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fgpzyft

[【话题讨论】] 转基因食品的利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17 12:06:56 | 显示全部楼层
研究发现与男性不育有关的基因突变

2011年07月22日 08:33:48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华盛顿7月20日电(记者任海军)一个国际研究小组20日在美国学术刊物《科学·转化医学》上报告说,名为DEFB126的基因发生突变可能与男性不育有关。

  DEFB126基因能指导合成名为β-防御素126的蛋白质,后者覆盖在精子表面并帮助精子穿过女性的子宫颈黏液。研究小组对509名新婚夫妇进行研究后发现,DEFB126基因突变的男性缺乏β-防御素126,这使得精子游动穿过子宫颈黏液并最终与卵子结合变得困难,其妻子怀孕生育的概率降低30%。

  领导研究的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助理教授西奥多·托尔纳说,很多男性不育无法用精子数量和质量来解释,这项研究或许有助于揭开这一谜团,并带来筛查和治疗不育症的新方法。

  研究人员表示,他们下一步希望与美国大型不育项目合作,进一步探索DEFB126基因突变在男性不育过程中的作用。

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1-07/22/c_121703846.htm

英文相关网页:
http://www.livescience.com/15144 ... le-infertility.html

Mutant Sperm May Explain Mysterious Cases of Male Infertility

Charles Q. Choi, LiveScience ContributorDate: 20 July 2011 Time: 02:01 PM

Sperm from human donors with just the mutated DEFB 126 gene have fewer negatively charged sugars (green fluorescence) on their surfaces, and have difficulty swimming through the female cervix.
CREDIT: Theodore L. Tollner, 2011.
?1311183692
View full size image
Many enigmatic cases of infertility could be explained by a newfound mutation that keeps sperm from reaching eggs, a new study suggests.

These findings could improve screening and treatment of infertile couples, an international team of researchers said.

Infertility affects 10 to 15 percent of the U.S. population, with about half of those cases involving problems with male fertility. One of the mysteries of infertility is that sperm quality and quantity seem to have little to do with whether or not a man is fertile.


DNA Cloning Service www.mclab.comServices for DNA, small RNA & ORF As low as $250, fast & high qualityTOPAZ Technologies www.topazti.comAnimal Health Records for Pocket PC "Integrating Science with Software"Science & Research News www.research-in-germany.deGet Latest News for Development in German Science & Research. More:Ads by Google
"In 70 percent of men, you can't predict their fertility on the basis of sperm count and routine assessment of quality," said researcher Gary Cherr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Davis.

The new clues regarding infertility that Cherr and his colleagues discovered have to do with a gene called DEFB124 that encodes beta-defensin 126, which belongs to a germ-killing class of proteins. A thick coat of this molecule is applied onto sperm in the coils of the epididymis, the structure where sperm are stored after they are generated in the testicles. [5 Myths About the Male Body]

Sperm from human donors that have at least one "normal" copy of the DEFB 126 gene are covered with negatively charged sugars (green fluorescence) that assist sperm in swimming though the cervical mucus.
CREDIT: Theodore L. Tollner, 2011.
?1311183529
View full size imageBeta-defensin 126 helps sperm swim through the mucus in the cervix, the neck of the womb. As such, it acts kind of like a "Klingon cloaking device," Cherr said, helping sperm sneak their way to an egg.

Men with two mutant copies of DEFB124 lack beta-defensin 126. Their sperm look and swim normally when seen under a microscope; however, the scientists discovered the little swimmers are about 85 percent less able to make their way through an artificial gel resembling human cervical mucus, revealing how this genetic defect likely accounts for many hitherto unexplained cases of infertility.

In an analysis of more than 500 newly married Chinese couples, the investigators found men who had two mutant copies of the gene had lowered fertility — their wives were 40 percent less likely to become pregnant than other couples. This even proved true of men with the mutation who did not display other problems typically linked with infertility, such as low sperm count and reduced sperm motility.

The mutation is not limited to China. A survey of DNA sample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United Kingdom, China, Japan and Africa showed that about half of all men carry one defective copy of DEFB126 and about a quarter have two mutant copies.

The upshot

These findings are surprising, as one might expect a mutation that dramatically affects fertility to be much less common, since carriers would have less offspring and thus make up less of the population. It may be that men with one normal and one defective gene but normal fertility are advantaged in some way, speculated researcher Ted Tollner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Davis.

Another possibility is that because humans breed in long-term monogamous relationships, unlike most mammals, sperm quality does not matter as much, Cherr suggested. Tollner noted that human sperm are typically slow swimmers with a high rate of defects when compared with that from monkeys and other mammals.

However, some researchers do think that human fertility has been falling worldwide in recent decades. That problem could be linked with the commonality of defects in this gene. Cherr said the researchers next hope to work with a major U.S. infertility program to explore the role of the mutation. [5 Myths of Fertility Treatments]

Future research could lead to bothclinical and home infertility tests looking for this mutation. Couples then could be treated with a procedure known as 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 or ICSI, in which eggs are removed from a woman and injected directly with sperm, avoiding an expensive workup to exclude other causes, said male infertility specialist John Gould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Davis.

Another possible intervention for such couples might ultimately be synthetic forms of beta defensin 126 that can be added to sperm. "You can concentrate it in a vaginally applied cream or gel, and sperm would pick up this defensin coat as they advanced into the cervix," Cherr said.

Ironically, although these findings hold the promise of fertility, they owe their origins to research into a novel type of contraceptive. The scientists were investigating proteins coating sperm for potential targets of a vaccine — the immune systems of recipients of such a treatment would then go on to recognize and destroy sperm, Tollner told LiveScience.

"We didn't investigate this for purposes in humans, but for purposes in canines — to help manage dog and cat populations," Tollner explained. There is research into such immunocontraceptive vaccines for humans, but he noted the resulting contraceptive effect appears only temporary.

The scientists detailed their findings online July 20 in the journal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7 12: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4楼wsbbx于2011-08-17 01:25发表的 :
转基因食物为大势所趋,科技结晶.
转基因技术是一种更为精确、更有预见性、效率更高的“杂交”技术。使用转基因技术能够精确地获得所需要的基因,并大大缩短了育种年限和成本,允许转移的有用基因与被删除的无用基因来源清楚、结构明确,更够确保安全。尽管抗虫的Bt基因的来源是苏云金芽孢杆菌,但Bt蛋白本身是无毒的,而且只有在昆虫肠道碱性环境下才能被激活,并与昆虫肠道细胞表面上的受体结合。但是人的胃环境是酸性的,在肠道细胞表面没有相应受体,因此Bt蛋白对人没有任毒性。被人吃下去的Bt蛋白,会像食物中的其他蛋白质一样被消化、分解,成为营养成分。Bt蛋白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当灌胃量已经达到国际上公认的安全剂量也没有引起实验动物中毒死亡,含有Bt蛋白的转基因食品在慢性毒性实验中也没有发现任何不良影响。
此外,转基因技术为作物所带来的天然抗性使转基因食品成为更加安全的食品选择。如转基因抗虫玉米由于少受虫咬,这就减少了玉米上的“伤口”,从而减少赭曲霉、黄曲霉等致癌物质的侵染,降低了食用玉米的健康隐患;转基因抗虫植物由于减少了施用农药的次数和数量,因此降低了产品中农药的残留量,提高了食品的安全性。而第三代的转基因作物将能够改良品质、实现抗病、生产功能食品成分、生产可食性疫苗成分,如降血糖,降血压的稻米、高蛋白的玉米、带有乙肝疫苗的西红柿,甚至含有胰岛素的胡萝卜等。

除了美国等的农业巨头急于兜售其产品赚钱外,非洲饥民都不吃这些"毒品"吧。

消费者可以到超市仔细观察,很多食品中要么写着大大的“非转基因”字样,要么标着字体几乎难以辨认的“转基因”字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7 12: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discover.news.163.com/11/0816/09/7BIOLSSO000125LI.html#

转基因茄子惹争议 印度决定起诉孟山都

2011-08-16 09:46:31 来源: 网易探索

核心提示:近日,印度国家生物多样性管理局(NBA)准备起诉美国孟山都公司的抗虫型转基因茄子。对于印度的起诉,孟山都美国总部暂时还未作出回应。




【EP环保网报道】据雅虎绿色消息,近日,印度国家生物多样性管理局(NBA)准备起诉美国孟山都公司的抗虫型转基因茄子。

2009年,印度监管部门给孟山都公司生产的携带苏云金芽孢杆菌(Bt)转基因抗虫茄子开了绿灯,引来了许多国家官员、农民、科学家和非政府组织的强烈反对。


一些科学家认为,苏云金芽孢杆菌在土壤里是安全的,但把这种基因放到植物里就不安全了,近几年,许多不育、器官衰竭、免疫力下降都与转基因食物有关,因此呼吁政府谨慎种植转基因作物。短短几个月后,印度环境部长扎拉姆·拉梅什(Jairam Ramesh)要求无限期的暂定栽培这类品种。

印度国家生物多样性管理局认为孟山都集团违反了印度2002年的《生物多样性法规》,即孟山都集团在当地茄子品种转入苏云金芽孢杆菌没有获得生物多样性管理局的批准。

对于印度的起诉,孟山都美国总部暂时还未作出回应,而其孟买子公司则否认了这项指控,他们认为抗虫茄子虽然采用了孟山都研发的抗虫害基因,但这是印度卡纳塔克邦农业大学研发出来的产品,而大学相关负责人称,这不存在违反问题,因为大学是一个公共科研机构,并不涉及商业谋利。(Casey)(来源:EP环保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7 12:35:4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基因生物的大破坏--
美国超过27万名有机农户集体控告孟山都公司
http://www.pubpat.org/osgatavmonsantofiled.htm

ORGANIC FARMERS AND SEED SELLERS SUE MONSANTO TO PROTECT THEMSELVES FROM PATENTS ON GENETICALLY MODIFIED SEED: Preemptive Action Seeks Ruling That Would Prohibit Monsanto From Suing Organic Farmers and Seed Growers If Contaminated By Roundup Ready Seed


NEW YORK – March 29, 2011 – On behalf of 60 family farmers, seed businesses and organic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s, the Public Patent Foundation (PUBPAT) filed suit today against Monsanto Company to challenge the chemical giant's patents on genetically modified seed. The organic plaintiffs were forced to sue preemptively to protect themselves from being accused of patent infringement should they ever become contaminated by Monsanto's genetically modified seed, something Monsanto has done to others in the past.

The case, Organic Seed Growers & Trade Association, et al. v. Monsanto, was filed in federal district court in Manhattan and assigned to Judge Naomi Buchwald. Plaintiffs in the suit represent a broad array of family farmers, small businesses and organizations from within the organic agriculture community who are increasingly threatened by genetically modified seed contamination despite using their best efforts to avoid it. The plaintiff organizations have over 270,000 members, including thousands of certified organic family farmers.

“This case asks whether Monsanto has the right to sue organic farmers for patent infringement if Monsanto's transgenic seed should land on their property,” said Dan Ravicher, PUBPAT's Executive Director and Lecturer of Law at Benjamin N. Cardozo School of Law in New York. “It seems quite perverse that an organic farmer contaminated by transgenic seed could be accused of patent infringement, but Monsanto has made such accusations before and is notorious for having sued hundreds of farmers for patent infringement, so we had to act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our clients.”

Once released into the environment, genetically modified seed contaminates and destroys organic seed for the same crop. For example, soon after Monsanto introduced genetically modified seed for canola, organic canola became virtually extinct as a result of contamination. Organic corn, soybeans, cotton, sugar beets and alfalfa now face the same fate, as Monsanto has released genetically modified seed for each of those crops, too. Monsanto is developing genetically modified seed for many other crops, thus putting the future of all food, and indeed all agriculture, at stake.

In the case, PUBPAT is asking Judge Buchwald to declare that if organic farmers are ever contaminated by Monsanto's genetically modified seed, they need not fear also being accused of patent infringement. One reason justifying this result is that Monsanto's patents on genetically modified seed are invalid because they don't meet the “usefulness” requirement of patent law, according to PUBPAT's Ravicher, plaintiffs' lead attorney in the case. Evidence cited by PUBPAT in its opening filing today proves that genetically modified seed has negative economic and health effects, while the promised benefits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seed – increased production and decreased herbicide use – are false.

“Some say transgenic seed can coexist with organic seed, but history tells us that's not possible, and it's actually in Monsanto's financial interest to eliminate organic seed so that they can have a total monopoly over our food supply,” said Ravicher. “Monsanto is the same chemical company that previously brought us Agent Orange, DDT, PCB's and other toxins, which they said were safe, but we know are not. Now Monsanto says transgenic seed is safe, but evidence clearly shows it is not.”

The plaintiffs in the suit represented by PUBPAT are: Organic Seed Growers and Trade Association; Organic Crop Improvement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Inc.; OCIA Research and Education Inc.; The Cornucopia Institute; Demeter Association, Inc.; Navdanya International; Maine Organic Farmers and Gardeners Association; Northeast Organic Farming Association/Massachusetts Chapter, Inc.; Northeast Organic Farming Association of Vermont; Rural Vermont; Ohio Ecological Food & Farm Association; Southeast Iowa Organic Association; Northern Plains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Society; Mendocino Organic Network; Northeast Organic Dairy Producers Alliance; Canadian Organic Growers; Family Farmer Seed Cooperative; Sustainable Living Systems; Global Organic Alliance; Food Democracy Now!; Family Farm Defenders Inc.; Farm-to-Consumer Legal Defense Fund; FEDCO Seeds Inc.; Adaptive Seeds, LLC; Sow True Seed; Southern Exposure Seed Exchange; Mumm's Sprouting Seeds; Baker Creek Heirloom Seed Co., LLC; Comstock, Ferre & Co., LLC; Seedkeepers, LLC; Siskiyou Seeds; Countryside Organics; Cuatro Puertas; Interlake Forage Seeds Ltd.; Alba Ranch; Wild Plum Farm; Gratitude Gardens; Richard Everett Farm, LLC; Philadelphia Community Farm, Inc; Genesis Farm; Chispas Farms LLC; Kirschenmann Family Farms Inc.; Midheaven Farms; Koskan Farms; California Cloverleaf Farms; North Outback Farm; Taylor Farms, Inc.; Jardin del Alma; Ron Gargasz Organic Farms; Abundant Acres; T & D Willey Farms; Quinella Ranch; Nature's Way Farm Ltd.; Levke and Peter Eggers Farm; Frey Vineyards, Ltd.; Bryce Stephens; Chuck Noble; LaRhea Pepper; Paul Romero; and, Donald Wright Patterson, Jr.

Many of the plaintiffs made statements upon filing of the suit today.

Jim Gerritsen, a family farmer in Maine who raises organic seed and is President of lead plaintiff Organic Seed Growers and Trade Association based in Montrose, Colorado, said, "Today is Independence Day for America. Today we are seeking protection from the Court and putting Monsanto on notice. Monsanto's threats and abuse of family farmers stops here. Monsanto's genetic contamination of organic seed and organic crops ends now. Americans have the right to choice in the marketplace - to decide what kind of food they will feed their families - and we are taking this action on their behalf to protect that right to choose. Organic farmers have the right to raise our organic crops for our families and our customers on our farms without the threat of invasion by Monsanto's genetic contamination and without harassment by a reckless polluter. Beginning today, America asserts her right to justice and pure food."

Dr. Carol Goland, Ph.D., Executive Director of plaintiff Ohio Ecological Food & Farm Association (OEFFA) said, “Consumers indicate, overwhelmingly, that they prefer foods made without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Organic farms, by regulation, may not use GMOs, while other farmers forego using them for other reasons. Yet the truth is that we are rapidly approaching the tipping point when we will be unable to avoid GMOs in our fields and on our plates. That is the inevitable consequence of releasing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terials into the environment. To add injury to injury, Monsanto has a history of suing farmers whose fields have been contaminated by Monsanto's GMOs. On behalf of farmers who must live under this cloud of uncertainty and risk, we are compelled to ask the Court to put an end to this unconscionable business practice.”

Rose Marie Burroughs of plaintiff California Cloverleaf Farms said, “The devastation caused by GMO contamination is an ecological catastrophe to our world equal to the fall out of nuclear radiation. Nature, farming and health are all being affected by GMO contamination. We must protect our world by protecting our most precious, sacred resource of seed sovereignty. People must have the right to the resources of the earth for our sustenance. We must have the freedom to farm that causes no harm to the environment or to other people. We must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farmers livelihood, public health and people’s right to non GMO food contamination.”

Ed Maltby, Executive Director of plaintiff Northeast Organic Dairy Producers Alliance (NODPA) said, “It's outrageous that we find ourselves in a situation where the financial burden of GE contamination will fall on family farmers who have not asked for or contributed to the growth of GE crops. Family farmers will face contamination of their crops by GE seed which will threaten their ability to sell crops as organically certified or into the rapidly growing 'Buy Local' market where consumers have overwhelmingly declared they do not want any GE crops, and then family farmers may be faced by a lawsuit by Monsanto for patent infringement. We take this action to protect family farms who once again have to bear the consequences of irresponsible actions by Monsanto.”

David L. Rogers, Policy Advisor for plaintiff NOFA Vermont said, “Vermont’s farmers have worked hard to meet consumers’ growing demand for certified organic and non-GE food. It is of great concern to them that Monsanto’s continuing and irresponsible marketing of GE crops that contaminate non-GE plantings will increasingly place their local and regional markets at risk and threaten their livelihoods.”

Dewane Morgan of plaintiff Midheaven Farms in Park Rapids, Minnesota, said, "For organic certification, farmers are required to have a buffer zone around their perimeter fields. Crops harvested from this buffer zone are not eligible for certification due to potential drift from herbicide and fungicide drift. Buffer zones are useless against pollen drift. Organic, biodynamic, and conventional farmers who grow identity-preserved soybeans, wheat and open-pollinated corn often save seed for replanting the next year. It is illogical that these farmers are liable for cross-pollination contamination."

Jill Davies, Director of plaintiff Sustainable Living Systems in Victor, Montana, said, “The building blocks of life are sacred and should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f scientists want to study and manipulate them for some supposed common good, fine. Then we must remove the profit motive. The private profit motive corrupts pure science and increasingly precludes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David Murphy, founder and Executive Director of plaintiff Food Democracy Now! said, “None of Monsanto’s original promises regarding genetically modified seeds have come true after 15 years of wide adoption by commodity farmers. Rather than increased yields or less chemical usage, farmers are facing more crop diseases, an onslaught of herbicide-resistant superweeds, and increased costs from additional herbicide application. Even more appalling is the fact that Monsanto’s patented genes can blow onto another farmer’s fields and that farmer not only loses significant revenue in the market but is frequently exposed to legal action against them by Monsanto’s team of belligerent lawyers. Crop biotechnology has been a miserable failure economically and biologically and now threatens to undermine the basic freedoms that farmers and consumers have enjoyed in our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

Mark Kastel, Senior Farm Policy Analyst for plaintiff The Cornucopia Institute said, “Family-scale farmers desperately need the judiciary branch of our government to balance the power Monsanto is able to wield in the marketplace and in the courts. Monsanto, and the biotechnology industry, have made great investments in our executive and legislative branches through campaign contributions and powerful lobbyists in Washington. We need to court system to offset this power and protect individual farmers from corporate tyranny. Farmers have saved seeds since the beginning of agriculture by our species. It is outrageous that one corporate entity, through the trespass of what they refer to as their 'technology,' can intimidate and run roughshod over family farmers in this country. It should be the responsibility of Monsanto, and farmers licensing their technology, to ensure that genetically engineered DNA does not trespass onto neighboring farmland. It is outrageous, that through no fault of their own, farmers are being intimidated into not saving seed for fear that they will be doggedly pursued through the court system and potentially bankrupted.”

More information about PUBPAT's suit against Monsanto's seed patents can be found at PUBPAT > Monsanto Seed Patents.


转基因种子专利提起诉讼。

  诉讼团由有机种子种植者和贸易协会,众多PUBPAT农户成员代表,种子企业和有机农业组织组成,成员总数超过270,000员,还包括数千位经过认证的有机农户。

孟山都公司提起诉讼,后来被分配给法官 Naomi Buchwald。

美国和加拿大农户,因为他们的有机农作物不经意污染了孟山都的转基因作物,现在这些农户为了先发制人,决定对孟山都公司提起诉讼,以免他们的农作物受到孟山都转基因种子的污染。



  “这种情况下要问孟山都公司是否有权利对有机农户提出专利侵权起诉,如果孟山都公司的转基因种子和花粉都在他们自己的物业里使用,”PUBPAT执行理事,Dan Ravicher如此说道。“有机农户遭受转基因种子的污染还被指控侵害专利,这是十分不恰当的,但是孟山都过去就曾对数百位农户提出类似的诉讼,为此我们不得不行动起来保护我们客户的利益。”

  孟山都现在对玉米和大豆市场的控制是史无前例的。他们的Roundup Ready玉米现在已占据了美国80%的农田,而他们的Roundup Ready转基因大豆,占到了美国大豆种子市场的93%。



  一旦孟山都转基因种子释放到环境中,就会污染同一环境下有机种子的生长;这也是有机菜籽不能生长的原因。现在孟山都流入市场的转基因种子有玉米,大豆,棉花,甜菜和苜蓿,还有更多的其他转基因农作物种子正在研发中。

  “孟山都对农户的威胁和肆虐必需停止。孟山都对有机种子和有机庄稼的基因污染必需终结,”缅因州一位有机种子农户Jim Gerritsen这样阐述,他同时也是有机种子种植者和贸易协会的原告董事。“美国人必需拥有对市场选择的权利 - 决定用何种食物供给他们的家庭。”

  纽约本杰明.N.卡多佐律师学校讲师Ravicher指出,这是孟山都公司的经济经利益驱使他们清除有机种子市场,这样他们就可以完全垄断我们的食物供给链。

http://www.awaker.net/uploads/allimg/110807/7_110807003929_1.png

  加利福尼亚Cloverleaf庄园主Rose Marie Burroughs说,

大众健康,并且人们有权要求非转基因食物。"

  Cornucopia协会原告诉讼案高级分析师。Mark Kastel说:

  “我们要求司法系统抵制来自垄断企业的暴行,保护农民个体。农民自从人类农业开始就在保护种子。

国家的农民进行无情的恐吓时,这是令人恶心的。

  这需要农户认可他们的‘技术’,确保‘转基因技术’不会侵犯到他们的农田,这是孟山都公司的责任。

  当这项‘技术’依障司法系统运作于他们的农田,而农民却要时时刻刻担心这项‘技术’对自己的伤害,以免倾家荡产。以致于他们连保护自己的种子都受到了威胁,这是令人恶心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7 12:47:58 | 显示全部楼层
Monsanto Seed Patents
http://www.pubpat.org/monsanto-seed-patents.htm

In March 2011, PUBPAT filed suit on behalf of 60 family farmers, seed businesses and organic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s against Monsanto Company to challenge the chemical giant's patents on genetically modified seed. The organic plaintiffs were forced to sue preemptively to protect themselves from being accused of patent infringement should they ever become contaminated by Monsanto's genetically modified seed, something Monsanto has done to others in the past. The case, Organic Seed Growers & Trade Association, et al. v. Monsanto, was filed in federal district court in Manhattan and assigned to Judge Naomi Buchwald. In June, 2011, 23 additional plaintiffs were added to the suit, bringing the total number to 83.

PUBPAT encourages the public to not buy any products made with corn, soy, sugar, canola, cotton or alfalfa unless you are certain it was made without any use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seed. If you're not sure, call the manufacturer and ask. If they can't or don't give you a straight answer, then don't buy their product. The proponents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seed have vigorously opposed labeling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here in America (although Europe and Asia have such labeling), so to make this effort easier on your fellow Americans, once you know whether certain products are derived from genetically modified seed or not, spread that information so others know. Increasing consumer awareness and demand for food not derived from genetically modified seed, even slightly, will increase the supply of the food we want, which will reduce prices and increase availability. If you want to purge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from society, you can help do so every time you go to the grocery store or a restaurant. It's your money, spend it as you see fit.

Watch a CBS News report about the threat that genetically modified seed poses to organic farmers:


http://www.cbsnews.com/video/watch/?id=7367630n

Watch a CBS News report about Monsanto's history of falsely accusing farmers who did not want anything to do with genetically modified seed of patent infringement:


http://cnettv.cnet.com/av/video/ ... ws_player_embed.swf


Related Documents


OSGATA et al. v. Monsanto - AMENDED COMPLAINT (June 1, 2011)


Related News

August 11, 2011: FARMERS AND SEED DISTRIBUTORS DEFEND RIGHT TO PROTECT THEMSELVES FROM MONSANTO PATENTS
June 1, 2011: FAMILY FARMERS AMPLIFY COMPLAINT AGAINST MONSANTO'S GMOs, REINFORCING THEIR ARGUMENTS WITH ADDITIONAL PLAINTIFFS: Monsanto’s Failure to Provide Binding Legal Covenant To Protect Family Farmers Threatened by GMO Contamination Necessitates New Complaint
March 29, 2011: ORGANIC FARMERS AND SEED SELLERS SUE MONSANTO TO PROTECT THEMSELVES FROM PATENTS ON GENETICALLY MODIFIED SEED: Preemptive Action Seeks Ruling That Would Prohibit Monsanto From Suing Organic Farmers and Seed Growers If Contaminated By Roundup Ready See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7 13: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基因食品,是天使?还是魔鬼?(图)

http://news.163.com/10/0406/05/63IIR1AU000146BB.html


2010-04-06 05:35:00 来源: 云信网(昆明) 跟贴 1 条 手机看新闻


转基因玉米,你敢吃吗?

  很难想象,不久,13亿中国人的餐桌上将大部分是转基因食品。一场没有硝烟的变革正悄悄进行。

  去年11月,农业部通过审批,给两个品种的转基因水稻和一个品种的转基因玉米颁发了安全证书。由此,转基因主粮商业化种植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今年两会前夕,李昌平等全国130多名学者联名上书全国人大,要求农业部收回安全证书。两会期间,也曾有几十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提案,反对转基因商业化种植。而两会后,来自民间的争论声音更是此起彼伏。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郑风田做客昆明真善美文化传播中心“大家”论坛,阐述其观点:“转基因应该在实验室里研究,不该在老百姓的饭碗里研究。”

  云南信息报(下称云信):请问什么是转基因食品?转基因水稻与传统的杂交水稻有什么区别?

  郑风田:从理论上讲,转基因就是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使其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产生具有优良遗传形状的物质。通俗的讲,杂交水稻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人只是在外部进行筛选。而转基因水稻,是通过给其内部做基因手术,将一种BT蛋白植入。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BT蛋白植入后,除了分泌抗虫蛋白后,会不会分泌别的物质?这无人知道。很多农民自己种的转基因大米,他们自己不吃,他们说:“虫都不吃,我也不吃!”。

  云信:所以您是不支持转基因食品的?

  郑风田:我想强调的是,我不是反对转基因技术,这项技术是人类的一项重要发明成果。但我反对中国将转基因大米商业化种植。因为这项技术的研究还不成熟,目前没有一个国家把主粮进行商业化种植。我们不能成为实验的小白鼠,我们进行转基因大米商业推广种植应该慎重。转基因应该由科学家在实验室里研究,不该在老百姓饭碗里研究!

  云信:但很多专家、学者论证,这项技术已经很成熟,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

  郑风田:首先,不少研究人认为BT蛋白已使用在了棉花、大豆上没有问题,所以放在大米里也应该没有问题。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他们一直在声称BT蛋白无毒,却一直没有证明:BT蛋白与大米基因结合后会不会产生其他的新的物质?这个新的基因组合会不会对人类身体有害?其次,目前短短的几年观察还都是在小白鼠身上做试验,这些研究者假定只要小白鼠没问题了,人吃就应该没问题。其实人类远比小白鼠复杂……最后,我国对转基因大米的安全试验观察时间实在太短,只有几年时间。实际上,即便几年或者十几年的实验也是远不够的,某项技术的副作用一般都是在使用二三十年之后才显现的。一代人安全,不等于下一代也安全。

  云信:有专家认为,转基因粮食的增产潜力很大,能解决困扰全球的饥荒问题。您不认为是这样?

  郑风田:这都是误导,目前全球的饥荒问题,很多是由于部落冲突或战争等社会问题造成的,并不是“技术”的问题。况且,转基因作物的增产潜力远没有宣传的大。以这次批准的“Bt水稻”为例,据说产量可比普通水稻提高大约8%,这个增产效果也太有限。目前影响我国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是生产成本太高而收购价格太低。稻农们一年忙活下来,除去成本一亩地能够有一百多元的收入就不错了,劳作一年的收入还不比出去打工一个月的收入。所以原来可以种三季的,就选择种植一到两季。

  云信:郑教授您不敢吃转基因食品,但很多人认为美国人已经天天吃转基因食品,为什么我们害怕呢?

  郑风田:这种说法更是离谱。美国种植的主要是转基因大豆、玉米。可美国的转基因大豆油中并不含转基因成份,转基因玉米主要供燃料乙醇与饲料使用,美国的大米和主粮小麦根本没有进行大规模商业化种植。更不要提美国人天天吃转基因食品了。

  云信:有人提出,可以通过立法,对国外的转基因食品进入我国做严格的限制,在食品标签上或成分表中注明“由转基因大豆、玉米制造”字样,可以减少转基因食品带来的不确定因素。

  郑风田:我认为这也不可能。有标签的产品价格一定会低于没标签的,所以为了多赚钱,那些作假者一定会把这个来自欧美的管理制度给迅速消化掉,让标签成为一个没什么作用的东西。中国的作假者成本太低,目前执法打击无能为力。所以想用标签来解决转基因问题也是不可能的。云信:还有报道称,推广水稻商业化种植,受益的不是农民,而是科学家和推广商。您同意这种说法吗?

  郑风田:我同意。一方面,声称种植转基因不用农药,但技术本身就是化学农业的一种,长期使用只会加大对农药的依赖。经过我们调研,很多农民说转基因作物还是需要农药。在棉花种植中,是的,棉铃虫少了,可是蚜虫、红蜘蛛等都上升成为主要害虫。更为致命的是,从苗期到采收,各种病害非常难防,农民朋友只能不停地打药。所以,这项技术并没有降低农民的成本。另一方面,科研机构可以给转基因食品申请专利,获得高额的回报,而育种单位可以给新品种定上不错的价格,经销商,也可分一杯羹……

  新闻背景

  美国是转基因作物种植比较多的国家。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美国2009年转基因玉米种植面积为85%,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为91%,转基因棉花为88%。但美国至今还没有对主粮小麦进行转基因的商业化种植。而在欧洲,大多数人反对转基因食品,英国尤为明显。日本和韩国都禁止进口美国转基因大米。

  农业部强调,发放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并不等同于允许商业化生产。但有媒体称,经过调查发现,湖北等地自2005年前后已经开始了转基因水稻的种植。近日,更有媒体报道,转基因水稻不久后将在湖北、山东两地进行商业化试点种植。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表示,转基因技术是分子技术中的一类,因此必须加强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然而转基因食品,动物吃了没事,人吃了有没有事情呢,还是要慎重。至少要经过两代人的试验才能知道它是否真正安全。

  学者方舟子坚决支持转基因食品,他发文称:目前已经上市的转基因食品都经过了理论论证和实验验证,都是安全的。在今天想要完全避开转基因食品几乎是不可能的。国内市场上绝大部分大豆油和调和油、几乎所有的木瓜以及相当一部分西红柿,都是转基因的。转基因食品早已进入我们的生活,而且只会越来越多。 (本文来源:云信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7 13: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news.163.com/11/0812/05/7B816DV700014AED.html

江门检验检疫局可检测大米及米制品中转基因项目

2011-08-12 04:59:00 来源: 广州日报(广州) 

本报讯 (记者严建广 通讯员邓皓中)昨天,记者从江门检验检疫局获悉,该局技术中心日前成功开检大米及米制品中转基因项目。新项目的开展,填补了五邑地区乃至粤西地区转基因项目检测领域的空白,对于该局服务江门经济建设、服务外贸能力水平的提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据了解,2010年下半年以来,江门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积极筹备转基因实验室的建设,并于今年初完成了实验室的基础建设。随着实验设备的陆续到位,该中心在做好人员培训、方法建立、结果比对等基础性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开检大米及米制品中转基因项目。

该项目的开展,进一步完善了江门检验检疫局的检测结构,强化了对相关产品的检测把关能力,同时将为该局辖区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应对国外相关产品转基因技术壁垒提供检测服务。

作者:严建广 邓皓中

(本文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7 13:2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农科院专家佟屏亚称转基因稻种销售渠道已遍布南方十余省

http://www.caijing.com.cn/2011-07-06/110766502.html

本文来源于《财经网》 2011年07月06日 12:12

中国农田里已大片地种植转基因作物了,有“违规商业化”玉米,也有转基因水稻

  【《财经》综合报道】据经济观察网报道,6月30日上午,农业部邀请中国农科院种业专家佟屏亚等业内人士,征询相关转基因农作物管理的意见和建议。佟屏亚在会上透露,中国农田里早已经大片地种植转基因作物了,有“违规商业化”玉米,也有转基因水稻。违规商业化玉米品种在四川、湖南、贵州、辽宁、吉林等省种植面积多达几十万亩。转基因水稻种子的销售渠道已经遍布南方十多个省,并已形成规模种植。

 佟屏亚还指出,农民将收获的转基因大米混在普通大米中进入流通市场,而部分市场上肆意流通的转基因稻米品种来源是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研究团队。佟屏亚称,转基因水稻市场流通的情势较为严重。

  张启发也曾公开表示,“农业生产试验很难做到全封闭,不排除有人见到田里长着如此好的东西,就拿走我们的稻种材料”,“无法控制农户收获的稻谷流向”。

  佟屏亚还指出,农业部现行对转基因农作物的监管较为混乱。农业部应对已经检查发现的转基因违规单位和主要负责人公开通报批评,并对农业部有关失职人员给予处分。

  佟屏亚指出,农业部从未批准任何转基因主粮作物商业化,不论是有意的或是无意的,任何人传布或种植转基因主粮作物都是违法的。农业部作为代表国务院行使权力的机构,不要也不应该为几位所谓“精英”遮丑,纵容包庇。要树立农业部权威形象,态度鲜明,禀公执法,严厉问责。

  转基因作物种植在中国是一个极具有争议性的话题。中国农业部曾在2011年2月重申,从未批准任何一种转基因粮食种子进口到中国境内商业化种植,在国内也没有转基因粮食作物种植。发放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并不等同于允许商业化生产。

  农业部总经济师陈萌山3月12日“全国两会”期间曾表示,“十二五”期间将依法推进转基因作物种植。

  据南方周末在5月份曾报道,农业部、环保部、科技部和卫生部组成的四部委联合调查组,已悄悄分赴各地调查中国转基因生物安全。这是中国第一次大规模调研转基因生物安全,亦是官方第一次承认国内存在非法种植转基因作物的事实。

  目前,中国在转基因生物方面已有的法律法规包括:1996年农业部发布的《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2001年国务院颁布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此外,截至2009年底,中国农业部已发布了62项转基因生物安全技术标准。

  

【作者:《财经》综合报道 】 (责任编辑:吕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7 13:28: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四部委联合调查转基因生物安全

http://www.caijing.com.cn/2011-05-13/110717410.html

在刚刚过去的4月,山西、黑龙江、吉林、山东、广东等多个省份都迎来了由农业部、环保部、科技部和卫生部组成的转基因生物安全联合调查组


  【《财经》综合报道】据南方周末报道,农业部、环保部、科技部和卫生部组成的四部委联合调查组,已悄悄分赴各地调查中国转基因生物安全。这是中国第一次大规模调研转基因生物安全,亦是官方第一次承认国内存在非法种植转基因作物的事实。

 报道还称,在刚刚过去的4月,山西、黑龙江、吉林、山东、广东等多个省份都迎来了由四部委组成的转基因生物安全联合调查组。此次全国大调研主要针对的是食品安全,系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针对的农作物集中在玉米和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

  转基因作物种植在中国是一个极具有争议性的话题。面对争议,中国农业部曾在2011年2月重申,从未批准任何一种转基因粮食种子进口到中国境内商业化种植,在国内也没有转基因粮食作物种植。发放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并不等同于允许商业化生产。

  据经济观察网报道,5月3日,国务院相关部门曾邀请国内多位知名人士参加转基因主粮商业化问题座谈会。报道引述知情人士消息,本次座谈会由国务院负责食品安全方面的官员主持,参加座谈会的代表有曾担任过中纪委第三纪检监察室主任的任远征、中国农科院种业专家佟屏亚等人,国务院方面举办本次会议的目的是,广泛听取、征询来自不同行业的权威人士对国内转基因主粮推进的看法和意见。

  农业部总经济师陈萌山3月12日“全国两会”期间曾表示,“十二五”期间将依法推进转基因作物种植。

  目前,中国在转基因生物方面已有的法律法规包括:1996年农业部发布的《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2001年国务院颁布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此外,截至2009年底,中国农业部已发布了62项转基因生物安全技术标准。

【作者:《财经》综合报道 】 (责任编辑:吕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7 13:3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务院召多名专家座谈转基因主粮商业化

http://www.caijing.com.cn/2011-05-11/110715424.html

本文来源于《财经网》  2011年05月11日 15:43

国务院方面举办本次会议的目的是,广泛听取、征询来自不同行业的权威人士对国内转基因主粮推进的看法和意见


  【《财经》综合报道】据经济观察网报道,五一节后第一天(5月3日),国务院相关部门邀请国内多位知名人士参加转基因主粮商业化问题座谈会。

  报道引述知情人士消息,本次座谈会由国务院负责食品安全方面的官员主持,参加座谈会的代表有曾担任过中纪委第三纪检监察室主任的任远征、中国农科院种业专家佟屏亚等人,国务院方面举办本次会议的目的是,广泛听取、征询来自不同行业的权威人士对国内转基因主粮推进的看法和意见。

  作为受邀参会的农业专家代表佟屏亚表示,他在本次座谈会上发言时表示,我国部分“转基因专家过分地‘神话’了转基因技术”,政府方面应该对转基因主粮产业化持审慎态度,进一步加强转基因作物管理,提高相关转基因重大决策的透明度。

  佟屏亚表示, 2009年获得农业部颁发安全证书的转基因水稻品种——“Bt汕优63”,实际上是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研究团队把已经“退役”的水稻品种——“汕优63”转入了抗虫基因。充其量只能说是借鸡下蛋,算不得优良水稻品种。

  佟屏亚认为,正是由于部分“转基因专家过分地神话了转基因技术”,促使2008年中央决定对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投入高达200亿元,而这样的国家一次性投入转基因研究经费比常规育种研究经费要“多出几十倍乃至上百倍”。

  佟屏亚认为,常规育种方法和技术是水稻、玉米等农作物育种的主体,分子技术、转基因技术虽然有其先进性,但也应该仅仅是常规育种方法中的一个补充手段。他说,“严格意义上说,现在还没有发现一种能使水稻增产的增产基因。”

  佟屏亚呼吁,政府应该严格转基因作物管理,大力推进在全社会公众参与下的广泛传播,尤其是需要提高重大决策的透明度。

  转基因作物种植在中国是一个极具有争议性的话题。面对争议,中国农业部曾在2011年2月重申,从未批准任何一种转基因粮食种子进口到中国境内商业化种植,在国内也没有转基因粮食作物种植。

  但中国农业部总经济师陈萌山在3月12日“全国两会”期间曾表示,中国在“十二五”期间将依法推进转基因作物种植。

  目前,中国在转基因生物方面已有的法律法规包括:1996年农业部发布的《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2001年国务院颁布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此外,截至2009年底,中国农业部已发布了62项转基因生物安全技术标准。

  

【作者:《财经》综合报道 】 (责任编辑:吕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7 13:34: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农业部重申:没有批准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

http://www.caijing.com.cn/2011-02-17/110643765.html

本文来源于《财经网》  2011年02月17日 15:28

农业部从未批准任何一种转基因粮食种子进口到中国境内商业化种植


  【《财经》综合报道】中国农业部今日重申:目前没有批准转基因粮食作物商业化种植。

  中国农业部通过其官网发表,最近网上又出现诸如农业部已经允许中国三大主粮作物全部转基因等不实之词,扰乱视听。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重申:农业部从未批准任何一种转基因粮食种子进口到中国境内商业化种植,在国内也没有转基因粮食作物种植。

  

【作者:《财经》综合报道 】 (责任编辑:吕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7 13:5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南转基因水稻鬼魅路径 非法稻种私下流转

http://finance.ifeng.com/news/bgt/20100521/2220548.shtml

2010年05月21日 22:56经济观察报

谢良兵 降蕴彰

不久前,湖南省岳阳市农业部门在辖区内进行了一次排查,目标是非法转基因稻种。结果让人大吃一惊:据了解,仅岳阳黄沙街镇三个村就查没共约3000斤的疑似转基因稻种。当地政府按农民购买价给与补偿;已经播种的也已铲除。

之前的4月份,湖南省常德市农业局也部署了全市范围内的专项执法检查非法转基因稻种。据当时《常德日报》报道,至少有5个疑似转基因水稻品种从湖北流入常德,少数种子可能以试种的名义已经流入农户手中,具体品种有武汉惠华三农、武汉敦煌和武汉九环种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两优363、两优036、两优818、赣两优6号和华两优1156。

排查之后,常德市农业局将“华两优1156”、“赣两优6号”两个样品送至湖南省农业厅检测。常德市农业局主管种子管理的总农艺师易宗云对本报记者称,目前检测结果尚未出来。他一再强调:“(疑似转基因稻种的)量并不多。”

从2005年湖北开始被曝非法种植转基因水稻以来,与湖北紧邻的湖南省湘北地区也开始出现非法转基因水稻的魅影。素有鱼米之乡的洞庭湖湖畔逐渐沦为转基因水稻的阴影地,无不让人担忧。至今为止,中国尚未进行转基因水稻的商业推广。

非法稻种私下流转
虽然在常德和岳阳,转基因稻种私下流转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但是,在当地农业部门的排查之后,想再买到这些“抗虫稻”却并非易事。“最近风声太紧,我们店里没有抗虫稻卖。”本报记者所到的农资店店主基本都如此说。“抗虫稻”是当地对转基因稻种的俗称。
但很多店主都依稀记得去年的一次热闹场景。根据店主们的回忆,某抗虫稻种子经销商组织各个农资店的老板在常德市镇德桥镇参观两块成熟的试验田,一块种了转基因水稻,另一块种普通水稻,以便让这些店主回去向农户宣传。

在常德石公桥镇,只有四家农资店,本报记者每到一家店,店主都声称自己已不卖抗虫稻,但在记者的再三要求下,只有一家农资店店主愿意卖给记者抗虫稻。

据当地农户介绍,普通的水稻稻种一般价格在七八元一公斤,最贵的也不过十几二十元。但所谓“抗虫稻”稻种价格则是三四十元。本报记者了解到,经销商给农资店的稻种基本都是免费的。

透过当地农户帮忙,本报记者还是在常德和岳阳部分农资店购买到了所谓的抗虫稻。这些稻种大多为散装,其中记者购买的这些稻种经香港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发现含有Bt蛋白的稻种分别为“培两优93”(包装上显示是湖南湘江种业有限公司生产)、“赣两优6号”(包装上显示是武汉九环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两优828”(包装上只显示江苏字样)。

本报记者就此咨询了中国科学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他称,如果发现的水稻种子鉴定结果确实显示含Bt蛋白,应该能确定就是转基因水稻种子。如果检测结果显示,水稻含有Bt蛋白,基本可以确定属于转基因水稻品系。

不过这位专家也表示,确定市场上流出的水稻种子是否属于转基因品种,一定要找农业部认定的有资质的监测机构去鉴定。但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邹萍处长对本报称,按照相关规定,应该由湖南省农业厅种子管理部门负责检测。而湖南省农业厅给本报的答复是:还不能确定送去的样品是转基因稻种。

种子从哪来,米到哪儿去

不管是常德市农业局的排查,还是本报记者的实地调查发现,湖南地区出现的转基因稻种都源自湖北。除散装的稻种无法确认种子来源,其余有包装的种子,其生产厂商为武汉惠华三农、武汉敦煌和武汉九环种业有限公司等。有农资店的店主甚至直接告诉记者,他们的种子来自华中农业大学。

本报记者查阅工商登记发现,武汉并没有一家叫武汉九环的种业有限公司。与其他被发现疑似转基因的稻种一样,很可能是一个假包装。

武汉敦煌种业[30.07 0.64% 股吧 研报]有限公司是一家注册资金3000万元的种业公司,法定代表人为姜泉庆。此公司是A股上市公司敦煌种业旗下的控股子公司,敦煌种业拥有武汉敦煌60%的股权。本报记者致电敦煌种业,公司办公室一位人士称,对于记者有关转基因的询问并不知情,此前也曾有媒体报道过,但尚未有相关部门跟他们沟通相关事宜。

武汉惠华三农种业有限公司是一家注册资金3000万元的种业公司,法定代表人卢晓燕。武汉惠华三农种业有限公司是与转基因种子安全证书拥有者华中农业大学有直接关系的一家种业公司,该公司是由香港上市公司香港惠记集团[1.60 2.56%]和华中农业大学组建。其中华中农大以技术形式入股,拥有公司30%的股权,但并不参与该公司的经营管理。

华中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范敬群接受本报采访时称,在武汉惠华三农种业有限公司推广的品种中,来自华中农业大学的只有“华两优1206”、“华两优105”等3个杂交和常规稻品种。对于获得安全证书的转基因稻种“华恢1号”、“Bt汕优63”并没有启动商业化步骤。

范敬群称,迄今为止,华中农业大学没有授权任何一家企业生产、开发、经营转基因抗虫水稻种子,也没有开展或参与任何有关转基因抗虫水稻种子的生产、开发和经营活动。对于目前社会上传言有转基因抗虫水稻种子销售和种植的情况,“我们认为不排除有通过非法途径获得种子或私自制种的可能。”

因为华中农大是目前唯一获得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的单位,所以一有转基因水稻稻种私下种植的事件出现,矛头都对准了华中农大,但范敬群表示,现在乱扯虎皮的人太多。“种子在市面上是存在的,但与学校没有关系;至于这些种子怎么来的,我们也是受害者。”

这些转基因大米最终流向了何处?由于今年在湖南省的转基因稻种已被当地查处,已无转基因大米的可能性。据NGO组织绿色和平往年的报告称,湖北2004年至少有950-1200吨转基因大米已经流入市场。2005年,售出的种子就达4.7万-5.8万斤,种植面积23500亩-29000亩,产转基因大米11750吨-14500吨。

2009年7月至2010年2月间,绿色和平在广东、安徽、福建、湖北、湖南、浙江、江西、海南和香港九个地区抽取了43个大米样品和37个米粉样品,将其送至独立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转基因成分检测。检测结果显示,来自湖北、湖南和福建的4个大米样品和来自广东的3个米粉样品,均含有转基因成分。

岳阳市汨罗市的龙舟米厂的产品曾供货到长沙的沃尔玛超市,但半年前被绿色和平认定含有转基因成分,该米厂的老板称,自从疑似转基因事件出现后,他们的销售已经直接降为零。不过,他强调,自己的大米销售范围也仅限在周边地区。

据称,大米加工厂的采购半径一般不超过100公里。龙舟米厂的大米大部分来自当地。这位老板说,自己收谷子的时候并不知道哪种是转基因。而本报记者的采访也获知,由于转基因粮的外貌与普通谷子并无区别,种植户在卖粮时通常会混着卖或者不声明。
一位当地农资店的老板告诉记者,因为农业部门的查处,他将店里的部分稻种送回了株洲老家,给自己家人试种。
这加剧了这种非法流转地域性的扩大。

链条里的利益纠葛

对于研究转基因水稻的机构和生产稻种的种业公司而言,尽快实现商业化推广和稻种的产业化是他们现阶段的目标。因为华中农业大学目前获批的转基因水稻证书有效期是2009年8月17日至2014年8月17日。华中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范敬群说,抗虫转基因水稻在生产性试验阶段深受农民欢迎,学校呼吁相关部门尽快推动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步骤。

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一位专家也称,他们的科研人员长时间试吃了两个品系的大米,口感良好,而且健康状况良好。“我们也愿意重申,一旦转基因水稻商业化,我们科研人员的米缸里将都是转基因大米。”这位专家说。

不过,安全证书的获得,只是任何一个种子品种进入商业化种植的“门槛”,而转基因水稻品种要进入商业化种植,还需要取得种子生产许可证和种子经营许可证。这两证的审核发放是由国家法定机构按照法定程序来独立进行。

根据专家们的期望,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种植后,最大的获益者是稻农和产业链条中的相关企业。
稻农会是受益者吗?根据本报记者实地暗访的结果发现,其实转基因稻种在产量上并没有优势,口感上也没有特别之处,而稻种价格还比普通稻种贵了三到四倍,但对于农民而言,螟虫是主要害虫,主要功能就是抗螟虫的转基因稻种初期不需要打农药,节省农民的人力、农药成本,总成本就节省了下来。

目前力推转基因稻种暗流的主要还是种子经销商们。根据本报记者的调查,种业公司为了实现商业化推广和产业化,用绿色和平的话来说,就是为了造成转基因水稻大面积种植的事实,会利诱种子经销商们在农村推广转基因稻种。

在常德市镇德桥镇,本报记者以推销转基因稻种的名义与一家农资店的老板“商讨业务”,据这位开了七八年农资店的老板称,种业公司不需要付额外的报酬,只需要免费提供稻种,他会找当地关系好的种植大户进行试种,但种业公司需要承担试种不成功的损失。试种成功之后,农资店老板会帮助在农户中推广稻种。

除了极少数主动找上门的种业公司,大多数的转基因稻种推销模式是由当地大的农资公司负责向各县镇的农资店推销。在常德市石公桥镇,本报记者欲购买当地所谓的“抗虫稻”,一位农资店老板让记者第二天过来拿,因为查得严,他需要去常德市里取货。
在整个转基因水稻的链条里,最应该被重视,也是目前最被忽视的群体是消费者,而这些消费者对转基因大米的认识,除了莫名的恐慌,就是莫名的恐慌。

公众为什么恐慌

截至目前,中国除批准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棉花、番茄、甜椒、木瓜、杨树和矮牵牛6种植物外,2009年又批准了转基因植酸酶玉米(BVLA430101)和转基因抗虫水稻 (华恢1号和Bt汕优63)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

但在信息并不对称的情况下,海量的负面资讯让公众对于转基因水稻的安全性变得越发恐慌。即便是私下种植转基因水稻的农民,也心存疑惑。本报记者接触的转基因种植户均表示,他们一般都会留一小块地种植普通的杂交水稻供做自家口粮。

农民的想法其实相当朴素,他们只是认为,连虫子都不吃的东西,人肯定也不能吃。不过,华中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范敬群对本报记者说,抗虫转基因水稻在生产性试验阶段深受农民欢迎,所谓“农民只种不吃”属于个别媒体的选择性报道。

更多人的担心则在于,尽管已经有两个转基因抗虫水稻获得了生产应用安全证书,但目前农业部是明令禁止商业化推广的,并且将生产应用范围仅限在湖北省境内的部分地区。按照这个逻辑,这说明农业部对于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推广是有所顾虑的,至少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这种顾虑是否出于安全因素,农业部并未向公众做出详细的解释。

而且,农业部2009年8月批准的两种转基因水稻——Bt汕优63和华恢1号的消息,还是透过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的公开而为公众所知。基于这种认识,公众对于非试验地的湖南部分地区出现非法转基因水稻的担忧无可厚非。

那么,转基因水稻到底是否安全呢?
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一位专家对本报记者解释说,转基因水稻品系使用的是专一高效杀虫Bt蛋白。目前发现,只在水稻二化螟、三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等鳞翅目害虫的肠壁上有这种蛋白质的结合位点,因而该蛋白能选择性地有效杀死该类害虫。而人类肠道上没有该蛋白质的结合位点,故不会对人类造成危害。

中国农科院一位要求匿名的专家对本报记者说,现在老百姓对转基因安全的疑问这么大,农业部、转基因专家为什么不拿出实验数据?公开实验结果?对于国际上宣传的那些错误说法,比如各种各样的证明所谓转基因食品不安全的实验证据,科学家、农业部要正面反驳,把老百姓的疑问解释清楚。但“在这方面,专家和农业部官员做得很差。”这位专家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7 14: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基因水稻安全性引发争论 学者担忧污染原稻种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2-08/155819653660.shtml

2010年02月08日15:58 瞭望
瞭望2010006期封面

  《瞭望》文章:中国人主粮的转基因悬疑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在科学评估、依法管理基础上,推进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

  此时,转基因稻米的商业化之争,正掀动着一场波澜。2009年8月,农业部批准了转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和“Bt汕优63”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同年10月,“华恢1号”和“Bt汕优63”出现在中国生物安全网公布的《2009年第二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批准清单》中,引来专业人士及民间组织的激烈争辩

  生产应用安全证书的发放,意味着转基因稻米向商业化生产的方向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及《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获得安全证书后,还需通过品种审定,并获得种子生产许可证和种子经营许可证后,方可进入商业化生产。

  多年来,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及其商业化问题在国内国际争议不断。中国是水稻的发源地,是世界最大的产稻国,占世界稻米总产量的1/3,具有丰富的野生稻种资源。稻米是中国人一日三餐的主食,有数亿农民以种植水稻为生。

  2004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规定:“行政许可直接涉及申请人与他人之间重大利益关系的,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前,应当告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享有要求听证的权利。”

  同年,国务院发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推进政府信息公开。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事项外,行政机关应当公开政府信息。对公开的政府信息,公众有权查阅。行政机关应当为公众查阅政府信息提供便利条件。”

  2008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行政机关对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
  以上,给我们观察中国转基因稻米可能发生的商业化过程提供了多维视角,也让我们对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科学评估、依法管理”有了更加丰富的理解。□(文/王军)

  《瞭望》文章:转基因稻米之争
  在转基因稻米能否商业化生产的问题上,没有一个中国人能置身事外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云杉陈泽伟
  实习生王楠楠
  2009年10月,中国生物安全网公布的《2009年第二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批准清单》中,序号分别为第41和42的批准项目是名为“华恢1号”和“Bt汕优63”的转基因抗虫水稻。
  农业部日前在致《瞭望》新闻周刊的答复材料中证实,经安委会综合评价,并履行完所有相关法律规定程序后,农业部于2009年8月发放了“华恢1号”和“Bt汕优63”在湖北省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
  这意味着转基因水稻,朝着水稻原产国和水稻消费大国——中国的商业化生产大门迈出了实质性一步。
  农业部的答复材料称,“此次获得安全证书的转基因水稻品种是由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院士等科研人员培育而成,是高抗鳞翅目害虫转基因水稻品系”,“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及《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获得安全证书后,还需通过品种审定,并获得种子生产许可证和种子经营许可证后,方可进入商业化生产”。
  中国生物安全网公布的消息在网站上沉寂了两个月之久,经专业人士和环保组织的质疑,进入公众视野。
  水稻是13亿中国人的主粮。有评论称,在这一事件上,没有一个中国人能“置身事外”。
  一些专业人士通过媒体和个人博客对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发表不同意见,主要关注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转基因粮食的安全性。转基因食品问世后,其安全性一直争议不断,而稻米作为中国人的主粮,长期和大量食用会不会对中国人及其后代造成影响?
  其次是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农民的利益。转基因稻米中含有多项外国公司的技术专利,而且转基因稻米不能“留种”,这样跨国公司就可能从根本上控制中国的粮食生产,中国农民的生产利润流入外国跨国集团,国家的命脉受制于人。
  有关学者也质疑转基因稻米优势的不确定性。他们认为,使用转基因稻种,目的在于高产和抗病虫害,但是国内外的许多报告表明,这种预期并不确定,并且会带来更大的副作用。
  他们指出,更大的忧虑在于转基因稻米商业化生产后的不可逆性,也就是大规模生产势必带来稻种污染,一旦人们发现转基因稻米的缺陷,希望改用中国原有稻种的时候,原有稻种可能已经由于污染而不复存在。

  农业部:转基因稻米具有多种优势
  近日,本刊记者就前述问题致电转基因稻米的主管部门农业部和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希望得到解答。
  农业部的答复材料是统一新闻稿件的格式,其中引用研究人员的观点,肯定了转基因水稻,包括转基因棉花的几方面优势:
  一是减轻病虫害危害,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全球转基因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表明,抗虫和抗除草剂等转基因作物的种植不仅在提高农作物产量方面成效显著,而且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方面也显示出巨大的优势。
  二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由于转基因新品种在增产、优质优价、低耗等方面的优势,已使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农户累计获得纯经济效益340亿美元,农民增收25%左右。我国棉农也因种植转基因棉花,每亩减支增收130元,累计实现农民增收200多亿元。
  三是拓展产业形态,提高产品附加值。目前,功能性和治疗性转基因食品、转基因生物能源和环保产品相继研制成功,部分转基因药物上市销售,使转基因品种正在由简单性状改良向复杂性状改良,由农业领域向医药、加工、能源、环保领域拓展等方向发展。
  答复材料显示,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科学规范,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配套规章规定,国家建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制度,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实行分级、分阶段安全评价和管理。
  答复材料还介绍道,安全评价分为实验研究、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和申请领取安全证书五个阶段。经安委会安全评价和农业部批准,申请单位就转基因水稻分别于1999~2000年开展了中间试验,2001~2002年开展了环境释放,2003~2004年开展了生产性试验。2004年申请转基因水稻生产应用安全证书。除申请单位提供的技术资料外,根据安委会的评价意见,2004~2008年,农业部转基因生物安全检测机构对转基因水稻的分子特征、环境安全和食用安全的部分指标进行了复核检测。2009年8月发放了“华恢1号”和“Bt汕优63”在湖北省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

  改良实验室的回复
  作为转基因稻米的培育单位,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下称改良实验室)完全肯定转基因稻米的安全性。
  改良实验室在给本刊记者的回复中介绍道,“我校转基因水稻品系使用的是专一高效杀虫Bt蛋白。目前发现,只在水稻二化螟、三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等鳞翅目害虫的肠壁上有这种蛋白质的结合位点,因而该蛋白能选择性地杀死该类害虫。而人类肠道上没有该蛋白质的结合位点,故不会对人类造成危害。人类认识Bt蛋白的来源生物苏云金芽杆菌已有100余年,安全使用Bt蛋白作生物杀虫剂有70多年,大规模种植和应用Bt作物已超过10年,目前没有过敏性反应的报告”,“实验室和田间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在生存能力竞争、基因漂移等方面,该品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安全的”。
  回复称,有人担心长期食用转基因稻米的安全性,“小鼠灌胃实验”的结论可供参考讨论:该实验按照大鼠体重,每千克用5克抗虫BT蛋白每天两次灌食。8天后,各组动物体重和脏器重量无生物学意义上的差异。“华恢1号”稻米中抗虫蛋白含量≤2.5微克/克,要达到5克/千克(抗虫蛋白与体重的比率)的接受试验的剂量,体重60公斤的人需要吃120吨稻米。
  回复称,按照这个实验结果推理,如果按照每天吃500克稻米计算,一个成年人即使吃“华恢1号”转基因稻米657年也应该是安全的。
  关于这样的安全论证方式,回复表示:“这个推理可供大家讨论。”并向本刊记者介绍:“近年来,我们的科研人员长时间试吃了两个品系的大米,口感良好,而且健康状况良好。我们也愿意重申,一旦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生产后,我们科研人员的米缸里全是转基因水稻,到时候欢迎媒体监督!”
  改良实验室的回复否认了转基因稻米含有多项外国专利的质疑。
  早些时候,绿色和平组织的报告称,“中国研发的转基因Bt水稻涉及至少11~12项国外专利。专利持有人包括孟山都、RhonePoulencAgrochimie/拜耳和诺华/先正达公司等。如果转基因Bt水稻的产业化,中国将卷入专利侵权诉讼的困境。”
  改良实验室的回复表示,这些说法反映出该报告作者既未对这些专利内容认真推敲,也未对我国《专利法》和专利侵权司法实践进行必要的了解。
  回复介绍道,一项发明能否在中国受到专利保护,前提条件是必须在中国申请并获得授权。“通过专利授权检索我们发现,该报告指称的12项国外专利,有4项在中国提出了专利申请,1项未获授权……在授权的3项中,1项公告号为CN1263946的‘合成杀虫晶体蛋白基因’发明,将于2009年在中国过期失效。……另2项专利的权利内容,和我国自主研发的Bt转基因抗虫水稻采用的技术、方法、材料完全不同”。
  改良实验室的回复强调,以“华恢1号”为例,该品系所用受体品种为我国已推广多年,目前已处在公共领域的优良恢复系“明恢63”,抗虫基因Cry1Ab/Ac为中国农科院科学家自己修饰并取得专利的融合基因,转基因方法已在我国申请了专利保护。可见,该转基因水稻品系的核心知识产权均属于国内研发单位。目前“华恢1号”已向有关部门申请植物新品种权,如获批准将完全归属于我国研发单位。“Bt汕优63”也是同样。因此,对两个品系的商业化开发不存在中国失去专利“控制权”的问题。
  回复说,在司法实践中,认定专利侵权主要有全面覆盖原则和实质等同原则,即在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专利产品,或者使用其专利方法以及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时,必须得到专利权人的授权许可,或者符合法律的例外规定。但是否是专利产品,专利权人必须举证证明被控侵权人的产品或者依该方法获得的产品,要么全面覆盖了其申请的专利权利要求,要么与其申请的专利实质等同。换句话说,如果专利权人的权利要求是A,被控侵权人生产的产品完全覆盖了A,当然构成侵权,如果被控侵权人生产的产品是B,但专利权人能够证明A等于B,也会构成侵权。因此,根据相关法律制度,绿色和平组织报告中所列举的专利不会对我国转基因水稻未来的产业化产生知识产权障碍。
  回复说,我国专利法中还有规定的交叉许可,专利强制许可制度,我国实施的植物品种保护制度,农民留种豁免制度,以及种子法规定的品种审定推广制度,为我国作物品种的推广和产业化划定了安全线和保护区。因此,即使我国在某些品种的培育中涉及国外的专利技术,也不至于落入外国的“专利陷阱”。

  “外国专利陷阱”是否存在
  方立锋是长期关注和考察国内外转基因生产的学者、农学硕士,现任绿色和平组织食品与农业项目组主任。他对本刊记者说,即使有关的专利没有在中国获得授权,专利的持有人同样可以通过其他的手段实现控制。例如在阿根廷,孟山都公司并没有为其转基因大豆申请专利,不过自上世纪90年代阿根廷开始种植转基因大豆,孟山都公司已经完全控制该国的大豆生产,阿根廷99%的大豆都是孟山都的转基因大豆。孟山都公司的主要控制途径是与阿根廷的种子公司签订专利使用权转让协议,并要求支付使用费。这种对转基因种子收取额外的技术费,造成了现在转基因种子一般比常规种子贵2~4倍的局面,更为严重的是现在阿根廷几乎无法获取非转基因的种子。
  方立锋说,中国的专利保护范围目前虽然不包括植物、种子及后代,但是仍然包括了转基因植物的方法、技术、基因序列和细胞。而世界环保组织绿色和平的专利调查报告指出的正是Bt转基因水稻所应用的方法、技术和目的基因,它们都在中国专利保护的范围之内,因此,专利持有人完全可以行使其权利。
  另外,正如阿根廷的案例,即使阿根廷并不许可任何大豆专利,专利持有人比如孟山都公司仍然可以从不同的途径获取利益,包括与种子商签署协议,收取费用。
  另一风险是:如果一个产品被出口到另外一个专利范围更广泛的国家,则此产品涉及的专利就可能在进口国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受到保护。我国是水稻消费大国,同样也出口大量的稻米,如果转基因水稻出口到专利保护更为严格的国家,同样会受到影响。例如,孟山都公司向许多进口阿根廷大豆的欧洲进口商提起法律诉讼,要求支付赔偿金,因为孟山都已在欧盟为其转基因大豆申请了专利。同样情况也会发生在中国的转基因水稻出口上。
  方立锋认为,我国一旦商业化种植涉及国外专利的转基因水稻,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国外专利持有人的制约。转基因种子价格的上涨将使得农民的生产成本大增,我国主粮的控制权也会落入他人之手,粮食主权和安全将面临巨大的威胁。
  他指出,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种植,还将导致中国丰富的水稻基因资源的流失。由于大型生物技术公司垄断了基因技术并具有专利,在知识产权体制下,会加快中国资源流失的速度。以阿根廷为例,由于99%以上种植的大豆为孟山都公司的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种子不能继续留种,当地农民再也找不到原产地的非转基因种子。转基因大豆品种的单一化,使得基因资源严重减少,随着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伴随而来的就是病虫害袭击的增多。转基因生物会导致基因资源的流失,同时由于基因漂移,更会引发基因污染。一般来说,导入转基因作物内的外源基因可以逃逸到同一物种的非转基因作物内,会污染当地非转基因品种。另外,基因污染还可能影响野生资源。野生品种往往在抗病虫害、抗逆、优质和高产上具有重要的农艺性状,所以转基因引发的基因污染可能会导致宝贵野生遗传资源的丢失。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口日益增长的情况下,这对于满足全人类对粮食的需求,应对粮食危机,将是巨大的损失。
  方立锋说:“2005年湖北省出现非法种植转基因水稻之后,海外市场对中国米制品采取了控制措施,并多次发现中国的米制品中含有转基因成分,实行了产品撤架、召回等措施。由于欧盟和日本等国对中国米制品行业采取的控制措施,我国从事米制品生产和贸易的企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造成了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增加了额外的监控成本和长远的经济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7 14: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称转基因存在三方面不确定性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2-08/155819653660_2.shtml

2010年02月08日15:58 瞭望

  转基因种子优势之疑
  方立锋并不认同农业部在给本刊记者回复中阐述的转基因种子优势。他说,即使以转基因棉花为例,它也使棉农成本上升,收入下降。国内外的研究表明,转基因棉花会出现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次生害虫频发,农药用量加大。一方面,棉铃虫的抗性不断增强;另一方面,江苏沿海地区农研所的调研发现,次生害虫日益严重,并成为棉花的主要虫害。次生害虫的增加不可避免地带来持续大量的农药投入,并且使用的农药将越来越多。
  二是其他病害易发,无法应对气候变化。2009年江苏省种植转基因棉花的实际案例表明,转基因棉花更容易得黄萎病和枯萎病,造成的减产严重。扬州大学的科研小组研究得出,转基因棉花不能更好地应对高温条件。
  据2006年8月4日中国科学院官方网站所发布消息:中美两国科学家进行的一项历时7年的联合研究表明,尽管Bt转基因棉花能有效控制棉铃虫,但长期种植会导致其他害虫肆虐,这使得中国种植的Bt转基因棉花长期经济性不如预想。
  由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和美国康奈尔大学合作的这一项目,是世界第一个对转基因棉花种植状况进行长期跟踪和评估的课题。科学家调查的Bt转基因棉花是第一种投入商业种植的转基因棉花。它因在棉花基因组中插入苏云金杆菌(Bt)基因而得名,能分泌毒素杀死棉田最主要的害虫棉铃虫。早先的一些小规模研究表明,转基因棉花能有效提高棉田单产、降低杀虫剂用量,有较好的经济和环保效益,因此已陆续在美国、中国和印度等多个产棉国推广。
  中美两国科学家对中国481户棉农的长期研究揭示了问题的另一面。研究人员经过历时7年的跟踪调查后发现,这些农户在种植转基因棉花的第三年经济效益最大,他们的平均杀虫剂用量比种植普通棉花者低70%,而收入要高出36%。
  但情况从第四年开始发生逆转。转基因棉花尽管抑制了棉铃虫,但它无法杀死盲蝽等其他害虫,导致盲蝽侵害棉田。当年转基因棉花种植户杀虫剂用量上升,投入成本比普通棉花种植户高了3倍,而他们的收入却低了8%。到第七年,转基因棉花种植户所使用的杀虫剂,已明显高于普通棉花种植户,加上转基因棉花种子成本也较高,使棉花种植户的收入大幅下降。
  康奈尔大学教授、这一研究的美方负责人平斯特拉普·安德逊说,早先科学家曾认为Bt转基因棉花可能面对的最大挑战是棉铃虫产生抗药性,但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转基因棉花无法对付的“次生害虫”会造成更大的危害。他认为,只有尽快开发出抑制其他害虫的方法,才能让Bt转基因棉花产生明显的效益。

  三方面的不确定性

  对于转基因粮食的安全性,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科学家蒋高明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在全球科学界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存在激烈分歧、各国政府对其严格限制的大背景下,转基因水稻真的像农业部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专家所声称的那样,“不存在任何风险,可放心食用”,“转基因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唯一可选途径”吗?这是公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是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种植的两个“硬伤”。
  蒋高明说,转基因水稻的安全性问题并没有解决。大米是中国人的主食,每年我国要消费1.7亿吨大米,对其安全性问题绝对不能轻描淡写。就连积极推广转基因的美国也没有将主食批准转基因安全证书,中国科学家凭什么能拍着胸脯说“转基因不存在任何风险”呢?其实,转基因的安全性问题是该技术难以逾越的障碍,也是根本不可能逾越的障碍。这是因为,从理论上讲,转基因进入食物链的出发点就是错误的,是违背自然规律的。
  他指出,基因交流在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大都发生在相同的种或同属的物种之间。植物和微生物之间进行基因交流,在理论上讲是零概率事件,否则,生物进化史上早就有了这种基因交流的事件发生。人类通过生物技术可以实现不同物种,甚至不同生物界(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基因交流,但对于这样的基因转移,人类不可能不付出安全代价。以转基因水稻为例,科学家希望通过Bt基因合成的毒蛋白饿死害虫,但生存是物种最基本的权利,它不吃水稻的叶子,就得吃别的植物叶子,或者庄稼或者杂草。但是,其他作物也都转了基因,杂草也通过基因逃逸带了Bt基因,那么害虫只有加速进化而与人类抗衡。其结果是,人类需加大农药用量而抗虫,这与转基因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昆虫都无法下口的转基因抗虫水稻,对人体就没有害处吗?”蒋高明说,关于抗虫转基因作物对人体的影响,即使老鼠吃了没事,也不能说明人吃了也没事。即使对实验动物,也不是没有问题的。1998年,匈牙利籍英国科学家阿派特普斯陶伊教授在电视节目上宣称,用转基因马铃薯喂养大鼠,导致大鼠体重及器官重量严重减轻,免疫系统被损坏。这个实验结果公布后,普斯陶伊教授受到排挤离开了英国罗威特研究所。但他被除名后,很多科学家出面为其辩护,极力维护其科学家的人品,他的文章也在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上重新发表。英国皇家学会最后组织专家调研,也没有完全推翻他的实验结论。
  2007年,法国科学家证实:孟山都公司出产的一种转基因玉米对人体肝脏和肾脏具有毒性。2008年,美国科学家也证实了长时间喂食转基因玉米,小白鼠的免疫系统会受到损害,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同年《农业与食品化学》杂志上。2009年12月22日,法国生物技术委员会最终宣布,转基因玉米“弊大于利”,这意味着转基因作物种植在法国被永久废除。
  蒋高明认为,转基因至少存在三方面的不确定性:一是转基因对生命结构改变后的连锁反应不确定;二是转基因导致食物链“潜在风险”不确定;三是转基因污染、增殖、扩散及其清除途径不确定。“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带头将Bt基因转入13亿人的主食,害莫大焉!转基因生物一旦出了问题,根本无法控制,所转移的基因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可以忽略不计”的增产幅度

  “转基因作物能不能增产,看美国的例子就知道了。”蒋高明说,美国是掌握转基因技术最早、最多的国家,其技术远比中国先进,但该国粮食总产量仅3.63亿吨,远低于中国的5.01亿吨;中国粮食单产为278公斤/亩,美国只有125公斤/亩。美国拥有全球最先进的农业技术包括转基因技术,耕地还比中国多11亿亩,为什么其粮食无论单产还是总产,反而不如中国呢?答案就在于“人”身上而不在“武器”身上。
  蒋高明说,国内转基因的专家声称,他们的转基因水稻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产量8%,我们不知道他们与什么品种比较,是袁隆平的超级稻吗?如果是普通水稻,这个增产幅度相对于其巨大的生态风险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因为从土壤改良上,增产的潜力很大。据报道,云南省农科院进行的一项新肥料试验取得了非常明显的增产效果:9亩水稻增产幅度达21.55%。每亩增加的水稻产量所使用肥料的成分构成中,氮磷钾含量不足10%,但有机质含量丰富,能起到很好的改良土壤效果,而通过土壤改良提高粮食产量并不带来环境危害。
  他具体指出,根据农作物种植的科学法则,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包含“水、土、肥、种、密、保、管、工”八个方面,转基因仅在“种”上做文章,其他要素则以生态和人为因素为主。可见,转基因仅占粮食构成要素的1/8,而非“唯一可行技术”。过去30年来,我国耕地退化程度已远超过去几百年,恢复地力需要大量有机肥还田,精耕细作。而转基因是在大农药、大化肥、专用除草剂的基础上做“种”的文章,会让人越来越懒,地越种越瘦,成本越来越高,导致农作物种植恶性循环。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从过去的300多公斤/亩,提高到700多公斤/亩,现在逼近900公斤/亩,那才是真增产。转基因水稻只是对虫害有所控制而已,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相比并不增产,且连续种植几代后亩产量就会越来越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已覆盖了中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7%,即6000万公顷;杂交水稻平均产量为7.2吨/公顷,比常规水稻单产高出1.4吨/公顷。我们放弃推广非常成熟的杂交水稻的优势,而转向风险重重的转基因水稻,实非明智之举。”
  蒋高明指出,刚刚获得安全证书的两种转基因水稻,至少涉及十几项国外专利。而我国正在研发的另外5个转基因水稻品系中,每个品系涉及的国外专利至少有10项。这些国外专利的持有人中不乏一些大型跨国农用化学品公司。此外,一些转基因水稻由于其原始材料来自国外机构,因此还受到其他国外所有权、法律合同的制约。这些涉嫌国外专利的转基因技术用于科研没问题,一旦商业化,就会被索要高昂专利费,这就给我国的粮食主权埋下了“定时炸弹”。
  他认为,影响中国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一是农民种地积极性下降,二是地力下降,三是播种面积不能得到有效保障。这是转基因技术所不能解决的。对待转基因这项高科技技术,一定要高度警惕其负面影响,科学决策,增加透明度。

  西方未生产作为国民主粮的转基因小麦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首席专家薛达元对本刊记者说,转基因生物对环境和对生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已有多次报道。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发生了一系列的事件:加拿大转基因油菜多年种植后,因发生基因漂移,产生了能够耐受多种除草剂的超级杂草;墨西哥农民种植的美国转基因玉米,其花粉对当地野生玉米发生了基因污染,产生基因重组,破坏了当地野生玉米的遗传结构;此外,转基因玉米花粉能够让北美的珍稀濒危物种——君主蝶大量致死,也是不争的事实。
  有专家认为,目前转基因水稻和转基因玉米普遍使用的目的基因是Bt杀虫基因,由于使用多年,这个基因已证明是比较安全的。对此,薛达元认为,目前安全并不等于若干年后仍然安全,这种基因产生的毒素在人体和动物体内能否累积,尚不清楚。即使Bt基因已证明将来也是安全的,但是并不能表明转基因研究使用的其他目的基因也是安全的,需要逐案进行风险评估,并在研究、田间试验和商业化生产的各个阶段逐步进行风险评估。“事实上,在军事、医学等多个领域都在进行转基因研究,这些领域的许多转基因研究实际上风险很大,研究者常常不敢公开他们的研究成果,甚至不敢公开他们使用的基因,否则公众一定会恐慌。”
  薛达元强调,至今国外对主粮的转基因品种一直不敢商业化生产,美国虽然批准了玉米、大豆的转基因商业化生产,这些主要用于饲料和榨油,而用于主粮的转基因小麦研究虽然早已成功,但是从来没有批准为商业化生产,因为小麦是西方的主粮,相当于中国的水稻。因此,对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生产一定要慎之又慎,否则,潜在风险太大,出了问题谁也担不了责任。□

  《瞭望》文章:美国农业科学家:生物技术公司正阻挠对转基因进行深入研究

  一群科学家在发给美国环境保护署的一份声明中说:“在(有关转基因的)很多关键问题上我们都无法进行真正独立的研究。”环境署正在为下周召开的有关转基因农作物的科研会议征求公开意见。
  这份声明很可能会声援转基因作物的反对者,包括一些环保组织,他们一直在指责缺乏对转基因作物的深入研究,而这些作物可能会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有始料不及的负面影响。
  上书环境署的26位农作物专家选择了匿名的方式,因为害怕被公司切断研究经费。但还是有少数几位同意公开接受本报采访。
  科学家们指出,农民和其他转基因种子的买家必须签署协议来担保自己会尊重公司的专利权和相关环境条例。但是,问题在于,协议也禁止为了研究目的来种植转基因作物。所以,为了科研,科学家们可以自由购买杀虫剂或者一般的种子,却没有途径买到转基因种子,除非有公司的许可。但科学家们说,或者有时候根本得不到许可,或者有时候公司坚持要先审查科研结果,再来决定能否公诸于世。
  这样的运作已经是个老问题,但科学家们现在决定公开申诉,因为他们已经忍无可忍。
  明尼苏达大学的昆虫学家肯·奥斯特里说:“如果一个公司可以控制原本属于公共领域的研究成果,他们就能够减少任何研究可能得出的对己不利的负面结果。”奥斯特里是联合上书环境署的科学家之一。
  令人惊讶的是,这些联合抗议的科学家们声明他们并不反对转基因技术本身,他们大都来自一些大专院校实力雄厚的农业院系。他们真正反对的是转基因产业对研究的扼杀,使得他们无法给农民提供如何最佳种植转基因作物的信息。而且,科学家们也指证,他们提供给政府监管部门的相关信息受到了“不当和严重的限制”。康奈尔大学的昆虫学教授埃尔森·希尔兹教授说,转基因公司“有可能会粉饰数据,而这些数据是要提交给环境署的”。
  威廉·尼布是杜邦公司旗下转基因种子生产巨头——先锋良种国际有限公司负责作物研究的副总裁。他为其公司的政策进行了辩护。他说,因为转基因作物受政府监管,所以公司必须仔细监督作物的种植情况。尼布说:“为了维护和政府的关系,我们不得不对转基因技术实行非常严格的控制措施。”他同时也希望能有机会和科学家们坐在一起来讨论他们的担忧。
  另外两家生物技术公司孟山都和先正达,在周四声明说他们支持科学研究。但和先锋公司一样,两家公司声称之所以要和转基因种子的买家签约,是为了保护知识产权和向政府兑现监管的义务。
  但是环境署发言人戴尔·卡麦里在周四回应说,政府只要求公司监管转基因作物的抗虫性研发,除此之外相关合同的任何限制都是公司自行添加的。
  先正达公司在和买家的协议中不仅禁止相关的研究,而且特别强调买家不能把先正达的转基因产品和其他任何竞争作物进行比较鉴别。
  明尼苏达大学的奥斯特里博士说,他在2007年得到三家公司的许可来比较各自生产的转基因抗虫玉米对明尼苏达州的根线虫有多少效果。但在2008年,三家公司之一的先正达收回了许可,这项研究不得不中止。
  奥斯特里博士解释说:“先正达之所以这样决定,是因为如果再让研究继续下去,就不符合公司的最佳利益。”
  北达科他州州立大学昆虫学副教授马克·波特尔回忆说,去年当转基因甜菜种子第一次卖给农民之前,他想测试这种新作物对某种杀虫剂有何反应,但是北达科他州州立大学无法和种子的生产商孟山都和先正达就发布研究成果和知识产权达成协议。
  康奈尔大学的希尔兹博士认为,对农业科研的经费支持已经逐渐由政府公共部门向公司财团转移,这就使得很多科学家不得不依赖大公司来提供经费或者技术合作。“大家都怕上黑名单,”他说,“如果你唯一的研究对象是玉米的害虫,你就需要最新的(转基因抗虫)玉米(来做实验),而如果公司拒绝提供样本,你就只能一事无成。”□(文/安德鲁·波兰克,林谷摘译自2009年2月19日《纽约时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7 14: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瞭望》文章:联合国生物安全专家答问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2-08/155819653660_3.shtml

2010年02月08日15:58 瞭望

  《瞭望》文章:联合国生物安全专家答问
  “真正的问题不是我们需不需要转基因作物来养活地球,而是如果我们继续接受转基因作物和背后的社会经济制度,我们还能不能养活地球?”
  文/《瞭望》新闻周刊特约撰稿人林谷
  拥有美国和新西兰两国国籍的杰克·海勒曼博士(JackHeinemann),是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遗传和分子生物学教授、挪威图森生物安全中心基因生态学高级兼职教授、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研究员。
  他1993年获得美国微生物学协会青年调查奖,2002年获得新西兰科学家协会研究奖章,2005年被列入联合国生物安全专家名册,受邀为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国际农业发展科学与技术评估机构撰写报告,并为一些国家的政府机构提供咨询服务。
  “我的实验室几乎每天都在制造转基因生物。”他在致《瞭望》新闻周刊的电子邮件中称,“在我20年的职业科学家生涯中,我连一次都没想过要把这些转基因生物商业化。”
  在最近的几封邮件里,他就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安全性及其社会经济制度问题,回答了《瞭望》新闻周刊的提问。

  “转基因作物在社会层面的价值很小”
  《瞭望》:迄今为止,对于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国际社会究竟有没有达成共识?有一种看法是转基因食品1994年才问世,要对其安全性盖棺定论为时尚早。
  海勒曼:我认为,针对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问题目前并无定论。但是在2007年到2009年末,由法国科学家吉利-艾瑞克·索拉里尼带领的科研团队在转基因作物的动物实验中发现了相当确凿的对动物有害的证据,他们的发现在国际生物学期刊上发表之前就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对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研究分为好几种。第一种是人体健康研究,包括用实验来获知某种作物的短期和长期的效用和后果。而这样的研究包括对动物一生的测试这样的长效实验。要完成这样的实验,需要有充足的经费,一支独立于产业利益而又技术精良的研究团队,以及政府的相关法规来确保获得转基因种子和植株作为研究对象。但现实中往往无法满足这样的条件,大公司以专利权保护为由拒绝提供转基因作物的种子来供独立科学家进行安全性研究,这就严重阻碍了开放与独立的科学研究。我相信,如果真正做到这些条件,对于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早该得出科学的结论了。
  而同样的问题也妨碍到第二种环境安全性研究——经费不足,社会大环境并没有扶植独立和严谨的科研力量,作为实验对象的转基因种子和植株很难获得。有一种傲慢的偏见认为环境测试只能在室外进行,所以不少转基因作物被匆忙投放田间试验。诚然,有些最终问题的确需要甚至更大规模的田间实验,但是,很多令人困扰的问题完全可以更早和更好地在实验室里解决。例如,根据我2004年的研究,在田间试验的规模下将转基因逃逸作为安全性问题来研究完全没有必要。在实验室里研究转基因在自然界何时以及如何逃逸效果会好很多,而且还可以为田间实验提供宝贵的参考和依据。
  最后一类是在社会层面的安全性研究,这主要是指对农业和农业技术的远瞻性战略思考,事关食品安全和环境可持续性的大局。由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共同支持的国际农业发展科学与技术评估机构已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并发现转基因作物在社会层面的价值很小。原因或者是由于作物本身的特性,或者在于背后掌控转基因专利权的西方跨国集团。巨大的利润落入了私人公司的腰包,而要全社会来为其风险买单。同时,转基因作物背后由供应商主导的运作已经控制了相当多的资源,这些资源原本可以投入到更为重要的农业技术研发,例如农业生态学、农业资源就地保护,以及扶植有竞争力的农作物种植者的群体。

  “商业资金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分化和重组科研团队”
  《瞭望》:如果转基因作物真像其反对者指责的那样威胁食品安全和发展中国家的粮食主权,并对人体健康有潜在风险,为什么世界上还有不少科学家在进行转基因作物的研发?利益驱动会是主要的推手吗?
  海勒曼:全世界究竟有多少科学家真正热衷于将遗传工程用于制造转基因作物呢?很多人将下面两类人混为一谈:一类是为数甚多的分子遗传学家,一类是为数较少的在开发转基因产品的科学家,他们受到相关产业资助,有雄厚的资金作后盾。
  我自己就是一个分子遗传学家,我的实验室几乎每天都在制造转基因生物。在我20年的职业科学家生涯中,我连一次都没想过要把这些转基因生物商业化。它们对于解答生命的奥秘至关重要,而这些发现某一天也可能被投入实际运用。许多植物学家将遗传工程用于协助育种或者改良作物,但并没有直接将遗传工程本身商品化。包括我本人在内的科学家们从不把制造转基因商品作为我们存在的理由。只要不被专利保护所操控和滥用,也无须推广转基因商品,现代生物技术才真正能为人类造福。
  但不可否认的是,商业资金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分化和重组科研团队。根据国际农业发展科学与技术评估机构的调查结果,一小部分跨国生物技术公司在农业技术研发上的投资已经超过了发展中国家相应投资的总和,而且比主要发达国家对公共事务的投资还要略高一筹。所以,科学家被顺理成章看作是转基因商品的支持者。而事实上绝大多数遗传学家并不会对转基因作物有太多想法。即便是那些有想法的,也常常不想在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问题上纠缠太多,因为聪明的做法是:要么迅速支持转基因,要么彻底不闻不问。否则,如果想在转基因问题上保持批判性的职业眼光,就意味着你会很容易得罪公司和政府,自毁前程。
  所以我认为单纯追逐利润只会成为很小一部分科学家参与开发转基因商品的动力,而更大的动力来自事业上的发展机遇和就业的保证。不少政府越来越将研究经费和产业目标挂钩,而一些原本公立的研究机构也从商业利益的角度来定义成功。面对科研团体和商界之间强有力的结盟,科学家们正在学会保持沉默,或者沦为摇旗呐喊者。
  《瞭望》:如何养活地球上这么多人口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而气候变化让这个问题更为棘手。转基因技术一度被誉为解决上述问题新的“灵丹妙药”,一些跨国公司已经在全球纷纷抢注了针对气候变化的基因专利,也预示着会在已成天文数字的转基因研发投资上再下赌注。转基因真是“灵丹妙药”吗?我们还有没有别的更好或者更安全的解决粮食问题的方案?
  海勒曼:当然有了。科学家早已研究开发了其他多种农业技术,它们绝非出于政治目的而被推出,而是被业界广泛认可,成为远远优于转基因作物的选择。真正的问题不是我们需不需要转基因作物来养活地球,而是如果我们继续接受转基因作物和背后的社会经济制度,我们还能不能养活地球?假如说没有转基因作物,人们就会挨饿的话,那么今天人类早就该灭绝了。如果想让生物工程技术真正造福于民,我们就必须改变目前利用遗传工程的方式和原因,特别是现有的商业模式。

  为什么美国成了转基因大国
  《瞭望》:美国政府在很多问题上毫不掩饰优先保护自身利益的价值取向,美国民众也向来珍视自身的健康和生计。如果转基因作物真能被跨国公司用来垄断市场,严重伤害农民和消费者的经济利益,并导致潜在的健康和环境风险,为什么美国反倒成了转基因大国?
  海勒曼:我首先不同意这样的假设:美国是个民主国家,所以接受转基因作物也必然经历了一个民主的决策过程。我拥有美国和新西兰双重国籍,在美国生活了近32年。但作为一个职业遗传学家,我对美国的转基因产业也知之甚少。绝大多数美国人同样对此问题没有任何参与讨论和决策的机会,就像历史上绝大多数美国人针对吸烟或饮酒是否有害的议题也未能参与讨论一样。
  但这并不是说美国人愚笨或者懒惰,而仅仅说明了美国的社会舆论常常推崇商业文化,不少人也想当然地认为企业家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在为社会带来福祉与进步。不过,对转基因质疑的美国人越来越多,反对的声音也越来越响。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在拒绝产业化的农业生产模式,而倾向于选择当地原产的和有机的食物。
  《瞭望》:我们的印象是,不少欧洲国家对转基因作物比美国采取了严厉得多的限制措施,包括一系列法律法规,也包括让公众发挥非常积极的监督作用。你是否能就此介绍一下?
  海勒曼:我认为在转基因问题上比较“欧洲人”和“美国人”会误导大家。如果你在街上问一般的美国民众,他们会提出和欧洲人同样的诉求:要求严格标识转基因食品。在对转基因的管理层面,欧洲与美国和加拿大并无二致。
  如果有差别的话,最关键的是,欧洲人在更有效和强硬地呼吁针对转基因标识立法和严格执法,在新闻舆论上推动对转基因的讨论,也在赞助对转基因的安全性研究。而美国还没有法律法规来强制标识转基因食品,尽管在民意测验中他们是支持为转基因标识立法的。
  美国在指责欧洲人利用非关税贸易壁垒来限制进口美国转基因产品。但是,我预测只要美国看到相关的战略和经济利益,就会毫不犹豫用安全性检测来限制进口产地包括中国在内的来自他国的转基因商品。

  “跨国公司已经准备好将利润凌驾于食品安全之上”
  《瞭望》:反对者指出转基因的关键技术专利已经被少数跨国公司所垄断,所以如果某一个国家决定商业化种植转基因作物,跨国公司就会长驱直入,用专利保护权等手段垄断该国市场,使其丧失对该作物的国家控制权和食品安全。这样的指控是否站得住脚?是否已经有类似情况发生?
  海勒曼:我认为这样的指责是成立的。从某些角度而言,转基因作物的开发还处在早期,因为绝大多数商业化的转基因作物只在一小部分国家生产和出口,包括美国、加拿大、阿根廷和巴西。但是阿根廷的例子就很能说明问题。整个国家已经严重依赖生产美国孟山都公司的专利转基因大豆用于出口,国民经济和食品安全因而岌岌可危。但阿根廷并不认可种子专利,孟山都公司在已经从销售转基因大豆种子中获利丰厚之后,还在通过法律手段要求阿根廷大豆的欧洲进口商支付专利赔偿金。转基因专利协议禁止农民保留当年种子,只能在每个播种季节重新购买。而一些大型生物技术公司已经明确拒绝向未能履行转基因种子专利条款的发展中国家出售种子。这就意味着跨国公司已经准备好将利润凌驾于食品安全之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7 14: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民生大事该怎样决策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2-08/155819653660_4.shtml

2010年02月08日15:58 瞭望   《瞭望》文章:民生大事该怎样决策
  我们的社会需要一种机制,使公众能够参与事关自己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
  文/李楯
  转基因水稻,已由政府部门准许在湖北试种,但争论并不就此终结。
  反对者首先提出的是食品安全问题——对人类健康是否有害,其次是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主张者强调中国地少人多,解决吃饭问题,转基因是“唯一”可取技术——当然,主张者,如农业部属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的专家还有许多非常“专家”的解释,说:安全管理遵循了科学、个案、熟悉性和逐步完善四项基本原则,安全评价经过了实验研究、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和申请生产应用安全证书五个阶段。
  摆在一般人面前的问题是:一件非“专家”谁也搞不懂的事,一件关系着每一个人的健康、生命及后代的事,应怎样决策,由谁来决策?

  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我们所处的时代,非常值得警惕的是:在科学的名义下迷信技术,在市场的名义下迷信金钱;当社会已经分化为利益、主张各不相同的人群时,科学家、专家也会有利益,会成为不同利益、主张的代言人——因此,当我们听到“科学家说”、“专家说”时,我们就必须问,利益在何方的科学家、专家说了,持何种主张的科学家、专家说了。有时,我们能听到的只是持一种主张的科学家、专家的说法,而听不到另一种已被屏蔽了的科学家、专家的意见。我们的社会需要一种机制,使在事关相当多人的利益时,决策者和公众都能在充分地听取了各种不同的意见后再作自己的选择;使公众对事关自己利益的重大决策,能够参与。
  “以人为本”,在中国是新设定的一种价值观,新设定的一种执政理念的“核心”(十七大报告)。看重人,看重人的健康、生命,于是才有了在食品、药品等“入口”的东西上的绝对小心谨慎的制度安排:没有充足的、绝对无可置疑的证据证明无害于人的健康的,就不能投入市场。
  历史告诉我们,即使一些人在当初做一件事时是出自“好意”,但世事有些是“始料不及”的,有些恶果一旦形成,就不可逆转。如一些现已禁止使用的药物,现已开始治理的污染,在人体内表现出的毒副作用,在水体、耕地、作为人类食品的动植物以至就是在人体内积聚的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影响,近,危害到具体的人的健康、生命;远,则危及到人类的子孙后代。我们今天这样警惕(甚至是害怕)病毒的变异,警惕人畜、人禽交互传播疾病(如SARS、禽流感、疯牛病),警惕污染的后果和因物种多样性被改变而导致的生态失衡,原因就在这里。
  我们习惯于“科技”连用,但科学、技术实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科学,是一种系统化的,按照一定规范,对自然现象的认识;认识是一个过程,过程中,认识有对有错。而技术,则是建立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把它实践化;由此可以带来对自然界的改变、变化和改造。技术是双刃剑,它能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甚至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于是,才有了对从事技术,以至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人的伦理要求——核物理的研究,核技术的应用,使人类谨慎地对待此问题;计算机技术的出现,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的出现,使人类产生了进一步的忧虑,要求有制度化的制衡。工业革命,带来一种“科学的狂妄”,误认为人类能战胜一切,改造一切,为所欲为;直至提出“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十七大报告),才有了在新的认识基础上纠错转向的可能。
  由于技术可以带来对自然界的改变、变化和改造,技术的应用就不只是个伦理的问题,它更与利益密切相关——每当一个技术被应用时,我们须问:由此带来的对自然界的改变、变化和改造,在对谁有利的同时,还可能对哪些人有害?即将在中国湖北试种的转基因水稻有外国公司的多项专利,专利的所有者可在价格等诸多方面拿捏、控制种植者,而购买了这些专利的中国公司、中国技术专家也可能在即将种植,及推进转基因水稻“商业化”中,掌握“股份”或分得红利。这些,在决策前,是否也应明确地让决策者和公众知道呢?

  信息公开乃法治国家通例
  反对者提出:通过遗传工程技术获得在自然界中无法自动生成的转基因水稻与以往我们吃的杂交水稻有本质不同;转基因水稻并非比原来的水稻高产,只是能抗虫(有人说,虫都不敢吃,人敢吃么);由于转基因水稻仍有繁殖及与近亲交配的能力,它可能改变甚至是灭绝中国原有水稻品种;一些转基因食品引发的事件或事故(如老鼠食用曾导致免疫系统受损或出现肿瘤),至今没有向公众给出足以说服人的交代;转基因食品作为非自然食物,能否确保人类在食用后不会产生损害健康的影响(如过敏等),以至是:如果人类长期食用,代代相因,会否导致遗传性状改变,甚至是跨越物种的遗传性状改变?作为极力推进转基因水稻的公司、技术专家是否有责任在决策作出之前,给决策者和公众以清楚而让人听得懂的解释呢?
  至于有专家说给转基因水稻发安全证书和给要结婚的男女发结婚证书一样,没有必要“让大家都知道”,并说农业部的证书“一直是颁发给研发方和申报方,没有对社会公开,这也是我们国家行政审批的一个惯例”。这一点,很难苟同。政府信息公开,是法治国家的通例,而行政审批不公开,只是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给我们的坏“惯例”。
  说“地少人多,转基因是唯一可取技术”,恐也不当。我们过去被教导有太多的“必然”,后来知道实非如是——人类于发展中往往有多种选择,而较少有“唯一”。我们过去只知道中国人均耕地少,很晚才知道以色列人口密度是中国的2倍,人均耕地是中国的45%(另,人均水资源是中国的12%),荷兰人口密度是中国的3.5倍,人均耕地是中国的55%,它们不但国民的生存质量高于我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远高于中国),以色列还在较差的地质、气候条件下盛产粮食、棉花、鲜花、水果、蔬菜,是喷灌、滴灌、无土栽培技术的使用国,荷兰则是世界排名在前的农产品输出国。而政策失误,使中国在有6亿人时,饿死以千万计,现人多了(从1958年的6.5亿增至13亿),地少了(从1958年的人均2.43亩减至1.37亩),吃饭早不成问题。可见良好的政策、良好的体制,才是提升国民生存质量的根本,同时,也是在整体上科学发达,技术进步的先决条件。

  由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作出决策
  就世界而言,全世界的转基因作物超过90%都是一家美国公司的产品,全世界的转基因作物超过70%的种植面积也在美国,这,除使经营者获利外,也并不能解决今日世界的贫困问题,因为占世界人口15%处于饥饿状态下的穷人不是有钱买不到粮食,而是没有钱买粮食——在今天,所谓“吃饭”问题,如果只问粮食产量,就是个伪问题。
  中国在1995年前为大豆净出口国,自进口转基因大豆后,对外依存度已达80%以上,中国品种的大豆在目前情况下竞争不过转基因大豆,中国的大豆品种面临被淘汰出局而趋于灭绝的情状;而改种植转基因大豆,则须年年购买专利权在外国公司手中的种子,价格难免为人掌控。农民的利益,也是决策需要考虑的。
  关起门来由少数人(哪怕是为多数人利益)决策的时代应成为过去,像转基因食品这样的事的决策,需要做到事先公布“全面、准确、真实”的信息(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充分展现各种不同观点,在公众可以充分参与的情况下,经过长时间的辩驳论争后,由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作出——因为它事关人的健康、生命及人类后代。在这里,每个人的知情与选择都是重要的。
  我们应该明确记载和公布批准一项事关民生的大事的官员姓名,明确记载和公布在这种事关民生的大事中为政府决策作证或签署专家意见的专家姓名——特别是当这种事一旦决定、实行,结果即不可逆转时——以使人民在事后评价,可以问责(当然,只是针对官员),或褒或贬(既针对官员,也针对专家);由此,使参与决策的官员和专家如中国传统对当政者要求的那样排除私利,秉承公心,在为大众而决策时,“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小雅小》),“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真正尽心尽职,对国民、对人类负起责任来。□(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7 14:3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污染农田几百万亩 转基因稻种遍布南方十余省

http://finance.huagu.com/cjyw/20110707/110834.html

华股财经 2011年07月07日 09:34:45 来源:经济观察网

在5月3日国务院邀请部分专家参加转基因主粮商业化问题座谈会之后,6月30日上午,农业部邀请中国农科院种业专家佟屏亚等业内人士,征询相关转基因农作物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有知情人士向本网透露,本次受邀的代表们在发言中一致指出,农业部现行对转基因农作物的监管较为混乱。佟屏亚在发言中明确表示,农业部应对已经检查发现的转基因违规单位和主要负责人公开通报批评,并对农业部有关失职人员给予处分。

  佟屏亚发言中表示,农业部官员多次重申“从未批准任何一种转基因粮食种子进口,在国内也没有准许任何转基因粮食作物种植。”但是,中国农田里早已经大片地种植转基因作物了,有“违规商业化”玉米,也有转基因水稻。

  2010年农业部掀起种子执法大检查风暴,检查出的登海3686、中农大236、中农大4号等违规转商业化的基因玉米品种,由于问题涉及到李登海、戴景瑞等权威专家,农业部方面于2010年12月16日“低调”发布《公告》,要求违规转基因玉米种子“自公告发布满一年起,上述品种种子停止经营推广。”

  佟屏亚表示,农业部发布《公告》之后,违规转基因玉米的相关企业和育种家却趁机进行大宣传、大返利、大减价、大促销,导致今年这些违规商业化玉米品种在四川、湖南、贵州、辽宁、吉林等省种植面积多达几十万亩。他感叹:估计今年至少又有几百万亩农田可能被“污染”了!

  佟屏亚表示,目前,我国转基因水稻种子的销售渠道已经遍布南方十多个省,并已形成规模种植,农民将收获的转基因大米混在普通大米中进入流通市场,而部分市场上肆意流通的转基因稻米品种来源直指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研究团队。佟屏亚称,转基因水稻市场流通的情势较为严重。

  对于外界对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研究团队的质疑,张启发并毫不讳言,他曾公开表示,“农业生产试验很难做到全封闭,不排除有人见到田里长着如此好的东西,就拿走我们的稻种材料”,“无法控制农户收获的稻谷流向”。张启发的言论引起舆论一片哗然,招来一致批评。

  佟屏亚在发言中明确表示,农业部从未批准任何转基因主粮作物商业化,不论是有意的或是无意的,任何人传布或种植转基因主粮作物都是违法的。农业部作为代表国务院行使权力的机构,不要也不应该为几位所谓“精英”遮丑,纵容包庇。要树立农业部权威形象,态度鲜明,禀公执法,严厉问责。

  对于如何尽快处理转基因违规单位和个人,佟屏亚表示,首先,农业部应对违规单位和主要负责人公开通报批评,责令作出书面检查,其次,对转基因主粮违规进入市场的单位或个人,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分或停止执行国家科研项目,或停止品种区试若干年,再次,对故意销售“违规商业化”的种子企业,应没收其全部货款,并重罚企业以至吊销执照,第四,农业部应汲取教训,对有关失职人员应进行深刻检查或给予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tttttt321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1-8-17 22:34:2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基因食品在发达国家管制比较严,这与其到人们餐桌上时间短人们的认知还有限有很大关系,对我们这些普通百姓来说,还是注意点好,毕竟产生不好的后果比较危险。道理媒体上说得够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6 16:26 , Processed in 0.516055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