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11|回复: 6

[【其它】] 汉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8-1 19:4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xuelangcn 于 2018-8-1 20:29 编辑

帖子内容导航:
1楼、2楼、3楼:汉字繁简变迁 http://readfree.net/bbs/forum.ph ... 894&pid=6292997
4楼:给汉字注音 http://readfree.net/bbs/forum.ph ... 894&pid=6293009
5楼:汉字的名称 http://readfree.net/bbs/forum.ph ... 894&pid=6293016
6楼:汉字输入法 http://readfree.net/bbs/forum.ph ... 894&pid=6293023


——————————————————————————————————————————————————————————————————
1楼  汉字繁简变迁

参考链接:https://baike.baidu.com/item/%E6 ... 80%E5%8C%96/2454037

文前来几个观点:
1、汉字简化并不是突然的,也不是新中国才进行的;
2、汉字简化或繁化源远流长,早至春秋时期就已经有汉字简化需求了,稍晚一些则民间已开始使用约定俗成的简化字;
3、现代汉字仍在继续简化,但由于现在信息技术异常发达,手写汉字情形比较少见,因此民间自发简化汉字的动力有所减弱;
4、汉字简化与汉字繁化这俩互相矛盾的方向同时存在,汉字简化的需求来源于手写,而汉字繁化的需求来源于大多数汉字本身要兼顾表音与表意两种功能;


一、历史背景之 汉字演化
  汉字的演化趋势,是由文字的工具性所决定的。其一是要求加强汉字的表音表意功能,在字形上有所繁化,又或是为着义项的分工而进行分化,而使字形繁化;另一种则是要求形体便于书写,将原先较为复杂的字加以简化。这两方面的要求有时会发生矛盾。汉字一般会通过自身的调节,或是牺牲一些表音表意功能以实现简化,或者是为维护表音表意功能允许字形上有所繁化,最终达到便于使用的目的。然而一般情况下,甲骨文、金文里的繁化与简化字形,现代学者都能以六书为主的汉字造字系统来解释。
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割据,除东周、秦国的大篆规范性较强之外,其余六国的文字彼此之间均存在一定的分歧,俗体广为流行,俗体中有简化的,也有繁化的。但当时之俗体,据现代的文字学家考证,绝大多数都切合六书。
  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到小篆,字体逐渐变为以线条符号为主,字形逐渐固定。
隶书来自于秦国人为书写简便和改造而产生的字体。晋书记载“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书难成,即令隶人(笔吏)佐书,曰隶书……隶书者,篆之捷也。”同小篆相比,是书写简便的公文字体 [2]  。隶书在汉代成熟,又叫“佐书”,奠定了方块汉字的基础。
  隶书之后,产生了楷书(又叫真书或者正书)、草书、行书等各种字体。以笔画书写来说,这些字体较为方便、易写。除了笔画较简单外,这时期的汉字,还存在着目的在于增进汉字的表音表意功能的繁化现象,增加形符或声符,或者将原先相同的字分成两个,各自表达的意义更加明确。
由于隶变之后仍有不少字结构复杂,笔画繁多,南北朝以来,在常用的楷体汉字中,有一部分出现了较简便的俗字,笔画比正字少的俗字,一般被叫做简体字。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现存的元刻本中,就已经出现了“刘”的简化字“刘”字的写法。这些俗字则未必能以六书等既有汉字造字系统去解释。
现代有学者在研究中指出,这些俗体的出现,与历史里当时的时局有关。在战乱时期的南北朝、宋、元等朝代,不论手写还是雕板印刷,能找到的俗字都较多。但在唐、明、清等政局安定的朝代,这些俗字就乏人使用,更被当时的学者引为负面教材。

二、历史背景之 古代简体字
  古代由于战乱及地方关系,石刻、手抄本经常出现异体字,后来越来越多。当和平时期便开始收集统计,如《宋元俗字谱》便有简体字收录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 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就创制了统一的简化汉字小篆
  1851年至1864年的太平天国是历史上首次赋予简体字合法地位的。在太平天国政府的印玺和所印发的公告、书籍等,大量采用了民间流行的简体字,同时也创造了不少新的简体字。这些字笔划比原来汉字减省,却不完全依照六书原则,但这些简体字大多数已被《汉字简化方案》收录。
1909年(清宣统元年),主张推行俗体字的《教育杂志》创刊,陆费逵在创刊号上发表《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这是近代中国的发展和变迁里,首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

三、汉字简化渊源

  自19世纪开始,处于强势地位的西方文明开始进入东亚,整个汉字文化圈的各个国家中纷纷掀起了学习西方的思潮。当中有人坚持汉字的传统,亦有人鼓吹放弃使用汉字。
  认为应该放弃汉字运动的立论一般称为“汉字落后论”,内容大致有二方面,一是出版印刷技术的瓶颈,二是不利学习。
  拼音文字的符号种类少,已发展出打字机,而汉字不能透过打字机排印,必须使用巨型的铅字排版房。由于汉字数量众多,铅字排版房需要很大的空间,字模的生产成本不低,排字员需要相当时间的熟练,且即便如此,找字仍须耗费大量的时间,使得排字效率相当低落。由于排字效率不佳,手抄书仍相当普遍,偏偏汉字笔画繁多,书写亦不如拼音文字快速方便。因此与拼音文字相比,汉字繁琐笨拙,出版技术的瓶颈相当严重,不利普及知识。当时许多有识之士认为,如不放弃汉字改采拼音文字,迟早会被时代淘汰。
  另一方面,随着西方文化的引进,汉字难写难读在当时被认为是中国识字率低的一个主要原因。有人提出汉字有“三多五难”:“三多”是字数多、笔划多、读音多;“五难”是难认、难读、难记、难写、难用。甚至有激烈的观点认为汉字导致了中国走向衰亡,必须改造汉字。

四、废除汉字运动

  鲁迅曾经说过:“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并认为“汉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是“劳苦大众身上的结核”,“倘不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  鲁迅临终前接受《救亡情报》记者访问时指出:“汉字的艰深,使全国大多数的人民,永远和前进的文化隔离,中国的人民,绝不会聪明起来,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压榨,理解整个民族的危机。”
  毛泽东最早在1940年指出:“文字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改革,言语必须接近民众。”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1956年中国大陆讨论文字改革的时候说“汉字是一种落后的字体”,所以“必须要改革成像拉丁文那样” ,方便学习及辨识,以使其能够符合其救国的思想。随着中苏决裂,大陆学者认识到废弃汉字不现实。于是简化汉字与汉语拼音方案成为大陆主流。 [6]  反对者则认为,现今的中国简化字是中国共产党受苏联影响而制定消灭汉字的步骤,并且进行思想文化控制的方法,正如《一九八四》小说中的新语一样,简化字只是一个政治性产物而不是一个文字自然的进化过程。

五、现状之 大陆的民国时期(仅述及1919年-1949年)
  1919年,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随着白话文逐渐取代文言文,改革汉字的呼声逐渐高涨。
  1920年2月1日,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减省汉字笔画的提议》一文。
  1922年,钱玄同等人提出一套具体的简化方案,其中提出8种简化策略,这是第一次系统提出汉字简化方法。
  1923年,胡适在《国语月刊·汉字改革号》的“卷头言”中说:“语言文字的改革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然而“中国的小百姓不但做了很惊人的文法革新,他们还做了一件同样惊人的革新事业:就是汉字形体上的大改革,就是‘破体字’的创造与提倡”。
  1928年,胡怀深的《简易字说》出版,这是为简化汉字服务的最早的资料专书。
  1930年,刘复、李家瑞的《宋元以来俗字谱》、卓定谋的《章草考》、陈光尧的《简字论集》等出版。
  1931年,徐泽敏的《常用简字研究》出版。9月26日苏联为推动中国废除汉字改行拉丁化文字,在海参崴举行“中国新文字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共代表瞿秋白、吴玉章等人与苏联共同草拟“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并发表中苏双方13条共同宣言:(节录)“中国汉字是古代封建社会的产物,成了统治阶级压迫劳苦群众的工具之一”、“要根本废除象形文字,以纯粹的拼音文字代替。并反对用象形文字的笔划来拼音或注音”、“大会反对中国资产阶级的所谓统一国语运动”。
  1932年,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编的《国音常用字汇》出版,收入了宋元以来的大多习用简体字。
  1934年1月,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第29次常委会通过了钱玄同的《搜采固有而较适用的简体字案》,呈请教育部施行。经教育部批准同意后,委托钱玄同主持编选《简体字谱》。
  1934年,杜定友的简字标准字表出版。徐泽敏的550俗字表发表。
  1934年,钱玄同又一次向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提出搜采固有而较适用的简体字案。
  1935年1月,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正式着手编选简体字表。
  1935年2月24日,上海申报首先刊载“手头字之提倡”的新闻报道,同时发表了《推行手头字缘起》和《手头字第一期字汇》。上海其他报刊纷纷响应,相继转载《推行手头字缘起》。手头字运动由蔡元培、邵力子、陶行知、郭沫若、胡愈之、陈望道、叶圣陶、巴金、老舍、郑振铎、朱自清、李公朴、艾思奇、郁达夫、胡蜂、林汉达、叶籁士等200位当时文化教育界知名人士以及《太白》《文学》《译文》《小朋友》《中学生》《新中华》《读书生活》《世界知识》等15家杂志社共同发起。手头字第一期字汇所收的300字大部分被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所采用。
  1935年6月,钱玄同在其所编的《简体字谱》(2400余字)中选出1300余字编成《常用简体字表》,送交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委员会通过其中的1230字并准备推行。
  1935年8月21日,中华民国教育部发布第11400号部令,正式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采用了钱玄同所编《简体字谱》中的324个,在当时又称“手头字”,这是政府第一次大规模推行简化汉字。《第一批简体字表》,有三条选字原则:
  以述而不作之原则;
  择社会上比较通行之简体字,最先采用;
  原字笔画甚简者,不再求简。
  8月22日教育部制定公布了《各省市教育行政机关推行部颁简体字办法》。
  1936年2月5日教育部奉行政院命令,训令“简体字应暂缓推行”。《第一批简体字表》被收回废止。
  1936年10月容庚出版了《简体字典》,并且在燕京大学开设简体字课加以试验。
  1937年5月字体研究会发表了《简体字表》第一表。
  1941年苏联红军占领中国蒙古后,创立以拉斯夫字母为基础的新蒙文,开始协助当地废除汉字 [8]  。
  1949年后,中国国民党在内战中失利,撤退台湾后几次推动汉字简化最终终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1 19:4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汉字繁简变迁(二)

六、现状之 大陆的新中国时期
  1949年10月10日,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成立。
  1950年苏联斯大林指示将协助中国废除汉字:“全世界都是要通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而实现共产主义的,全人类的语言文字都是要通过统一的民族语言走向区域语言,而实现共同的世界语言。”毛泽东对此附和:“中国文字改革的方向要走向世界各国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并采纳吴玉章提议,着手进行废除汉字的工作。
  1950年8月9日,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举行简体字的研究选定工作座谈会,商定了选定简体字的四条原则:
  整理选定已经通行的简体字,必要时根据已有简体字的简化规律加以适当的补充;
  所选定、补充的简体字,以楷体为主,间或采取行书、草书,但必须注意容易书写和便于印刷;
  简体字的选定和补充,以最常用的汉字为限,不必为每一繁难的汉字制作简体;
  简体字选定后,由中央教育部报请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公布实行。

  中央教育部社会教育司根据上述原则广泛搜集资料,编制了《常用简体字登记表》。应征者对简体字的选定原则主要提出了“选定简体字应该遵循约定俗成的原则”和“只有少数楷化的草书简体可以采用”等意见。
  中央教育部社会教育司重新考虑了简体字的选定原则,决定完全根据“述而不作”的精神选定简体字,并适当注意缩减通用汉字的数目,把异体或可以相互通用的字尽量合并。于1951年拟出《第一批简体字表(初稿)》
  1952年2月5日,在中央教育部的筹划下,由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改组合并其他机构组成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俄籍顾问谢尔应琴柯(Selchiuchinko)在“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会议上指示:“严格的拼音原则是采用中国共产党员在苏联创制的那套拼音文字是最合理的” [9]  。
  1952年3月25日,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汉字整理组。汉字整理组重新确定了编制简化字方案的四条原则:
  已有通行简体的字,以述而不作、不另造简体字为原则。但无通行简体而笔画较多的常用字不妨另找简体;
  简体字以印刷体为准,其构造宜注意与手写体相近。偏旁简化可以类推;
  异体字有本组另行处理,代用字暂不入本表;
  简体字表公布时,以简体字为主,附注繁体。排列按起笔丶一丨丿乛的次序,首笔相同视次笔,另附由读音检简字及由繁体检简字的两个检字表。

  1952年下半年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汉字整理组拟出《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第一次稿,收比较通行的简体字700个。毛泽东阅该稿后指出:拟出的700个简体字还不够简。做简体字要多利用草体,找出简化规律,作出基本形体,有规律地进行简化 。
  1953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设立了中央文字问题委员会。
  1954年10月8日,由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改组,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批准设立国务院直属机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
  1954年11月30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第一次常务委员会议决定对《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第五次稿再作必要的修改。汉字整理组在第五次稿的基础上编成《汉字简化方案草案》(798个简体字、拟废除的400个异体字、251个手写体汉字简化偏旁)。文改会估计汉字难以在短时间改为拼音文字,中间会有新旧文字的过渡时期,因此在策略上需破坏汉字形体,削弱汉字效用,以简体字创造汉字内部利于拼音化的条件。
  1955年1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教育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出联合通知,印发《汉字简化方案草案》30万份,征求意见。自《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发表至同年7月的半年多时间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共收到各界群众的来信和意见书5167件,全国参加讨论的人数达20万,其中赞成《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的人数占97%(《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
  1955年7月13日,经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提议,国务院设立汉字简化方案审定委员会。
  1955年9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拟出《汉字简化方案修正草案》,删除了原草案中的《拟废除的400个异体字表草案》和《汉字偏旁手写简化表草案》,简化字由原草案的798个调整为512个,增收了56个简化偏旁。决定将异体字不放在简化方案中解决,拟定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草案》。
  1955年10月15日至23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召开了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在会议中,修改了《汉字简化方案修正草案》中的19个简化字,取消了一个简化偏旁。会议一致通过了《汉字简化方案修正草案》和《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草案》。会后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根据会议的决议对《汉字简化方案修正草案》作了调整,简化字的字数由512个增加到515个,简化偏旁由56个减少到54个。修改后的草案经国务院汉字简化方案申请委员会审定。
  1955年,公布《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
  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
  1956年1月31日,《人民日报》全文发表了国务院的《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和《汉字简化方案》。法定的简化字在现今中国大陆地区取得了“规范汉字”的地位
  1957年,中共展开“反右斗争”,很多知识分子因为曾对汉字简化及汉字拼音化方案提出异议而遭到迫害,中国大陆上对汉字简化的质疑自此被窒息。
  1964年2月4日,国务院同意了1964年1月7日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关于简化字问题的请示”的报告,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同意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简化字问题的请示的通知》。
二简字时期“产量翻几番”。其中“量”“翻”已过度简化为“刄”“反”,难以辨认。
  1965年出版《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规定字形。
  1964年5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出版了《简化字总表》。
  1977年12月20日,公布《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称为“二简字”。
  1986年6月24日,国务院发出《国务院批转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废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和纠正社会用字混乱现象的请示〉的通知》,宣布废除“二简字”
  1986年10月10日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共收2235个简化字),此表在中国大陆使用至2013年
  1986年发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内收通用字7000个(含《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的3500字)。这个表亦代替了1965年出版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收6196字),规范了中国大陆的印刷字形标准,另外亦恢复了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被淘汰了的15个异体字为规范字。
  2009年8月12日,教育部就刚刚研制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通用规范汉字表》中不仅恢复了6个繁体字,51个异体字,还拟对44个汉字调整其写法。由于反对声音强烈,该字表又作出了一些调整后才于2013年6月5日正式颁布,成为社会一般应用领域的汉字规范。

七、现状之 台湾
  政府不允许各级学校在教学中使用中国大陆的简化字,出版物亦以繁体字为主,但民间可以在各个领域自由使用简体字和简化字
  民进党执政时代,教育部长杜正胜表示,考试使用(中国大陆的)简体字一定会扣分,但是可以使用民间约定俗成的俗体字,例如将“台”写作“台”或“体”写作“体”不扣分。教育部将会整理出俗体字表供阅卷老师及学生参考,但还是鼓励使用正体字。多数台湾教师也认同此作法,这也是多数阅卷教师已经使用的标准。
  一般人会在非正式场合且手写时(如笔记)穿插地使用约定俗成的简体字。如将“体”写作“体”、“医”写作“医”。少数台湾人也使用中国大陆的简化字书写,但由于一般台湾人看不懂,故甚少使用;一简对多繁(“于”与“於”、“余”与“馀”、“面”与“面”等)只在极少数不易混淆的场合使用,如店家速记。
  现今两岸通商往来日益频繁,基于使用需求,民间也会使用中国大陆的简化字及其用语习惯。对于中国大陆出版的简体书籍,由于不熟悉简体字,以及专有名词与习惯用语的差异,常造成阅读上的障碍,但通常能在短时间自学适应。

八、现状之 香港
  香港政府一直没有限制民间的汉字用法,随着经济的不断活跃,和资讯快速流动化需求的推动,为了提高辨识度,民间招牌或者手写告示兴起使用自行简化的字体 [15]  ,而官方及学校所采用的汉字字体则基本使用传统汉字字体,并依本地情况加以修订(详见《常用字字形表》)。香港回归之后,简化字亦较以往更为流行,官方网站也开始提供简化字版的选择页面,而在公开考试中也可使用《简化字总表》中的简化字。

九、现状之 中国以外的汉字文化圈

日本
  日本民间长期流行着一些简体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也曾有一派主张汉字过多不利学习,打算完全放弃汉字。但因为日文假名只能表音,废除汉字后很不方便,最后汉字得以留存。
  1946年日本内阁公布了《当用汉字表》 [13]  ,收字1850个,其中除了有131个是简体字以外(即为一般民间流行常用的笔画简化字,日本称为略字),其余为传统汉字。部分新字体与繁体汉字类似,如“勧(劝)”,而与中文简化字相同的有53个,差不多相同的有9个。新字体作为限制出版品汉字使用。
  由于《当用汉字表》存在一些问题,1981年日本决定公布《常用汉字表》(1945字),废止了《当用汉字表》,算是汉字限用与简化政策的缓和化。其目的是规范而非限制汉字使用,不具有强制力。2010年又发布了《改定常用汉字表》,将常用汉字增加至2136字。此为日本目前的用字标准。
  此外,自1951年开始,日本政府也多次公布、修订《人名用汉字表》,其中包含了当用汉字或常用汉字以外的数百个汉字,依规定只能用于人名。到2010年人名用汉字共有861字。若加上常用汉字则目前共有2997个汉字可用于人名。
  整体而言,日本新字体的简化程度不如中国大陆的简化字。

朝鲜半岛
  1444年,朝鲜国国王世宗颁布推行《训民正音》,采用汉字笔画式拼音字母,即谚文字母。由于谚文字母在印刷拼写时,可以将拼一个字的字母写在一起,可以方便地看成是一个字(虽然这样也会产生很多重音),因此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在1948年完全放弃了汉字;而大韩民国从1970年宣布停止在学校教授汉字,后经民间反对后改为禁止小学教师教汉字,初中及高中提供汉字课程作为选修课,但因入学考试不考故选修者鲜少;自1976年以后,使用汉字的人也日渐减少。
  1983年《朝鲜日报》公布第一批简体字90个,在《朝鲜日报》上使用,与简体中文相同的有29个,差不多相同的有4个。1999年,大韩民国文化旅游部长官申乐均9日在国务会议上提出了一份《推动汉字并用方案》,并得到当时总统金大中的支持。
  但近年来,大韩民国已经注意到纯韩文的表达困难,又有提倡韩字、汉字并用的呼声。 [14]

越南
  越南在法国殖民者的强制之下,早在19世纪末就很大程度上放弃了汉字,而使用拉丁化越南文代替。二战后,越南民主共和国(后来改名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为去中国化,正式彻底地废弃了汉字。但近年又有人提出恢复使用汉字,部分学校亦恢复教授汉字。

东南亚
  除了中国大陆使用外,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亦使用了大陆推行的简化字。
  新加坡在1969年推出自己的《简体字表》,与中国大陆的简化字有差异。1976年5月,颁布《简体字总表》修订本,采纳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的简化字
  马来西亚在1981年出版《简化汉字总表》,与《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当地的印刷物,大多为繁简并用。
  泰国1983年底同意所有的华文学校都可教授简化字,实际教学中简繁并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1 19:4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汉字繁简变迁(三)

十、相关影响

  汉字输入:简体字和繁体字的电脑输入的速度相差无几。专业人员使用的字形输入法(如五笔和仓颉)最高都能达到接近每分钟300字的速度。但一般人大多使用音标输入法,中国大陆一般选用汉语拼音,台湾人一般选择注音符号输入。如果使用拉丁字母(汉语拼音等)输入,可以少学一套键盘排列方法。
  繁简转换:繁体使用者透过猜想,大多无需繁简转换也能无障碍地阅读简体文章;随着信息时代信息量的增大,越来越多简体使用者可以无障碍地阅读繁体文字。简体字与繁体字绝大多数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但也存在少量一简对多繁(约240多个简体字)和一繁对多简(约10多个繁体字)的情况(现代汉语通用汉字表收录7000汉字)。对这种一对多情况,转换软件的处理办法是在软件中尽可能多地存储这些字所组的词汇(通常还会有增加新词的功能),然后根据词语选择不同的字。
  两岸三地用语不同:由于三地技术发展不同,出现的新词汇也有所区别,例如“打印机”或“印表机”,“激光”或“雷射”等。这其实并不属于汉字转换问题,而是各地用语不同。但是电脑用户经常希望在正简转换的同时处理各地用语的不同,一并转换。
  严格地就学术而言,应该把 “用语转换”、“汉字转换”、“编码转换”分别看待。


——————————————————————————————————————————————————————————————
个人实际感受:
我们学的简体字,写的简体字,但阅读繁体字文章无大碍,基本可以像看简体字一样阅读。
关于台湾的盆友能不能认简体字的问题,平常跟台湾的盆友交流聊天都用的简体字(他也用),所以应该也无大碍。就像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设置输入法的繁简输入来使用另外一套文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1 19:55:13 | 显示全部楼层

给汉字注音

给汉字注音的方案极其多,比较熟知或了解的有汉语拼音方案、汉语注音符号、通用拼音啥啥啥的,有些方案诞生不过十几年。
值得一提的是,汉语拼音方案由中国大陆最终确定并颁布实施,目前已经进化到国际标准,在东南亚部分国家华人中间也有不小的影响力,甚至于台湾也选定汉语拼音方案为未来的汉字拼读系统。

一、汉语拼音方案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 ... B9%E6%A1%88/1884432

  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和推出,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说到汉语拼音问题,就不能不涉及到有关历史问题,认清历史我们才能更加深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们今天使用的汉语拼音优点。
  我们都知道,汉字不是拼音文字,笔画繁多,字体结构非常复杂,所以不仅书写起来十分困难,而且认读也非常不方便。因为非拼音的汉字,从字形结构上不容易分析出字的读音来。虽然汉字中有90%以上的形声字,但是由于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本身的结构也很复杂,不是专门的表音符号,而且由于语言的发展,声符与字音的变化非常不一致,声符与字音的差别越来越大,所以声符的表音作用在现代汉字中是十分有限的。据有关资料统计,现代汉字系统中的形声字,声符与字音完全相同的形声字只有20%多一点,加上声符和字音声韵母相同的汉字,也就40%左右,可见,现代汉字的形声字表音率是相当低的。因此,有的专家学者认为,那些不能表示字音的形声字,以今天严格的眼光看,已经不是形声字了。
  为了解决汉字的注音问题,我国古代曾经使用了多种注音方法,比如直音、读若、反切法等。直音、读若法虽然简易明了,然而如果没有同音字可注,或用来注音的字更加深僻、复杂时,就发挥不了作用。魏晋时发明的反切,较之以前的注音方法的确是一大进步,但是反切法的使用并不方便,因为反切上字、下字加起来也有上千个,所以首先得认识这一千来个汉字才能掌握反切方法,这可是个不小的负担。加以汉字是整个儿表示一个音节,字形结构上分不出声母和韵母来,所以拼读上“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并不好掌握,对于初学者尤其困难。唐宋时期,在反切注音的基础上,人们又用汉字制定了三十六个声母,两百来个韵母,但是由于汉字本身的局限性,它们最终没有发展成为汉字的注音符号。而给汉字注音,又迫切需要一套简便、实用的符号,以弥补各种传统注音方法的不足,满足人们学习和使用汉字的注音需求。
  十七世纪初,随着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开始,西风东渐,西方文化凭借着西方经济方面的优势也开始传入中国。结构复杂且不表音的汉字对于当时的西方人无疑是难解的天书,成为他们了解东方文化和进一步交流的拦路虎。出于多方面的需要,当时的一些西方传教士开始运用拉丁字母来拟定汉语拼音。
  最先拟定的拉丁字母汉语拼音方案是1605年在北京出版的《西字奇迹》,由意大利耶酥会传教士利玛窦制定的这个方案是有系统地用拉丁字母制订汉语拼音方案的开端。该方案首次引进了西方文字的音素制字母给汉字注音的拼写方式,突破了我国自魏晋以来一千多年使用汉字声韵双拼的旧框框,为汉字注音开辟了一条崭新的、科学的道路,从此开始了拉丁字母拼写汉语的历史,揭开了汉字注音拉丁化的序幕。尽管这个方案是为了方便外国人学习汉字和汉语而制订的,然而其注音方式以及应用的便利,给后来学者以很大影响和启迪。清代以后,中外许多学者,在研究和制订拉丁字母式汉语拼音方案时,都或多或少地吸收了利玛窦方案的长处,如用撇点表示送气音,用双字母解决拉丁字母不够用的问题等等。据统计,利玛窦方案以后,1958年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以前,我国编制并有一定影响的拉丁字母式拼音方案有三十来个,可以说都在是利玛窦方案上的发挥。所以说利玛窦方案是我国拉丁字母拼音方案的始祖一点不为过。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至二十世纪初,我国在与西方列强发动的几次侵略战争中均处于战败国的地位,既割地又赔款,受尽了殖民帝国主义的侮辱,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这样国破家亡的政治形势,促使我国学者思考,希望找到一条强国的道路,他们认为要使国家富强,必须振兴科学与教育,而要振兴科教,就是要普及教育,当务之急是要解决民众的识字问题,而汉字的繁难无疑是普及教育的拦路虎,于是他们认为,普及教育,振兴国家就要从改革汉字入手,制定简易的文字。这种观点后来进一步放大,走向了极端,汉字遭到了彻底否定,被认为是中国落后的罪魁祸首!
  在这样的认识和思潮的影响下,从清末到民国初年,就引发了声势浩大的切音字运动,我国掀起了制订汉语拼音的热潮,各种拼音方案相继出台,拉丁字母式的,速记符号式的,汉字笔画式的,真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其中,汉字笔画式的字母方案又成为这次切音字运动的主流,占所有方案的一半,如果把汉字速记式方案也算上,就更多了。
  到本世纪二十年代,汉语拼音方案的制订又由汉字笔画式转向了以拉丁字母为主流的方面,并由此开始了拉丁化新文字运动。1926年9月,国语统一筹备会拟订并通过了“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并于同年11月自行发表。1928年9月,由教育部公布,作为国音字母第二式。国语罗马字方案的产生是我国拉丁化运动的新开端,拉丁化方案的制订成为汉字改革运动的主流。当时许多著名的学者,如鲁迅、郭沫若等,都积极支持并参与拉丁化文字运动,许多刊物载文或出专号表示对拉丁新文字的支持。很多学者还亲自实践,编拟拉丁化拼音方案,例如钱玄同、赵元任、林语堂等,都先后推出了自己的拉丁化拼音方案。
  稍后于国语罗马字产生的北方拉丁化新文字在国内外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延安,甚至还开设了一百多所夜校,专门教授农民学习新文字。在同时掀起的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国语运动,又很自然地与拉丁化运动相结合,互相推动,使拉丁化新文字传遍全国,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我国于1958年公布的拉丁字母式的汉语拼音方案,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吸取历史经验,结合现实需要而制订出来的。


  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以前,由中国人自己设计而又比较有影响的拼音方案有三个:注音字母(1918年公布)、国语罗马字(1926年发表)、拉丁化新文字(1931年公布于前苏联海参崴)。这三个方案的影响都非常大,其中尤以注音字母影响最大,从公布后即纳入小学教育,目前我国台湾省还在继续使用这套注音字母,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套法定的汉语拼音字母。
  那么大家不仅要问,既然已经有了这样一些拼音方案,那么为什么还要重新制订汉语拼音方案呢?这是因为,上述方案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都有不足之处,都有其局限。例如注音字母采用声、介、母三拼制,字母多而不灵活,不利于对语音作精细的分析描写;采用笔画简单的古汉字作字母体式,不便应用,也不利于国际文化交流。国语罗马字用字母表示汉语四声的规则比较复杂,不好掌握。拉丁化新文字不标声调,又过于简单,而且主张拼写方言,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音。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在推广普通话,普及大众文化知识的浪潮中,一个更能体现汉语特点,更科学更实用的拼音方案就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制订出来了,这就是汉语拼音方案。

(摘自百度百科)

二、汉语注音符号

  汉语注音符号(Chinese zhuyin),简称注音符号,旧称注音字母,是为汉语汉字注音而设定的符号。以章太炎的记音字母作蓝本,1913年由中国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颁行。
  注音符号原共39个,排列照“三十六字母”顺序以“ㄍㄎ”开头,1920年改订顺序,增加一个“ㄜ”共计达40个。注音初期以读音统一会所定字音为准,故有“ㄪ(万)v、ㄫ(兀)ng、ㄬ(广)gn”三个符号,后改以北京音为准,“ㄪ(万)、ㄫ(兀)、ㄬ(广)”只作注方言之用,目前仍使用的有37个(声母21个,韵母16个)。 1930年中华民国政府将注音字母改称为“注音符号”,正式的称呼是“国语注音符号第一式”。

发展历程:
第一式
  191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召开临时教育会议,通过“采用注音字母案”。
  1913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召开“读音统一会”,期间备有“记音字母”,凡三十八,声母二十四,韵母十四,临时用于审定“国音”,当时,以刂为ㄉ,丨为ㄍ,彡为ㄙ,为ㄟ,厶为ㄥ,并未立ㄦ。后将之正式通过,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公布。
  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发布“注音字母”,此字母为改良旧日反切而作,用以标注汉字读音,故曰“注音字母”。凡三十九,声母二十四,韵母十五(新增韵母ㄦ;“一”竖写作“一”,横写作“ㄧ”,以区别破折号“——”),其中,有十六个参考了章炳麟的“纽文韵文:
“ㄌ”、“ㄋ”、“ㄇ”、“ㄈ”、“ㄗ”、“ㄘ”、“ㄙ”、“ㄕ”、“ㄏ”、“ㄧ”、“ㄩ”、“ㄛ”、“ㄟ”、“ㄠ”、“ㄢ”、“ㄥ”
再另取部分汉字得出其余二十三个字母,并造一字母“ㄦ”。
  1919年,印行《国音字典》(老国音),注音字母为标注国音之用,亦可名曰“国音字母”,又依音理改订字母次序:
ㄅㄆㄇㄈㄪ、ㄉㄊㄋㄌ、ㄍㄎㄫㄏ、ㄐㄑㄬㄒ、ㄓㄔㄕㄖ、ㄗㄘㄙ、ㄧㄨㄩ、ㄚㄛㄝ、ㄞㄟㄠㄡ、ㄢㄣㄤㄥ,ㄦ。
  1920年,特开临时大会,从“ㄛ”分出“ㄜ”,初时“ㄛ”兼表两音,令人茫然,而“注音字母”业已颁定,不便再有增加,故于“ㄛ”上方正中加小圆点“·”,以示区别,后连写成“ㄜ”,注质、月、陌、职、缉诸(入声韵)开口呼之字,“ㄛ”则用于注歌、哿、箇、觉、曷、药、合诸韵中字,又决议“ㄦ”兼做声母,用于转写外文。
  1930年,中央常务会议决议,注音字母改称“注音符号”。
  1932年,在“编定《国音常用字汇》特组会议”时决定,为了说明上的方便,添补一个注音符号“ㄭ(帀)”,作为“ㄓ”、“ㄔ”、“ㄕ”、“ㄖ”、“ㄗ”、“ㄘ”、“ㄙ”7个声母单独成音节时的省略韵母(即虚母)。
  同年5月7日,正式以“新国音”取代“老国音”,汉语改采北京音为标准,“ㄪ(万)v、ㄫ(兀)ng、ㄬ(广)gn”三个符号不再使用,只用于标注方言。

第二式
  1986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公布以罗马字拼写的汉语译音系统“注音符号第二式”。由于注音符号在台湾地区推行相当成功,小学生皆被要求熟练使用。所以在闽南语、客家语的教学上,教育主管部门另外增添新符号以使之能够拼读这些“乡土语言”(方言),目前这些新符号已收录至Unicode编码中的“Bopomofo Extended”区。
  在2000年左右,台湾教育主管部门颁布一套通用拼音规则。尝试以拉丁化的拼音方式取代注音符号(ㄅㄆㄇㄈ)的使用,并取代注音符号第二式(MPS II),目前已落实在地名拼写上。
  2008年9月16日,台当局“行政院跨部会会议”通过相关主管部门的提案,确定未来中文译音政策将改采汉语拼音,不再使用民进党政府6年前决定的通用拼音。持续多年的两岸“拼音大战”,终于落下帷幕
  “注音符号”目前仍为中国台湾地区汉字的主要拼读工具之一,是小学语文教育初期必学内容;中国大陆地区自1958年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以后停止推广使用,但在汉语字典等基础工具书中对汉字注音时仍有标注。

(摘自百度百科)

三、其它方案

略,反正也不会,听说还有什么邮政拼音啥的,清华大学的tsinghua据说就是邮政拼音,不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1 20: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汉字的名称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C和C++的指针,不同时间是可以指向不同的位置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官方文件中「正体字」是「异体字」的反义词,正体字以1955年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选用的字为准,如:「浚」是正体字,而「濬」是异体字。该表公布后又作了几次调整,恢复使用了28个被淘汰的异体字。

有人认为应将繁体中文称为正体中文,表明它才是中国历史上正统的汉字写法。不过,亦有人认为文字变革是自然的事,没有正与不正之分。到目前为止,“繁体中文”这个名称仍使用得更为普遍,由于使用繁体中文并不是只有台湾,以香港来说,字量和用量方面有不同的要求。其原因在于香港与台湾习惯上的惯用名称往往有出入,而且香港有些地方用辞的习惯和台湾的也不同 (例如“裏”和“里”字);原本香港和台湾一般上是不分开翻译的,多数电脑软件都只有台湾版本,香港人会迁就台湾用法。但自从进入21世纪后,由于种种原因,致使需要分开处理。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 ... AD%E6%96%87/5827632

单纯使用“正体字”,并没有意识形态色彩。但在两岸文化背景差异之下,使用“正体字”称呼繁体字,“残体字”呼之欲出,于是意识形态色彩跃然纸上。
因此,在当前语境下,“正体字”应当用于指代规范汉字,对应不规范汉字使用“异体字”或者其它名称。刚好相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1 20:25:35 | 显示全部楼层

汉字输入法

  中文输入法,又称为汉字输入法,是指为了将汉字输入计算机或手机等电子设备而采用的编码方法,是中文信息处理的重要技术。中文输入法从1980年发展起来的,经历几个阶段:单字输入、词语输入、整句输入。汉字输入法编码可分为几类:音码、形码、音形码、形音码、无理码等。广泛使用中文输入法有拼音输入法、五笔字型输入法、二笔输入法、郑码输入法等,在台湾流行的输入法有注音输入法、呒虾米输入法和仓颉输入法等。流行的输入法软件平台,在Windows系统有搜狗拼音输入法、搜狗五笔输入法、百度输入法、谷歌拼音输入法、QQ拼音输入法、QQ五笔输入法、极点中文汉字输入平台;Linux平台有IBus、Fcitx;Mac OS X系统除自带输入法软件外还有百度输入法、搜狗输入法、QQ输入法;手机系统一般内置中文输入法,此外还有百度手机输入法、搜狗手机输入法等。


  在台湾的拼音输入法则以注音输入法为主,与大陆类似都是在输入法软件方面不断得到完善和改进,变得更加智能。与大陆不同的是,大陆拼音输入法一致采用英文26键作为拼音输入法的键位,而台湾使用的注音输入法键位设置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从40键到30键,再到26键都有人使用。因为注音符号与键盘的英文字母并不是一一对应的,所以注音符号设置键位的时候往往采用数字键和符号键作为编码。

  在国家教委想方设法研发一种易学规范而又快速的输入法同时,一种更优秀的输入法——二笔输入法已经在民间诞生。二笔输入法是陈劲松于1992年发明的音形码输入法,采用拼音首字母与笔画(两个笔画取一键)相结合的方式取码。二笔输入法直到2000年1月成立的广东二笔软件有限公司向外界推出二笔输入法软件后,才正式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二笔输入法不但易学,还可以输入文字打出像五笔一样速度。二笔输入法具有规范、易学、快速的特点,因此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评审而获准进入中小学基础教材,这是截止2013年唯一获得批准进入中小学基础教材的汉字输入法。
  由于广东二笔软件有限公司以高价销售二笔输入法软件,而且当时(2000年到2004年期间)已经得到广泛使用的智能ABC输入法和五笔输入法是免费的产品,只有很少人愿意尝试使用二笔。最终导致以经营二笔输入法软件为主要业务的广东二笔软件有限公司在2004年濒临倒闭。在另一方面,二笔输入法以其优秀的特性吸引了不少二笔爱好者,还有些爱好者对二笔进一步改进和优化,同时对二笔输入法软件进行维护。二笔输入法软件大都能够在互联网上免费获得和使用。
  而随着智能拼音输入法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在2006年搜狗拼音输入法的诞生后,非拼音类的形码或音形码输入法受到的关注也就越来越少,而且不再有国家相关部门参与开发和推广输入法。但这并不影响众多输入法爱好者对输入法编码方案研究的热情。很多爱好者研究输入法都会从多面方面考虑,比如重码率、易学性、对大字库的支持、输入法按键的舒适程度等。
  一些输入法爱好者仍然想得到一个超低重码率的输入法,所以也就产生了GB2312-80字符集的6763个汉字中只有14个重码字的张码输入法。在支持大字库方面,除了输入法编码本身外,更要输入法软件和字库或词库的支持,所以诞生了收录全部七万多个UNICODE汉字的海峰五笔软件。而在输入法编码方案易学方面,至今依然没有一个能够超越二笔输入法的编码方法,能够做到既高效又易学。
  在台湾,中文输入法也出现了非常多的输入法编码方案。1976年朱邦复发明第一个形码输入法——仓颉输入法,发明输入法后,朱邦复公开该输入法,不收分文,使电脑汉化得到很大的进展。所以台湾的Windows操作系统都内置有仓颉输入法。也成为台湾最流行的形码输入法之一。成仓颉输入法出来之后又诞生了一批形码输入法,像王赞杰发明了大易输入法,廖明德发明了行列输入法,和仓颉输入法一样,这些输入法作者开放输入法专利,所以同样内置到了Windows系统中。在台湾使用人数最多的形码输入法是呒虾米输入法,这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台湾人刘重次发明的一种形码输入法。

https://baike.baidu.com/item/中文输入法/3261032

一地鸡毛,快又怎样,二笔输入法还不是照样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1 20:4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uelangcn 于 2018-8-1 20:46 编辑

有时候,信息就是这么容易获取,查百度百科就能查到基本的史实。
偏偏有些人就不看,自己不看还要别人贴链接拿证据。这么懒谁会给某些人链接,允许某些人满嘴跑火车,不允许别人说几句事实,呵呵。
这贴是用来给某人补补的,太虚了,补实在点好。
中印藏南那个帖子有些人说西姆拉会议前英军占领了藏南,结果打脸打得啪啪的,脸都肿了还不认。本来这次发现某人满嘴火车的苗头就想撤的,结果某人还不让。然后今天早上看到某人彻夜修改帖子,越改越长,我很开心,哈哈,是不是感觉很委屈,总感觉没把我说黑~是不是越说越气愤...
嗯,万一你来了也别给我回帖和点评,写啥都不看,也不会回你的内容。想说话就另外开贴去,不要像昨天晚上那样耍小孩子脾气了,数数自己多少岁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2 22:21 , Processed in 0.181604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