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树立正确学生观
【摘要】学生观是对学生的本质属性及其在教学过程中所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而学生的本质属性首先是普通的孩子,教学活动应该是“教会孩子”如何认知的过程,而不是让这些孩子惧怕老师,甚至对“老师”产生厌恶感的过程。本文将从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三个特点入手,浅析在新课程下学校教育的局限性,应如何树立正确学生观,才能产生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字:学生观 和谐 师生关系
进入学校后,班主任老师告诉学生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楼道或者操场上见到老师一定要主动打招呼,尤其是教过自己的老师。我记得我在刚上小学时特别兴奋,觉得自己终于到了上学的年龄了,可以拿着书本在教室里念书了。刚开学时,所有的同学都很有礼貌地向老师打招呼。越到后来,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就越来越低,见到老师主动打招呼的也渐渐少了,甚至有时会刻意避开老师会经过的地方。由于学业负担的加重,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就越来越严格,使得本来处于应该无忧无虑去玩的年龄的学生压力越来越大。当学生反感教师的教育方式时,就是关闭学生改正错误的大门。[1]所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创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学相当重要。
学生的特点:
主动性:主动性是人的生命的本质构成。学生呢首先是人,人与周围世界的日常信息交流也是主动的,是人通过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信息,并按照自身需要作出整合和反应的过程。但是人的这种自然素质在社会实践和自身精神世界建构中的主动性诉求,已超出了生命有机体的自然需求,因而需要去激发和培养。教育就因此产生了。
潜在性:是指人的生命发展的潜在可能性,人的生命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是一种关注人后天个人生命展开过程中因个人实践经验积淀而形成个体倾向、兴趣、爱好的可能性,以及在实践中因自觉努力而开发出的生命能量与发展的可能性。它是与人的实践和实践中的自觉状态直接相关的后天发展的潜在可能性。而教育则是开发学生潜在性的重要环节。人从一出生就受到各种教育,包括从学说话、学走路开始,就已经进入了广义的教育阶段。为了更大地激发潜在性,孩子们被送入学校,进行各种阶段的学校教育。
差异性:差异性是人与人之间比较意义上做出的人之特性的判断。如果单独看每个人的话,差异性就是个体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每一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2]学校教育大量以群体为单位展开活动,组织方式基本以班级为单位。教师在面对学生群体时,往往不能顾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用同样的内容、时间、方法教每一个不同的学生。忽视差异性是传统教育在学生观上的具体表现,因为传统教育关注的是如何教育出“好学生”,而不是每个不同的人如何发展。教师也许会为出类拔萃的优秀学生喝彩,但不会对学不好的学生产生好感,往往把它归结为学生不努力。
学校教育的局限性:
学校教育大多数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教育,而每个班级至少要有三四十人。基础教育中,一节课只有45分钟,这样就很难顾虑到每个学生。老师只能采取“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有的学生天生自觉性高,听讲的效率也高,自然“学得好”。但有些学生天生不能很好的集中注意力,这种教学模式对于他们来说就没有优势。
而对于那些“学得好”的学生,很多人也都是被逼无奈,坐在讲堂上听课。人与人之间是存在差异性的,每个人需要得到的东西不一样,而在得到同一件东西时又需要通过不同的渠道。老师也有老师的苦恼,作为一个普通人,老师明白每个学生的特质不同,想要好的教育,就需要对症下药,给每个人不同的教育方式。但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每个老师面对的又是几十个不同的学生,往往只能选择一致的填鸭式教学。只有让每个学生都不停的学,才能保证最后考试的达标率。不是所有的石头都能雕成塑像,也不是所有的土地都能长出庄稼。[3]所以,每个学生的特质不同,也就造就了不同的结果,每个学生所需要达到的目标也不同。
如何树立正确学生观:
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所持有的总的看法和态度,它是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对于教师来说,学生观是一个在其职业活动中具有根本意义的问题。尤其在今天,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对于我们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应努力为学生健康发展搭建平台。有些学生虽然学习不好,但是在其他方面有特长,为了能够让每个学生都有施展自己才华的地方,学校应在尽力开设较全面课程的基础上,丰富社团和户外活动,老师们应该减轻对主科和副科的区别对待的态度,能够让学生能在不同的舞台上展示自己。随时校正办学方向,使学校各学科,各部门紧紧围绕“素质目标”开展工作。积极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让学校真正成为孩子们成长的天堂、励志的战场。
在当前这种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很难做到以上所述的“不区别对待主科和副科”,但老师和学校应该有意识地去做,不要讲所有学生都教育成“标准的合格品”。只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才能营造老师与学生间和谐的关系,才能更好的将教育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祖晓东.《树立现代学生观,关心尊重每个学生》.文教资料 2011年12期.
[3]卫德彬; 李祖海.《教育不是万能的——谈学校教育的局限性》.教育科学论坛.2010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