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
引用第0楼fenglong88于2006-05-31 19:09发表的“有请坛子里的古文字高手”: 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⑤《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
林庚之文在于艺术的分折,也就是重诗的意境,从意境分折为何古人多用木不用树。这与他是个诗人有关系,我们实在也用不着在文面上来吹毛求疵。
引用第6楼孔乙?于2006-06-01 23:49发表的“”: 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中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诗歌的“暗示性”,如果脱离了这点来看先生对树叶和木叶的解析,就会出现一些偏颇。先生解释古诗人多用木叶,少用树叶时,重点就是为了说明诗歌的暗示性对读诗的影响,也就是以诗为对象作审美解读时,读者要注意诗的字面意思后面流露出来的更深沉的东西,那些词后暗示出来的东西(在《说木叶》中体现为“木叶”“树叶”使用的时间、情感、情调、审美感受的不同)。这其实需要感性和理性的结合,绝不是简单的感性、理性可以了事的。文学解释、文学审美因而也不能用简单的训诂学来替代,这样至少是对文学的美有一定损害的。我想先生无意在这里做“木”“树”出现先后、使用频率、词义范围的研究,而是要通过这两者使用环境的不同的细致来阐明在文学欣赏的一些理论和方法问题。 仅为一己之见,请方家指正。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5-4-9 23:24 , Processed in 0.072910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