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549|回复: 2

[【余香阁】] 密不可分  互相促进  共同发展---- 浅议汉字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7 09:0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偶然看到这篇文章,尽管不是自己的专业(毕竟语言教学是相同的),读后还是还敢到颇有收获,故转发于此,希望此文对当中学语文教师的书友有所启发……

密不可分 互相促进 共同发展
---- 浅议汉字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王新林
【摘要】汉字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内涵,为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语文教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定要体现出对我国文明内涵的关注,这样一来,汉字文化就同语文教学密切联系在了一起。在语文教学中,最基础的就是汉字的学习,汉字是语文教学得以实施的媒介,汉字本身及其所包含的内在文化信息是语文教学的最基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同时,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汉字学生学习到了古人、前人的文化知识,师生之间将这种文化知识代代相传,就促进了汉字文化的不断传承、发展,使汉字文化永葆生命力。本文拟以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依托,探讨汉字文化同语文教学之间密不可分、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 汉字文化  语文教学  三维目标  关系



语文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汉字,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文明的见证,是沿用至今的最主要的文字和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工具。汉字的表意性使其具有“超方言、跨时空的独特功能,成就了汉字天然的包容性和融合性,使汉字在日常交际及延续历史文明中具有了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汉字的不可替代性既造就了汉字本身延续数千年不灭的奇迹,也传承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sup][/sup]所以,要正确、恰当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更好地把握中华民族母语的文化,就必须对汉字的文化内涵有所了解。语文教学的最初阶段从识字开始,由字到词,再由词到句,再由句到段落,再到整篇的文章用来传递信息、表情达意,整个过程环环相扣。所以,语文教学和汉字文化之间密不可分,汉字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同时,语文教学也促进着汉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汉字文化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反映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不同信息内涵,而在将汉字作为最重要内容之一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在把握当前汉字文化内涵以进行正确使用的过程中,了解的就是汉字文化的历史发展状况,从而在无形中使汉字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现今,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九年之久,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目标实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统一。汉字作为构成语文教学内容的基本元素,为达成这三个维度的目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汉字文化在实现语文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出发,浅议汉字文化同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



一、汉字文化是学生知识和能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汉字是学生最基本的知识储备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分别依次对义务教育阶段不同学龄的学生识字要求进行了细化和量化。在《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2001年)的“总目标”中,要求学生“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在分阶段目标中,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第二学段(34年级)“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第三学段(56年级)“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第四学段(79年级)“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可见,认识汉字、会写汉字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最基础的知识和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基。

(二)汉字文化是学生语文能力形成的基础

我们一般把学生的语文能力概括为听、说、读、写四种。这四种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无一能摆脱汉字文化。

要能够听得懂别人讲话的内容,要很好地跟对方交流、沟通下去,就离不开对汉字文化的了解。听、说是日常的生活需要,但是,人们通常会发现,在口头表达语言中常常会有委婉、含蓄、言外之意的现象存在,这些现象除了与说话人语音的抑扬顿挫有关外,更同汉字文化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分不开。作为听众,要能够准确、快速地明白说话者要表达的意思,就必须了解文字背后所隐藏的相关意义。同样,从说的角度来讲,要想使自己的表达委婉、含蓄、恰到好处,同样需要对不同的汉字所包含的不同感情色彩、多项含义等文化内涵有所了解和掌握,才能更好地表达。

无论是读,还是写,对象都是汉字,不认识汉字,读和写就无从谈起。如果不了解汉字文化,就很难将文章的连贯性理解透彻,无法准确把握阅读的文本中所包含的信息和思想,更不用提自己提笔写作。对于古诗词、文言文的学习,如果没有任何汉字文化信息作背景支撑,阅读和理解更是寸步难行,又何谈自己去写作?所以,学生读写能力的提升过程,本身就是其对文字文化信息的不断加深了解和认识的过程。

在知识和能力这一目标维度中,汉字文化承载的更多的是学生基础知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汉字文化的参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形成将是空中楼阁,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升过程,就是对汉字文化不断深入了解和掌握的过程。所以,汉字文化是学生知识和能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要想真正落实语文课程 “知识和能力”这一维度的目标,就必须牢牢把握住汉字文化信息,认识到汉字文化在促进学生积累语文知识、增强语文能力方面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充分认识和发挥汉字文化的作用,积极传输汉字文化,才能真正落实语文课程这一维度的教学目标,夯实、打牢学生的语文基本功,为其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  汉字文化是语文教学过程和方法的有力支撑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汉字的意思进行解析,本身体现和再现的就是汉字文化,同时也展现了解读文化的过程和方法,这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呈现。除此之外,汉字文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还有如下具体作用。

(一) 汉字文化有利于辅助语文教学的过程和方法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整个体系的庞大性,以及汉字的数量丰富、组合方式多样、形近字多等特点,学生往往会出现认识肤浅和错别字等现象。那么,如何加深学生对汉字的理解,更好地避免错别字呢?通过透析汉字文化的方法,来辅助语文教学,便可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例如:

小学生在学习、使用汉字的过程中,会出现对同音字把握、使用不到位的现象。诸如“糖”跟“塘”分辨不清楚,在遣词造句或写作文的过程中常常出现这种错别字。像这类问题,老师就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引领学生解读相关的汉字文化内涵来解决。“糖”字的形旁是“米”,而米是人们用来吃的粮食,所以,“糖”就象大米一样,是用来供人们食用的物品;“塘”字的形旁是“土”,表示跟土地有关,鱼塘、池塘等都是在地上挖土而成坑蓄水,四周有土包围,多用来指饲养鱼等水生动植物的场所。“糖”和“塘”,声旁都是“唐”,所以两字的读音相同。

而稍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常常存在学生在使用词语、成语的过程中难以理解词本身的含义,而导致书写错误、使用不恰当的现象。要避免这一问题的出现,同样离不开对汉字文化的了解和把握。例如:

再接再厉:这个成语很多学生都会用自己当前的理解对其进行解读,知道是鼓励别人的话语,所以,常常会写为“再接再励”。要从根本上纠正学生的错误写法,就必须回到“再接再厉”四字所隐藏的文化内涵中去:再接再厉(“唐·韩愈、孟郊《斗鸡联句》:‘一喷一醒然,再接再砺乃。’原指公鸡相斗时,在每次交锋之前,先磨一下嘴。后多作‘再接再厉’,比喻继续努力。”[sup][/sup]),在古代,人们喜欢玩斗鸡游戏,两只鸡在斗架的过程中,要保持最好的状态,就需要将喙在坚硬的物体上磨砺,使自己的喙更加锋利。但后来,人们在沿用的过程中发生了流变,使用“厉”,有变得更为厉害的意思,用来对他人表示鼓励。所以,要用“厉害”的“厉”,而非“鼓励”的“励”。结合汉字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流变信息,可以有效避免错别字。

相敬如宾:这个成语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经常出现学生使用不当的现象,比如说自己和父母、同学,或者朋友之间相敬如宾。这种错误主要是因为对该成语的文化内涵解读不够到位而造成的。相敬如宾(“《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其妻馌之,敬,相待如宾。’互相敬重,如同对待宾客一样。后用‘相敬如宾’形容夫妻之间互相尊敬,平等对待。”[sup][/sup]),使用的对象专指夫妻双方之间,强调二人之间平等互敬的关系,适用范围确定为夫妻,而不能用在其他的关系之中。所以,理解汉字语词背后的历史文化信息,对正确、恰当的文字表达极为重要。

可见,汉字文化内涵是非常丰富的,透过数量较少的字,我们看到的是意蕴的无穷,文化信息的深遂,要将语文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做得更好,对汉字文化的把握必不可少。

  (二)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包含着有益的学习方法可运用到语文教学之中

  汉字本身作为语文教学最基础的组成部分,其背后所包蕴的文化意义更是丰富多彩。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汉字文化同样展现出一些值得借鉴和发扬的内容。

语文新课程改革目标的“过程和方法”维度,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那么,汉字文化中所记载和反映的古人传统的学习方法,比如:孔子的“韦编三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朱子读书法》,等等,就应当成为语文教学非常有利的助手,给学生提供学习方法的借鉴。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学习方法在不同时期会呈现新的特点,这就要求语文教学结合实际,因时、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发挥汉字文化中有益学习方法的作用,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增强。从侧面讲,汉字文化中传统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是在鞭策老师和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从而对语文教学产生积极地促进作用。



三、汉字文化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要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学生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用来让学生感受美的客观对象是什么?用来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客观对象又是什么?帮助学生提高道德修养的中华文化又从哪里来呢?语文课程用以促进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素材又取自哪里呢?……这一连串的问题,都可以用汉字文化来回答。

汉字的原始创造过程和方法,本身就是人们的一种审美意识的体现,尤其是象形文字,采用描摹外形的构造方法进行造形,本来就是一种对客观事物的审美呈现。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从小孩识字开始,适度地渗透汉字的文化信息,从汉字的起源文化开始,让小孩产生关于美的初步印象。此外,依据汉字文化特点组合而成的各种意境优美的诗词歌赋,其体现出来的音乐美、建筑美、意境美、韵味美等等,既是语文教学的内容,又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资源。各式的诗词歌赋,其优美的意境都包含在文字的内涵即汉字文化之中,以此为依托,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可谓一箭双雕。

中国汉字背后的思想文化,同样能够为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提供素材和典范。例如:“德”字,该字在古代甲骨文写法中,两旁的“彳”形状是“道路”,正中间是一只直视的眼睛,以象形法组合,表达“德”字有认清正道、正直之意,所以,有道而正,正直有道,称之为“德” [sup][/sup]。徐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悳”字道:“悳,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从直从心(多则切)。”一般认为,“悳”是“德”的本字,表示心地正直,要能正直地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讲内心修养,无愧于心,可能是各氏族的习惯法则。所以,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表现,就可以从“德”字的文化内涵中得出一二。同时,也可进一步激发学生从中体会到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和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做法,让学生在无意识中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感染。

在跟学生讲述关于责任、关于人生理想等方面相关的内容时,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便是一个最好的典范。那么,关于孔子的思想精髓时,可以通过对“仁”字文化内涵的解读进行阐释:《说文解字》中讲“仁,亲也。从人从二。”古文中的写法“从千心”,表示二人之间的亲亲关系[sup][/sup],相互关爱,和谐相处。那么,在此基础上,大家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的“仁学”思想,从而进一步理解“仁者”需要有怎样的素质:“仁者,爱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更便于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抱有热爱之情,有正确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结语

可见,在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中,无论是最简单的“知识和能力”层面,还是必须要注重的“过程和方法”层面,亦或是跟教育的真谛息息相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深层次要求中,处处都或明或暗、或隐或显、或直接或间接地有汉字文化的参与。此外,汉字文化同样是语文课程教学资源中最根本、最重要、最基础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真正达成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教师在教学的备课过程中,必须要认真研读汉字文化,把握汉字文化,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合理渗入汉字文化,在课堂教学过后,对于对汉字文化非常感兴趣的同学,老师应当给以更多的引导和帮助。

语文课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母语课程,它本身展现的就是我们华夏儿女自己的文明和文化,而这一文明的承载体就是汉字。所以,汉字文化间接体现的就是炎黄子孙的文化和文明不断发展、流变的历史,它也就是我们今天的语文课必须要学习的内容之一。在无意识中,汉字文化已经渗透到语文教学听、说、读、写等实际应用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可以说,汉字文化在宏观的层面上,就是语文教学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汉字文化信息的合理、正确使用,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可以说,不了解汉字文化,就学不好语文,作为语文教师,不了解和掌握汉字文化,就教不好语文。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的使用,都是通过字的组合、连接来获取文字背后相关的信息。汉字文化作为汉字形体背后的灵魂,是掌握汉字、学好语文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汉字文化已经潜移默化地渗透、融入在语文教学之中,语文教学不断实现课程目标的过程,也就是对汉字文化的解读和再现过程,没有汉字文化,语文教学就失去了教学的内容和载体,是空洞的、难以立足的。但是,如果没有语文教学的存在,汉字文化就难以传承下去,汉字文化的历史长河将会出现干枯。语文教学的存在,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汉字文化的兴趣,同时,从中走出一批批对汉字文化研究感兴趣的人才,他们加入从事对汉字文化的探索、考证的工作之中,从而间接地为汉字文化的发展培养了人才,促进了汉字文化历史的发展和向前。所以,如果在中国没有了语文课程,汉字文化的发展同样会受到严重的阻碍。

鉴于汉字文化同语文教学之间存在的这种或隐性或显性的相互依托关系,我们可以说:二者密不可分,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注释:

①  刘志基主编:《汉字的功能》,大象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15页。

②  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新华成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1月版,第932页。

③  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新华成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1月版,第791页。

④  岳山岳著:《“六书”与中国传统文化》,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5月版,第153页。

⑤  岳山岳著:《“六书”与中国传统文化》,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5月版,第115页。

                    

参考文献:

①  岳山岳著:《“六书”与中国传统文化》,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5月版。

② 黄灵庚著:《训诂学与语文教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版。

③ 王继洪著:《汉字文化学概论》,学林出版社,2006年6月版。

④ 刘志基主编:《汉字的功能》,大象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⑤ 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新华成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1月版。

http://xkg2010.teacher.com.cn/UserLog/UserLogComment.aspx?UserlogID=61578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30 08:41:39 | 显示全部楼层

Re:密不可分  互相促进  共同发展---- 浅议汉字文化与语文教学的

额,小弟才疏学浅,汉字文化不就是语文教学的内容吗,难道还教英语言文化?

台湾叫做国语还是有一定的意思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jwboy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2-3-17 22:33:02 | 显示全部楼层

Re:密不可分  互相促进  共同发展---- 浅议汉字文化与语文教学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2 14:25 , Processed in 0.18100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