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009|回复: 2

[【文史类】] 個人見解:两次世界大战的肇因(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6 10:03: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两次世界大战的肇因   

一、前言
   二十世纪前半叶,短短四十年间,人类历史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不仅带来严重的破坏与创伤,也深刻的改变了战后强权势力的发展与各种思潮的产生。对此重大历史事件,吾人有必要从背景去探讨原因何在?如:工业革命后,十九世纪产生了无数的新工业,如电器工业、军火工业、化学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橡胶工业、钢铁工业等。一片经济荣景让西方充满乐观精神,人们怀抱「进步史观」,普遍相信人类社会「明天会更好」,可是为什么进入二十世纪初,随着两次巴尔干战争(1912及1913)的危机,在「赛拉耶佛事件」之后,欧洲大部分国家竟卷入战争漩涡,而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再者,欧战结束后,人类鉴于战争之残酷,遂组织国际联盟以保障各国安全与和平,并召开华盛顿会议(1921)、签订「非战公约」(1926)、进行裁军运动(1932)等,和平之声响彻云霄,可是未及二十载,战火复燃!人类为什么不记取惨痛的教训,让浩劫再临?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我们试着从四个问题来了解战争发生的原因。 (一)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欧洲经济发展大势。 (二)列强在巴尔干半岛的冲突。 (三)俾斯麦去职后,德国的外交政策。 (四)赛城暗杀事件。分别论述如下:
(一)  十九世纪中叶,受到产业革命的影响,欧洲国家为了维持世界生产上的领袖地位,利用其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将世界划分为制造品生产者(欧洲本身)和原料供应者(欧洲以外)两个地区。欧洲人认为自己有权充当世界工业领袖,一旦有必要,他们就会藉武力宣告自己的地位。世界各国在强烈的工业竞争下形成重大对抗:
1.  保护关税与国际竞争:在资本家的压力下,欧洲各国政府实施保护关税政策,以保护本国工业成长;各国又致力加强向外输出,为争夺海外市场而产生重大磨擦,使国际间经济竞争加剧。
2.  新帝国主义的兴起:工业革命的急剧发展,使欧洲各国产生了下列四项新的需要—需要大量的廉价原料、需要庞大的销售市场、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工、需要为大量过剩资金寻求投资市场。为解决上述需要,最佳途径为建立海外殖民地,欧洲列强因而展开疯狂的殖民地争夺战。
3.  重工业与军备竞赛:在新工业的发展下,各国为求自卫或扩张,乃借着本国工业基础,大事进行军工生产,以求超越他国或平衡他国的军事力量,因而激化欧洲列强的军备竞赛,形成更紧张的态势。
4.  大企业对国家外交政策的影响:工业资本的大量累积,形成庞大的工业企业,这些大企业家政策要求限制进口,以保障本国工业;亦要求政府协助争夺市场,以推动出口,因而经济考量使成为政府外交策略的重要部分。
   总之,在工业革命发展下,经济问题有助于竞争性的帝国主义兴起,而帝国主义的竞争又使世人的不安全感与恐慌感增加,并迫使各国必须保障其本身利益,凡此种种均为世界大战埋下爆发的种子。

   (二)1878年,分赃的柏林会议使奥国取得居民大部分是斯拉夫人的波士尼亚(Bosnia)与赫赛哥维那(Herzegovina),使得奥国与塞尔维亚交恶,两国的关系由于巴尔干战争更加恶化。1912年及1913年爆发的两次巴尔干战争中,塞尔维亚均大有斩获,人口及领土倍增,建立「大塞尔维亚」的野心更趋增强,其下一步扩展的对象为奥匈帝国境内的斯拉夫民族地区,仇奥反奥的情绪高涨,伏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祸根。

   (三)德国在1890年~1914年间的外交政策,使欧洲各强国的关系发生变化,对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有重大关联。德皇威廉二世于1888年即位,1890年迫俾斯麦去职,他力主对外扩张,因而改变了德国的外交关系:
1.  拒绝德俄再保条约的续订,使俄国深感孤立而与久陷孤立苦境的法国靠拢,进而签订「法俄协约」,成为后来三国协约的重要基础。
2.  威廉二世决心要赶上帝国主义的行列,高唱「世界政策」,积极在亚非地区扩展殖民地势力,而与英国、法国不断发生冲突。
3.  为达称霸世界目的,执行「大海军主义」,威胁英国「海上霸主」的地位,形成两国间激烈的军备(造舰)竞赛。
4.  威廉二世支持德国财团再近东修筑铁路(自君士坦丁堡至安卡拉),伸张其经济、政治势力,造成俄英德之间另一严重冲突,同时俄国对德国的扩张亦深感不安。
5.  威廉二世亲政以后,即与奥国密切合作,向近东各地积极伸张势力,巴尔干半岛就成为「大斯拉夫主义」和「大日耳曼主义」激烈斗争的场所,伏下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四)赛拉耶佛暗杀事件:1914年奥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在波士尼亚首府赛拉耶佛被一塞尔维亚青年所暗杀,奥国在德皇威廉二世无条件的支持下,对塞国提出惩罚性的最后通牒;而俄国则决定支持塞国不接受奥国的条件,并随之下全国总动员令,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情况下,「三国协约」、「三国同盟」两大军事壁垒随之卷入战争漩涡,世界大战于焉爆发。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8年底落幕,战间期未及二十年,战火首先在亚洲日军侵华揭开序幕,继在欧洲德国闪电攻击波兰而爆发,究其背景,可从远因、近因探讨。

(一)  远因:
1.  凡尔赛条约种下祸根:巴黎和会对战败之德国,除缩减其军备外,亦需割地赔款。然而战后德国无力赔偿,德人在失业、通货膨胀、外交屈辱的困境中,民族心理转趋极端,给予纳粹兴起之机会,鼓吹对外侵略之思想。
2.  国际联盟的无能:战后成立的国联,先天不足后天不良,先是美国未参加国联,加上英法的把持,又缺乏维持和平的武力,无法执行维持国际间和平与安全的责任。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36年义大利兼并阿比西尼亚,都未能有效制裁,因而助长了侵略的气焰。
3.  独裁政权鼓吹侵略:当1929年经济大恐慌来临,德、义、日欲以对外扩张以解决经济危机,于是德国喊出「大炮重于奶油」,于1933年悍然退出日内瓦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而且在1935年宣布废除凡尔赛条约中限制军备的条款,积极从事军备重整的工作。日本在1935年也宣布废止五国海军条约。在独裁国积极扩军下,促使各国重新投入疯狂的军备竞赛,战争危机遂日趋严重。
4.  轴心国侵略阵线的形成:1936年德、义首先建立「罗马、柏林轴心」,继而德、义、日三国签订「防共协定」,图谋宰割欧亚,梦想建立世界霸权。
5.  英、法的姑息外交政策:姑息的高峰见于1938年「慕尼黑协定」,英、法为求和平,竟逼迫捷克将日耳曼人较多的边境地区割让给德国,使希特勒的野心从此肆无忌惮,无所顾忌。
(二)  近因:
1.  德苏互不侵犯条约:1939年签订,德苏双方保证十年内互不侵犯,遂使希特勒无东顾之忧,放胆侵略波兰。
2.  德侵波兰:英、法两国在德国进占捷克后,始知绥靖政策的失计,乃向波兰保证,如果波兰遭受侵略,英、法将以武力支持波兰作战。在德苏同盟订立后,希特勒闪电攻击波兰,英、法遵守对波兰的诺言,分别向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欧洲战火从此点燃。

参考书目:
1.<世界始近代篇> 卡耳登海士、汤姆蒙 合着 世界书局译本
2.<世界通史>下册 高亚伟着 文太印刷公司印行
3.<西洋现代史>下册 李迈先着 三民书局印行
4.<西洋现代史> Roland N. Stromberg着 王曾才译 正中书局印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8 17:3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价值。收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17 20: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苏联名为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其实干的不过是帝国主义的恶行,所以看一个主义不能光看说的,关键要看其做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31 07:34 , Processed in 0.415978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