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355|回复: 0

[【文史类原创】] 首发 欧洲文明的扩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5 16: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在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之所以以我们现在见到的样子存在着,并不是因为他们原先就这样存在着,而是源于民族国家的扩张。仅仅在四个世纪以前,地球上的各个“文明体系”还以各具特色的方式统治着各自的领地。

三种文明体系

所谓“文明体系”,在1500年前后,大致有以下三种:亚洲的中华文明圈,阿拉伯的伊斯兰世界和欧洲的封建体系。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这三个体系以各自独特的原则和方式存在着,并且有各自的运行方式。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仅仅是文明体系,而非我们现在意义上的“洲”,我们现在一切关于“国家”的概念在那时看来还都是不可想象的。通常而言,我们现在定义“国家”时,有四点是极为关键的,那就是“中央集权政府”、“排他性的领土主权”、“相对稳固的边界”和“正式的国家间外交”。但在1500年或者更早,那些“国家”往往不能同时满足这四个条件,人们关于国家的概念也并非如此。

以中华文明圈为例,中国人很早就有“国家”的概念,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但这个“国家”却往往没有“相对稳定的边界”,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可以描述为以首都为中心的向外扩展的同心圆:在首都附近,人们对于国家的认同感最强,越往外就越弱;这个同心圆体系由内到外的变化是“帝国中心——治权——宗主权——霸权”,到了帝国的边疆地带,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完全依靠政治上的保护国和定期的供奉维系着,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其实是有名无实的。也就是因为这种渐变的关系,相对稳固的边界也是不存在的,帝国强盛时,这个体系就扩张,衰弱时就缩小。鲜明的例子就是中国历史上对西域的控制,在汉唐时期,西域被置于统治之下,但这种统治往往也只有一些机构设置和驻军,绝大多数事务还是由地方势力处理;到了中原衰弱或分裂时,就连这种机构和驻军也维持不下去。至于“正式的国家间外交”也不存在,中华文明圈是依靠“朝贡体系”维系的,“国家”没有平等的关系,而是严密的等级制;换句话说,当时中华文明圈各国家间,并不是相互平等的“无政府状态”,而是一只母鸡与一群小鸡的关系。

中国的例子是为了说明1500年或以前,各文明体系的存在状态与现在迥然不同。各个文明体系间的交往也很少有正式官方的,而是通过不算太频繁的奢侈品贸易相维系,例如丝绸之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贸易的物品在到达目的地之后只有那些富族显贵才能消费得起,对于大多数民众而言,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民族国家及现代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在1500年前后,中华文明圈、伊斯兰世界和欧洲的体系同时并存,实力也差不多,以后会如何发展谁也说不清,但随后,欧洲的封建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族国家(state-nation)开始兴起,资本主义逐渐代替封建主义。较早出现民族国家的是葡萄牙、西班牙、法国和英国等,德国和意大利在当时还仅仅是一群分裂的城市国家与城市联盟。

如果单是民族国家还不足以改变世界历史的进程,关键在于由民族国家产生的现代国家。民族国家仅仅是“民族”与“国家”的结合,通常指17世纪形成的欧洲单民族国家,是一个历史概念;但现代国家则要同时符合“中央集权政府”、“排他性的领土主权”、“相对稳固的边界”和“正式的国家间外交”这四个概念(当代国家对这四点作了修正,不完全等同),是一个政治概念。这些条件使现代国家拥有了一些别的政治体制不具有的优势。比如较集中的中央权力,较为规范的税收、货币和度量衡,因此比城市国家和城市联盟更有利于商业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军事方面,现代国家比城市国家有规模和数量上的优势,同时也比城市联盟更易于协调。因此,这些先发的现代国家成为第一波殖民浪潮的主角,值得一提的是,正是这些海外殖民将主权、边界等概念带到了被殖民的国家,甚至在有些地方,正是这些殖民本身创造了这些被殖民国家。比如印度,在英国殖民者到来以前,南亚次大陆仅存在许多分裂的小邦,小邦之间时而合作时而对抗,正是英国殖民者通过征服这一个个小邦并将其全部纳入统治之下,印度才被统一起来,印度人才渐渐有了印度的观念。这也是英国殖民者能以极少的人数席卷整个印度的原因之一,因为其实并没有一个所谓的印度(但中国的情况就不同了,所以英国只能击败中国而不能殖民中国)。

非洲的情况也和印度类似,部落群被殖民者根据自己的政治观念被建设成国家的模式;为了解决欧洲国家争夺殖民地的纷争和便于管理,欧洲民族国家在非洲划定了势力界线,这些界线是西方殖民者从自己的需要和实力出发根据经度纬度而非自然地理条件划定的(这就是为什么今天非洲中北部国家间的边界都是直线的原因)。这些界线与当地自然形成的传统社会共同体并不重合,由此造成不同民族的杂居或同一民族的分割,当殖民地成为独立的民族国家时,当年遗留的民族纠纷往往引发流血冲突与内战。欧洲人在处理欧洲领土纠纷的时候,原则之一就是民族自决,但如果现在把这个原则运用到非洲问题上,恐怕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加剧分裂和流血冲突。

美洲的情况比较特殊,原先居住在那里的土著人在欧洲人发现新大陆之后的两个世纪里,因为战争和瘟疫,人口减少了80%。移民到美洲的欧洲人在摆脱了原殖民地国家政治统治之后,建立了新的国家和民族。但显然的是,这些国家和民族无论在政治体制还是文化上,都和欧洲国家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我们在看待这以后的历史事件时,把美国与欧洲作为一个整体也未尝不可,如果不谈到美国的孤立主义倾向的话。

现代国家的兴起不仅仅亚非拉国家产生了影响,对同属欧洲的其他国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现代国家兴起以前,北欧是由名为“汉萨同盟”的城市同盟控制着,这个同盟内的众多城市在政治上互不统属,但在经济和外交上通过一系列协定相互支持;但后来汉萨同盟不得不的让位给更具潜力的现代国家,因为这些国家通过集中资源可以拥有更具规模的军事力量。意大利的自治城市国家逐渐被法国和西班牙控制。还有些政治实体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的采用类似于现代国家的制度,比如尼德兰(荷兰)。随着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加入现代国家的行列,一个现代国家体系形成了。这个体系的形成可以以1640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为标志,则订立这个和约的会议上,“主权”、“领土”、“国际法”这些名词第一次正式出现在官方文件中,也成为现代国际关系的起点。

欧洲文明模式的扩张

下面是重点要论述的这个欧洲现代国家体系向全球扩张的过程。

欧洲现代国家开始它的全球扩张时,东方的帝国还处在强盛时期,如奥斯曼帝国、波斯帝国、莫卧儿帝国和中国的明朝。欧洲的现代国家虽然有潜力,但还不足以与这些庞大帝国相抗衡。当时的奥斯曼帝国还占据了埃及、中东的大部分和匈牙利,并且包围了维也纳;中国庞大的舰队才刚刚退出印度洋。欧洲人在亚洲的优势仅限于贸易,他们不过是亚洲人博弈的参与者,而不是支配者。

到了17世纪,俄罗斯控制了整个西伯利亚(在伊凡大帝改革以后,俄罗斯接近于一个现代国家);英国开始侵入印度;法国则是在中南半岛;非洲绝大多数海岸线被欧洲人控制;荷兰人占领台湾……但在这个世纪,欧洲人的主要注意力在于美洲,在亚洲的扩张主要围绕着贸易,通过建立一个个武装的贸易据点,一个略具规模的贸易网络开始出现。

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非洲完全被欧洲殖民者瓜分,直到二战后的反殖民浪潮过后,失去了上千万人口的非洲才从殖民中挣脱出来,但这时无论是国界线、政治体制、语言文字还是生活习惯,都被深深地刻上了欧洲文明的印记,并且不可逆转的卷入了全球化的浪潮。但尽管从道义上讲,包括黑奴贸易在内的一系列不人道行为给非洲的发展带来了副作用,但如果没有将近四百年的殖民,非洲恐怕还停留在原始氏族社会。
亚洲和中东在这一点上类似于非洲,但殖民的程度要轻一些。这主要归结于中华文明圈和伊斯兰宗教体系几千年来的影响。深厚的文化积淀在一定程度上中和了欧洲文化上的入侵。

总之,到了20世纪初,现代国家成了整个世界体系的主导者,整个世界由现代国家、殖民地和少数残存的古典帝国构成。在这个过程中,非现代国家为了生存,不得不迫使自己向欧洲的现代国家转变,“欧洲国家向第三世界传播了他们的组织、技术和民族主义。在亚洲、非洲和中东,一个接一个的国家被欧洲人征服并很快接受了他们的方式,那些没有被征服的,进行了充分的现代化来阻挡欧洲人。”失败的国家在被殖民统治的过程中完成了现代化的进程(如印度);暂时胜利的国家要么及时踏上“学习强者以自强”的道路,要么等着在下一场这样的战争中必败无疑(如土耳其和中国)。可以说,就全球的大时间尺度的历史来看,“发展”是唯一的真理,这个发展如果不是由本国积极主动地引导,就必然有强国来控制,这种控制可以表现为商业控制也可以表现为殖民。只要有利于国家向文明的更高级别前进的事件,就必然会发生,无论这些事情从道义上讲多么令人不齿。

从强迫到自觉

17、18世纪时,欧洲文明的扩张过程更多的带有武力逼迫的成分,殖民地国家在被强制纳入世界体系的过程中也失去了政治上的独立自主。但是到了20世纪,源自欧洲的现代国家体制已经成为大多数民族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议会”、“总统”、“法院”和“选举”等等成为一个新国家政治构成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往往也是影响政权合法性和民众支持度的因素之一。但这时,这种文明模式不再是强加的,而是主动诉求的。奇怪的是,这种对欧洲现代国家模式的诉求却是伴随着反殖民反封建的民族解放运动而进行的。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土耳其原来是奥斯曼帝国的中心部分,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后,被迫与英法签订丧权辱国的和约,激起了由凯末尔领导的民族解放运动,最终推翻了土耳其苏丹的统治和英法的压迫,成立了土耳其共和国,随后的改革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各个领域:

废除原奥斯曼王朝的行政体系——哈里发制度,废除宗教审判制度,实行政教分离,制定现代法律体系,按照西方式的议会民主制度改造国家政治体制。

支持和保护民族资本,推动民族资本的发展,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王朝的十一税,发展商品化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经济。

废除宗教学校,开设世俗学校,摒弃宗教陋规,提倡现代生活方式。
……

意在反对西方列强压迫的革命,其最后的目标却是建立效仿西方体制的政治制度,全面西化,可见欧洲文明模式的深远影响(这样的改革不禁令人联想起中国的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真正的民族解放运动浪潮发生在二战以后,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毁了德日意法西斯,也重创了英法,西欧那些殖民地宗主国实力大为削弱,无力维持庞大的海外殖民体系,形成了许多政治上的真空地带;同时战争也增强了那些国家的民族意识,于是战后蓬勃发展的民族解放运动和民族独立浪潮与现代化全球化浪潮相呼应,改画了世界政治地图,构建了全球现代文明。民族解放和独立运动的过程也是欧洲文明模式在全球被融合与认同的过程。从1945年到1975年间,亚非拉有一百多个民族国家获得独立。世界似乎重又回到了400多年前,欧洲文明的殖民地体系寿终正寝,但将欧洲文明扩张到了世界的几乎每一个角落,留下了高度一致的文明画卷。

结语

可以说,人类最近四五百年的历史就是欧洲文明扩展到全球的历史,而其他大陆原有文明也必然会对这种扩展有所抵制,这种抵制通常具有道义上的正当性,无论是在19世纪抵抗侵略的斗争还是20世纪民族主义运动,但到了21世纪,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成为了现代国家,四百年前多元化的政治体系现在变得极为统一,国家间的外交形式、政治构成甚至生活方式都越来越趋于一致,而这一切毫无例外是欧洲文明的翻版。这是欧洲文明扩张和两次世界大战的成果,虽说建立在战争的基础上,但如果没有对规则大体一致的认同,那么全球化就是空中楼阁。

我一直认为,这种欧洲文明的扩张过程如今依然继续着,当然已经告别了当初通过殖民的野蛮方式,代之以文化和贸易领域的渗透。如今我们说的“与世界接轨”其实就是主动接纳欧洲文明的方式,只是我们把它视为进步和文明的象征,而同于当初义和团那样狭隘的民族主义认识。这种文化和贸易领域的优势和制定规则、确定理念的实力,就是国际关系中的“软实力”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29 03:20 , Processed in 0.357345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