生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许多著 名的科学家、学者都是在中学时期就确立了终生从事的目标。陈景润在中学时就决心献身数学,周仁在中学时就立志于研究中国的古陶瓷。因此,对于中学生朋友而言,在广泛涉猎的基础之上,选择一二个“中心兴趣”进行大量的、较为深入的阅读,一定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读书效果。

中学生的课余阅读潜力是很大的。有人对中学生的课内阅读量和课余阅读量作过对比统计:初中一年级学生在一学期内所读的各类教科书约共70万字,高中一年级学生在一学期内所读的各类教科书共计130万字;而在同一时间内,他们在课余进行感兴趣的课外阅读,阅读量分别可达700万字和1000万字,课内和课外的平均比值为1:9。如此浩大的阅读量,如果我们能确立自己的中心兴趣,按自己的兴趣、目标、能力进行定向阅读,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2.策略之二:选择阅读  

数学家王梓坤说过,读书要选择。世上有各种各样的书:有的不值一看,有的只值看20分钟、有的可看5年,有的可保存一辈子,有的将永远不朽。即使是不朽的超级名著,由于我们的精力与时间有限,也必须加以选择。

选择阅读策略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选择含义是,“读第一流的书”。在浩如烟海的图书文章中,只要经过认真 的筛选和比较,你就不难发现,属于某一学科的第一流的代表著作有哪些,只要熟读这些著作,你就可以领略学科的全貌,了解学科的前沿和发展。

第二层选择含义是,“读一流学者写的书”。所谓的第一流的学者,是指在该学科领域里最知名、最有权威的科学家、学者。他们站在该学科或研究领域的最前沿,洞察该领域发展源流和发展趋势。读他们写的书,能够全面、准确地了解该学科领域的发展。要了解“第一流的书”和“第一流作者写的书”,其方法是通过推荐书目了解,或是请老师、家长推荐介绍。

     3.策略之三:时间巧安排  

中学生的学习任务是比较繁重的。除进行课堂学习、课前课后的预习、复习和完成作业外,要抽出时间读自己有兴趣的课外读物,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还必须巧妙地安排阅读时间。

零星时间阅读法。要善于利用课余之后点滴零星时间阅读,积少成多。著名数学家苏步青说过:“我用的是零头布,做衣服有整料固然好,没有整段时间,就尽量把零星时间利用起来,加起来可观得很。”写下煌煌巨著《物种起源》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说:

“我从来不认为半小时是微不足道的很小的一段时间。”

整段时间阅读法。寒暑假、节假日对于爱读书的中学生来说,是十分珍贵的。同学们在适当娱乐、温习功课之后,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广泛涉猎,大量阅读,多读书,读好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0 18: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书有术

   举凡读书之人,大都想在自己的阅读过程中,掌握到快捷有效的读书技巧。来自东瀛的加藤周一先生写出了《读书术:快捷有效的读书技巧》一书。  

   加藤先生倡导“选择随意的读书姿势”。他反对将“端坐”这一约定俗成的读书姿势规定为最理想和惟一正确的方式。  

  在尽量抛开书桌,充分利用尽可能多的地点来读书方面,加藤先生则为我们做了极好的榜样。他力主抓住一切机会读书,在一切适宜的地点读书,外出旅行时读书,在合适的交通工具上读书……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加藤先生曾利用乘电气列车上下班的一年时间,靠毅力与手不释卷,熟练掌握了拉丁语。  

   加藤式的阅读技巧可归纳为:精读术、速读术、解读本、看透术、读透术,甚至还有“不读术”,即在明确目的的基础上,选择一本或少数几本概括了有关知识的特定基础书籍,而放弃其它更多的同类书籍的阅读方法。加藤主张阅读者根据不同的需要和针对不同的书籍,采取相应适宜和有效的读书方法。我的理解是:读书有术而无定法。  

  书海浩瀚,我们固然不可能拥尽所有,但面对那飞溅的浪花、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竞相采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0 18: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说阅读法

      小说阅读法特指根据小说的体裁特点提出的一种阅读方法。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典型人物、故事情节、典型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阅读小说,与阅读一般的记叙文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尤其要重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分析人物,可从三个反面入手: (1)分析人物外貌、动作、细节、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从多方面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2)着重分析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3)思考和发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二)熟悉并分析故事情节。 熟悉情节可采用朗读、编写提纲、复述内容等方式;分析情节,要与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起来,因为小说的任何一个情节都是为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中心思想)服务的。分析时既要掌握情节发展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全面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又不能对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平均用力,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分析情节的发展和高潮部分。(三)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以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作品的思想意义。 如鲁迅先生在《祝福》里多次描写祝福的情景,并在写景时总是紧扣人物的思想感情来着笔,把写景和叙事揉和在一起,以揭示悲剧产生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对主题(中心思想)起了有力的烘托作用。分析环境描写,不应当孤立地进行,而应当与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在一起,当然,有时为了弄清小说的写作特点,也可以单独抽出环境描写来分析,但那要在分析了思想内容以后再进行。以上各点,并不是在阅读每篇小说时都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根据各篇小说的特点和读者自己的具体情况(如阅读目的、时间、水平等),可以有所侧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0 18: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目标阅读法

目标阅读法指直接捕捉目标的阅读方法。目标就是阅读各种不同读物时所产生的这样或那样的阅读目的。从数量上说,目标可以是一个两个,甚至是多个;从内容(或形式)上说,目标可以大到思想倾向、写作特色,小到段落层次、遣词造句,乃至标点符号。数量到底选择多少为宜,内容(或形式)究竟选定什么为好,一般都是根据自己的需要与根据读物的实际情况而定。阅读是要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攻击“目标”,击中“目标”,捕捉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跳开”、“绕过”、“跨出”、“避让”与目标无关的内容和章节,直接捕捉与目标有关的材料,决不在外围知识上去绕圈子。这是攻击、捕捉“目标”的第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便是在先前攻击、捕捉到的目标的基础上,及时进行筛选,从而真正捕捉到“目标”的实际内容。平时能阅读的书报杂志,实在不少。然而,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都很博学,在很多领域都很有成就。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B·F斯金纳提出的“小步子”的原则,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学内容分解成前、后联系的一连串的小问题,并要使相邻的每两个问题之间的坡度不陡,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困难就不大,如同迈了一个“小步”,容易掌握。教师把学期教学内容分成几个单元,在每个单元里再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再划分识记、理解、简单运用、综合应用和灵活应用等不同程度的具体目标,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下达各自能 达到的目标,让学生在“自读文”中进行达标阅读,这样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平时能阅读的书报杂志,实在不少。然而,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都很博学,在很多领域都很有成就。


据《福尔摩斯探案集》透露,大侦探福尔摩斯所拥有的学识范围只是:

⒈文学知识──无。

⒉哲学知识──无。

⒊天文学知识──无。

⒋政治学知识──浅薄。

⒌植物学知识──不全面,但对于莨菪(一种有毒的草本植物)制剂和鸦片却知之甚详。对毒剂有一般的了解,而对于实用园艺却一无所知。

⒍地质学知识──偏于实用,但也有限。但他一眼就能分辨出不同的土质。他在散步回来后,曾把溅在裤子上的泥土给人看,并且能根据泥点的颜色和坚实程度说明在伦敦什么地方溅上的。

⒎化学知识──无。

⒏解剖学知识──准确,但无系统。

⒐惊险文学──很广博,他似乎对这世纪中发生的一切恐怖事件都深知底细。

⒑提琴拉得很好。

⒒善于使用棍棒,也精于刀剑拳术。

⒓关于英国法律方面,他具有充分实用的知识。

你可以从中看到,一个优秀的大侦探也并不是个“全才”。因此,我们读书的战线不要拉得太长。要学会用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方法,根据自己的条件,“为我所需”地读书,“扬长避短”地读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0 18: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强记阅读法

 

这是一种侧重记忆的阅读方法。

(1)读完文章后,用20秒时间立即回忆一遍主要内容,力求记住。

(2)重复阅读的次数要尽量少。

(3)复习同一篇文章时,每次间隔的时间应尽可能地长一些。

(4)背诵文章应尽可能准确一些。如果内容不太多,要尽力一次记住;如果内容较多,则采取分段记忆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0 18: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检视阅读法

  检视阅读法是一种搜求性阅读活动,又称为“寻读”或“猎读”。它以检索寻找某项或几项特定的内容为阅读目的。有的是为了搜寻有关的读物,并从中选择最佳的必读材料;有的是为了解决学习和研究中的疑难问题。
  

    进行检视阅读必须具备下述条件:
一是熟悉并掌握工具书的门类和使用方法,要能准确地选择工具书;
二是善于利用图书馆,能使用图书馆的各种目录,索引,文摘等。
进行检视阅读还必须具备四项技能:一是摘录和摘要,记录图书馆和工具书提供的问题答案或阅读书目,以便及时地组织或更新阅读计划和活动;二是跳读和猜读,带着自己原有的问题迅速地阅览,越过不需要或较次要的内容,而从读物中摄取自己所需要的答案;三是比较和选择,能从同类书刊的比较中鉴别哪种读物是最佳的或必读的材料,哪种读物只有某一部分具有必读的价值,哪种读物只能作为某中观点的佐证,或者具有资料性的参考价值。经过比较判断,以确定是否有必要进一步详细的阅读。四是概括和组织。检视阅读是以获取有效信息为基本目的阅读活动,在迅速而准确地选到自己所需的材料后,还需要具有概括和组织所读材料内容的能力,能列出提纲。检视阅读对于从事科学研究或者进行社会调查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0 18:37:19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许会有同学会说,能识字就能读书,还讲什么方法?

锦阳师范  杜新中

“学会读书,——远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困难得多”,这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的名言。纵观古今中外历史,“读书破万卷”者不乏其人,但“下笔如有神”者终究有限。德国生理学家贝尔纳说:“良好的方法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能力,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爱因斯坦有一个公式,W(成功)=X(刻苦努力)+Y(方法正确)+Z(不说空话),视正确的方法为成功的三要素之一。同样一本书,有的同学读得又快又好,从中获益不浅;而有的却不得要领,开卷一目了然,闭卷却又不知所云。撇开智力及勤奋程度等因素外,两人的差异主要就是读书方法了。读书得法,便越读越活,越读越明,乃至融会贯通,化书本知识为巨大的创造力;读书不得法,则愈读愈僵,愈读愈昏,充其量成为一个书呆子,或成为被鲁迅先生讥讽的“两脚书橱”。所以可以说,能读书不等于会读书,能读书易,会读书难。

我们从前人读书方法中找出带规律性的原理,或者采用,或者改造,或者综合,或者交叉应用,形成自己的读书方法,它绝不会与某一方法完全相同。所以著名科学家严济慈说:“每个人都要摸索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要从读书中去发现自己的长处,进而发扬自己的长处……归根结底,读书还是靠自己,要靠自己下苦功,要靠自己去摸索和创造。”

在摸索和创造自己读书方法的过程中,应当保持良好的读书心理状态,减少和克服读书过程中的心理障碍。

首先要克服畏惧心理,打破对书本的迷信。孟子在读《尚书》时,对书中所写周武王伐纣时杀人多至“血流漂杵”质疑,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著名学者牟世全概括他的读书方法为“友、敌、师”,其中敌为核心,他说:“我近年读书,已成怪癖,打开书本就如临大敌。……对书本或文章愈怀敌意,会读来愈上劲,有时真会使人废寝忘食。”当然,也不能不加鉴别地怀疑书中的一切知识,而是在读书时排除犹豫踌躇胆怯心理,高屋建瓴地读书。

其次是要克服急于求成心理,以勤以径,功到自然成。爱迪生幼时被老师称为“低能儿”,后来勤奋自学极有成效,留下和科学发明两千多项,成为世界上一流发明家。知识的积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科学的高峰不能一步登天,司马迁撰《史记》用了十五年,李时珍编《本草纲目》用了二十七年,达尔文著《物种起源》用了二十年,马克思写《资本论》用了四十年。所以华罗庚作诗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第三是要克服孤独心理,广交学友,相互交流。英国文学家萧伯纳说:“倘若您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那么我和你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流,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孔子可谓博学多才,仍不耻下问;学术界还留下了许多“一字师”的佳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走向社会,读“无字书”,是进行交流的另一途径。这些多形式的相互交流,不仅能开阔思路,提高读书效率,而且能在大量的动态信息交流中,激发读书治学的兴趣和激情,保持良好的心理环境。

第四是利用无意识来减少读书的心理障碍。读书如同上课一样,如果有了象课程安排一样良好有序的读书习惯,就会引起身心的条件反射而使自己尽快进入角色,按部就班地读书,不读就觉得心理缺点什么。同时,良好的读书环境气氛也有利于排除干扰,专心读书。古人读书时明窗净几,焚上一炉香,就是为了烘托一种读书气氛,使身心进入读书状态。好象搞艺术创作的人,有的喜欢根据构思先放上相应情趣的音乐激发灵感与热情一样。有的大学生在读书时喜欢播点贝多芬交响曲,以掩去四周的噪声。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设计一些方法,利用无意识使自己进入最佳读书状态。

第五是正确利用应激状态和心理。法国的维克多·格林尼亚出身富豪,从小不务正业,年轻时曾在一次盛大宴会上遭到一位年青美丽的小姐的鄙视,使他无地自容。羞辱使他清醒和振奋起来,他留下一封家书:“请不要探询我的下落,容我刻苦地学习,我相信自己会创造出一些成绩的。”悄悄地离开了家。八年后他成了著名的化学家,1912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正确地利用考试、竞赛、实习等学习活动和补考、留级等挫折,使自己产生急起直追的紧迫感,产生出心理上的应激状态,造就出机体的一种高度敏感和紧张状况,如果适时和正确地利用这种心理,就能在短时间内突破一本书或一门功课的难点而获得成功。

英国诗人柯勒律治,把读者分成四类:

第一类读者好比计时的沙漏,读书象沙注进去又漏出来,到头来一点痕迹也没留下。

第二类读者好象海绵,什么都吸收,挤一挤,流出来的东西原封不变,甚至还脏了些。

第三类读者象滤豆浆的布袋,豆浆都流走了,留下来的只有豆渣。

第四类读者象是宝石矿床里的苦工,把矿渣甩在一旁,只要纯净的宝石。

要做第四类读者,想要得到“纯净的宝石”吗?就得象宝石矿床的苦工一样,懂得挖掘和筛选;在翻开书本时,就得有正确的思想方法和良好的读书方法。

千百年来,古今中外的名人学者创造了不少有效的读书方法,蕴含有许多读书治学的规律。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后面择要介绍十种,供同学们学习借鉴。

  

 

         (一)循序渐进读书法

 

我国宋代学者朱熹以自己读书治学经验告诫门人:“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他的门人在朱熹死后编成的《朱子读书法》,用“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对他的读书方法作了全面总结。朱熹的循序渐进有三层意思:一是要注意新旧知识的前后联系,打好基础。雄厚的基础是攀登专业高峰的根基,爱因斯坦在研究广义相对论时,连续几年进展不大,一查原因才发现大学期间忽视了数学,他重新补学了三年数学,使广义相对论体系得以建立。二是要量力而行,不要超越自己的智能水平,不要急于冒进,要根据专业目标,一书一书地读,“通一书而后及一书”,“末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朱熹《读书之要》)。三是要“熟读精思”,加强复习,巩固所学知识。苏东坡有诗句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清初学者顾炎武终年卷不离手,但每年只用九个月时间读新书,而用三个月读已读过的书。



 

          (二)设置目标读书法

 

做人要有理想,读书要有目标,这里指的是具体的专业目标。这个目标既要符合客观条件的实际,又要符合自身的具体情况,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郭沫若在《我的读书经验》一文中说:“读书的方法大体上要看自己是为了什么目的,有为学习而读书,有为创作而读书,有为研究百读书,有为教育而读书。假如目的不同,方法上也就不免有些小异。”“为学习而读书,可以说是每个人的基本要求”,“我在求学的期间便曾贪婪地追求过课外的读物:文学、哲学、社会经济学等,与医学无关的著作我读了不少。这样的读书,虽然好象漫无目的,但其实也是广义的学习。”为创作而读书,“为了养成文艺的写作能力,我阅读过古今中外的一些名人的作品……读时也不必全部读完,有时候仅仅读得几页或几行,便可以得到一些暗示,而不可遏止地促进写作的兴趣。”为研究而读书时,“我的方法是:(一)直探本源不受前人的约束;(二)搜罗一切资料尽可能无遗漏;(三)对于资料毫不留情地、毫不惜力地加以清算,必须彻底,绝不放松。”


 

             (三)同类比较读书法

 

这种读书方法是将同一主题的几本书或者同一书的不同版本、原著和参考资料等多本书边阅读、边比较。比较阅读有助于深化对同一问题的认识;有助于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问题和吸收知识,避免片面性;有助于发现矛盾,弄清是非,激发学习兴趣,有助于博采众家之长,相互补充。

著名学者钱钟书在读《拉奥孔》时,联系起来进行阅读和思考的作品多达近百种!他的美学专著《管锥篇》是我国文艺比较学的奠基性作品。清初诗人钱谦益读书时常取一书的两种版本对照阅读。北宋诗人黄庭坚特别注意不同版本的修改处,了解作者的思路,探索作者增删的奥妙。英国天文学家哈雷26岁时,对三百年来有关慧星的资料比较、对照、分析、研究,终于找出了慧星的规律,发现了“哈雷慧星”。


 

              (四)书目入门读书法

 

鲁迅先生说:“我以为要弄旧的呢,倒不如姑且靠着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去摸门径去。”历史学家余嘉锡,自幼刻苦读书,早有著述之志,然而久未入门;后偶读张之洞《书目答问》,茅塞顿开,买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穷日夜读之不厌”,由此入门,终成著名学者。他说:“治学之士,无不先窥目录之学,以为津逮,较其他学术,尤为重要。”

古时学者历来重视由目录入门读书治学。清代王鸣盛说:“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清代金榜也说:“不通《汉书·艺文志》,不可以读天下书,艺文志者,学问之眉目,著述之门户也。”

在系统阅读专业著作时,可利用目录著作或各图书馆编辑的参考阅读书目、专题推荐书目,从中优选代表学科水平的著作。特别要注意阅读书目中的“提要”或“题解”,了解书的基本内容和学术水平。在具体阅读一本书时,应先读目录、提要、前言等,弄清作者的基本观点和写作意图,书中的重点在哪些章节,哪些是必须掌握的,事先心中有数,读时才能详略得当,抓住中心,有的放矢。



 

             (五)分配读书法

 

读书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有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多种心理过程参加,如果较长时间单纯读一类书籍,使大脑皮层某一部位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就容易引起保护性抑制,导致脑力下降。如果适时更换阅读内容,或者适当插入其他活动,使大脑皮层各区域兴奋、抑制交替进行,就可使脑力活动保持弹性,维持在较高水平。

分配读书法主要从三方面进行:(1)多样化安排读书内容,避免单一。居里夫人说:“我同时读几种书,因为研究一种东西会使我的宝贵头脑疲倦,它已经太辛苦了!若是在读书的时候觉得完全不能由书里吸收有用的东西,我就作代数和三角习题,这是稍微分心就作不出来的,这样它们又把我引回正路去。”(2)合理地分配读书时间,在脑力活动最佳时读重要书籍,其他时间穿插安排读其他非重点和消遣性书刊。英国作家毛姆主张同时读五、六本书,清晨读科学和哲学著作,工作完毕时读历史、散文、评论,晚间读小说,手边放一本诗集,有兴趣时诵读几首。(3)劳逸结合,适当运动和休息。毛泽东同志在长沙一师求学时,有一年相继夭亡七名学生,他写了这样一副挽联:“为何死了七个同学,只因不习十分间操”。


 

             (六)个性读书法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心理学把它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两类。

外向型读者一般性格爽朗,对问题反应迅速,兴趣广泛,喜欢讨论,能直率表达自己的见解。但存在着喜欢热闹,不易安心读书,接受知识容易受兴趣和情感影响,读书时容易流入浮光掠影、似懂非懂等弱点。因此,外向型读者要针对自己性格的不足,有意识地锻炼意志约束力,读书时注意集中精力,排除其他干扰,增强读书的方向性和深刻性。唐代诗人李白少年时浪荡好游,学习不用功,后来从一位白发婆婆专心致志,要将铁杵磨成绣花针一事中受到启发,幡然悔悟,发愤用功,成就了学业。

内向型读者一般办事踏实,感知事物细腻,思考问题较深。但思想多不开阔,不易接受新事物和新知识,不喜参加集体活动,对学习结果和他人成就十分计较,往往容易产生自卑感。内向型读者需要增强自信心,广开思路,不怕挫折,特别要注意多交学友,多参加集体读书活动和读书讨论会,集思广益,提高读书能力。唐代与韩愈同登进士的欧阳詹,性格孤僻,常常自挟书本到湖畔山野静读,遇到难题往往解不出。后来他抛弃羞涩,与韩愈等人结为亲密学友,收效显著,学业大进,写成了《欧阳行周集》十卷流传后世。


 

             (七)“八方受敌”读书法

 

宋代文学家苏轼勤于读书,善于读书。他在《又答五庠书》中提出了“八方受敌”读书法:“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之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方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苏轼的方法是:读书时对所读内容进行选择,每次抓住一个专题读懂读透,弄清楚一个再重读探求另一个。步子虽慢,但学得扎实,既专且博,即使八方受敌,也能应付自如。孔夫子读《易》“韦编三绝”,郑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张广厚读书“反复提练”,唐弢读书“读破一卷”,都是通过反复阅读,各个击破,由专至博,事事精核,与现代的专题读书法异曲同工。


 

              (八)扫读与跳读方法

 

扫读是英文Scanning 的翻译,也有称快读或速读的。Scan可译为“仔细地审视”,也可译为“粗略地浏览”,二者结合便是对扫读的绝好说明。从形式上看,扫读是粗略地一扫而过,一目十行甚至一目一页;但读者的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在快速阅读中仔细挑选出重要信息。扫读是人们查找资料时常用的一种方法,著名学者蔡尚思在进入国学图书馆后,采用“简批而不自抄的快速读法”,“以与时间竞赛的精神冲破图书资料关”,进行大规模扫读,两三年内完成了预定的目标。

跳读是英文skimming的不确切译文,也译作泛读或略读。它与扫读的区别在于是跳跃性的,可以略去一些内容不读。英国作家毛姆在《书与你》中专列“跳读”一节,他说:“如果你使用跳读的艺术,读起来会更加愉快。欣赏趣味随时代而变化,许多过去的杰作,今天读起来某些部分会变得沉闷起来……懂得跳读的技巧,也就等于懂得了怎样阅读才能够有益而愉快。”美国教育家爱德华&#8226;弗莱的跳读方法是:先以你最快的正常阅读速度读完文章一、二段,了解文章的大意、背景、作者的风格、语调语气等,然后在各段中跳读几个关键的句子,找出整个文章的大意和一些论据。美国教育家科南特对书籍预读时也采取跳读方法,先读开头两段,然后每段仅读第一句,最后读完最后两段。

跳读的方式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几种:(1)标题、重点词、图表为主的跳读法。抓住题目、文中的粗体字或加重点符号的语句、图表快速浏览,确定该书是否需要精读。(2)首尾句跳读法。一般地说来,科学著作每小段首句提纲挈领,末句承上启下,中间的推论、举例可以略去不读。(3)中心词跳读法。只读与自己学习方向有关的重要词语,其他的略去不读。(4)随意跳读法。根据读者兴趣和思路选择书中的关注点阅读。

总之,该快速阅读的地方一扫而过,该略去的地方跳跃过去,阅读中把握文献信息精髓所在,这就是“扫读”和“跳读”的精妙之处。


 

          (九)“SQ三R”读书法

 

SQ三R读书法是美国俄亥州立大学弗朗西斯·P·鲁滨逊教授发展起来的流行于美国各大学的一种读书与学习专业课程通用的方法。

S代表浏览(Survey),即快速阅读书的序言、目录、提要,判断该书需不需重读,哪些内容或章节需要精读,可能遇到哪些难点。

Q代表提问(Question),根据学习目的进行粗读,并提出疑问,也可改各章节标题为问题,带着问题在书中寻找答案,有分析地读书。

三R分别代表阅读(Read)、背诵(Recite)、复习(Review)。这里的阅读是要逐字逐句精读,连注解、附录、参考文献也不漏掉,疑问之处查阅工具书,抓住书中的精髓。背诵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并非全文死记硬背,而是提纲挈领,记住主要的公式、定理、数据及重要内容。复习有加深理解,掌握要点,启发新知的作用,孔子主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沙特洛夫教学法认为,要记住90%的材料内容,至少需要重复学习七次。

SQ三R读书法形成了读书的五个科学步骤,有助于提高读书的注意力和阅读速度,增强对阅读内容的记忆效果,适合阅读重要的专业图书。


 

            (十)错序读书法

 

一般读书方法,都是从头至尾依次阅读,它有利于了解作者思路和文理。但从现代学习的要求看来,读者还应积极地利用书中的信息和思路构想出自己的观点。因此在顺读的同时,不妨打破常规,辅以错序读书法加以配合。日本早稻大学福井重雅教授认为,有的书不妨逆读,如读世界史,第一遍顺读,第二遍从最后一章逆读,先知其近期概况,再溯本查源,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李政道先生读书时先读头尾,然后想想中间是怎样过来的,想后再看书上怎么写的,他认为这样读书才能深化“别人”,读出“自己”,他称之为“推读”。

错序读书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 楔入式读书法。一书到手,先随意翻读,找到感兴趣处首先读进去,成为阅读其他部分的动机和参照点,再扩展至阅读全书。对于那些有大段官样文字或开头有八股文字的著作,这种读法可以避免让读者清晰的头脑用于无价值的部分而降低读书兴趣。

2. 无规则阅读。随意地前后交叉阅读,先读自己能读懂或有兴趣的部分,逐步向纵深发展,这样容易激发读者新的思想,成为创造性阅读。

3. 逆读或倒读。一般可作复读方法,看看作者的结论是什么,再看是如何一步步推导出来的,也可以章节为单元逆读,这样容易加深对原书的理解,掌握要领。

错序读书可以使作者与读者思路错位而产生新的见解和思路,但也容易造成对原著的曲解,或者不能领会原作的精神,这是使用错序读书法应注意克服的。

 

对每一个个体读者而言,读书方法“法无定法”,从众多的先贤读书经验中吸取适合自己的精华,在具体阅读过程中找出自己最有效的阅读方法,这就是——你的读书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0 19: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十步阅读法

这是一种适合于自学的精读方法。  


第一步,精读。拿到文章,先例览一两遍,了解概貌。

第二步,圈点。将浏览中不懂的地方标识符号,以便进一步查阅,还可以将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勾画出来。

第三步,释难。利用工具书或请教以弄清不懂之处。

第四步,分析理解文章主题。

第五步,归纳。归纳文章的主题、观点。

第六步,评议文章的特点、特色。

第七步,摘录。用卡片或笔记本摘录佳句或主要观点、数据、论据。

第八步,质疑。在阅读时发现问题及时记下来,把解疑的结果简要地记录下来,便于日后复习或查阅。

第九步,注记,记下自己的理解、解释和意见。

第十步,小结。对整个阅读过程作一个全面归纳总结,并重读一遍文章,加深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0 19: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四法

  一个人从老师那儿学的知识是极其有限的,大量的知识都是靠自己课外阅读而获得。所以,阅读应伴随我们一生。初中阶段正是求知欲旺盛时期,掌握阅读方法十分重要。同学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培养阅读习惯:


  一、扩大阅读面。 典范性的课文应认真阅读,并从中汲取语文知识。但初中生也不能仅仅阅读课本,应扩大自己的阅读面。订一两份有关学习的报刊,到图书馆借适合自己阅读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或科普知识的书。阅读应是初中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勤于思考。 阅读时要仔细思考,遇到疑难问题要思考。思考不出来就要查资料,或请教别人。只有勤于思考才能开发智力,才能有所收获。

  三、勤于记录。 阅读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读书过程中要圈点批注,发现名言佳句、精彩片断、典型事例,要随手摘录做成卡片,或写成笔记。对于名言佳句,精彩片断还要多背背诵,将来必有用处。

  四、善于运用。 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同学们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方法,应自觉地运用到新的阅读和写作中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0 19: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言文的五步阅读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二者应是有机的统一,而且“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叶圣陶语)。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的根本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从根本上讲,文言文教学实质上就是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因此,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要探究或创造科学高效的阅读方法。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向大家介绍一种比较切实可行的程序化的文言文阅读方法――五步阅读法。
  

  一、预读  其主要目标是: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把握节奏;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具体做法是:(1)查阅工具书,结合注释给生字生词注音。(2)根据教师范读或课文录音清楚准确地朗读课文。(3)结合课文注释和语文工具书,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4)结合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从整体上了解课文。(5)通过解题和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文体特征。

  二、抄读  其主要目标是:熟悉课文,自学存疑,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具体做法是:(1)勾划或抄写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与名言警句。(2)勾划或抄写课文中的难句。(3)记录在阅读课文时产生的疑难问题。(4)阅读或摘抄(或作提要、目录)与课文相关的辅助材料。(5)结合单元学习的提要、课文预习提示、思考和练习,确定学习的童点和难点。

  三、解读 其主要目标是:通过语言分析,具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表现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或思想倾向。具体做法是:(1)结合语境,从句子结构和上下文去深入理解疑难词语和句子的含义。(2)利用古汉语常识具体分析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3)翻译(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课文或课文片断,以求深入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4)课堂专题讨论,落实重点难点,分析解答课后“思考和练习”中的语言训练题。

  四、品读  其主要目标是:就思想内容、章法结构、表现技法、语言艺术、艺术风格等方面对文章进行文学和美学的鉴赏性阅读。具体做法是:(1)从文体特征出发,总体上把握文章作为一种“类型”的基本特征。(2)比较阅读,从内容和形式方面对文章的具体特征和作者的艺术个性进行分析。(3)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就重要的实词、虚词和语法问题撰写语文小论文,以巩固所学知识,强化能力训练。

  五、诵读  其主要目标是:加深理解,强化记忆,丰富语言,积累材料,训练语感,培养素质。具体做法是:(1)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力求熟读成诵。(2)朗读品味,背诵名篇、名段和名句,准确记忆。(3)扩展阅读,研读与文章相关的材料,扩大知识面以求更为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4)整理学习笔记,编写学习小结,以突出重点难点。(5)指导写作读后感想或思想评论,以求陶冶情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0 19: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戏剧阅读法

戏剧阅读主要指阅读戏剧文学(剧本),剧本是戏剧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戏剧的文学因素,是戏剧表演的基础,是比较特殊的记叙文学。剧本不像一般记叙文那样主要以叙述者的角度、口吻描述生活,而主要以作品中人物的语言(台词)展示生活、构成内容。剧本里也有叙述语言,那就是舞台提示,但它们极简略,只是辅助手段。剧本的台词富于动作性——充分体现着人物的内心活动、人物之间的冲突和一般联系、情节的进展。剧本情节的核心和基础是冲突,冲突由性格的矛盾(人物性格之间、人物性格内部、人物性格与社会或自然力量之间的矛盾)构成。戏剧受舞台有限时空的限制,因而要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故“集中性”是剧本的又一特征。


阅读戏剧文学(剧本)的重点如下:
  (1)戏剧动作。 它分为语言动作和外部动作两大部分。语言动作即台词,它是戏剧动作的基本形式,是人物心理、性格的直观显现。外部动作是人物的行为、举动、表情等“可视”动作,还包括人物“停顿”、“沉默”的静态动作。
  (2)性格冲突。 它包含两个方面:外部冲突和内部冲突。人物之间的性格冲突,是外部冲突;人物性格内部各侧面的矛盾,则是内部冲突。性格冲突有其发生、发展、解决的过程。这过程正是剧本的基本情节。读者可以从性格冲突中去认识剧本所反映的社会矛盾、去寻求其思想意义。但应认识到,冲突虽是剧本情节的基础和主干,但绝不是戏剧情节的全部;非冲突的内容,也是戏剧情节的有机部分。读者应既看到矛盾冲突又不忽视非冲突的内容因素,完整地认识剧本的内容。
  (3)戏剧语言。 读者应从戏剧语言的动作性、个性化、富于潜台词等几方面来品评鉴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0 19: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写读阅读法

写读阅读法是笔读阅读法的一种。主要是指通过默写来帮助阅读的方法。具体做法是选定自己喜爱的一篇或一段文章,用心读上几遍,大致记住了,就开始默写。默写时,不记得原话的.就用自己的话写,写完之后与原文对照,看看哪些地方不如原文。如果层次不对,或者句式不对,或者用词不对,就应分析原因。然后再读,再想,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上次默写时不如原文的地方。这样读写结合,可以通过比较,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直接帮助写作能力的提高。
  

写读法由初读、默写、对照、体会这四个步骤组成。
初读只求读熟,只要大致记住就行了。
默写则要求尽量接近原文。
对照则要划出与原文不同的地方,认真比较分析。
体会这一步是最重要的一步,要认真揣摩原文与自己默写有出入的地方,体会原文的结构、原文的语言和精妙之处,找出自己的差距,然后不看原文把默写时写错了的—一订正。


用写读法阅读,比泛泛地读、机械地背诵效果要好,对于熟背过的文章,也可用写读法先默写,再对照原文复习。对于需要精读的外语课文,用写读法来阅读,效果也比较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23 14:02 , Processed in 0.408534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