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josephe

[原创其它♡] 2010年竞猜系列087:清乾隆野猪头式盖碗/英国维多利亚  魔鬼 adam310/waw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12 22:56:29 | 显示全部楼层
粉彩野猪头型汤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2 22:56:33 | 显示全部楼层
依据荷兰印度公司记录,在1763年订制了25件野猪头带盖汤碗和25件鹅式带盖汤碗。1764年又订制了19件雄猪头盖汤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2 22:5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这个:德国德累斯顿博物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2 23:04:40 | 显示全部楼层
粉彩野猪头型汤碗,清,l760一l770年,广州I加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2 23: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考古与文物]中国人早期海外市场开拓——元明清外销瓷考察的新视点
作者: 李晓  
[摘要] 本文是从一个新的视点——即中国人早期海外市场开拓,对元明清时期的外销瓷进行了考察。根据对这一时期外销瓷主要特点的分析,认为元明清时期的外销瓷历经了一个从本土风格到大量吸收西洋风格的变化过程,而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为了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
[关键词] 外销瓷 元明清时期 海外市场开拓

前 言


  国内学者从20世纪中期就开始关注中国的外销瓷。陈万里先生是我国较早运用考古学方法对古代瓷器进行考察研究的学者,他于1963年发表的《宋末—清初中国对外贸易中的瓷器》1一文中,对我国宋、元、明、清时期的外销瓷做了概括性介绍,并讨论了古代外销瓷的输出路线、输出类别等问题。1964年,他又发表《再谈明清两代我国瓷器的输出》一文,文中通过对明清瓷器的装饰和式样进行分析后,指出明清时期我国生产的瓷器已面向国内和国外两种市场。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了外销瓷研究的热潮,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对元明清时期外销瓷进行的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有陈振裕《外销瓷的几个相关问题》2、王文强《我国陶瓷的外销及其影响》3、冯先铭《中国古陶瓷的对外传播》4、王莉英《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中国瓷器》5等。概括起来,除了介绍国外所见的中国外销瓷之外,这一时期的研究所涉及的领域主要限于外销瓷的兴起背景、输出路线、输出地区和外销瓷自身特点等方面,目前尚未有学者对古代瓷器外销中对海外市场的开拓问题进行过研究。
  中国古代瓷器流传到海外的历史悠久,至少在唐宋时期中国人已经开始从事瓷器的海外贸易。但是,笔者认为以商业盈利为目的的海外市场的主动开拓,却始于元明清时期。因此,本文的目的即是准备通过对元明清时期外销瓷的考察,来论述中国人早期海外市场的开拓。

一、元明清时期外销瓷的繁荣


1、元代外销瓷
  元代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1324)在中国进行了多年的游历,其间他还曾在元朝宫廷中任职。回国后,他将自己在中国等东方各国的神奇经历记录下来,写成了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在书中他将中国描绘成一个盛产丝绸和瓷器,并且令人神往的富饶而神秘的国度。这本著作在当时的欧洲引起轰动,一时间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世界成为欧洲社会竞相追逐的目标。
  在崇尚中国这一东方神秘国度的风潮中,瓷器也成为西亚以及欧洲地区其上层社会追逐的主要目标之一。正如荷兰学者佛尔克(T.Volker)描述的那样,“在西欧见识到中国瓷器以后,中国瓷器就受到热烈欢迎,因为这是一种不是本地陶器所能比拟的器皿。中国瓷器所特备的优点,它那种不渗透洁白,具有实用的美以及较低廉的价格,都使它很快成为当地人民深深喜爱的物品”。6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元代的外销瓷呈现出了空前的繁荣。关于元代瓷器的输出,元代人汪大渊在其所著的《夷岛志略》一书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书中记载中国瓷器输出地有分别属于今日本、菲律宾、印度、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孟加拉和伊朗等国家的50多个地区。现在世界许多国家的博物馆中都收藏有出土或传世的元代瓷器,这也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元代外销瓷的繁荣。
2、明清时期外销瓷
  明清时期是中国瓷器生产的空前繁荣时期。当时以景德镇为中心的制瓷业达到巅峰,景德镇也成为全国的瓷器生产中心。明代人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陶埏》中描述当时景德镇的瓷器生产是“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产……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7其生产的瓷器“自燕而北,南交趾、东际海、西被蜀,无所不至”。其“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8该书还记载在明万历年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十万人”。9此外,明代人王世懋在《二酉委谭》一书中也描述当时景德镇的瓷器生产是“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余尝以分守督运至其地,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炸天,夜令人不能寝……”。10到了清乾隆时期,情况仍是如此“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山环水绕,僻处一隅,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借此食者甚众”。11  明代中叶以后,社会分工不断扩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商品流通也随之加快。这也有力地促进了瓷器的生产和销售。在国内市场已经基本占领并饱和的情况下,拓展海外市场和发展海外瓷器贸易已经日益成为瓷业进一步发展的迫切需求。
  另一方面,15世纪末至16世纪的欧洲社会也发生了巨变,并开始步入早期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时期,迫切需要扩大商业市场,发展海外贸易。因此,为了打破阿拉伯人在东西方贸易中的中转垄断地位,西欧的一些国家都竭力在寻找另一条通往东方的海上通道。当时的海上大国——葡萄牙率先完成中央集权化的过程,国力较为强盛,这使得葡萄牙的国王和贵族们十分热衷于海外扩张,并希望通过在面向远东的航海探险中获取巨大的财富和利益。15世纪末葡萄牙在印度洋和南中国海建立了海上霸权,成功地开辟了一条从南中国海经印度洋到大西洋的亚欧海上交通航线。葡萄牙商人最早来到中国,西班牙和荷兰的商人也不甘落后,接踵而至。此后,中国的外销瓷贸易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这两种因素加在一起,促成了明清时期外销瓷的进一步繁荣。相关文献也较详细描述了当时中国的外销瓷盛况。
  17世纪时荷兰成功地取代了16世纪曾称霸海上的葡萄牙,成为中国外销瓷贸易的主要承担人。早在1584年(明万历十二年),荷兰皇室就通过葡萄牙和西班牙,向中国订购瓷器多达96,00012件。荷兰为了进一步在海上扩张自己的势力,在远东设立了两个贸易基地,于1602年(万历三十年)成立了欧洲17世纪规模最大的商业机构——东印度公司,从事中国瓷器等贸易活动。1604年(万历三十二年)荷兰人截获了葡萄牙商船凯莎琳娜号,得到了中国瓷器数十万件,并运往荷兰本土的阿姆斯特丹拍卖,法国和英国王室争相购买。根据佛尔克编著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与瓷器》的统计,17世纪前期从中国贸易到荷兰的外销瓷数量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610年(万历三十八年)为9,227件,1612年上升38,641件,1614年上升到69,057件,1636上升为259,380件,1637年为210,000件,1639年更达到367,00013件。据乾隆时期的《出使暹罗交趾》奏章说“海外诸国普遍及较好各种瓷器,均为输自中国。”“荷兰东印度公司一处每年运至欧洲之华瓷可达三百万件之多矣”。在1602年(万历三十年)至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的八十年中,有1200万件瓷器被荷兰商船贩运到荷兰及世界各地,这其中除小部分为日本瓷器外,绝大部分都是中国瓷器。14
  16世纪以后,法国逐渐成为欧洲文化的中心。在17—18世纪,法国风行纤巧华美装饰风格的“罗可可运动”,尤其偏爱用淡白色调的装饰。“那就是对色彩淡泊柔和、纤巧轻薄、闪烁着华丽效果的好尚,因而中国陶瓷的莹洁与极柔和的曲线、丝绸的飘逸的泛着波动光彩的外在形式正好迎合了罗可可艺术的审美趣味”,更使得帝王、贵族为之倾倒,同时促进了“罗可可”装饰艺术的发展15。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对中国艺术也有浓厚的兴趣。1670年在巴黎凡尔赛宫内修建了著名的托里阿诺宫,以收藏中国青花瓷器而著称。路易十五的宠姬帝帕多夫则动用国库的资金来收藏中国瓷器。法国整个上层社会也都对中国瓷器崇爱有加,疯狂搜集。
  在这一背景下,1664年(清康熙三年)法国成立了东印度公司,1698年(康熙三十七年)法国在广州建立了东印度公司,1728年(雍正六年),又在广州成立商业代理处。1700(康熙三十九年)年,法国东印度公司的商舶“安菲托里脱”号(Amphitrite)抵达广州,于同年又满载以景德镇瓷器为主的160箱、数万件之多的中国瓷器回到法国,在仅仅两个月的时间内便被抢购一空,并在法国引起轰动。在这种成功销售的鼓舞下,“安菲托里脱”号于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再度来到广州,又满载中国外销瓷器140箱回国16。
  此后,受到商业利益驱使,其他欧洲国家,如丹麦于1728年、瑞典于1731年、奥地利于1775年,都先后成立了东印度公司,积极加入到瓷器贸易的行列之中。


二、元明清时期外销瓷特点


  通过对海外所藏元明清时期中国外销瓷的考察可以发现,其外销瓷自身经历了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根据其特点,可将其分为元代和明清时期等两个大的发展阶段。
1、元代外销瓷特点
  元代时已经存在着面向海外市场和国内市场等两类不同的瓷器产品,如景德镇的青花瓷生产就是如此。关于元代外销瓷的特点,已有学者进行过深入的研究17。笔者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元代的外销瓷特点做进一步的分析归纳。纵观世界各地博物馆所见的元代外销瓷器,可具体归纳出以下七项基本特点:
  (1)在瓷器品类方面。元代外销瓷以青花瓷为主,此外还有青瓷、白瓷等。
  (2)在瓷器类别方面。这一时期外销瓷的类别都是属于日常生活用品,虽然这些瓷器也可以同时作为装饰品陈列观赏。因此,这一时期的外销瓷大多兼有实用品和艺术品的双重属性。
  (3)在日常生活用品种类方面。这一时期的外销瓷根据销往地区的不同,其种类也有所差异,如大盘、大罐等大型瓷器产品更常见于中东、西亚地区,这与当地贵族崇尚的饮食习惯有密切关系。生产这些种类的瓷器更多的是为了迎合与中东、西亚地区贸易的需要。外销到东南亚地区特别是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地的瓷器,则以玉壶春瓶、执壶、小盘、小碗、盖盒、盏托、瓜棱瓶、梅瓶、扁壶、高颈罐、鱼藻罐等中国传统小件瓷器为主。这些类别的瓷器并非是特制的外销瓷,因为这些产品同时也大量面向国内市场。总括以上,可以认为虽然当时已经存在面向海外市场和国内市场等两类不同产品,但这种界限并不严格,面向海外市场的产品也可同时在国内市场销售。
  (4)在装饰图案题材方面。许多中国传统的装饰图案,如花卉、瓜果竹石、走兽、龙、凤纹、莲池鸳鸯、鱼藻等图案既广泛存在于面向国内销售的瓷器中,也大量存在于外销瓷之中。不过,有的国内市场常见装饰图案,如戏曲人物故事图案等则不见于外销瓷中。此外,在外销瓷的装饰图案题材中也存在着因地区而异的情况,如装饰杂宝纹的外销瓷则盛行于中东、西亚地区,而这种纹样又基本不见于面向国内市场生产的瓷器中。可以认为,面向海外市场的外销瓷和面向国内市场的瓷器一样,都是选用的中国传统图案题材。
  (5)在装饰技法方面。中东、西亚地区多见的大盘通常都是大面积蓝地留白和白地青花并用,这种手法在东南亚地区和国内市场的瓷器中却十分少见。但是总体来看,其装饰技法仍以线条表现为主,属于中国传统的装饰技法。
  (6)在装饰艺术风格方面。绝大部分外销瓷的图案装饰艺术风格都与面向国内市场的瓷器基本相同,只是在销往中东、西亚地区的外销瓷中,有部分器物的图案融入了伊斯兰艺术风格,而这种艺术风格的纹样不见于面向国内市场销售的瓷器中。
  (7)在产品质量方面。元代青花瓷的高质量产品主要以外销瓷为多,销往中东瓷器的钴蓝料基本采用进口青料,而销往东南亚国家的瓷器则大多采用国内原料;外销瓷的图案相对精美,如绘制比较精致的瓜果竹石、走兽、庭院、莲池鸳鸯和禽鸟图等图案在国内少见。总体而言,面向中东地区的外销瓷质量要优于面向国内市场的瓷器,而面向东南亚地区的外销瓷的质量与面向国内市场的瓷器差别不大。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元代外销瓷的主要特点是:无论这些外销瓷是否为国内市场常见,无论是否存在质量上的差异,但其器物造型、装饰技法和图案艺术风格都是以中国本土传统为主导的。在外销瓷中,中国人更注重的是对中东、西亚地区海外市场的开拓,因此这一时期已经开始出现专门面向中东、西亚地区的外销瓷。
2、明清时期外销瓷特点
  在吸收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归纳出明清时期外销瓷的特点。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在瓷器品类方面。这一时期虽仍然以青花瓷为主,但到清代以后也大量出现各种彩瓷。
  (2)在瓷器类别方面。这一时期外销瓷的类别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日常生活用品和专门用于装饰陈列的艺术品。后一类为明清时期新出现的类别,具体的有西洋男女跳舞人、男女雕像、圣诞老人、圣母、天使、亚当、夏娃等人物雕塑和猴18、鸡、哈巴狗、鹦鹉、大象等动物雕塑。
  (3)在日常生活用品种类方面。除了前期已有的种类之外,新出现部分具有西洋风格并主要用于陈设观赏的日常生活类瓷器,如成套的瓶、罐、尊,以及表架等。此外还大量新出现了西洋式的饮食和生活实用器具,如成套的盘、碗、碟等西餐用具,又如模仿欧洲同类金属容器的野猪头、象头、鹅形、鸭形等动物形象或瑞果形状的带盖汤碗19,再如盐罐、姜罐、芥末罐等调味用具,再如茶杯、茶碟、茶壶等茶具,再如啤酒杯、啤酒壶等酒具,再如欧洲人特有的奶壶、咖啡壶、杯等咖啡具,再如盘状的剃须盘等等。
  (4)在装饰图案题材方面。这一时期除了中国传统的题材之外,新出现了大量的西洋题材和纹样,例如有欧洲人喜爱的玫瑰花、郁金香、山楂花、孔雀纹等植物和鸟禽纹样,有表现希腊神话、圣经故事内容的纹样,还有欧洲皇室成员肖像、西洋人物图等。西洋纹章图徽也相当流行,如有欧洲皇室、贵族、公司、城市的纹章。据统计外销瓷上的纹章图徽约有300种20。1974年英国出版的《中国纹章瓷》(David Sanctuary Howard:《Chinese Armorial Porcelain》) 一书中更收集了多达2000件左右的纹章瓷,年代从康熙三十四年开始,几乎每年都有。另有欧洲风格的风俗画,如船舶、名胜、街道、建筑等。在广州彩绘瓷器中,还有表现当地的欧洲商人洋行和邸宅以及他们的日常生活的题材等。还有将欧洲社会历史题材画作为装饰纹样的,如荷兰鹿特丹市民骚动图、荷兰残忍的公牛图、苏格兰高地军团军史图等。
  (5)在装饰技法方面。这一时期除了传统的瓷器装饰技法之外,随着欧洲绘画,包括素描、水彩画、油画、铜版画、肖像画等输入中国,中国瓷器中瓷画也开始吸收借鉴西洋绘画的技法。例如陈浏的《陶雅》中就记载:“有以本国瓷皿摹仿洋瓷花彩者,是曰洋彩,画笔均以西洋界算(透视)法行之,尤以开光中绘泰西妇孺为至精之品。至于花鸟,亦喜开光,又有不开光者……绘人物面目,其精细者,用写照法,以淡红笔描面部凹凸,恍如传神阿睹者。” 清代人朱琰在《陶说》中也指出:“今瓷画样十分之,则洋彩得四,写生得三,仿古二,锦缎一也”。中国外销瓷瓷画在画面的色调明暗层次处理、空间的透视效果、人物的结构比例等方面都有相当大的进步,“画碧睛棕发之人,其于楼台花木,亦颇参用界算法。”21纪30年代,景德镇开始烧制的墨彩珐琅,其特点是以纤细的灰黑线条勾勒,就是摹仿欧洲的铜版画和蚀刻画的成功范例。寂园叟在《陶雅》中曾这样评述景德镇的彩绘瓷艺:“(洋瓷巨盘)盘心画海屋添筹之属,仙山楼阁,缥缈凌虚,盖参用泰西界画法也。敷彩之精,用笔之奇,有匪夷所思者。”22
)在装饰风格方面。在明末清初景德镇生产的外销瓷中,新出现了一种风格的瓷器──克拉克瓷,欧洲人称为Kraak。23这种拉克瓷以青花瓷为多,器型以盘、碗、军持为主,以花鸟、瑞兽为装饰图案,虽然采用中国传统的画法,但如放射状、模印状排列的菱花式或扇形开光布局已非中国风格,并显然是模仿欧洲传统金银器的制作技法而新出现的一种装饰风格。24上述那些外销瓷中模仿欧洲版画、油画等绘画技法的图案,不但内容充满了异域风情,其艺术风格也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图案。
  (7)在产品质量方面。这一时期在重点销往欧洲的外销瓷中,除了满足上层社会的需求之外,也开始面向普通民众。因此,外销瓷的质量除了优质的产品之外,也出现了相当部分普通质量的外销瓷产品。25
所述,明清时期的主要特点是这一时期外销瓷的市场开拓重点已经从中东、西亚地区转向了欧洲市场,同时为了适应这一市场的变化,出现大量西洋风格的外销瓷。


三、外销瓷特点变化及其原因


  对比元代与明清时期外销瓷的主要特点,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和变化,并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
  首先是外销瓷的主要市场开拓方向历经了一个从中东、西亚地区向西欧地区的转变过程。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古时期伊斯兰文明的扩张和强盛,以及当时阿拉伯人通过对东西贸易的垄断中转地位而聚集了大量的财富,因此元代时的市场开拓主要面向中东、西亚地区。到近古和近代以来,西欧各国的相继强盛并向外扩张,以及从大西洋到南中国海的海上航线开通,使财富的大量集中主要转移到西欧地区。因此,元明清时期这一变化过程正是反映了当时外销瓷海外市场重心的转变。
  其次是外销瓷的产品生产从以中国人自身的传统审美标准为主导,转变到同时也注重输入国当地的风俗习惯和审美标准。这是一项更为重要的变化,也是本文重点需要探讨的。
  为什么从元代至明清时期外销瓷会经历这样一种转变过程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是中国人为了适应欧洲人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审美情趣和生活习俗,从而进一步开拓欧洲市场的需要。
  外销瓷在元代以前虽然已开始有一定程度的盛行,但这更多的是出于海外对中国瓷器单方面的喜爱和需求。当时在海外,瓷器主要是被当地的人们作为一种异域文化的艺术品来观赏,作为一种奢侈品来炫耀,瓷器的拥有在这些地区已经成为一种身份高贵的象征,一般是只有王公贵族和上流阶级才能拥有,因此瓷器难于真正走进海外社会,其市场需求量始终有限。
  在元代时,中国人已开始出现有意识的市场开拓行为。例如,在针对中东、西亚地区生产的外销瓷中,已经出现了伊斯兰艺术风格的装饰图案瓷器,这就是市场开拓意识的一种行为上的具体体现。到了明清时期,中国人则更为积极地主动进行这种外销瓷市场的开拓。为了进一步适应外销瓷海外市场的需要,中国人还着手进行了许多方面的产品改进,而外销瓷中大量西洋化风格产品的出现就正是这种外销瓷产品改进的结果。
  早在17世纪早期,中国人已经在开拓欧洲市场方面进行努力。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彼得兹·科恩在写给公司董事们的信中提到:“这些瓷器都是在中国内地很远的地方制造的,卖给我们的各种成套瓷器都是定制的,并预先付款。因为这些瓷器在中国是不用的,中国人只拿它来出口。”26
1635年(崇祯八年),荷兰商人第一次把欧洲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宽边午餐碟、水罐、芥末罐、洗脸盆等做成木质的模型带到广州,请中国的瓷器匠师们摹仿生产,然后在1639年(崇祯十二年)试制出首批瓷器样品运往荷兰。27一次成功的尝试,并使得中国瓷器在此后的欧洲市场上供不应求,中国瓷器也以此为契机开始进入欧洲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为中国瓷器在欧洲市场的开拓扩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销量迅速增加。1751年(乾隆十六年),仅荷兰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运往荷兰的外销瓷就多达约49.5万件,这其中约有20万件是日常生活中用于盛茶、咖啡和巧克力的器皿。
  清代以来,为适应海外市场的需求,其外销瓷的种类更是空前的多样化。清乾隆时期的《景德镇陶录》便记载当时的景德镇是“洋器专售外洋者,有滑洋器、泥洋器之分。商多粤东人,贩去与鬼子互市,洋瓷通过九江关、粤海关而出口,式样奇妙。岁无定样。”28
清代时广彩的出现则是为了进一步开拓外销瓷海外市场的又一成功尝试。清代刘子芬在《竹园陶说》中就记载:“海通之初,西商之来中国者,先至澳门,后则迳广州。清代中叶,海舶云集,商务繁盛,欧土重华瓷,我国商人投其所好,乃于景德镇烧造白瓷,运至粤狟,另雇工匠,仿照西洋画法,加以彩绘,于珠江南岸之河南,开炉烘染,制成彩瓷,然后售之西商。”这就是所谓的“广彩”。为了适应海外市场的特殊需求,大批的景德镇素胎瓷器被运到广州,然后再在外商的直接指导下,描绘原本的外国纹章、凤冠、图案,并且还写上西文字母和描上英、法、美等国硬币上的国王、皇后形象和有关的图案、纹章等。同时,为了海外商人选样定货的方便,广州地区的外销瓷制造商还特制了一批样盘,将盘的边框四等分,每四分之一的地方各施以不同的彩饰和纹样,以供外商选择。
  以上这些材料已充分地向我们揭示了元明清时期外销瓷变化的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2 23: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23:4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2楼adam310于2010-04-12 22:45发表的 :
请说出此物名?


野猪头带盖汤碗
年代/朝代/世纪?
.......

30楼截图页上被你裁剪掉的图5上的咚咚才是在德国的博物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9-25 18:22 , Processed in 0.113371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