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649|回复: 6

[【政法哲学类原创】] 个体性和主体性:冲突还是和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1 22:46: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知道,在古代整体作为客体占据了主体的地位,单个的个人却没有意识到自身的主体性,因而人作为受造物而服从作为主体方式存在的客体,个人在整体系统中处于一种依附地位。正是个人依附全体,单个的人依附主体式的客体,因而整体得以产生。当理性从天国降临人间,人获得了理性,取代造物主而成为主体的时候,落实到具体存在着的个人身上,每一个人都成为理性主体,从而每一人都具有主体的特征:独立性,自足性,创造性,从而个体才获得自由伸展的条件,个人生命的独特性才在其自由伸展中显示出来.我们知道,不仅仅只有理性才使个人具备成为主体的条件,因为按照“主体”的定义,按照康德对理性所做的保留,应该不汉仅只有理性才能使人成为主体。所以叔本华提出了似乎比理性更能体现人的主体性的非理性,尼采则踏着叔本华的足迹使人的个体性随着非理性酒精神的狂热而显得卓尔不群。这显示了主体性带来的个体性的高扬。

   但是,这种理性主体,使个人获得独立性、自足性,不再依附全体.个人不再依附外在于他的世界,似乎喻示了整体解体的必然性.因为个人作为主体存在的时候,不再象造物主作为主体那样,虽然创造万物,为万物的中心,但它却让万物如其本然地自在存在,而不加以干涉.而人作为主体则无法避免他对外界有所行动,有所干预,因为人的肉体的现实存在决定了人必须对他人他物即他周围的现实世界有所作为。人的主体性力量越强大,他对周围世界的行动就会不断扩大、加强、深入,显示出人几乎无所不能的崇高力量,但个人过度发挥自己的个体性存在的自由时,霸权式的个人主义将造成人与人之间、人与外界自然之间的尖锐矛盾,严重的分裂对立。个人凭借自己的能力相互斗争,显示出弱肉强食的竞争局面,启蒙理性所倡导的“自由、平等”由于敌对的竞争而不断被消解,一个人的个体性的充分实现是以牺牲他人他物的个体性实现为代价的。阶级压迫、民族压迫、性别歧视、种族歧视等等就是人类敌对性竞争行为的结果.而人对自然的掠夺、统治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严重对立而加剧,使整个自然的生态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一切都逸出了人的控制能力,因此崇高的人类世界转向了一种丑的,荒诞的世界,人性显示的不再是气吞山河的崇高之美,而是一种贪婪狰狞的丑陋,庸俗和荒诞。而这种结果反过来影响着人类对自身的自信力,人类精神开始丧失它的蓬勃性,开始了一种沉默,忧伤的流浪之旅程。

   一方面,主体性的高扬带来了世界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另一方面又促使了个体性的消解。这种对个体性的消解有几种方式:

   一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个体与个体之间外在的压迫性,一个人的个体性自由伸展要牺牲他人的个体性,他物的自足存在,因而不是每一个人的个体存在都能得到充分尊重的。这是一种最明显的利己王义性质的个体性。

   二是由于科学理性自身性质造成的对个体性的消解。由于科学理性强调一种系统性、层级性、确定性、可认识可把握性。科学理性一方面把万物视为一种外在的抽象的规律性,把活生生的万物视为一种呆板僵硬的确定性存在,从而使之成为人人都可以学而习得的东西,而人人都可以遵循理性科学去习得它所确定的东西。这就是尼采最反感的没有显示出人与人之间不同的生命特质,把人同一化,显不出特殊性。尼采强调的是精英主义.但尼采的精英主义高扬个体性则转到了第一种对个体性的消解方式之中。尼采超人哲学与法西斯大屠杀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人所共知,我们不能不说这同样是对个体性原则的消解.另一方面,科学理性本身的系统性、层级性,使个人只能成为系统之中的某一角色,处于层级之中的某一角落,人的个体受到整个系统的控制,人的个
体性只能是某种断片。

   我们可以消楚地看到,主体性与个体性之间是相当矛盾的关系,主体性带来了个人的觉醒,当个人不具有主体性意识的时候,他对自身的个体存在也就无法意识到;而当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伸展自己的自由存在的时候,他的个人存在的价值反而有可能无法实现。特别是科学技术早己逸出了人的控制能力,所以人性价值被科学的、商业的、消费的世界所解构。所以,要坚持、维护人的个体性存在,仿佛只有反对主体性、反对理性这样一条出路。后现代的种种思潮无非就是对个体性的极端维护。后现代理论对个体性的维护就是通过对主体性、理性的铲除而实现的。如此说来。主体性与个体性是可以互相分离的了,那么后现代理论对非主体性的个体性内涵有什么规定呢?真正能够保证每一人都能实现他的个体性之自由伸展吗?

   后现代理论就是把主体性等同于理性,又把理性只等同于认知理性,这种认知理性又是一种先在给予的东西,人因为这种先在给予性而得以认识世界,把握世界。后现代理论一般指责理性主体性压抑了差异性、个性、特殊性。例如一名医生,用他所学的一套知识去对付各种各样的病人,从而抹平了病人与病人之间的差别、特殊性。后现代理论可以说是一个反对理性、主体性的种种哲学、美学流派的一个总的称呼。虽然都是反对理性、主体性,但是反对_的方法方式不同,对个体性内涵的确定也不相同。下面着重讨论几个较有代表性的后现代理论家的反主体性的方式及其对个体性内涵的确定,以窥一斑而见全豹。

   海德格尔作为后现代理论的鼻祖,他用现象学方式解构理性、主体性,人不再成为一个具有本质性的人,而是与他人他物共在的一个因缘整体性的人。如果我们以为这是海德格尔对主体性、理性所造成的人的竞争性斗争造成的分裂对立恶果的克服,那就错了.因为海德格尔并没有认为现象学生存论,即铲除了主体性的没有了中心的世界就不会产生主体性、理性在现实中造下的恶果,海德格尔反而把现实的一切都嵌入现象学的生存论中,并没有给予人类以解放的希望。但海德格尔是不甘心“沉沦”的,对个体性的维护是他最终的使命。虽然主体已经消逝,但他的对个体性的强调依然是能够独具一格的独一无二的特性。这看起来与主体性所带来的个体性特征并无多么显著的区别。

  所以陈嘉映说:“《存在与时间》里的独立性和个体化,弹的还是西方近代思想的旋律……”伊格尔顿评论道:“与此同时,此在作为一种真正的自我现实化的形式孕育着其自身的独特的可能性,因而就其内涵而言,它不只是旧式浪漫主义主体的一个回声……”,无论说的是“西方近代思想的旋律”,还是“浪漫主义主体”,都是西方近代主客二分原则的主体至上性、个体性中心主义。海德格尔的与他人、他物共在的“此在”与他所要求的个体性是相矛盾的,因为独一无二的个体性必须摆脱  “沉沦”,也就是摆脱他人、他物的共在,是对一种不可通约的个体性的追求,相比近代西方的个体性而言更具有绝对性,海德格尔与纳粹的关系说明了他与尼采对个体性的追求一样,对本真的个体性的追求以个体性的解构为其前提。从海德格尔理论来看,他的个体性内涵并没有因为主体性的铲除而有所改变,有所软化。

   福柯用系谱学的方式解构理性、主体性等话语的权威性。指出它们并不是意义之源,不是创造所从出发的发源地。启蒙理性带来的个体性被福柯分解为一种功能的集合,个体从来不曾就其本身得到自由,理性从不是先天就具有至高无上的优越性的。福柯《疯颠与文明》中描述了理性对疯颠的排斥过程。正是通过这种排斥,理性才得以确立它的优位原则。主体、理性经过福柯系谱学的解构虽然成了一种虚构物,丧失了“我思”的确定性与权威性,但是福柯也从来没有认为个体就是一系列的漂浮的幽灵,相反,他在晚期发展出了一种“自我技术”,即认为个体仍然具有一种能够自我认同,控制自身躯体和欲望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理应是一些作为主体才具有的能力。他所主张的个体性内涵不能完全抛弃理性、主体性,只是比传统所言及的个体性更多一些克制罢了。

   利奥塔反对任何理性、主体性,指出科学知识只是与权力相勾结才取得了合法地位。他崇尚尼采式的残酷的欲望土义、能量、强度的生命力,强调差异性、多元公已。但他并不具有能够保证这些差异的理论支持。如果个体就如他所言只是处于一些交往的节点上,个体就是一个虚空的漂浮物,根本没有力量去保证多元公正性。

   就一般而言,后现代理论都认为个体性具有不可通约性、绝对性,因此对绝对个体性的追求就是后现代理论的衷曲,唯有绝对性才显出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特殊性。但问题总是在于,不可通约性总说明了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界限或者说差距、鸿沟所在,是什么使个体拥有界限呢?“我们一直在把自己的身体和其他人的身体客观化(即外化,如凸现个人能力、技巧表明我们不同。引者注)来作为我们存在的一个必要方面,而后现代主义与其说是和马克思一样,还不如说是和黑格尔一样,十分错误地认为,所有客观化都相当于异化,大量令人讨厌的客观化一定会断续下去,但是人体的确是物质这仍然是事实,如果它们不是物质客体,那么也不可能有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问题,人体是一个客体绝不是它最显著的特点,但是它是人体能够取得任何更人创造性的条件。”如果任何客观化都可能喻示着主体的存在,主体又是那样令人厌烦地横行霸道,所以避免客观化足应该的。但这样一来,个体便成为一种虚无飘缈的东西,那么用什么来体会它那不受拘束、不受压迫的个体性实现的自由呢?如果客观化是无法避免的,那么无法避免现实存在的个体与个体发生联系,而完全不可通约的个体之间如何能避免产生相互压制的联系?如何能够得到证明,说是完全没有可通约性就能使每一个体拥有自为的自由的个体性?完全异质性的游戏是由于流动体的盲目性还是自决性?如果是盲目的,则异质性绝不是自由的,其个体性就不是它自由的展示;如果是自决的,则喻示着主体的存在。所以后现代理论通过排除主体性,理性来消除其所产生的弊端而又保留其个体化思想,这种简约化的粗暴是不可能行得通的。海德格尔、福柯、利奥塔、德勒兹与加塔利等的理论中的矛盾无不说明了这一点。离开了主体性的个体性是可疑的,因为“接踵而来的被解构的自我还得证明,这个无身分的自我既能改造也能破坏,然而迄今为止均为不详之兆。我们不能领会无主体性,无身份的个体性并不能责怪我们的想象力太贫乏,委实个体性不能离开主体而单独存在。

   我们知道,主体性使人觉醒,使个人的价值得到尊重,每个人在理论上都理应是独立的自足的个人,然而主体性的过度高扬使个人唯“我”独尊,任意地伸展自己个人的作为主体的自由使个体与个体之间产生深刻的矛盾,人形成一种敌对的竞生现象,严重加剧人对自然的破坏程度,反而使个体失去了其自由的个体性。后现代理论力图克服这种主体性的弊端,但无奈欲摆脱主体而不能,其对个体性的狂热追求只是一厢情愿,也是难以实现的。因为后现代理论对主体的铲除也意味着铲除了客体,所以后现代理论较少涉及到物质性存在的问题。人类的现实生存必须进行物质生产及各种经济活动,因而后现代的流动的、差异性的个体性没有坚实的保障力量。个体性的实现绝不可能脱离人与世界的关系而作虚幻追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1 23:0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是什么的干活,理论深奥得很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 23: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不务正业的人

主业是经济学,喜欢的是历史、哲学,陶醉于唐宋文学。术业无专攻,以圣人云:君子不器。

喜欢精品学术,反感各种论文和职称学术垃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1 23:28:19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经济学好像没职称要求吧,怪不得有时间不务正业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1 23:3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反感各种论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 23:4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刚才忘了感谢一楼的兄弟。我想我发的帖子出了您和两位斑竹外,恐怕没有人看了。不过正像


老子云:“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其实,以前看到这样的东西,我也是看不下去。后来,我渐渐学会怎么看这些貌似高深的东西了。下面是一点体会 ,与论坛的各位兄弟分享。请各位高手出来助阵,相信你们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看晦涩的文章,
第一、要看作者想说什么(what)。
第二、作者是怎么说的。掌握作者的思路。(how)

第三、看看作者用了什么术语。明白或者说了解他使用的专业术语。

其实,习惯之后,就很容易理解了,而且有时收获还不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 23:58: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四楼:是反对论文学术和职称学术,喜欢逍遥学术和体验学术。



我们还做不到。~~~  毕竟,时下作为一种“特殊”脑力劳动的学术,还是一种谋生手段。还没有成为正常人的第一需要嘛,毕竟,不如上网轻松有趣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18 01:36 , Processed in 0.311683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