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8222|回复: 45

[【文史类原创】] 所謂「不古不今之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15 22:2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曾在〈学术批评网〉上看过莫砺锋先生〈密旨深衷皆肺腑  长书短简俱文章──读《闲堂书简》〉一文(http://www.acriticism.com/article.asp?Newsid=5049&type=1004),里面介绍了当时即将出版的程千帆先生书信集的价值,读来甚感有趣。如程先生曾在给学生的信中谈到:

「陈先生说『寅恪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汪荣祖竟然认为这是指他专攻中古史,即魏晋六朝、隋唐五代。这不但与事实不合,也完全不解陈先生的微旨。『不今不古』这句话是出在《太玄经》,另外有句话同它相配的是『童牛角马』,意思是自我嘲讽,觉得自己的学问既不完全符合中国的传统,也不是完全跟着现代学术走,而是斟酌古今,自成一家。表面上是自嘲,其实是自负。根据他平生的实践,确实也做到了这一点,即不古不今,亦古亦今,贯通中西,继往开来。」(〈致张三夕之二十七〉,《闲堂书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在早年〈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一文中,陈寅恪先生曾说到:「寅恪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曾湘乡(国藩)张南皮(之洞)之间。」后二句指陈先生的文化立场,即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说,较无争议;而前一句,汪荣祖《史家陈寅恪评传》则分四章,以「佛教史考证」、「唐史研究」、「诗史互证」、「六朝史论」为陈先生「不古不今之学」的范围。自己往常也是如此理解的,因为就字面上看也顺理成章。但看了程先生的批评后,我觉得程先生的解释是可信的。他指出「不今不古」句出自汉人扬雄《太玄经‧更》:「童牛角马,不今不古。」陈先生套用此语,乃是说明自己之学乃「斟酌古今,自成一家」,虽出之诙谐自嘲,其实私心颇为自负。读了程先生的解释,顿感学养湛深的大家,即便是平常之语,亦有可能蕴含深意于其中。只不过,令人好奇的是,当陈先生此语初出时,时人是否皆能如程先生般,得其微意而相悦以解,不必如其后学者,辗转于猜谜索隐之途?记得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一书中曾引及陈先生1957年给刘铭恕书信语云:

「弟近来从事著述,然已捐弃故技,用新方法,新材料,为一游戏试验。固不同于乾嘉考据之旧规,亦更非太史公冲虚真人之新说。」

陆氏对最后一语并未解释,余英时先生则特别留意,并针对此语加以解碼。他认为太史公是司「马」迁,冲虚真人则是「列」御寇,陈先生此处之意,其实是说明自己研究历史,决不套用「马列主义」的新说,衡以当时的历史形势,余先生称许曰:「此陈寅恪之所以成其为陈寅恪也。」我想,我们似乎也可以套用这句话说:「此程千帆之所以成其为程千帆也。」「此余英时之所以成其为余英时也。」因为在传统学术文化逐渐式微的今日,「解人」愈来愈不可得了。
[原创首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5 23:55:43 | 显示全部楼层
解人不要求严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6 03:3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嚴密」,不太明白版主的意思,不知是否能撥冗加以伸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6 20: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楼yngwie2006-12-16 03:33发表的“”:
「嚴密」,不太明白版主的意思,不知是否能撥冗加以伸說?    


解题必须环环相扣,解人则完全是以点概全,错了也不能短期内暴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7 12:34:16 | 显示全部楼层
何妨一石三鸟,何必一语双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7 13: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認為程先生的話是陳寅恪先生原話的本意,正不正確,可以討論。不過,版主和學士的意思,和我這裡想探求的稍有不同。古人云:「詩無達詁」,我這裡想追求的正是陳先生原語的「達詁」。至於汪榮祖先生的解釋,則把成當一種引伸的解釋,當然,汪先生也許並不如此想,也不認同。引伸的解釋雖和原意不同,也並非不能存在,如學士所云「一石三鳥」,讀者可各取所需。但這已是另一問題了!我是這麼想的。請指正!

当时正在请假期间不能及时给兄评分请兄多多包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7 18:5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更进一解:
陈先生自云“平生不敢读三代两汉之书”,是谓“不古”;
“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是谓“不今”。

或者:
“不古不今”在这里属于复词偏指,重在“不今”。故下文引申,曰“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


[转贴]
《载物集——周一良先生的学术与人生》
汪荣祖:长使书生泪满襟
1988年广州中山大学召开陈寅恪国际学术研讨会,我应邀参加,使我与周(一良)先生有重晤的机会。周先生在研讨会上发表了内容丰富的主题演讲,记得他特别对陈先生自谓"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提出很细致的看法。陈寅恪能运用一二十种外语,熟悉西方文化,怎么可能思想局限于咸丰、同治时代,议论与曾国藩、张之洞相似呢?的确是令人困惑的问题。我在写陈传时,觉得陈寅恪的思想固然与革命相左,但绝非保守,实承袭了其父、祖的变法维新思想,乃于陈传的第二章"思想在同光之间"述之。一良先生于讲演中,很客气地说我的说法是合乎实际的;但是他的精细以及朴学的素养,决不能放过为什么陈先生自己明明说是"咸丰同治之世"。周先生指出,曾国藩卒于咸丰十一年,正与下一句议论近似的湘乡相对应。换言之,陈寅恪自称其思想与议论不出乎咸丰时代的曾国藩以及同治时代的张之洞。周先生谦称"这仅是毫无根据的臆测,有待进一步的探讨",而我当时听后就觉得很有道理,并启发我进一步想问题。民国以后,曾国藩与张之洞固然都成了过时的保守人物,然而在咸同之世却走在时代的前头,代表温和而讲实效的改革派。陈寅恪的祖父陈宝箴,父亲陈三立在同光时代都主张变法维新,但与康梁一派实同中有异,并不赞同康梁较为理想而急进的做法,且认为戊戌变法如由李鸿章、张之洞主导,成功的机会要大得多,所以他们的思想与议论实属咸同以来的温和而讲实效的改革派。陈寅恪于民国成立后二十余年,目睹辛亥革命后之乱象,内乱外患更甚于前,思想与议论倾向温和而讲实效的改革,也就不足为奇。后来我写了一本《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焘与道咸同光时代》,其中说到在咸同时代郭嵩焘与陈宝箴父子关系密切,思想议论极为相契。周先生看到我的书之后,于1994年2月28日回信中说,"读尊著后益信陈寅老标出咸同之世为有用意,盖自别于南海也"。这是很有深度的看法。


作者何必然,读者何必不然?!
待要深究,恐已至牛角尖尖矣~~


当时正在请假期间不能及时给兄评分请兄多多包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4 09:53:30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诸位高论,忽然想起不久前在《读者》上看到过的一篇散文,道理是相仿的,贴出来大家看看:


老来多健忘(叶倾城)
  在他出世的时候,祖父当然已经老了,他生命中的祖父,不过是一个喜欢打麻将、练太极、浇花钓鱼、爱提当年勇的普通老人。而他也从来没有想过,会在18岁的一个夏夜,与祖父的少年时光劈面相遇。
   那晚,是一位亲戚来告诉,祖父的一位表妹去世了.在所有人还没有来得及反应之前,祖父已经霍然站起:“死了?怎么会?怎么会?”蓦然觉得了自己的失态,旋身回房。家人尽皆偷笑。
   于是那夜,他便知道了,祖父与表妹青梅竹马的童年,情窦初开的年少,带着表妹私奔6个月的石破天惊。到最后,他们还是被找回,表妹被远嫁。而这些,都已经是60年前的事了.来人是请祖父参加葬礼的。第二天早上,父亲想去和祖父商量的时候,祖父却已经练太极去了,房门洞开,桌上薄薄一张纸,上面墨色淡淡的5个字:“老来多健忘。”
   既然祖父已经淡忘,那又何必帮他想起,父亲便回绝了来人,从此家中不提此事。祖父过世的时候他已上大学,主修中文,大二时在图书馆里看白居易全集,正看得意兴索然。突然,仿佛惊雷般的一瞬,他看到了祖父当年写下的那句诗,而那句诗的全貌是:“老来多健忘,惟不忘相思。”
   他僵在当地:竟然会是如此。原来祖父一直记得,60岁的烟尘岁月抵不过初恋女子的一抹笑容,让祖父在余生的每一寸光阴里深深铭记。而爱情究竟是什么,竟让80岁的老人仍然在刹那间动容,忘了时光的远走,只以为是红颜弹指老?
   应该是身为人父和家长的尊严让祖父不能明白表达自己的心意吧?当祖父写下那句诗的时候,他会是多么地希望他的儿孙能够读懂,今日,他终于懂得,可是一切都已经太晚了。
   他只能,在心中一遍遍念着:“老来多健忘,惟不忘相思。”好象是念给天上的祖父听。



老来多健忘 (白居易)
历想为官日,无如刺史时。欢娱接宾客,饱暖及妻儿。
自到东都后,安闲更得宜。分司胜刺史,致仕胜分司。
何况园林下,欣然得朗之。仰名同旧识,为乐即新知。
有雪先相访,无花不作期。斗醲干酿酒,夸妙细吟诗。
里巷千来往,都门五别离。岐分两回首,书到一开眉。
叶落槐亭院,冰生竹阁池。雀罗谁问讯,鹤氅罢追随。
身与心俱病,容将力共衰。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当时正在请假期间不能及时给兄评分请兄多多包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4 12:31:11 | 显示全部楼层
謝謝swb學士,我很喜歡這個故事,也很喜歡「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詩句,咀嚼之下,令人魂銷!若我對您轉引這篇故事的理解無誤的話,汪榮祖先生才算故事中的孫子,只是,也許他不這麼想。而我寫這篇小札記,則只是想為自己找個答案,求心安而已。但似有點焚琴煮鶴的味道。謝謝您轉引這篇故事,我喜歡!呵呵。

swb兄上贴虽为转引但恰到好处,因而给分也~~
希望大家能在交流中各取所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ieshu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7-1-5 00:2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倒觉得,我们不应该首先假定汪荣祖先生不知道甚至不懂《太玄经》的这两句话。别的且不论,就在陈先生的其他著作中,这两句话也都出现过。汪先生这么解陈先生的话,我也觉得有点怪。但是,他这么做,应该是有原因的。而且,像这种一两句话式的论断,有时就像诗词中的名句难句一样,恐怕永无定诂,别人的解说,也只能是一解而已。

希望兄多多参与讨论~~鼓励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5 09: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aishu先生之意我持赞同态度。
汪荣祖治陈寅恪也是颇有成就,不能轻易废之。程千帆是大家,这也没有问题。但是我们应该注意程是在私下通信时这么说的,这样保不齐会有一时之感。未加细忖也不是没有可能。今天我们应该把这两种意见兼收并蓄,成为陈先生这段话的两种解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5 09:49:46 | 显示全部楼层
若是兼收并蓄、永无定诂,岂非容易之至,只要自圆其说,随便皆可一解。俺亦可戏言之。
不古不今乃是前人评文常论,多以此称独成一格之文,岂可不知。昔日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论西河文集,评毛奇龄之文曰:“纵横博辨,傲睨一世,与其经说相表里,不古不今,自成一格”(又如李观等人)。如此再结合寅老审查报告上句之言“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統,有所創獲者,必須一方面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面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此二種相反而適相成之態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舊途徑,而二千年吾民族與他民族思想接觸史之所詔示者也”,何尝不可解寅老言此为明贬实褒,“不古不今之学”,实寅老以“自成一格”“自成系統”之学为自期矣。
如此可乎,俺自己都不许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5 10: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6楼宋公明2006-12-27 18:53发表的“”:
作者何必然,读者何必不然?!
此洵为大家语,颇类Derrida之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5 10: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Derrida,兄何不言Schleiermacher。
当然俺比较喜欢Gadamer,因为最长寿,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5 10: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Gadamer著作的英译本我几乎都有,没法子,只能读英文,德、法文没学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5 10:31:29 | 显示全部楼层
gidiok兄藏书(纸本)之丰,令阿云佩服万分。
致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6 13:0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2楼gidiok2007-01-05 10:07发表的“”:

此洵为大家语,颇类Derrida之言。


估计gidiok兄对诗词不太留意吧?google了一下“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出自谭献《谭评词辨》。

曾替网友放了一本说GADAMER的书上来。哲学俺白痴,向各位学习:
http://www.readfree.net/bbs/read ... eyword-gadamer.html

感谢兄提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6 13: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6楼bibliomaniac2007-01-06 13:06发表的“”:
估计gidiok兄对诗词不太留意吧?google了一下“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出自谭献《谭评词辨》。

哈,诗词我是不熟。

可是我是说意思是与解构思潮相似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6 16:5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俺原來還以爲gidiok兄所指的大家是复堂哩。
當時心中還有些不以爲然,呵呵。
原來是指公明兄呀,誠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6 17:0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這帖子本來沉下去了,怎麼被頂了上來! 嗯,要想想再做答覆。嗯,大家詩詞都很熟,我便不知道這還有出典。

停雲兄眼在天上哦!不知道您「大家」的標準為何(可能是個沒有答案的問題)? 我覺得譚復堂雖然沒有承先啟後的重要性,應該也算傑出的學者了。雖然我只選讀過他的日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2 22:50 , Processed in 0.368655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