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969|回复: 0

[【其它】] [转帖]新自由主义的成就:剥夺性积累的复归

[复制链接]
aieshu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4-12 11: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呵呵,太专业了,我也不知道怎么评论才好。但至少我感觉本国就有这种情况,而且还挺普遍的。

   新自由主义的成就:剥夺性积累的复归

   大卫·哈威 着

   吴子枫 译

   从何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新自由主义转向解决了资本积累委顿的问题呢?它在刺激经济发展方面的成绩根本就不怎么样。1960年代,全球经济增长率在3.5%左右,既使在困难的1970年代也只下降到2.4%。但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全球经济增长率分别只有1.4%和1.1%(而到2000年几乎接近了1%),这些结果说明新自由主义在刺激全球发展方面大为失败。1那么,人们为什么相信新自由主义是“唯一的选择”并已经取得了成功呢?原因有二:第一,地区不平衡发展的动荡性日益增强,使得某些特定地区以牺牲别人为代价而投机性地发展。比如,如果说1980年代主要属于日本,亚洲“小龙们”和西德,1990年代属于美国和英国,那么事实上这正说明,正是新自由主义以它在某些地方的“成功”使得它的普遍的失败不为人所见。第二,从上层阶级的角度来说,新自由主义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要么为统治精英们重建了阶级力量(比如在美国和英国,见第二节,)要么为资本家阶级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比如在中国、印度、俄罗斯等等国家)。上述两种情况都以加大不平等为代价。2但通过上等阶级集团掌握的媒体,他们可以宣传新自由主义的神话,并宣传说某些地区之所以失败只是因为它们竞争力不够(因而需要“更新自由主义式”的改革),他们还宣称一定区域内社会不平等的扩大对鼓励创业和创新是必要的,因为后者可以带来竞争力并刺激发展,如果底层的生活状况恶化,也只是因为他们由于个人和文化的局限而没能提高自己的人力资本(而要提高自己的人力资本,就要努力学习呀,获得“新教的”工作伦理呀,接受工作训练呀等等)。一句话,出了什么问题都是要么因为缺少竞争力,要么怪你个人在文化和政治上的不成功。此外,他们接着声称在一个达尔文主义的世界,只有适者才能生存,也确实只有适者才生存下来。就这样,体制性的问题被掩盖在狂轰烂炸的意识形态宣传中,同时也掩盖在大量的地方化的危机中。

   如果新自由主义是通过再分配而不是生产取得了那些主要成就,那么,就必须找出财富和收入再分配以及财产转移的机制,不管是从大众手里转到上等阶层手里还是从落后的国家转入更富裕的国家。我曾以“剥夺性积累”为题在其它地方分析过那些机制。3我用“剥夺性积累”来表示资本积累行为的延续和扩张,而马克思曾将这些看作是资本主义发轫期的“最初”或“原始”时期的行为。那些机制包括土地的商品化和私有化、对农业人口的强行驱逐(像近期在印度和墨西哥发生的那样);各种形式的财产权(公共的,集体的,国有的等等)转变为排他性的私人财产权;对公共权力的压制;劳动力的商品化以及对其他生产和消费形式(比如本土的)的压制;对财产(包括自然资源)的殖民式的、新殖民式的或帝国主义式的占有;交易和税收的货币化,尤其是土地交易和和税收货币化;奴隶贸易(尤其是在色情行业);高利贷和国债;还有更具破坏性是利用信贷系统作为原始积累的基本手段;此外,国家利用法律手段和垄断的暴力,在支持和促进上述一切的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现在,在这一系列机制中,我们或许还可以加上许多另外的“技术”,比如从专利权和知识产权中提取租金,同时却减少或者抹杀各种形式的、通过一代甚至几代社会民主的阶级斗争才获得的公共财产权(如国家养老金,带薪假期,教育和医疗等)。比如建议私有化全部的国家养老金股份(最先在智利由独裁统治推行),是美国新自由主义所怀抱的主要目标之一。

   就中国和俄罗斯的例子来说,在论及“最初”和“原始”时或许更应该把它们与近期的一些事件联系起来。同时,也最好把美国或其它地方为那些资本主义精英们重建阶级力量的举措,看作是正在发生的剥夺性积累。这种积累在新自由主义指导下越来越占主导地位。下面我们只单个地谈谈其中的四个方面:


   1:私有化

   对现有公共财产的公司化、商品化和私有化一直是新自由主义计画的特征。其主要目的是为资本积累打开迄今为止还不准盈利行为进入的新的领地。各种各样的公共财产和设施(水、电信、交通)、社会福利(公房、教育、卫生医疗、养老金)、公共机构(大学、研究室、监狱)甚至战争(正如在伊拉克武装部队身旁活跃着的那些“武器”私人承包商所显示的),都已经在资本主义世界被不同程度地私有化了。通过世界贸易组织内部所谓的知识产权协议,知识产权将遗传物质、物种血浆(seed plasmas)以及各种其它物种或器官的组织方式都作为私人财产,因而可以向大众收取使用租金,而大众的活动本来在这些遗传物质的发展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生物盗窃以及对世界遗传资源储备的掠夺正为少数大制药公司创造利益。全球环境资源(如土地、空气、水)的损耗正在升级,单一的资本密集型的农业生产模式使土地的退化也越来越严重,这一切都是各种形式的自然资源大规模地被商品化的结果。文化、历史和智力、创造性的商品化(通过旅游业)也需要进行大规模地剥夺(在利用和剥夺草根性文化和创造性方面,音乐工业已是臭名昭著)。就像过去一样,国家力量经常被用来强行推进这一切,而不惜对抗大众的意愿。降低旨在保护劳工和环境不受损害的管制的力度和范围,必然使得人们丧失许多权利。在新自由主义的名义下所进行的最惊人的剥夺政策之一,就是把通过多年艰苦的阶级斗争而赢得的公共财产权利(享受国家养老金,社会福利和国家卫生医疗)转回到私人领域。所有这些过程都等于将财富从公共领域和大众手里转移到私人和特权阶级手里。阿兰达蒂 ·洛伊(Arandhuti Roy)在谈到印度的例子时说,“‘私有化’需要将生产性的公共财产从国家那里易手到私人公司。而那些生产财产是由代表人民的国家为人民掌管着……窃取它们,并将它们当股票一样卖给私人公司是以空前的规模进行野蛮剥夺的行径。”4


   2:金融化

   1980年以后开始的强大的金融化浪潮,是投机性和掠夺性的。国际市场上金融交易的日流通总量从1983年的2300亿美元上升到2001年的130000亿美元。2001年4千亿亿美元的年流通量与支持国际贸易和生产所需要的大约800万亿投资流量形成了一个对比。5去管制化使得金融体系变成一个通过投机、掠夺、欺骗和盗窃来进行再分配活动的主要中心。股票促销(stock promotions),庞氏骗局(Ponzi schemes)、因通货膨胀而引起的整体财产(structured asset)的破坏、因合并买进而造成的财产的流失、债务责任(debt incumbency)程度的提高(这使得大众,甚至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众都陷入以劳役来偿债的境地)、公司诈骗、通过操纵信贷和股市而对财产的剥夺(对养老基金的抢劫,以及因股市和公司破产而使它彻底毁灭)——这一切都成了资本主义金融体系的主要特点。对股票价值的强调,是为了通过股票卖买特权(stock options)的方式给资本管理者以报酬,从而使资本所有者的利润与资本管理者的利益结合在一起。正如我们现在了解到的,这导致对股票市场的操纵,在给少数人带来大量财富的同时却损害了绝大多数人。安然公司引人注目的崩溃,象征了剥夺多数人的生计和养老权的一般过程。此外,我们还必须看到,由对冲基金(hedge funds)和为它们而设的其它主要金融资本机构一起制造投机性股票猛跌,是全球范围的剥夺性积累的真正最前锋的潮流,尽管这些行为被设想为会给资本家阶级“分散风险”(spreading risks)带来正面利益。6


   3:危机管理与操纵

   除了作为新自由主义金融操纵主要特征的投机性和欺骗性泡沫之外,还有一个更内在的过程需要将触发“债务循环”(the debt trap)作为剥夺性积累的主要手段。7在全球制造、管理和操纵危机,已经发展为一门人为地将财富从贫穷国家再分配给富裕国家的“精巧艺术”。1979年,沃克尔(Volcker)通过突然提升利率加大了海外收入份额。而借款国家不得不支付债务利息(put to debt-interest payments)。由于被迫破产,像墨西哥这样的国家只好同意进行结构调整。一方面,美国宣称自己在组织“释保”(bail-outs)以维持全球资本积累的稳定和方向正确方面是卓著的领导;另一方面,美国却又在地方危机状况下部署自己的强大金融力量,为掠夺墨西哥经济大开方便之门。这些就是美国财政局/华尔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世界各地做起来最在行的事情。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曾在1990年代将沃尔克的策略运用多次。那些单个国家的债务危机在1960年代并不普遍,而到1980年代和1990年代却频频发生。几乎没有那个发展中国家幸免于此,而在有些地方,如拉丁美洲,这样的危机多到可以称之为“地方病”了。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这样一些债务危机被某些人制造、管理和控制着,用于将整个体系合理化并重新分配财富。怀德和凡得罗索(世界银行顾问——译注)在谈到1997到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最初由以美国资金为主体的对冲基金的操作而引发)时抓住了这一切要害所在:

   “金融危机总是造成权力和所有权的转移,但只转到那些保护自己财产不受损和有权制造信贷的人手中,亚洲的危机也不例外……毫无疑问,西方以及日本的公司是大赢家……大规模的货币贬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推进的金融自由化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支助下的治疗等因素的结合,甚或造成了世界各地在过去50年以来和平时期最大规模的国内财富向海外所有者的转移,相比之下,1980年代在拉丁美洲以及1994年在墨西哥发生的国内财富向美国资本家的转移规模要小得多。这让人想起安德鲁·梅隆(一战后美国财政部长——译注)的一句话:‘在经济萧条期,财富回到它们合法的主人手中’”。8

   可以将此进行类推,存在着人为制造的失业,目的是为了制造大量的低薪的剩余劳动力,为进一步积累提供方便。就这样,有价值的“财产”不能发挥作用因而丧失了自己的价值。他们只能像“休耕”的土地一样潜在地存在,等着资本家所具有的流动性“注入”他们,给他们以“新的生命”。然而危险的是,危机可能会脱离控制,变成全面的危机;另外,制造危机的体系可能会激起对它的反抗。国家干预和国际机构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以自己的方式制造危机和货币贬值,这种方式既允许剥夺性的积累,同时又保证不造成全面的崩溃,不激起民众的反抗。也就是说,由华尔街\\财政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复合体执行的结构调整工程目的在于保障前者(剥夺性积累)顺利进行;同时,买办的新自由主义国家机器(有来自帝国武力的军事援助做靠山)在被人抢劫的国内的工作就是确保后者(民众的反抗或全面的危机)不发生。但是,大众反抗的信号不久就开始出现,先是萨帕塔1994年在墨西哥的起义,不久普遍的不满随着反全球化运动开始涌现,并在西雅图的抗议中获取了经验。


   4:国家再分配

   国家一旦转变成新自由主义的一套机构,就变成了再分配政策的主要代理人,它把社会民主时期曾实行的从上层流向底层的再分配完全颠倒过来。国家首先是通过推行私有化以及对提供“社会工资”(social wage)的国家支出进行削减而做到这一点的。既使当私有化看起来可能给底层带来好处时,从长远来说也可能是不利的。比如,乍看之下,撒彻尔在英国推行的社会住房私有化方案似乎是给底层阶级的一个“礼物”,因为这样可以通过较低的价格将租用权转变为所有权,获得很有价值的财产从而增加他们的财富。可一旦完成了转化 ——比如像在伦敦这样的城市,房产投机就控制了主要的中心地域,最终通过购买或强制手段迫使低收入人群迁到城市的外围,并将以前工人阶级的居住区变成极度贵族化的中心地带。由于在市中心区没有了能买得起的住房,许多人无家可归,那些从事低报酬的服务行业工作的人也不得不乘很长时间的车去上班。墨西哥合作农场的私有化已经成为1990年代制订的新自由主义计画的中心内容,其对于墨西哥农民们的前景来说具有上述类似的效果,它迫使大量农村居民离开土地去城市寻找工作。中国也依照一系列严格步骤将财富授予少数“精英”,也走上了一条损害大众的道路。

   新自由主义国家也通过各种不同的手段来寻求再分配,比如修订税则以有利于投资收益而不是工资收入;提升税则中的累减因素(regressive elements)(如出售税sales taxes);转移政府支出以及完全开放某些领域给付费者(比如高等教育);还有给公司供应大量的津贴并且减免税收等等。现存于美国的联邦、州以及地方各级的公司福利计画只相当于用公众的钱来为公司牟利(直接的如对农工联合企业的补贴,间接的如在军事工业部门所实行的那样),其方式正如美国实行的把降低抵押利率税作为给建造业和高收入家庭的补贴一样。以美国为例,监督和治安的升级以及对群众中反抗者的监禁,预示着强硬的社会控制所扮演的角色更加邪恶了。在发展中国家,对新自由主义以及剥夺性积累的反抗要强烈许多,因而新自由主义国家便很快对反抗运动(现在可以指控其中许多反抗运动为“恐怖主义”以获得美国的军事援助和支持)——比如墨西哥的萨帕塔的反抗或巴西的无土地的农民运动——进行积极镇压,有的几乎成了小规模的战争。9

   洛伊(Roy)报导说,“事实上,养活七亿(原文seven hundred million)人的印度农业经济正被推向死亡边沿,那些收成太好的农民陷入穷困,那些收成太差的农民也一样穷困,没有土地的农业劳动者大量失业,农场还在不断解雇职工,他们一起涌入城市去寻找到工作”10而在中国,如果希望避免农村的混乱和反抗,必需在接下来的十年中通过城市化吸收掉大约5亿人口。他们将在城市里找到什么工作还不清楚,尽管我们看到正在进行的大规模的物质基础设施建设或许可以吸收一部分被原始积累拋出来的剩余劳动力。

   新自由主义的再分配策略多种多样,也很复杂,并经常以意识形态优势为掩饰。但它损害人的尊严,毁坏弱势群体和弱势地区的生活。全球正义运动已经做了许多努力,揭露日益严重的剥夺性积累过程以及其所使用的手段和后果。因而现在的问题是,对这一过程的反抗曾怎样被表达,而今后又怎样更好地把它们表达出来。

1 World Commission on the Social Dimension of Globalization, A Fair Globalization: Creating Opportunities for All (Geneva, International Labor Office, 2004).

2 The trend to increasing social inequality in the U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is examined in Task Force on Inequality and American Democracy, op.cit. The technical reports also contain pertinent comparative information.

3 D.Harvey, The New Imperiali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chapter 4.

4 A.Roy, Power Politics (Cambridge, Mass: South End Press, 2001)

5 P.Dicken, Global Shift: Resahping the Global Economic Map in the 21st Century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4th edition, 2003), chapter 13.

6 The importance of spreading risks through financial derivatives is stressed in Panitch and Gindin, op.cit.

7 Gowan, op cit.

8 R.Wade and F.Veneroso, \"The Asian Crisis: The High Debt Model versus the Wall Street-Treasury-IMF Complex,\" The New Left Review, 228 (1998), 3-23.

9 J.Stedile, \"Brazil's Landless Battalions,\" in T. Mertes (ed.) A Movement of Movements (London: Verso, 2004).

10 Roy, op.ci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1 02:23 , Processed in 0.339306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