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听郭齐勇讲座之前只是关注了一个他的视频课程和一些书,捎带问了个他的同门许苏民先生的问题,没来得及涉及其他内容。不过前几天找的郭齐勇主编的一本书里,居然汇集了一本书的内容“围剿”邓晓芒,邓晓芒长期批判中国文化,批判儒学以前是有过一些耳闻的,不过郭齐勇他们摆出这么大的阵势来围剿,倒真是产生了一些兴趣,看了几篇他的文章。
从邓晓芒几篇文章里我一看子找到了他的立论基础,郭齐勇主编的那本聚众“围剿”书看前面几篇大部分围绕“亲亲相隐”的理论争论,理论对理论,没有彻底破除邓晓芒的立论基础。
看邓晓芒几篇文章的立论基础,都是坚持认为中国古代是自然经济。比如说在《有毒食品的文化反思》一文里直接说“古代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再比如《我们的道德怎么了》一文里质疑道德认为“原因是我们社会的基础已经不是自然经济了,但我们的道德仍然建立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在《“百家争鸣”实际上是“百家争宠”》这个报道里甚至看到一种说法“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业文明要达到一定的稳定性和安定性, 没有一个大一统居高临下的皇权是不可能的”(这个最荒谬,各城市小国寡民 划地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下,根本建立不起中央集权的财政、行政、军事结构。这只有市场经济才能做到)。
中国这几十年的人都背书背过一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看得出邓晓芒先生的这些观点也是以此为理论依据的,以古代“自然经济”决定上层建筑为立论基础的。不破除邓晓芒的这个立论基础,“围剿”的效果是很有限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观点大致上是对的。可是正因为如此,如果对经济基础认识不准确,那么对上层建筑的属性判断也会谬以千里。
很遗憾,邓晓芒先生对中国古代经济基础的认识,就是被起码四十年以前发明的教科书扯淡说法毒害,“古代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这个教科书说法,大错特错了。那么从这个“经济基础”认识推断出来的对“上层建筑”的属性看来也全都不靠谱了。
以前郭沫若发明了一种离奇的说法,把土地私有制下的土地雇佣租赁经济关系胡说成“封建人身依附”,把中国秦以后胡说成“封建社会”,这本来是被人当成鬼话的,后来毛泽东把郭沫若这种奇谈搬进自己的文章,强制塞进教科书规定成了标准答案,这种邪说就被栽赃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后几十年才真出现了邓晓芒先生所谓的“百家争宠”,各种“研究者”都竭力论证毛泽东这种说法,“封建社会”的经济特征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群秉笔太监就玩命胡说中国秦以后一直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当时几位学者,束世澄、华山、柯昌基、尚钺都只是对此说提出了极有限异议就都被往死里整,几十年下来流毒深远,看起来邓晓芒先生也是此说的受害者之一。
八十年代开始,这种观点在经济史研究领域已经越来越多被怀疑,推翻。中国古代从战国开始就一直是市场经济,只是因为意识形态的关系(维护毛思想“正确”)这些观点基本上躺在一些经济史论著里,没有在教科书里正面破除以前宣传的谬论,所以还有很多人依然受毒害。
我运气不错,曾经看了一些经济史争论文章,按图索骥,按里面的注释资料在网上找出一些经济史论文著作,很多经济史论著都已经一致破除了“古代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鬼话,即使像八九十年代一些文章,名称上还受意识形态影响使用“封建社会”这个名词,但是实际上对经济史的分析,也早就指古代市场经济发达了。
很多先秦战国到西汉的文献都经济在一些经济史论著里被引用,最明显的是《孟子》里孟子和陈相的一段对话,许行的衣服、帽子、农具都是用农产品从市场上交换来的,巨履和小履的价格差异巨大,这足以说明战国时已经建立起了市场经济和市场价格体系,还有邓福秋论文里引用《韩非子》里记载的雇工,《左传》里的盟誓“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匄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成书于战国时的《管子》里的经济思想等等。
当然更显著的史料是专门讲经济问题的司马迁的《货殖列传》山西 山东 江南 龙门 碣石北这些地区出产的各种商品“日夜无休时”地进行着市场交换“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形成“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的市场机制,“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能者辐凑,不肖者瓦解”的激烈市场竞争。各行业都维持“什二之利”的20%平均利润率。这些都说明从战国到秦汉,已经形成全国性市场网络和发达的市场经济。
邓福秋的论文分析货殖列传的货意思就是资本,货殖意思就是资本增值,包括贩马的中间商各种行都维持20%的平均利润率,分享平均利润率的“素封”群体就是资产阶级,农业上盛行一亩地每年两百文钱的货币地租,从“僮手指千”提出这是上千人规模的手工工厂。
秦晖92年一篇论文《汉唐经济之比较》通过汉书中记载的一笔小农一年的收支帐计算了当时的农业产品商品化率,两种计算方法得出的结果分别是30% 和36.4%,而1978年的农产品商品化率只有20%,秦晖的这个计算比较给人们一个非常大的教训,就是不能用某一个时间点的数据推测整个历史状态,不能以点带面,把某个时间的指标当成普遍状态,说得具体一点,不能因为1978年农产品商品化率20%,就想当然的以为古代肯定低于20%,就是摆脱历史直线发展的思维,不能以为“古代”的各方面社会指标数据都不如“现代”。秦晖这篇论文比较汉唐经济,本身就是从各个方面说明唐代的经济市场化程度比起汉代相差很远。
中国现代1953年开始公私合营,到1956年消灭了市场经济,1958年就打破苏联教出来的中央计划经济,把中央计划里的企业层层下放到各省市县,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全部消灭摧毁,就回到了自然经济。1978年开始渐近市场化只是打破了从1958年开始二十年的自然经济,不能像邓晓芒那样一拍脑袋因为冲破了二十年的自然经济就说成冲破了“自古以来”两千多年的“自然经济”。
秦晖不仅和邓福秋一样都看到了价格波动和“什二之利”的平均利润率。而且明确说商业发不发达与商人名义上的政治地位无关。我看这就像是现在说的什么“工人阶级领导,工农联盟基础”之类,如果有人真因为这么一句口号就以为大老板的社会地位和生活不如工农那就太滑稽了。
发明“封建社会”说的郭沫若的学生,田昌五在1997年有一篇论文《破除中国历史东方类型说 振兴马克思主义历史学》里面,虽然还在使用“封建社会”这个名词,实际上已经破除了“自然经济”说了,引两段: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虽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特征,但并不限于小农经济,而是以农业为主兼有多种经营的综合经济在有些时候的某些地区,农业经济甚至不占主导地位。因此,把中国封建社会经济说成单一的农业经济,这是不正确的。
......
农民的一些必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是须要购买的,生老病死是要化钱的,一些 必要的社会活动还是要化钱的钱从何来只有 出卖农副产品、特别是粮食了。不是农民有 多余的农副产品可卖,而是农民不得不卖所以,说农民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万事不求人,这不过是文人手中的田园牧 歌式的神话,在现实生活中至多是个别的例外。中国历史上常有这样的现象,在多数农民缺衣少食的情况下,粮食和布帛生意却格外兴隆发达。
几年以后,到田昌五去世的一年2001年,他的最后一篇论文标题干脆直接变成了《破除长期封建社会说 建立中华帝国史发展体系》,这位郭沫若的弟子正式反水,不但破除了“实”,连名称上也彻底抛弃了郭沫若发明的“封建社会”说法了,文中直接指出:
长期封建社会说实际上是自然经济说, 由此就得出了长期延续论和长期停滞论。然而中国历史上的工商业却是相当发达的, 特别是在统一的大帝国活跃于历史舞台时, 工商业总是发展到新的高度。
当然中国战国以后两千多年历史上也不是完全不存“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只不过就是魏晋时期那一段很短的时间,看上面引用的秦晖先生对汉唐经济比较的分析就知道,唐代经济市场化货币化程度比起汉代都差得非常远,那么在唐代之前的魏晋时期差距就更大了。姜锡东《宋代商人与商业资本》也指魏晋时期是自然经济重现的时期,分析原因不仅是因为战乱频繁,而且汉末魏晋时董卓曹丕当政时分别破除和废除了统一的货币五铢钱,使流通手段倒退,对国内市场打击巨大。“魏晋封建论”那批主张者(何兹全 赵俪生 尚钺 王仲茕)才是对的(如果不考虑似乎隐含着“秦汉奴隶社会”的谬论)。
前面这些人论著提到的都是战国到汉唐的经济现象,以后就更不必说了。晚唐阿拉伯外商比英国早上千年航海从广州上岸来华投资,刺激了中国航海的巨大发展,宋朝开始,中国也兴起了海上国际贸易,在东亚南后来居上超过阿拉伯人,对接形成了半个地球的贸易航线,这个“南海一号”等沉船的考古,黄纯艳的《宋代海外贸易》、墨川的《南宋大航海时代》等人的论著都有说明,从西汉开始的陆路国际市场飞跃到海路国际市场,有了更大的利益来源,就不太重视在陆地上扩张了,之前没有这个技术背景才只能一次次内向兼并。欧洲近代也是从阿拉伯人那里获得了航海技术以后,各国也是优先向海外扩张,到世界市场饱和以后才开始一战二战大掐了起来。其他的社会制度 手工业技术,农业技术、煤铁冶炼、城市化指标等也都有巨大变化,这些台湾的梁庚尧先生、秦晖的同门葛金芳先生的论著都可以看出来(葛金芳的视频里说他计算南宋的平均农业亩产他是1952年的两到三倍,反复计算三遍结果都一样,财政收入他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得到了和漆侠先生一致的结果)。
到明代,市场范围进一步扩张,明初官营郑和下西洋,田培栋论文里财政收支估算过,不算实物,利润大约白银上千万两,黄金二三十万两。已经是宋代市舶司收入的十倍。官营下西洋停止以后,兴起走私海上贸易,因为欧洲的大航海对接,形成世界市场,海上贸易更进一步巨大繁荣,这个从梁方仲、全汉升到现在的万明等学者都有过研究,中国银矿很少,可是自从1436年直到1935年整整五百年货币都是银本位,白银就是来自当时走私海上国际贸易的利润顺差。
从战国开始形成市场经济,到秦汉国内市场统一繁荣并且开始出现陆路丝绸之路国际贸易,到晚唐宋代开始开启海上国际贸易,到明代形成世界市场,全球白银作为顺差流入。中国两千多年前,除了魏晋时期很短的一段因为战乱加上统一的货币废除回到过自然经济以外,都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市场范围和规模都是在不断扩大的。
误认为中国古代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在这种误解上对其“上层建筑”作出的种种评价,当然是全都不靠谱的。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