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543|回复: 0

[【社会视角】] 编剧芦苇怒斥《白鹿原》导演:对不起小说、土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21 09:4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记者龙京

1993年,小说《白鹿原》的问世无异于平地惊雷。从此,小说改编成电影的风波便未停息。在这场堪比一部幕后电影的故事里,陈忠实、吴天明、芦苇、张艺谋、王全安等人接连登台唱戏。作为贯穿始终的关键人物,以《霸王别姬》、《活着》、《图雅的婚事》蜚声全国的编剧芦苇亲历十余年的奔走呼号,并为其呕心沥血七易文稿。然而,当电影《白鹿原》最近公映,这位“中国第一编剧”却主动要求在编剧一栏把自己名字抹去,“我看过王全安三个半小时《白鹿原》版本,因为不喜欢这部电影,还是离它远点好”。

命运多舛 “难产”二十年

张艺谋陈凯歌曾婉拒《白鹿原》

“近二十年曲折,其中困难一言难尽”,回忆起电影《白鹿原》的命运,芦苇感慨万千。在外界人看来,《白鹿原》的遭遇让人生出同情之心,而所有的故事,要从1993年说起。

把小说改编成电影,作家陈忠实第一个想到的是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人物吴天明,吴天明拍过轰动中外的《老井》,还当过西安电影制片厂厂长。“吴天明找我做编剧,他当导演”,芦苇回忆,“我和陈忠实是好朋友,吃过几顿饭,一起商量怎么拍”。但第一个沉重打击却突然袭来,1994年,当时的广电部点名指出,小说《白鹿原》《羊的门》《废都》不能拍成电影。吴天明与《白鹿原》失之交臂。

一搁浅便是八年。2002年,时任陕西省省委书记李建国指出“振兴陕西影视力量”,《白鹿原》与李自成、司马迁等题材重获新生,项目得以重启。“厂里指定我当编剧”,芦苇开始筹备工作,动笔写剧本的同时,也开始寻找合适的导演。但曾经的合作伙伴张艺谋、陈凯歌婉拒了芦苇,这时,陕西老乡王全安以一部《惊蛰》闯入他的视野。

然而,2005年,命运多舛的《白鹿原》因资金问题,再次搁浅,但芦苇依旧在写剧本,“从2003年到2007年,手稿就有几十万字,堆起来一尺多高。”,芦苇说。可由于某些原因,王全安自己改编的剧本获得审批,2010年资金到位后,《白鹿原》成为王全安自编自导的电影。

电影呈现

结构散乱

删掉结尾是很大遗憾

如何评价王全安拍的《白鹿原》?七八月份间的芦苇给出的答案是“与我没有直接联系,不作评价”,如今他说,“王全安把影片格局做小了,对不起小说、土地,还有陈忠实本人”。

合作初始,芦苇便不喜欢王全安改编的剧本。“他不理解关中的乡土与农民,也不清楚《白鹿原》的主题取向是什么”,芦苇说,“取向很混乱,白嘉轩、鹿子霖、田小娥这些人物在小说中很鲜明,但在电影中表达不清,结构也很散乱”。导演的力不从心也被芦苇指出,“在操纵正剧与悲剧的的能力上,第六代导演(功力)尚显不够。”

在柏林电影节上,《白鹿原》也没有获得评委们的青睐,踌躇满志的王全安带领爱妻张雨绮杀到“福地”,却仅仅领回一个摄影银熊奖。芦苇说,“如果田小娥是主线,在故事上同样要做到完整性”。不过,作为原著作者,此前陈忠实接受媒体采访,依然给予了王全安支持,“只能如此了,影片原本准备拍成上下两集,后来剪成单集上映,结尾删掉确实是很大的遗憾”。芦苇则称“陈老师很厚道”,“他一再说,自己不懂电影,也鼓励地表示,电影拍得不错”。

解读钥匙

《白鹿原》应展现历史裂变与斗争

性情直率的芦苇一再强调,“为《白鹿原》努力这么多年,七易剧本文稿,我对电影自有观感,绝不会精神阳痿”。在他眼里,小说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让中国电影人孜孜以求;又有怎样的困难,让“中国最难拍电影”的称号不胫而走?“格外的痛苦、悲剧、撕心裂肺”,芦苇说,“《白鹿原》小说最大的价值,是半个世纪的历史裂变与悲剧,中国传统文化与新文化的断裂与斗争”。芦苇与陈忠实都坚持主角应该是白嘉轩,而在王全安手上,女性的悲惨遭遇成了折射时代变迁的三棱镜。

改编小说的难度显而易见,要将几十万字的小说变成几万字的电影剧本,大量的删减工作必不可少。而横跨半个世纪的时间维度,百余人的宏大群像,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要在短短的几小时内呈现,似乎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芦苇深知这种难度,但在影视呈现上,《白鹿原》又显得偏弱,“演员的表演是一流的,张雨绮因经验问题在心理刻画上比较简单,稍弱一点”,芦苇评价,“但情欲戏的取向让影片变得肤浅”。看完220分钟的“导演剪辑版”,芦苇一算:“共有24处情节用了我的剧本,但整体指向非我所求,所以要求在编剧上不要署名”。

恩怨释怀 再拍纪实片

还会为王全安写剧本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自从王全安自己改编的剧本获批后,他与芦苇就几乎再没联系过。“有三四年没见面了”,芦苇说,“我和他关系很正常,是工作关系”。就在芦苇提出“编剧除名”后,电影《白鹿原》重做了片头,而在前不久的西安首映礼上,芦苇也不在被邀嘉宾之列。似乎就在一夜间,芦苇与《白鹿原》斩断了联系。

芦苇讲起这段往事,与此前在媒体曝光的情节略有出入,“2005年,我与王全安、李爱民(西影办公室主任)三人去北京电影局参与研讨会,与专家一起讨论《白鹿原》剧本。到了会场,打开剧本就愣住了,上报的剧本不是我的,而是王全安背着我,把自己的剧本递上去了”,芦苇吃了一惊,但旋即想到不能当众说出此事,“主管剧本的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在场,说出来会令他有被愚弄的感觉”,最后王全安的剧本获得通过。回想往事,芦苇表示理解,“王全安比我年轻15岁,急于把自己的创作拿出来”。此后两人还合作了《图雅的婚事》,“如果是拍纪实类电影,王全安是很好的行家”,芦苇说,“我和他没有恩怨,如果王全安再拍纪实类电影,我还愿意跟他合作。”
http://culture.ifeng.com/1/detail_2012_09/21/17796202_0.shtml
理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1 22:19 , Processed in 0.27156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