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依荷听雨 于 2023-10-7 22:59 编辑
明线
第二十六回)薛蟠笑道:“你提画儿,我才想起来。昨儿我看人家一张春宫,画的着实好。上面还有许多的字,也没细看,只看落的款,是‘庚黄’画的。真真的好的了不得!”宝玉听说,心下猜疑道:“古今字画也都见过些,那里有个‘庚黄’?”想了半天,不觉笑将起来,命人取过笔来,在手心里写了两个字,又问薛蟠道:“你看真了是‘庚黄’?”薛蟠道:“怎么看不真!”宝玉将手一撒,与他看道:“别是这两字罢?其实与‘庚黄’相去不远。”众人都看时,原来是“唐寅”两个字,都笑道:“想必是这两字,大爷一时眼花了也未可知。”薛蟠只觉没意思,笑道:“谁知他‘糖银’‘果银’的。
“只因明儿五月初三日是我的生日”,这句很多读者把“明儿”理解为“明日”。其实,明儿还指不远的未来。如宝玉对贾芸说“你明儿闲着只管來。”这句话在第二十六回,薛藩的庚黄笑话也是在第二十六回。当时,宝玉生病养了三十三天之后回大观园内。这回目写的主要事件:佳蕙往林姑娘那里送茶叶,林姑娘就抓了两把给她。佳蕙和红玉聊黛玉吃药,带出‘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描花样引出前儿晚上莺儿拿了新笔。宝玉和贾芸说些没要紧的散话。贾芸、红玉借手帕传心事。宝玉到潇湘馆,黛玉的奶娘并两个婆子跟了进来。紫鹃倒茶,宝玉得意忘情,用言语挑逗,黛玉生气。薛蟠借姨父之名哄宝玉出来。神武将军冯唐之子冯紫英来了。引出“前日打围,在铁网山教兔鹘捎一翅膀。宝玉前脚离开薛藩书房,宝钗后脚跟进怡红院。晴雯和碧痕正拌了嘴,没好气,忽见宝钗来了,那晴雯正把气移在宝钗身上,正在院内抱怨说:“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又借宝玉之名把黛玉拒之门外。雪芹是写什么都得对照衬托渲染,这个回目用红玉和贾芸好事成真对照二玉的爱情悲剧;用贾芸和宝玉的无话可聊对照宝玉薛藩的尽欢而散,这是贫寒子弟和富贵子弟的对比;用潇湘馆的知礼守礼对照薛家的无礼失礼;用宝玉认为富贵不属于自己,只有自己本身具有的学识品性写字画画才是他自己的,对照薛藩除了富贵外什么都没有。另外,回目中的传心事和发幽情不止红玉和黛玉。宝钗借薛藩送那四样豪华礼物,宝钗白天先让薛蟠搅了黛玉的幽情,晚上又抢先一步到了怡红院,让黛玉吃了闭门羹。这个回目中,透露莺儿、宝钗晚上都会到怡红院,白天薛藩会想法请宝玉出去,二十七回女儿宴。三十一回又是薛藩请吃酒。第二十六回到三十一回,仅仅几回文字,从四月二十五日到五月初四,十来天的时间,这对姨表兄弟,就在一起吃了三回酒,每次还都是不醉不归,尽欢而散。第二十八回宝钗羞笼红麝串,暗示薛姨妈在王夫人那里努力有成果了,元春端午赐礼就是宝玉和宝钗的一样,不爱打扮的宝钗马上带出来,成功引宝玉“发呆”。宝玉在和薛藩吃酒后第二天就谈到配药,宝玉讲薛蟠正在配置一料治疗先天疾病的药,应该是酒桌上薛蟠说的。具体给谁配制没说,不过,读者会联想到宝玉生病薛藩见黛玉后“酥倒”,按薛藩性子回家肯定会吵着求娶黛玉,而黛玉的病可是薛姨妈拿来拒绝的好借口。呆薛藩会像给宝钗配药那样去尽心配制。这应该是雪芹写佳惠和红玉聊药的伏笔。依此推断,薛藩提的画暗指那日见到的黛玉,宝玉和薛藩都对黛玉有情,宝玉是懂得黛玉的真正价值,知道黛玉是真香玉,而薛蟠只见其好,却不知道其出处,错把唐寅认作庚黄。薛蟠只认春宫,不识唐伯虎的价值。就是“买椟还珠”,有眼不识真香玉。这就是这个回目雪芹要写的对比衬托。
隐线
薛藩的庚黄笑话,按雪芹一石数鸟的写法,肯定大有深意。“庚黄”倒过来念是“黄庚”,历史上有一位黄庚,他是宋末元初的诗人。还有一位是武状元,“黄庚”,谐音“黄赓”。黄赓是明朝最后一位武状元,是崇祯皇帝百里挑一,亲自选出来的将帅之才。黄赓是在与清军对抗的明朝将领当中比较难得得以善终的人物。他以卓越的武艺与顽强的反抗精神而被后人所铭记。
黄庚,字星甫,号天台山人,天台(今属浙江)人。出生宋末,早年习举子业。元初“科目不行,始得脱屣场屋,放浪湖海,发平生豪放之气为诗文”。以游幕和教馆为生,曾较长期客越中王英孙(竹所)、任月山家。与宋遗民林景熙、仇远等多有交往,释绍嵩《亚愚江浙纪行集句诗》亦摘录其句。卒年八十馀。晚年曾自编其诗为《月屋漫稿》。事见本集卷首自序及集中有关诗文。其自序曰:“仆龆龀时习举子业,何暇为诗。自科目不行,始得脱屣场屋,放浪湖海,凡平生豪放之气,尽发而为诗。若醯鸡之出瓮天,坎蛙之出蹄涔而游江湖也。”今观其句法,如《幽居》云:“斜阳明晚浦,落叶瘦秋山。”《别山阴诸友》云:“柳色独青眼,梅花同素心。”《夏夜小酌》云:“分茶醒酒客,添烛了残棋。”《观渔》云:“鸣榔舟叶聚,撒网浪花圆。”《病中》云:“气味如僧淡,形容似鹤癯。”《兰亭会饮》云:“钟带夕阳来远寺,碑和春雨卧平芜。”《寄毛素轩》云:“清夜梦分千里月,同乡人各一方天。”《灯花》云:“自喜结根依小草,不愁飞片落苍苔。”《偶题》云:“细柳雨中垂绿重,残花风里乱红轻。”《清明》云:“浸花窗下分红影,插柳檐前借绿阴。”《杂咏》云:“耽书自笑已成癖,煮字元来不疗饥。风月满怀诗可写。雪霜侵鬓镜先知。”类皆风致清远,用意推敲。星甫尝于越中诗社试《枕易》诗,推第一,名盛于词场。当是时,江南初定,遗民故老,无所寄兴,往往发之于吟咏间。时际宴安,禁网疏阔,骚坛树帜,奔走争先,蔚为一代文章之盛。其所由来者远矣!《书馆即事》
武状元黄庚年考
黄赓,字仲叙,明休宁县龙湾人。生卒年不详。明崇祯十六年(1643)武科状元。生来肩宽背阔,力大无穷。精通武艺,特别善使铁鞭,人称铁鞭王。清兵入关后,曾随抗清义士金声抗击清兵。后出家为僧。 血战宣州城:1644年,明崇祯皇帝在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城后上吊身亡,清兵随之入关。黄赓闻此噩耗,悲痛欲绝,发誓要手刃清兵魁首,为光复大明效力。于是日夜操练兵勇,集结乡兵数千人,与清兵在宣城大战19次,都取得胜利。清兵见势不妙,便调集重兵将黄赓为首的乡兵们围在宣城水东镇港河一带,黄赓挥舞铁鞭奋勇迎敌,清兵纷纷落马。就在这节骨眼上,铁鞭忽然折断。黄赓的座骑,见到清兵之马,即跪不前,黄赓大怒,用半截铁鞭将自己的马杀死,徒步与大清骑兵交战。黄赓挥舞残鞭,用力向清兵将领击去,清兵将领用刀挡住,黄赓连击三鞭,均不得手,便边退边用左手在腰袋中取出一支淬以桐油的数寸长竹箭,猛的回身向清兵将领射去,正中其左眼,跟着又扬鞭一击,清兵将领立即毙命。可是,清兵源源不断地从四面八方围上来,乡兵被杀的杀,砍的砍,尸横遍野。黄赓见寡不敌众,便杀开一条血路,全身而退,伺机再起。
退守丛山关:黄赓带着部分杀出重围的残兵,退到宣州与徽州绩溪县交界的丛山关,恰与崇祯元年进士金声及其学生江天一率领的大队人马相会。黄赓知道,金声是休宁瓯山人,不久前已被在福州称帝的唐王朱聿键封为兵部右侍郎兼左都御史,总督江南各地兵马。黄赓非常敬佩这位同乡前辈,金声也早闻黄赓骁勇善战,两人双手紧握,黄赓便拜在金声麾下。丛山关山势陡峻,石城坚固,大有“一夫守关,千人气缩”的气势。黄赓随着智勇双全的金声率领众将士扼守在关隘上,大队清兵发动无数次进攻,却始终不能突破防线。清军见硬的不行,便施诡计。假装退兵,暗里却派早已投降清军的明朝湖广巡按御史黄澍率兵投靠金声和黄赓。黄澍是黄赓的同族兄长,金声与黄澍也素来相识,没有防备,结果清军里应外合,丛山关失守,金声与江天一被俘,押解南京杀害。黄赓凭着一身武艺再次突出重围。 心灰遁空门:金声英勇就义后,黄赓万分悲痛跑到池州九华山一带又拉起一支队伍抗击清兵。结果势单力薄,再遭惨败。便南下福州,投奔南明皇帝朱聿键。朱聿键年号隆武,却一点不威武,皇帝宝座没坐两年,便在重兵围攻之下,投降了大清。清军钦佩黄赓是个难得的武将,想以高官厚禄招黄赓为清廷服务。但黄赓曾眼见自己的同族兄长黄澍充当清兵内奸,引狼入室,杀害忠良;现在又看见自己拥戴的大明皇室归降清军,早已心念俱灰,宁死不从。清廷不再勉强,黄赓便在福州当地一座山庙削发当了和尚。后来,他居然还被清廷封为“天下都纲僧”,在佛门净土得以善终。
薛藩的庚黄笑话,是他不认识“唐寅”两字造成的。红楼书中多次提到唐寅,正邪两赋代表人中就有他,可卿房中陈设物品也有他。唐寅平生创作了大量的劝世作品,如《劝世诗》《叹世六首》《警世八首》等,其篇幅之多,对人生的感悟之深,世所难及。曹雪芹不止一次地援引了唐寅的创作,开篇所提到的葫芦庙两侧的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源于唐寅的《叹世诗》“富贵荣华莫强求,强求不出反成羞。有伸脚处须伸脚,得缩头时且缩头”。雪芹善于借鉴前人的作品,对于诗人如李白、杜甫、王维等,画家如米芾、倪瓒、董其昌等,都有所模仿。在众多仿作中,对唐寅的作品尤为偏爱。经典场景“黛玉葬花”的灵感来自于唐寅在桃花庵前拾花、哭花、葬花的举止情形,唐寅是第一个葬花人。据当时人记载,在桃花庵里,唐寅还有别开生面的“葬花”之举:“唐子畏居桃花庵,轩前庭半亩,多种牡丹。花开时,邀文徵仲、祝枝山赋诗浮白其下,弥朝浃夕,有时大叫痛哭。至花落,遣小伻一一细拾,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作《落花诗》送之,寅和沈石田韵三十首。”(《六如居士外集》卷二《诗话》)
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被誉为“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人。苏州阊门内旧有一处桃花坞,就在今天苏州市桃花坞大街一带。唐宋时期,桃花河西北遍植桃树,故称“桃花坞”。唐代杜荀鹤曾作《桃花河》一诗,宋代范成大的《阊门泛槎》诗有“桃坞论今昔”句。可见,“桃花坞”之名由来已久。后来,唐寅用卖画所得的积蓄,购得章楶的桃花坞别墅以隐居,将其取名为“桃花庵”,并在四周种桃树数亩,亦自号“桃花庵主”。据唐寅生前好友祝允明撰《唐寅墓志铭》,唐寅生于大明成化六年(1470年)二月初四。虎年,干支庚寅,故名唐寅;因是长子,故字伯虎,后改为子畏。卒于嘉靖癸未(1523年)十二月二日,享年54岁。唐寅出身于小酒店主家庭,被父亲唐广德寄予厚望。唐寅早慧,“性极颖利,度越于士”,且与一般早慧儿童只知读书不同,他是有远大抱负的:“幼读书,不识门外街陌,其中屹屹,有一日千里气。”唐寅很少与人往来,只与祝允明趣味相投,甚为相得。唐寅的同学中还有文征明,其父文林对于唐寅很器重。弘治十二年(1499年),唐寅深情地写下了《祭文温州文》,以纪念这位去世的敦厚长者。唐寅远祖是前凉的陵江将军唐辉,由其始定居于西北的晋昌郡。唐辉的曾孙唐瑶、唐谘,都做过晋昌郡守。唐谘之子唐揣,唐瑶之孙唐褒,均曾受封为晋昌公。唐褒六世孙唐俭,隋唐之际跟随李世民起事,因开国之功被封为莒国公,图像凌烟阁。唐寅落款的“晋昌唐寅”,表明他认可晋昌原籍,并不忘其祖先的伟绩。这从他早年的《出塞》诗也能读解出来。唐寅早年有侠客之梦,崇尚朱家、郭解之为人。并希望能为国建功,这种心态在其《出塞》诗中表露无遗:“烽火照元菟,嫖姚召仆夫;朱家荐逋虏,刀间出黥奴。六郡良家子,三辅驰刑徒;笳度乌啼曲,旗参虎落图。宝刀装革毕埲,名驹被镂渠……”这类诗参照唐人边塞诗,抒发自己奋战沙场,像其祖先一样功成受封的理想。还有一首《侠客》诗,表达了他“酬知性命轻”的豪迈心态:“侠客重功名,西北请专征;惯战弓刀捷,酬知性命轻。孟公好惊坐,郭解始横行;相将李都尉,一夜出平城。”友人祝允明壮其志,赠与古剑两把。后又试图索回,写诗致意。诗为《为唐子畏索剑》,诗前小序云:“昔年承唐子惠爱,曾以双剑赠答其意,别来恒念之。其一镂青萍二文者尤忆,间以一章问之,或肯假抑更惠乎?”唐寅在《与文征明书》中也回忆自己早年“跌宕无羁,不问生产;何有何无,付之谈笑。鸣琴在室,座客常满……愿赉门下一卒,而悼世之不尝此士也。”唐寅初意不在科举,只是“一意望古豪杰”。但其父唐广德望子成龙,专门请人教授唐寅举业,希望他将来能光宗耀祖。唐广德去世后,祝允明劝唐寅,如要实现远大理想,前提还是“时业”,即考科举。唐寅答应了,准备花一年时间准备,参加第二年的科举考试,“若弗售,一掷之耳”。如果考不上以后也不再考了。弘治十一年(1498年),唐寅29岁,考中应天府乡试第一。是为“南京解元”一印之由来。次年赴北京参加会试,传云又是第一名,这是他“龙虎榜上名第一”一印的来源。会试主考官为程敏政,时任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朝中有人弹劾他曾将试题泄露给唐寅。但经李东阳调查,否定了此事。然后又有人揭露唐寅考前和主考官过从太密。此外和唐寅同行的江阴巨富徐经被传曾贿赂程敏政的家童盗窃试题。这些事都和唐寅沾边,所以徐经、唐寅皆因科场舞弊案入狱受审,程敏政也被革职回乡。经调查,唐寅是无辜的,他只是被牵涉到官场的权力斗争中。但这一经历彻底宣告唐寅仕途的中断,他被贬黜到浙藩为吏。唐寅耻不就,“放浪形骸,翩翩远游,扁舟独迈祝融、匡庐、天台、武夷,观海于东海,浮洞庭、彭蠡”。借壮游抒发郁闷之气,同时也为其以后的山水画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来唐寅既中解元,名声大振。入京会试,公卿竞相造请,不料却因科场舞弊案的株连,被捕入狱,受尽刑罚。上至“天子震赫,召捕诏狱”,下至“童奴据案,夫妻反目”,又自以为“海内遂以寅为不齿之士,握拳张胆,若赴仇敌,知与不知,毕指而唾,辱亦甚矣”,以至于他“扶案而思,仰天而叹”,“愤悒而哀伤”。当年的“剑客大侠”梦已然破灭,唐寅在给好友文征明信中说,自己之所以忍辱活下去,有自己对人生独特的看法:“窃窥古人:墨翟拘囚,乃有薄丧;孙子失足,爰著兵法;马迁腐戮,史记百篇,贾生流放,文词卓落。不自揆测,愿丽其后,以合孔氏不以人废言之志。亦将隐括旧闻,总疏百氏,叙述十经,翱翔蕴奥,以成一家之言。传之好事,记之名山。”尽管经受打击,早年报国理想无望,唐寅仍准备以司马迁等前人为激励,在学问上“成一家之言”,以便成果能像《史记》一样“传之好事,记之名山”。可见他并未放弃自己的人生追求,只是要换一种方式。此期自号“江南第一风流才子”。说是这样说,但唐寅显然不甘老死于书画典籍之间。宁王朱宸濠到处礼聘文人,唐寅的同学文征明断然拒绝邀请,而唐寅欣然去往南昌,期望有所作为。后觉察宁王有谋反志,装疯逃出。宁王谋反不成,被江西地方官、哲学家王守仁所擒获。唐寅又一次经受打击,从此遁入佛教,号“六如居士”。此期有印“逃禅仙吏”。对于人生中这段坎坷,唐寅一时间很难释怀。在写给王宠的《伏承履吉王君以长句见赠作此以答》可能就是他在功名彻底无望后的心态表露:“岁月信言迈,吾生已休焉;春滋未淹晷,暑退大火流。洒扫庭户间,整饰衣与裘;元鸟乐高荫,攀援聊淹留。仲尼悲执鞭,富贵不可求;杨朱泣路歧,彷徨何所投?”以孔子、杨朱之才,欲求富贵而不可得。人到中年的唐寅承认“吾生已休焉”,基本上也就这样结束了。《漫兴十首》之二,表达了他历经坎坷后甘愿从此隐居苏州的决心。而《四十自寿》诗似表示他已习惯隐居生活:“如此福缘消不尽,半生无事太平人。”唐寅的几个突出特点:豪迈任侠、精于书画、好酒色、诗文迥异时流。唐寅的英年早逝,在朋友中激起一定的反响。好友祝允明、王宠帮助安排后事,祝允明并撰写了《唐寅墓志铭》。又有诗《哭子畏》 二首,其一为:“万妄安能灭一真,六如今日已无身。周山既不容神凤,鲁野何须哭死麟。颜氏道存非谓夭,子云玄在岂称贫。高才剩买红尘妒,身后犹闻乐祸人。”祝允明《唐寅墓志铭》惋惜唐寅的英年早逝说:“气化英灵,大略数百岁一发钟于人,子畏得之。一旦已矣,此其痛宜如何置?有过人之杰,人不歆而更毁;有高世之才,世不用而更摈,此其冤宜如何已?”这种“气化英灵”的思想,为曹雪芹所继承,并作了扩展,发展出一套仁者秉正气,恶者秉邪气的理论。《红楼梦》第二回就说唐伯虎、祝枝山等艺术家都是秉正邪二气而生的。
唐寅因生于虎年而得名,很巧的是始皇嬴政出生于虎年。公元前259年,他带着血脉的质疑出生,他被吕不韦进献与秦国质子异人的赵姬生于赵都邯郸。这一年为庚寅虎年,五行算金虎。历经劫难,年仅13岁的嬴政登基称王,乳虎啸谷,百兽震惶,他辉煌一生传世千秋的历史大戏就此上演。无巧不成书,又在49岁同为庚寅虎本命年暴病沙丘,结束了叱咤风云的一生。
“竹林七贤”排第一位的阮籍是属虎的。他生于公元210年,农历庚寅年,据说是个金虎年。他最为人所知的就是“青白眼”,就是对他喜欢的人,用黑眼珠看他,不喜欢就老大白眼翻着。“青睐有加”就出自他的举止。他是东晋知名文化人士,那个时代崇尚自然简淡,不慕富贵的风气在他身上表现的格外充分。司马昭爱慕他,想和他结亲家,差人去提亲,结果阮籍借醉酒两个多月不见人,司马昭毫无脾气:“这个醉鬼就随他去吧”。“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这句出自阮籍之口,是他游历古战场时发出的感慨。鲁迅盛赞过阮籍。“阮籍作文章和诗都很好,他的诗文虽然也慷慨激昂,但许多意思都是隐而不显的。”
公元1470年是庚寅年,那年,明孝宗朱祐樘出生(1470年-1505年),年号弘治,明宪宗成化帝朱见深三子。明朝第9帝(1488年-1505年在位),在位18年,享年35岁。葬于泰陵,谥号为建天明道诚纯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孝宗在位期间“更新庶政,言路大开”,使英宗朝以来奸佞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被誉为“中兴之令主”,清人编写的《明史》多用史笔贬低明朝皇帝,但对孝宗以“恭检仁至、勤政爱民”八个字来形容。由于孝宗的励精图治,使得当时明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富裕,天下小康,被称为“弘治中兴”,虽末年宠信宦官李广,但是立刻改过自新,历代史学家对他评价极高,朱国桢就说:“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孝宗雄才大略,不亚于太祖、成祖。
天文学家张衡属虎。他出生于汉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农历戊寅年出生。他是河南南阳人。他以天文学家著称,他发明了能够预知地震的地动仪。现在这个仪器放置在北京古观象台。张衡天文学家身份掩盖了他文学家的身份,他赋写的很好,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这句就是张衡写的。他是个文理兼通的人才。
李时珍是属虎的。这是一个科举不第终成名医的故事。早在他之前,范仲淹就曾有过“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志向,悬壶济世被读书人看作如果不能入仕兼济天下的第二优选择。李时珍出身医药世家,父亲也是良医。他有感于当时的中药良莠不齐,耽误疗效,遂有了采集研究药物的志向,最后终成《本草纲目》大作,造福后世。
狄仁杰(630~700年),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人。庚寅年,属虎。 公元688年,越王李贞因对武则天不满,起兵叛乱,宰相张光辅被任命为大军总指挥,出兵平叛。越王银样蜡枪头,张光辅在包围豫州后,迅速就平定了越王之乱,朝廷也派了狄仁杰担任新任的豫州刺史。到任的狄仁杰却发现,张光辅麾下的士兵变成了新的叛军,或者说,比叛军还特么叛军,他们在豫州土地上疯狂的烧杀劫掠,欺辱百姓,抢夺平民财物,还将已经投降的叛军家属及部分平民脑袋砍下来去计算军功。他愤怒的制止士兵的暴行,主张对投降的叛军“细查轻缓”,直接的与当朝宰相站在了对立面上。感到被挑战的张光辅态度蛮横,偏袒士兵,对狄仁杰横加斥责,后者并不吃这一套,以刺史的薄弱身份愤慨道:“若我有尚方斩马剑,一定砍了你的脑壳。”愤怒的张光辅回朝参奏,将狄仁杰流放到了千里之外的复州做官。在狄仁杰早年的政治经历里,充斥的都是这样为民请命的回忆。在宁州,他缓和民族矛盾,被百姓们立碑赞扬;在江南,他捣毁淫祠1700多所,扭正思想;最后,被他解救的囚犯到了流放地丰州,又给他立了一块碑。可以看出,这是一位在官场浮沉中,始终坚持本心未曾动摇的理想主义者,不论是复杂的民众关系还是难以挑战的上级强权,都不曾让他的这份初心和理想有过任何的动摇。狄仁杰年少时,曾经在家中读书,附近发生了命案,别的人都争先恐后的向官员报告案情,唯有他一丝不苟,专心致志。官吏问他,这么大的事情你怎么一点反应都没有?狄仁杰回答:“我正在与圣贤交谈,哪里有空搭理你这种庸俗的官员呢?”这份初看之下颇有些做作意味的轻狂发言,被狄仁杰用了几乎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去证明了出来。初心未改,恪守如一,堪称武周时期,恐怖氛围浓厚的官场上,为数不多的一抹亮色。那个从宁州、豫州、一直带到丰州去的传颂,那个敢于直面当朝宰相呵斥的轻狂,那份永远力图多体恤一分苍生的初心。在大理寺丞(类似于如今最高法院审判庭庭长一级的官员)任上,狄仁杰一年之内处理了大量积案,涉及近两万人,但无一人上诉。武卫大将军权善才不小心在昭陵陵园内砍了一棵树。在讨论如何处罚的问题上,狄仁杰据法上奏,认为应该免职。但唐高宗对此很不满意,认为应该处以死刑。对大多数人而言,事情做到这个程度,已经算得上是秉公执法、无愧于心了,毕竟该提的建议都提了,但皇帝不采纳,又有什么办法。可狄仁杰依旧上奏,认为权善才罪不至死,免官即可。此举惹得高宗大怒,但狄仁杰依然据理力争,认为法律既然已经设立,就应该依法行事;如果觉得法律有问题,那应该改法律,而不是变通执行。最终,在狄仁杰的坚持下,权善才得以免死。这些,才是狄仁杰最令人叹服之处:他在处理法律事务时,靠的始终是自己的专业能力。狄仁杰六十一岁这一年,武则天改唐为周。第二年,任狄仁杰为相,但仅仅几个月以后,即被来俊臣诬陷下狱。九死一生之后,狄仁杰逃出生天,被降为彭泽令。也正是在这次飞来横祸中,狄仁杰将自己的政治态度准确地传达给了武则天。狄仁杰这次下狱,并不是来俊臣单独针对于他的诬陷,而是一次“有组织的批量生产”,大量官员都受到牵连。因此,与其说这是一系列“冤假错案”,更不如说这是武则天的一次政治甄别行动:新朝建立,鉴别群臣的立场是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狄仁杰说,“大周革命,万物唯新,唐朝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李显从房陵回到洛阳后,武则天故意把他藏起来,跟狄仁杰又聊起了太子的事。狄仁杰依旧慷慨陈词,甚至于激动到流泪。武则天看着狄仁杰激动的样子,突然把李显叫出来给狄仁杰看,说“把你的储君还给你”。狄仁杰一时间竟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但镇定下来以后,狄仁杰还是怕事情有变故,又跟武则天说,太子还宫是大事,应该让天下人都知道,这样才能安定人心。武则天听从了狄仁杰的劝告,“具礼迎归”。狄仁杰更大的贡献,在于对未来人事布局的谋划。某年,武则天请狄仁杰为她推荐一个人才。狄仁杰于是郑重推荐了张柬之,说这个人虽然老,但真的是宰相之才。神龙元年,武则天病重,张柬之联合桓彦范、敬晖、崔玄暐、袁恕己等人,发动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拥立太子李显复位,重新恢复唐朝。事后,张柬之等五人均被中宗李显封为王爵。这五人中,曾经被狄仁杰提拔过的有三个:张柬之、桓彦范、敬晖。此外,还有另一个被狄仁杰提拔过的重要人物:玄宗时期的名相姚崇。在唐周变革的年代中,大臣们何去何从,拷问着每一个唐朝士大夫的内心。如果以忠君的标准,那么对于武则天这种“乱臣贼子”,是应该人人得而诛之的。但问题是,武则天同时又是唐朝的太后,她的权力是高宗遗诏赋予的,似乎又存在法理上的“合理性”。两难之间,有大量正直的唐臣依违两可,无所适从。而狄仁杰的选择和行为,则是两者兼顾的最好范本:以官员本身的操守而言,他能做到为官正直,不徇私利;以国家利益而言,他做到了求同存异,着眼未来。他没有像徐敬业等人一般奋起反抗,也没有像来俊臣之流自甘堕落,而是在两个极端之间找到了平衡点。这才是一个成熟而现实的政治家的正常行为。眼前的局面既然已经不可改变,那就不去强求。不如尽自己之能,最大限度的改善眼前的局面,然后布局未来,以期在将来机会出现的时候,能够改变甚至扭转局势。他深受武则天信任,但这却从来没有改变他是一个“唐臣”的本色。有很多时候,“无道而仕”远远比“有道则仕”,要来得艰难。
预线 薛藩提的画暗喻黛玉,宝玉说只有自己写的字和画才是自己的,无意中又要送画给薛藩。薛藩要的是二玉,宝玉黛玉都要。要宝玉是为妹妹争夺,黛玉却是他为自己争夺。薛蟠偶然看到了黛玉,便一见倾心,想要娶黛玉,但是薛家母女知道,黛玉超凡脱俗,不会看上薛蟠。贾母把黛玉视为心肝肉,不会把宝贝黛玉嫁给薛蟠。因此薛姨妈,表面上说怕薛蟠糟蹋了黛玉,实际是怕惹怒了贾母。金玉良缘彻底告吹。薛蟠得不到黛玉,一定不会罢休,他一定会伺机抢夺。雪芹用画关联三人,用庚黄笑话说薛藩不懂黛玉价值,有眼不识真香玉。宝玉大雅,薛藩大俗,都对黛玉用心。庚黄笑话预言薛藩将是逼死黛玉的凶手之一,第二十八回,宝玉提薛蟠配药。应该是为黛玉配制的。第五十七回,黛玉要认薛姨妈为母。宝钗打趣地止住,暗指薛蟠看上了黛玉。第六十七回,薛蟠在虎丘带回来了一大箱黛玉家乡的礼物,总是平等待人的宝钗特意送给黛玉双份礼物。宝钗一定猜到了哥哥为什么带了这么多黛玉家乡的物产。薛蟠这次争抢的是黛玉,黛玉不是英莲,英莲会认命,黛玉选择是宁为玉碎。薛姨妈一家齐心为金玉良缘努力着,志在必得,宝玉却是一无所知。
薛藩与庚寅关联很深,五月初三,庚寅日,是薛藩的生日。这天,恰好是多尔衮入京的那一天。五月初三,庚寅日,北京城,百官以为吴三桂奉太子朱慈烺进京,不设防,跪迎于朝阳门外,结果迎来的是胡服、留着小辫子的多尔衮。吴兵仪仗为前导,清兵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迅速占领京城,城上遍插白标。就这样,轻易巧偷了大明江山。红楼中,薛蟠生日是五月初三,生日前骗宝玉老爷叫呢,结果跳出来的是薛蟠,跟多尔衮入京如出一辙。薛蟠说看到一张春宫,是“庚黄”画的,宝玉写“唐寅”两个字,反面就是指这个五月初三庚寅日,多尔衮巧偷京城的骗局。“庚黄”笑话预言代表满清的薛家将取得汉家江山。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庚寅)四月,努尔哈赤首次赴京“朝贡”,受到明廷的赏赐。没想到他的子孙会在甲申年庚寅日取得大明江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