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505|回复: 3

[【文史类原创】] 三国奇冤数魏延[首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5-17 21: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始终认为,在三国时期魏蜀吴数十年的历史进程中,蜀国名将魏延的谋反之说是一桩天大的冤案。

自从初中开始阅读《三国演义》的那天起,我的心中就不时地为魏延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悲剧性的结局感到愤怒与惋惜,随着年龄与阅历的不断增加,随着对生命意义的逐渐理解,在反复阅读过《三国演义》中有关描写魏延的段落与细节之后,这种不平的感觉就愈发的强烈,在我的眼前,仿佛总是出现书中那位‘面如重枣、目若朗星、五绺长髯、威风凛凛、执刀跨马、冲锋突阵’的蜀国名将;在我的心中,总是想为这位‘心高性烈、傲视同僚、熟晓军机、久历戎事、勤于谋略、善待士卒’的征西将军鸣上一声不平。

作为蜀国屈指可属的猛将之一,魏延为刘备江山的建立可称得起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国演义》中魏延的第一次出现,正值刘备携民渡江败走襄阳进退无路、存亡未卜之时。在这危亡时刻,魏延挺身而出在襄阳城下与名将文聘大战数十合,最后落得家人被杀只身投奔长沙的下场。然而,正是这种完全发自内心的仗义之举,后来却成为诸葛亮认定其‘脑后有反骨’的最初契因。

魏延的第二次出场,是在赤壁大战之后,刘备攻略汉上九郡之时。当时,关羽率兵袭取长沙,为报答战场上关羽的不斩之恩,三箭虚射的老将黄忠受到了太守韩玄的误解,被绑赴刑场即将斩决,魏延激于义愤振臂而呼:“黄汉升乃长沙保障,杀汉升即杀长沙百姓也”,拔剑而起,斩了轻于杀戮的昏聩之辈韩玄,大开城门,迎接刘备大军进入长沙。孰料,待等诸葛先生一到,首先令下的就是要斩有功无过的魏延,其理由是“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忠也,食其禄而弑其主是不义也”。看到这里,真正的使人为魏延感到不公!难道抛弃无能之主迎接明君的到来竟然是错误的举动?难道就该看着昏庸之辈砍下天下名将的头颅而无动于衷?每思于此我都不禁为魏延深呼一声:冤哉文长!

幸亏,刘备不失为创业明智之主,念忆旧恩从诸葛先生刀下救了魏延。从此,刘备的帐下又多了一员东挡西杀、威风八面的猛将,魏延也得以在刘备帐下大显身手施展自己的才华,数十年间冲锋陷阵屡立奇功:取西川与黄忠共为先锋,尽败蜀中名将;战东川助张飞屡破曹兵,箭射曹操面门;退蛮兵渡泸水破孟获苦战数年,成就了诸葛先生七擒七纵之举;出陈仓震魏将斩王双历任前锋,效尽了拔山涉水先出后回之责……

但是,无论魏延的功劳有多大,就是那一句主观臆断的‘脑后有反骨’,最终还是造就了猛将魏延的一生悲剧,而这悲剧的策划者和导演者恰恰是诸葛亮。

为了证明自己的预言没有错,诸葛亮在刘备死后的十几年中对魏延的正确建议与行动进行了多次的掣肘与压制,使其在多年战争中积累的丰富作战经验根本无法得到发挥。
首出祁山,魏延根据形势,大胆倡议,由自己带精兵取道子午谷直插魏国的重镇长安,这在当时的情况下,绝对不失为一条出奇致胜的妙计,因为此时镇守长安与蜀军对垒的既不是久历戎行的大将军曹真,也不是老奸巨猾的都督司马懿,而是根本不知军事的玩绔子弟夏侯懋,时机真是千载难逢。可惜,真是可惜,魏延的建议根本不被诸葛先生采纳,假如诸葛先生采纳了这条建议,也许三国的历史就会重写。

战守街亭,诸葛先生令先锋魏延在山后扎寨负责接应的差使,派去守卫胜败关键所在、此战咽喉要道街亭的,竟然是那个早已被刘备看透,说明其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庸才马谡。以致失了街亭,还让诸葛先生受了天大的惊吓,被迫唱了一出提心吊胆的空城计。

街亭之战大败,蜀军的损失、统帅的失策,无疑使魏延这位久经沙场的猛将极其失望。自此,对于诸葛先生所发的将令,魏延的态度开始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毫不怀疑变成了今日的将信将疑,甚至出言给予讥讽,这就更犯了诸葛先生的大忌。在先生眼中,‘反骨之说’开始化为现实。
诸葛先生死后,魏延还真的反了,他烧栈道阻灵枢抗拒命令,于是,就有了杨仪的阵前痛骂,有了马岱的背后挥刀,

其实,凡是认真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可以看到,在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延的所作所为,他在抗拒的是什么、反对的又是什么,确实,他是讨要过兵符,不接受退兵的命令,火烧了栈道阻挡了昔日的战友,表面上形成了反叛的事实,因而被人理直气壮地斩了首似乎没有什么可冤枉的。然而,如果仅仅就此即断定魏延要反,实在是冤枉了九泉之下的魏将军!大家切切不可忘记,在得知诸葛先生已死,由杨仪统率全军的消息后,作为蜀营中资历最久武功最强官阶最高的前军主将魏延,接到从前线退兵的命令时说过的是什么?
总共两句话,一句是:丞相虽死,但某还活着!岂可因一人之死废国家大事?一句是:杨仪何等人也?大丈夫岂可被书生所制?
前面一句其声其意无非就是:继续北伐,完成统一的大业;后一句则体现出功勋卓著的魏将军瞧不起杨仪这种无能之辈,根本不愿意为其所左右而已,其实质不过是蜀国文臣武将之间的权力之争,所谓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故此,魏延只是这场权力之争中的牺牲品罢了。


本作完成于2006年5月13日下午15:37

以上真是兄台之作?
那么可真为历史巧合
请看以下帖子发表时间及内容:
http://www.whlib.gov.cn/4damz/onews.asp?id=1580
http://www.dragonsky.net/jny/caihong/shanguoyanyi-1.htm
http://www.810cctv.com/dvbbs/dis ... ;ID=1582&page=5
请楼主解释,待后处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5-17 21: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
千古奇冤在三国--说魏延
                          


三国时期最冤枉的人就是魏延,堪称千古冤臣,因为他不但被杀后一直没有被平反,更被一帮说书的糟蹋,说他有反骨,是和曹操一样的大反派。虽然曹操被称为奸臣,可是在世的时候权倾朝野,死后倍极哀荣,墓地到现在还没有被找到。魏延则身首异处,三族被戮,不知埋骨何地。而魏延根本就没有什么对不起蜀汉,连那个心都没有,枉死,而死后千载骂名,冤枉,比岳飞还冤,比袁崇焕还冤。

陈寿和魏延家是没有什么交情的,不过陈寿还算老实,尽管对蜀怀有一定的感情,不好明斥其非,但是在为魏延立传的时候没有说什么谎话,在最后还是给他下了一个“不便背叛”的评语。

魏延不是名门望族之后,不然喜欢考证名人家世的三国时代不可能没有记载,他是荆州义阳人。最早的记载是“以部曲随先主入蜀”,很可能是和甘宁一样是水匪或者豪强出身。就这点来说,不知道当初他在荆州当豪强的时候是不是和诸葛家结下了什么梁子,以至于诸葛亮后来那么恨他。魏延后来是依靠战功当上了刘备手下的牙门将军,毕竟魏延不是刘备的旧部,和诸葛亮等荆州世家子弟也不是一伙,加上性格似乎也属于倔强一流,不会拍须遛马,所以能够升职,靠的唯有自己的能力。

等到刘备自称汉中王的时候,要地汉中需要一员大将来镇守,对取得汉中很有功劳,加之又是刘备亲信的张飞是众望所归的人选。关羽和张飞号称“万人敌”,武勇是有的,历史上的张飞也绝对不是《三国演义》里那样大字不识,《八濛山铭》现在还是名帖,无论是招降严颜,还是汉中破张郃,证明张飞的计谋也相当不错。但是刘备选择的汉中太守、镇远将军却是魏延。这当然让蜀国所有的人吃惊。除了说明魏延确实有能够独当一面的真才实学之外,还可能有一个史家没有注意到的原因,就是张飞的女儿是蜀世子刘禅的老婆。刘备很可能是对张飞存有戒心的,张飞在蜀国的地位无论是官职、资历、军权都属于权顷一时的人物,又是世子的老丈人,如果再有割据汉中的权力,东汉外戚之祸难免不在蜀国上演。刘备为了现实自己能够用人,在一次大会上和魏延唱了一次双簧:"今委卿重任,卿居之欲云何?"魏延答道:"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众至,请为大王吞之。"蜀中众将都为魏延的豪言壮语所感动。只有诸葛亮不是滋味,毕竟魏延的资历还不如诸葛亮,就有了汉中太守的实缺,实在让诸葛亮有些不舒服。
如果是魏延要造反,机会很多,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他还是汉中太守,完全可以反。"建兴元年夏,臧柯太守朱褒拥郡反。先是,益州郡有大姓雍闿反,流太守张裔于吴,据郡不,越巂夷王高定亦背叛”,有这么多反的,魏延没有反。诸葛亮建兴三年平定南方四郡的时候,蜀中空虚,魏延还是没有反,真不知道反骨一说,从何而来?

到了蜀汉建兴五年,诸葛亮进屯汉中,不知道是诸葛亮和当地长官魏延有没有发生什么矛盾。蜀汉建兴八年的时候司马懿和曹真等讨伐蜀国,诸葛亮在汉中据险而守,加上连月阴雨,魏国撤军。同时,魏延在阳溪大破魏国的后将军费瑶和雍州刺史郭淮的部队,因功被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南郑侯。可坏就坏在这件事和诸葛亮有了牵涉,诸葛亮在建兴六年因为马谡失街亭,自贬三等,这回刘禅让他官复原职,但是毕竟诸葛亮的功劳没有魏延大,刘禅在诏书里是这样写的:“前年耀师,馘斩王双;今岁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兴复二郡,威镇凶暴,功勋显然”,要知道,斩王双是在逃跑途中的事情,诸葛亮未必有什么光彩,郭淮大败是偏师魏延的功劳,阴平、武都二城是陈式的手笔,就是汉中的工事也是魏延修的。诸葛亮当然觉得不爽,非常的不舒服,由此对陈式和魏延都很有意见,要知道他到死才是个武乡侯。

魏延的才能是为诸葛亮所妒忌的,每次给魏延偏师也不超过万人,对魏延是以大压为主的。对此魏延很是不忿,老实念道着当年要是按照他说的出子午谷,直指长安,早就赢了。这场关于子午谷的公案,按照魏延所说未必不能够成功,后来钟会伐蜀就是有一路从子午谷进军的,也没有出现诸葛亮说的危道。不过是诸葛亮当时对魏延就是很不满意:你的智慧怎么可能比我高?你想到了,我早就想到了,但是因为是你提出来的,就是不行。其实军事上哪里来的百分之百把握?否决历史上任何一场经典战役,都可以用安全这个理由。

诸葛亮临死的时候还不忘记踩魏延一把,让和魏延一向不对付的杨仪来领导他。还说了,如果魏延不听,“军便自发”。最后一着比后世的十二道金牌也差不多,分明是要魏延如果继续讨伐魏国就是孤军奋战。魏延当然不服:“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但是什么长史杨仪、司马费祎,还有成都城的蒋琬等诸葛亮的亲信走狗都是一伙,朝里朝外一起算计魏延。魏延就是一个战将,不是阴谋家,到死之前也仅仅是想回汉中,而没有想到投靠魏国。魏延之死,是蜀国的一大损失,如果魏延健在,和姜维这样的人才在一起,蜀国未必那么快灭亡。

倒是那个杨仪,在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后发出:“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的肺腑之言,可见当初“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的董允、蒋琬等人是什么东西,或者什么动机。想想在《出师表》里大言不惭地说“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的诸葛亮的所为,不由得使人想起“朋党”二字。“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果真如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5-17 21: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
悲剧英雄--------魏延
在武侯归天这部将“鞠躬尽瘁”演绎到及至悲剧大片中,魏延及被诛杀只不过象司马懿被死诸葛吓走一样,配合着将诸葛智慧的展示延长到了他自然生命结束之后。但是其中细节,尤其是魏延选择马岱作为他的排挡,并被其诛杀却值得体会和玩味。见“第一百四回 陨大星汉丞相归天  见木像魏都督丧胆”。又唤马岱入帐,附耳低言,授以密计;嘱曰:“我死之后,汝可依计行之。”岱领计而出。少顷,杨仪入。孔明唤至榻前,授与一锦囊,密嘱曰:“我死,魏延必反;待其反时,汝与临阵,方开此囊。那时自有斩魏延之人也。”乃唤杨仪分付曰:“王平、廖化、张嶷、张翼、吴懿等,皆忠义之士,久经战阵,多负勤劳,堪可委用。我死之后,凡事俱依旧法而行。缓缓退兵,不可急骤。汝深通谋略,不必多嘱。姜伯约智勇足备,可以断后。”杨仪泣拜受命。
诸葛亮已经知道魏延在其死后毕有逆举,他的防范策略就是将马岱作为高级刺客安插在魏身边将其诛杀。在和杨仪交代后事时还特地隐去了这个打入叛军担负有特殊使命的地下工作者。见后文“魏延在寨中,不见费来回覆,心中疑惑,乃令马岱引十数骑往探消息。回报曰:“后军乃姜维总督,前军大半退入谷中去了。”延大怒曰:“竖儒安敢欺我!我必杀之!”因顾谓岱曰:“公肯相助否?”岱曰:“某亦素恨杨仪,今愿助将军攻之。”延大喜,即拔寨引本部兵望南而行。”从文中可以看出,是魏主动向马袒露自己谋反心迹的,马只是被拉拢而非主动投机。马在其中表现恰入分寸——“后军乃姜维总督,前军大半退入谷中去了。”茹平常汇报军事动态般的平实语言,他并没有主动挑唆和刺激魏延,这正体现了马的机警之处,若是早早表露心迹,令敏感的魏起了疑心,或者被老辣的魏躲闪过去反被抓个把柄在魏手上,都将失去机遇或者陷入被动。就在魏表露心迹后,他也适时的表态,我也疼恨杨仪很长时间了,愿意和你一起攻击他。
如果说诸葛预计到魏延会反的话,那么更绝的是他甚至能揣度到魏会拉马下水。那么魏为什么会选中马作为排挡呢?
在前文中曾经就关羽、张辽、徐晃的私人友谊及其交厚的原因做了分析。因为张、徐皆是降将,由于共同的经历和背景而结成的种种圈子远比出于兴趣和爱好结成的圈子更有生命力和韧性。那么读者有疑问了:马是西凉人,魏是荆州集团的成员,两者的背景并无吻合之处啊!其实同和群以及引起的“圈子”本无绝对的界限,马和魏虽然作为西凉集团和荆州集团在军队中的代表,但是其两人都是光杆司令,无朋无党。而诸葛在向杨仪托孤时交待的忠义之士如王平、廖化、张嶷、张翼、吴懿等,其中三人是益州人士,王平、姜维同为中途光杆加入的降将,姜还被指定为继承人,未来的领导自然要和作为团队主体的益州同仁和衷共济。相对其雄厚的益州集团和逐渐被益州集团同化的姜维、王平等,魏、马两人都是益州集团之外的人,且有明显的客籍势力印记。非白即是黑,从这个意义上说,两人的背景和处境均是有相同之处的。
相同的背景和处境是有相同心理感受的出发点,但是光想是没有用的,行动是需要实力的,而马岱就具有这种实力。“第六十五回马超大战葭萌关 刘备自领益州牧中”“魏延要夺张飞头功,乘势赶去。前面一军摆开,为首乃是马岱。魏延只道是马超,舞刀跃马迎之。与岱战不十合,岱败走。延赶去,被岱回身一箭,中了魏延左臂。魏延只道是马超,舞刀跃马迎之。与岱战不十合,岱败走。延赶去,被岱回身一箭,中了魏延左臂。” 在三国中能伤到魏延的人也是寥寥,而且还是单挑后诈败回身放箭。战场初次相逢,马岱就给魏延留下能武力、心计出众的印象。虽然十年前魏吃了马岱一箭,但心怀大业、气度宽广得英雄人物中显然不会象市井小民那样容易酝酿睚眦,面对未来的利益,过往的恩怨情仇似乎也显得淡了,曹操连杀子仇人张绣也原谅和接纳了,演义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此处按下不表。
马岱的长辈和刘备是同受衣带诏的雄踞一方的马腾,马超作为马腾之子,在蜀汉公司中也有那么一种合伙人的味道。马岱和其兄长虽然是中途参加革命,但是当时也是带了一彪军马,也是入了不少股本的,再考虑到马氏家族对西羌的威慑力、凝聚力这样的无形资产,作为马氏家族继承人的马岱自然有别于姜维和王平这样的以身入股的投资者。在使用马氏合伙人的股本时,诸葛亮也不得不谨慎的征询合伙人的意见。诸葛亮在两擒两纵孟获之后,进逼泸水,天气酷热,瘴气四伏,蜀军人疲马乏。此时马岱从蜀中押解粮米和解暑药过来,待粮米和药品分发完毕之后,诸葛亮让马岱进帐。问曰:“汝将带多少军来?”马岱曰:“有三千军。”孔明曰:“吾军累战疲困,欲用汝军,未知肯向前否?”岱曰:“皆是朝廷军马,何分彼我?丞相要用,虽死不辞。”如果是使用赵云、魏延这些备份和资历高于马岱但是共事已久的将领所部的话,诸葛亮还会这么客套吗?马岱以大局为重,决然领命,但是“何分彼我”,“彼”“我”不分,亲密合作是个逻辑问题,但是“彼”、“我”的区别说明马岱在与诸葛亮共事之前的立场、身份还是很微妙的。
即使是跟随诸葛亮南征北战多年,自己超然微妙的角色已渐渐褪去时,马岱对其属部的控制力也令魏延汗颜。“何平出马大骂曰:“反贼魏延安在?”延亦骂曰:“汝助杨仪造反,何敢骂我!”平叱曰:“丞相新亡,骨肉未寒,汝焉敢造反!”乃扬鞭指川兵曰:“汝等军士,皆是西川之人,川中多有父母妻子,兄弟亲朋;丞相在日,不曾薄待汝等,今不可助反贼,宜各回家乡,听候赏赐。”众军闻言,大喊一声,散去大半。延大怒,挥刀纵马,直取何平。平挺枪来迎。战不数合,平诈败而走,延随后赶来。众军弓弩齐发,延拨马而回。见众军纷纷溃散,延转怒,拍马赶上,杀了数人,却只止遏不住;只有马岱所领三百人不动,延谓岱曰:“公真心助我,事成之后,决不相负。”遂与马岱追杀何平。”
“马岱所领三百人不动”,当初在随马岱一起赶赴泸水前线的三千所部已经仅剩一成了,在多年的南征北战中,马岱的确如己所说的一样,万死不辞,倾其所有。从这点看,诸葛亮相信马岱的忠诚,选马其作为肩负特别使命的潜伏者,体现了诸葛亮的识人之明。反过来说,如果马岱真的有心帮助魏延,三百人又能做什么呢?那点力量是典型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如果说马岱知道他负有诛杀魏延的特殊使命,那么这三百人应该不知道吧,在临时总负责杨仪的全权代表何平凛然陈词后,想必这三百人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谋反!面临着这样的罪名,失败了会遭受什么样的刑戮,即使何平讲的只有一半是真的,想起来还是令人不寒而栗。即使是在这样的危机关头,也没有人临阵退缩,可见这支军队实际上是一支对马岱特别敬畏、忠诚具有马家军性质的私人武装。考虑到何平特地从叛乱的军队中细分出来川兵这样的公关对象,并针对川兵用地缘、亲缘瓦解魏延军,那么这三百人应是与马氏家族有地缘、亲缘联系的壅凉劲卒。
“只有马岱所领三百人不动,延谓岱曰:‘公真心助我,事成之后,决不相负。’遂与马岱追杀何平。平引兵飞奔而去。魏延收聚残军,与马岱商议曰:‘我等投魏,若何?’魏延虽杀退了何平,但是其属部的溃散已严重动摇其信心,先前想执掌军权、再兴伐魏大业的魏延现在只想逃命了。如果说先前马还能有脚踩两只船的选择(马完全可以在魏失败后掏出丞相锦囊,说些因魏贼狡诈,未能成事,有愧丞相重托云云,姜、杨见故相遗物,必是涕泪感念,究竟历史上马岱是临阵反水还是依计行事也真未可知。)马在魏延势颓之后已经铁了心,将魏延象猎物一样一步步驱赶到诸葛智慧的美名和自己的武力编织的不归途中去。到手的鸭子怎么能那么轻易的飞了呢?岱曰:“将军之言,不智甚也。大丈夫何不自图霸业,乃轻屈膝于人耶?吾观将军智勇足备,两川之士,谁敢抵敌?吾誓同将军先取汉中,随后进攻西川。”如果说先前的魏延是反杨仪,属于同僚之间权利利益分配不公而相互攻讦,那么魏延现在经马岱这番吹捧,已经动了兴霸业、图西川,颠覆现有政权的心思。那么马岱所诛杀的也不再是与现行总负责杨仪的不合的不同政见者,而是人人得尔诛之的反贼。
魏延经过马的这番吹捧后,大喜。其实在风险紧要关头,一个平时能力与魄力都不如自己的人能比自己更有“勇气”和“魄力”,难道不反常吗?其实别人终是有退路而已,可能自己正是他退路上的通行证,只不过自己不知道而已。
仪在门旗影里,拆开锦囊视之,如此如此。仪大喜,轻骑而出,立马阵前,手指魏延而笑曰:“丞相在日,知汝久后必反,教我提备,今果应其言。汝敢在马上连叫三声谁敢杀我,便是真大丈夫,吾就献汉中城池与汝。”延大笑曰:“杨仪匹夫听着!若孔明在日,吾尚惧他三分;他今已亡,天下谁敢敌我?休道连叫三声,便叫三万声,亦有何难!”遂提刀按辔,于马上大叫曰:“谁敢杀我?”一声未毕,脑后一人厉声而应曰:“吾敢杀汝!”手起刀落,斩魏延于马下。众皆骇然。斩魏延者,乃马岱也。
如果说魏延有“反骨”的话,那必是他的颅骨构造窘异于人。我怎么也不相信,但是魏延在三国里的确是和“反 ”的戏份很有缘分,蔡瑁拒绝开城。剑拔弩张之时,忽然:“城中忽有一将,引数百人径上城楼,大喝:‘蔡瑁、张允卖国之贼!刘使君乃仁德之人,今为救民而来投,何得相拒!’众视其人,身长八尺,面如重枣;乃义阳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长。当下魏延轮刀砍死守门将士,开了城门,放下吊桥,大叫:‘刘皇叔快领兵入城,共杀卖国之贼!”彼时反,反的还是握有实权的蔡瑁、张允,有数百人跟随,考虑到魏延彼时普通部将身份,还是甚得军心的,第二次出场就更出彩了。黄忠要被斩首了,魏延出来英雄救美:“忽然一将挥刀杀入,砍死刀手,救起黄忠,大叫曰:‘黄汉升乃长沙之保障,今杀汉升,是杀长沙百姓也!韩玄残暴不仁,轻贤慢士,当众共殛之,愿随我者便来!’众视其人,面如重枣,目若朗星,乃义阳人魏延也。自襄阳赶刘玄德不着,来投韩玄;玄怪其傲慢少礼,不肯重用,故屈沉于此。当日救下黄忠,教百姓同杀韩玄,袒臂一呼,相从者数百余人。黄忠拦当不住。魏延直杀上城头,一刀砍韩玄为两段,提头上马,引百姓出城,投拜云长。”两次成功的反水也许对魏延的心理有着深刻的影响,不过历史未能再次重演,如果不以道义计来评价魏延的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他的队伍不再那么纯粹了,其实做非主流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队伍不纯粹,意志不坚决。又有多少自我创业的队伍不是败于市场竞争而是内部的人心的离散。
其实文长在精神亢奋、陷入自姨兆淼哪且簧材侨鍪侄?ノ闯⒉皇歉龊玫慕峋帧?梢韵胂笤谀浩?罩兀?辉傧M冀?〉恼铰韵拢?诼??奈涞牟录珊团偶废拢?Φ锻嚼希?蟛槐?颍?
数个月后,杨仪因为出言获罪被黜为平民,后惭愧自杀。且看杨的一番狂辞::“昔日丞相初亡,吾若将全师投魏,宁当寂寞如此耶!”
如果魏延是个被教唆和怂恿的反贼,那么杨仪则是潜在的叛徒,相比之下,魏还显得更有雅量,不过所托非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yanfy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5-17 22:3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说在塑造这个人物上是非常成功的
当时看到这儿,也非常奇怪,魏延对刘备早有投奔之意
在襄阳城下,就已经有表现了.
可惜不能象赵云那么有运气!
孔明的态度令人玩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24 06:26 , Processed in 0.330210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