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764|回复: 26

[【问道台】] 大学该不该吃大锅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12 11:04: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来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大学就该吃大锅饭 》
其实作者讲的一些问题也是本人也一直思考的问题。大学乃至整个教育是否适宜将企业的管理思维及其机制引进自身领域?就包括前不久义务教育的绩效工资问题。教师劳动包括大学教师劳动的绩效到底有什么来很衡量量?如何衡量?是否就是权力层拍拍脑袋,胡乱地今天想出几个数据、明天又想出几个数据,美其名为所谓的科学的量化考核。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是否一定要和论文、科研成果的数量挂钩?这些考核机制和模式真的科学吗?要知道科学不仅仅是定量的,科学的精神更是追求真理和真相的,科学精神也并非是世俗功利的。我们教育领域的这些所谓的挂上科学的考评机制和思维模式给我们的今天的教育带来的究竟有哪些好的结果?给我们这个民族及其未来的思想、学术以及整个民族的创新力、生命力能否带来美好的结果吗?欢迎讨论。




大学就该吃大锅饭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09-05-08 09:25:26  作者: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pqy/200905080040.asp
  ■知道分子之秋风专栏


  大学里教授忙着填表,引起一番议论,有教授也解释了自己为什么会堕落成“知名填表专家”。看完这些评论,这几年来一直徘徊在心头的结论再度浮现:大学还是得吃大锅饭。
  相信很多人看了这话会跳起来。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改革的一个重要口号就是“打破大锅饭、铁饭碗”。而且,自打破大锅饭、铁饭碗后,中国也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是且慢,打破大锅饭、铁饭碗真正产生良性效应的地方,仅在经济领域。对于个人享有经营自由,同时也承担经营的全部后果的制度安排有助于经济增长及社会财富积累这一原理,笔者当然不会有任何怀疑。不过,假如把这个原理运用于经济之外的领域,那么几乎不可能不导致灾难性后果。大学教授忙着填表,就是此类后果之一。
  不论是司法、教育、政治、行政,这个世界上每种职业、事业,社会的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性质”或“自然 ”(nature),有它自己独特的运转逻辑。这个领域要繁荣,或者哪怕只是要健全地发育,就需要人们在设计制度的时候,如老子所说,“顺其自然”。否则,以此一领域的机制套用于彼一领域,必然导致后一领域的人们行为扭曲,陷于混乱秩序之中。
  大学教育当然也是一个有自己的“自然”的独特领域。大学的从业者是大学教师,尤其是以教授为根本。放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教师、教授作为一个群体,与官员、公司员工、律师、农民,肯定大不相同。
  比如,学者有了一个想法,恨不得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他欢迎所有人引用他的观点。但企业发明出一个东西,却会用专利法来保护它,禁止其他企业生产同类产品。形成此一行为模式差异的关键在于,企业经营者追求的目标是看得见的利润。教授心目中最重要的报酬却是学术共同体的认可和赞赏,及自己在整个社会所可享有的荣誉。
  因此,在大学出现之前,没有人给学者发工资,但仍有很多人深入地思考、勤奋地写作,哪怕在穷得叮当响之时。他们为人类生产出无数伟大的思想、知识与诗歌。可以说,思想、学术是人的精神自然发动的产物,是所谓“为己之学”。别人不给你钱,你肯定不会替他干活。没有人给你钱,你却仍然会去思考一些自己觉得有意思、重要的问题,学者不过在好学深思方面更突出一些而已。这就是人类思想、知识、诗歌生产与传播的源泉。
  大学出现之后,学者变成了教授,教授可以拿工资了。为此,教授们需要承担教育工作。但这些工资,却未必刺激了思想与学术的生产,尤其是有效生产。一个人有没有思想,有没有学术上的洞见,跟他有没有收入、收入之高低,没有多大关系。你就是拿出一个亿,也不可能让一个缺乏天赋与兴趣的人变成思想家或学者。
  今日大学管理者却似乎相信,可以像管理企业那样管理大学,像激励电子装配工那样激励大学教授。过去二十多年来,大学所进行的改革,基本方向就是大学管理企业化———把大学管理者称为大学经营者可能更合适一些。这个“工程”那个“工程”、“学科建设”、“教师绩效考核指标”等名词,本身就透着扑鼻的商业味。大学教师成了计件工。这样的改革,倒真的让大学热闹起来,让教授们忙碌起来。但就像多位论者所指出的,这种忙碌没有指向学术,没有指向教育。
 排除了诸如此类的激励机制,大锅饭制度是最合适大学的。没错,大学教师需要收入。他们也是人,而且,从他们的人力资源投入,从他们对思想、文化、社会的价值来说,他们都是社会精英,所以应当享有足以维持体面生活的收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大学有问题,问题不在大锅饭,而在于大锅饭的水平太低。近年来政府增加了对大学的投入,却采取了商业化模式。这种拨款模式给了教育领域的行政官员以支配教育与学术的巨大权力。这些钱没有刺激教师的教学与学术,反而起到了扰乱作用。比如,在目前的体制下,具有经营领导之特殊才能的教师收入最高,那些有心学术、思想的教师通常不擅此道,其收入低下,心理必然失衡。更不要说, 企业化的激励机制导致整个大学校园的浮躁。
  回到大锅饭,大学起码会安宁一些,惟有安宁的大学才有可能出思想、出知识、出人才。据此,社会准备用在大学教师身上的钱,包括政府拨款和社会捐助,应当基本上以固定工资的方式发放。至于教师们拿了钱干什么,不用旁人操心,教学与学术自有其内在的激励机制。学生中间和学术共同体都有声誉激励机制,有心的教师们自然会在其激励下,追求上进。顺大学之自然,则大学自将繁荣。



  (作者系知名学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2 11:55:55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转一篇帖子:《张鸣:学术不是自家园子里的菜》

我们今天的大学还有没有“魂”了?就是所谓的大学精神了。什么是真正的大学精神?当代的大学精神又有哪些?竞争可以说是我们这个时代主流文化的强音。记得就在我们的高校的学术圈,以高校核心竞争力为课题的研究的项目,获得了不少省级和国家级的项目基金(动则十几万乃至上百万)。请这些研究大师们来谈谈,如果一个大学失去真正的灵魂——大学精神,你如何和别人竞争。而你的大学又是如何丢掉这个魂的呢?我们经常听到一些主流的声音在不停地呐喊——我们要打造世界一流的大学。可是几十年了,获得的经费又那么可观,盖起来的高楼、购进的豪华设备又那么先进,可是得到世界公认的一流大学可有几个?而我们的各层次的学校的发展规划哪一个不是一个接着一个,雄心勃勃,考核措施、评价标准又哪一个不是那么自认为科学、细致、可行?大学的教师、教授们也那一个不是每天忙得像被抽打着的“陀螺”旋转个不停?身心憔悴。其根源恐怕也真如张鸣教授所言的,将学术当成自个园子里的菜了,而且是可以数数的菜了。


张鸣:学术不是自家园子里的菜
2009年04月29日 07:55东方早报

http://news.ifeng.com/opinion/200904/0429_23_1130992.shtml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商场现代化》刊物,凭借核心期刊的名义收版面费,四年敛财上千万元。其实,随便问一个研究生,版面费还是新闻吗?在中国的土地上,自从一些大学发明了把文凭和发表论文挂钩的高招以来,又有多少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没有交过版面费呢?
  过去穷得叮当响的学术期刊编辑部,突然之间,就抖了起来,编辑们的待遇大大改善了。明码标价收费的有,我就看过这样的价目表,一论刊物名望,二论文章长短,按尺码收费,一丝不苟。暗中收费的也有,为了多发文章,大学的各个学术机构,不惜纡尊降贵,巴结学术期刊。
  同样,媒体也爆料,徐州师大和西北政法大学申请博士点失败,教授们如丧考妣,有的声言罢教,有的要求行政复议,网上也议论纷纷。其实,争夺博士点对业内人士而言,已不是新闻。争夺博士点的战争,已经打了好多年了,硝烟弥漫,银弹纷飞。早在两年前,一个地方院校的副校长就跟我说,为了争博士点,把胃都喝坏了。这些年来,一些大学的领导人,拼命奋斗,不就是为了这些玩意吗?什么博士点、一级学科、重点学科、重点学科研究基地,先争后保,争到了欢天喜地,争不到哭天抢地。
  这两件事,都跟中国的大学有关,如果大学不逼学生发文章(不发不让毕业),就不会有那么多学术期刊大收版面费。如果大学不争博士点之类的东西,就不用比赛发表数量,两件事构成了头尾相衔的链条。归根结底,行政主导的大学,所谓的档次,标志就是行政系统“赐予”的这些博士点、一级学科、重点学科、重点学科研究基地,就像一个人,地位高低,全靠华丽的衣服撑着一样。
  这样的竞争,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属于中国部分大学的特色。可是,将这特色的油彩刮去,里面露出来的,却多是虚假的货色,不仅所谓核心的期刊的不少发表是买卖交易,就连不少期刊本身地位的评定,也充满了交易。用这样的发表量堆积起来的硕士点、博士点和某某学科、研究基地,不仅文章是空的,连耗费大量国家资财的那些课题,也往往是空的——自然科学我不了解情况,人文社科的国家课题,有多少是有用的?
  一些大学一直以来,就处在超级亢奋之中。学校拼命要升级,职业教育的中专技校,有点本事的,都升了大专,原来是大专,升了本科,原来是本科,就想着有硕士点,有了硕士点,就想博士点,连博士点都有了的,就琢磨重点学科、研究基地,有了一个就想两个、三个,越多越好。这样的虚胖,什么都顾不得,力争虚胖,肿得越高,学校的档次就越高。
  这是一个外界看不懂的中国式游戏,在这种游戏中,学术也随之变成了自己园子里的菜,自产自销,决不出口,跟国际学术没有了关系。
  今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教育最大的贡献,就是在中国确立了西方的学科体系和大学教育模式。在新文化运动之前,中国虽然有大学,但名不副实,哲学和史学乃至文学,基本是混在一起的,讲中国哲学,得从三坟五典讲起,讲到周公,学期就结束了,别说孔子,连老子都还没出现呢。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的大学,出现了群星灿烂的局面。今天令我们自豪的西南联大,能在战时昆明的草棚子里办成世界一流,最终得归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
  然而,可悲的是,90年后的今天,国内部分大学不仅背离了五四的大学传统,而且背弃了自己多年奋斗得来的传统,不追求大学内涵,只追求大学的形式,那种外在的,被行政系统强行赋予的形式。很多人都在追求那些“点”,某某学科、基地,好像没了这些,大学就没了魂似的。试问,自从现代大学体系兴起以来,有哪个大学的博士点是由行政体系决定的呢?又有哪个大学有这样的某某学科、某某基地呢?即使是官办学术,官办教育,也得是学术中人来决定教育和学术的形式和内涵,不能由行政机构来决定,行政机构决定的学术和教育,只能是贴在衙门表皮上的油彩,好看固然是好看,但一点用都没有。
  今日一些大学的乱象,教育质量低劣,学术造假成风,归根结底,是因为这些大学的活动,已经变成了一个封闭园子里的自娱自乐的游戏,那里的学术,已经变成自家园子里一种蔬菜,跟外界没有了多少关系。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2 11:59:0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很大,牵涉的层面很多,姑且说点印象,以此为起点留以后慢慢思考。
大学,思想创新、传承的地方。而思想的创新和传承需要什么?需要的是能够培育思想的环境、机制还有元素。其中的教授和老师就是元素,那么如果从思想深度、广度和积极程度上看待和评价这些元素,就肯定有活跃的和不活跃的。我们的机制就应该能够确保活跃的继续活跃,不活跃的刺激他活跃或者将其淘汰引入新的元素。因此,吃大锅饭肯定不利于活跃的元素保持活性,反而助长了惰性元素的惰性,这是不可取的。关键点应该取决于4点:
                1. 知道怎样的环境将有利于元素的成长
                 2.如何站在思想、学术的角度建立元素的评价指标
                3如何建立这样一种利于教育系统自我更新的机制
                4 影响教育系统效能的主导因素有哪些,从而引入控制机制,使其抗干扰性增强

上述每一个研究内容都十分庞杂。由于这些都涉及人心和人性,变化性太大,摸索前进永远是教育系统改革的主旋律,建立一劳永逸的运作机制是不可能的。

而第一篇文章中,作者的结论我不能同意。即使重新回到大锅饭时代具有他所说的意义,但我们作事情不能光顾眼前,发展也是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孰轻孰重,必须要结合当前教育现状以及问题的紧迫性来考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2 14:4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要看的是大学该不该吃大锅饭,到后面变成了大学的精神何在了。
大学的大锅饭肯定式要吃的,不过还是要有计划的吃,不是所有的人都一样,总要有个分配的办法。这个问题是目前大学管理者最头疼的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2 14:4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要分情况吃大锅饭

第一:学校的特殊照顾对象,比如优秀教师的无业家属和为学校做特殊贡献的员工的后代需要特别照顾的!(比如学校有援外任务的牺牲的教师家属)

第二:刚刚毕业在校任教的年轻教师还没有过保护期的(就是一个教师成熟需要一个时限保障毕业生迅速成熟的保护期)

第三:特困优秀生勤工俭学在校内职务

这些需要特殊的大锅饭保护,所以我觉得大锅饭不能普遍推广,只能作为特殊情况的补充!

欢迎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2 18:0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楼伊犁老狼于2009-05-12 14:40发表的 :
本来要看的是大学该不该吃大锅饭,到后面变成了大学的精神何在了。
      为何要贴第二个帖子?似乎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问题。

  
游客,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积分高于 1 才可浏览,您当前积分为 0

   这样的信念、信仰需要一种大锅饭制度的物质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2 19:06:0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好文。非常深刻,虽然我对这方面不熟悉,不太理解其中的意思,但我觉得很有道理,很有说服力!受教了。

不过看后觉得心情比较沉重,我认为楼上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即使不是问题的本质,但也相差不远。归根到底,是文化和文化传承上的问题,这就严重了,开始还以为是体制上的问题,看来更深层次的是在这里啊!

不得不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2 19:4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冯友兰先生自己也归纳出几种人生境界,但他自己却无论如何却达不到他所讲的所谓“天地境界”。】

昨天看上海东方台的一个讲曾国藩的节目说:中国自古以来成圣成贤的不过区区几十个被大家公认的,孔子算是圣人,诸葛亮算是贤人,呵呵

冯友兰先生生于乱世,整个旧教育和礼乐体系已经崩塌,西学又被国人扭扭捏捏的接受而不消化,所以冯先生没有办法超越这个时代,而且后期又基本为了政治做了个花瓶类似的政治人物,所以就境界来说,冯先生那个时代没有几个能达到他说得那个境界!而当时外敌入侵,国家低迷,很多人都是心态极其不稳,基本没有定力来完成自己的历练过程,所以冯先生只能望着人生境界而不可得了

欢迎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2 20:56:15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是不知yyg680兄为何要加密浏览?还没发表吗?研究得确实很深,比社科院的专家强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2 21:4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吃大锅饭有利有弊的,虽然吃了二十年,也得了慢性胃炎、胃溃疡,但饮食规律,节省了宝贵的时间,时间就是青春、就是生命么,也不容易肥胖,或应酬、酗酒到胃穿孔的地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3 08:36:5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中国人在追赶西方人的现代化历史进程中,是不是丢失了本不该丢失的东西,而吸收了西方本不该吸收的东西了。关键在信仰。信仰建构不起来,你要谈制度、机制,难!】

应该说西方的体系和我们思维体系基本是不兼容的两个体系,西方体系发源于海岛或者濒海区域,多为小独立的实体和实体之间的碰撞和交流后形成的一个独特体系,我们是整个一个大陆统一构成的巨型实体

在西方1840年开始侵略中国后,满清精英和汉族精英用了将近半个世纪时间才统一思想,觉得老祖宗的东西不行了该向西方学习,可是怎么学怎么操作,这样问题一直持续到1949年才有结果,就是新中国的诞生,之后又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这样我们版图和军事态势基本稳定下来,这时候教育转向了苏联体系,我们自己消化和吸收到今天,才刚刚说小有成就

中国是个骄傲的大国,自己有自己骄傲的过往,所以在这种转型上面不可避免的有着您说得这种缓慢和抗拒的现象,因为有自己的固定的传统,所以做点改变都是很难很慢的事情,我们着急也不能改变这种趋势

但是老祖宗说得好,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继续努力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3 09:04:5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你能做到十几年为思考、写作一部留给后人的传世著作,而不屑在《商场现代化》之类的期刊发一篇论文,做十几年的讲师而不评职称。当然,这可能就是一种信念和信仰。】

不太同意这样的观点:
商场现代化是一个大课题,商场的物流系统,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商场的品类管理,这些都是现在高科技的各类研究成果的集大成的东西,单单自己查询“无线射频识别技术”

从信息传递的基本原理来说,射频识别技术在低频段基于变压器耦合模型(初级与次级之间的能量传递及信号传递),在高频段基于雷达探测目标的空间耦合模型(雷达发射电磁波信号碰到目标后携带目标信息返回雷达接收机)。1948年哈里斯托克曼发表的"利用反射功率的通信"奠定了射频识别射频识别技术的理论基础。
  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可按十年期划分如下:
  1940-1950年:雷达的改进和应用催生了射频识别技术,1948年奠定了射频识别技术的理论基础。
  1950-1960年:早期射频识别技术的探索阶段,主要处于实验室实验研究。
  1960-1970年:射频识别技术的理论得到了发展,开始了一些应用尝试。
  1970-1980年:射频识别技术与产品研发处于一个大发展时期,各种射频识别技术测试得到加速。出现了一些最早的射频识别应用。
  1980-1990年:射频识别技术及产品进入商业应用阶段,各种规模应用开始出现。
  1990-2000年:射频识别技术标准化问题日趋得到重视,射频识别产品得到广泛采用,射频识别产品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2000年后:标准化问题日趋为人们所重视,射频识别产品种类更加丰富,有源电子标签、无源电子标签及半无源电子标签均得到发展,电子标签成本不断降低,规模应用行业扩大。


就说IBM这块相当部分就吃这个技术的饭,我们中国地大物博,我们现在拥有最多形态的商场超市,最复杂的商业模式(从北京上海最先进的模式到乡村最原始的商业形态),可是我们到现在没有多少自己的技术或者说商业提炼,很多还是照搬国外港台的二手经验!

我们的学术研究要真是到达了像美国那样的顶峰,《商场现代化》之类的期刊也不会沦为注水论文的集散地,所以我们还有很多改进的地方!
《商场现代化》之类的期刊现在这样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研究的功力不到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3 13: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1楼henry2000888于2009-05-13 09:04发表的 :
【如果你能做到十几年为思考、写作一部留给后人的传世著作,而不屑在《商场现代化》之类的期刊发一篇论文,做十几年的讲师而不评职称。当然,这可能就是一种信念和信仰。】

不太同意这样的观点:
商场现代化是一个大课题,商场的物流系统,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商场的品类管理,这些都是现在高科技的各类研究成果的集大成的东西,单单自己查询“无线射频识别技术”

.......

你理解得好像不对,楼主的意思大概是想说明评价体系和真实价值之间的偏离,不是特指“商场现代化”。学术类的期刊,注重的应该是思想、方法,而不应该是什么商业技术在哪哪的应用。如果能分析明白应用环境和关键问题还好些,那些拿来主义的文章就是垃圾,谁都会写,根本没有任何思想可言。在一个科研过程中,硬件方面的资料可以以中文数据库为主,而真正说明思想、问题和方法的必须参考国外数据库。这就是差距!我们不是说这些高技术不好,而是说产生高技术的思想源泉一定要找到,而且要放到突出位置!我们研究功力不到家,为什么不到家?要想解决问题,首先应该正视问题,意识到问题的紧迫性。泱泱大国,拿得出手的只是文物,而没有什么精神、观念价值的创新和输出,总是处于价值链最底层,这还不够危险吗?况且这不是说靠祖宗文化的基甸还原就能达到目的的,还要学会学习和创新,这是主要矛盾。另外,“中国地大物博”,这已经不是事实了,两眼看天走路,会跌得更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3 13:54:1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0楼henry2000888于2009-05-13 08:36发表的 :
【这样中国人在追赶西方人的现代化历史进程中,是不是丢失了本不该丢失的东西,而吸收了西方本不该吸收的东西了。关键在信仰。信仰建构不起来,你要谈制度、机制,难!】

应该说西方的体系和我们思维体系基本是不兼容的两个体系,西方体系发源于海岛或者濒海区域,多为小独立的实体和实体之间的碰撞和交流后形成的一个独特体系,我们是整个一个大陆统一构成的巨型实体

在西方1840年开始侵略中国后,满清精英和汉族精英用了将近半个世纪时间才统一思想,觉得老祖宗的东西不行了该向西方学习,可是怎么学怎么操作,这样问题一直持续到1949年才有结果,就是新中国的诞生,之后又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这样我们版图和军事态势基本稳定下来,这时候教育转向了苏联体系,我们自己消化和吸收到今天,才刚刚说小有成就
.......

第一,科学技术落后要挨打
第二,思想落后,价值输出处于底层将维持第一说得的局面
第三,体制不改,文化中不糅合新的元素将维持第二说得局面
第四,天行健说人可以,而民族和国家涉及到体制问题,牵涉层面太大,不能充分说明问题,会显得盲目乐观
第五,文化决定思维,体制决定思想,这两项落后就是根本性和最危险的落后。再来一场鸦片战争,代价会更加巨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3 17: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2楼dspcan于2009-05-13 13:12发表的 :


你理解得好像不对,楼主的意思大概是想说明评价体系和真实价值之间的偏离,不是特指“商场现代化”。学术类的期刊,注重的应该是思想、方法,而不应该是什么商业技术在哪哪的应用。如果能分析明白应用环境和关键问题还好些,那些拿来主义的文章就是垃圾,谁都会写,根本没有任何思想可言。在一个科研过程中,硬件方面的资料可以以中文数据库为主,而真正说明思想、问题和方法的必须参考国外数据库。这就是差距!我们不是说这些高技术不好,而是说产生高技术的思想源泉一定要找到,而且要放到突出位置!我们研究功力不到家,为什么不到家?要想解决问题,首先应该正视问题,意识到问题的紧迫性。泱泱大国,拿得出手的只是文物,而没有什么精神、观念价值的创新和输出,总是处于价值链最底层,这还不够危险吗?况且这不是说靠祖宗文化的基甸还原就能达到目的的,还要学会学习和创新,这是主要矛盾。另外,“中国地大物博”,这已经不是事实了,两眼看天走路,会跌得更惨!


我觉得我是在针对这段话发表感想,不是理解的问题:

就是商场研究这类杂志都是有很多东西包含在里面,很多研究者根本没有触碰,研究功力不到家至少是我们都看到了的东西!


超市研究这里:商业运作和商业逻辑研究到现在都是西方领先我们一大步,比如sap公司在商场运作方面很多方案和研究成果,在商业数据发掘理论上面都是人家研究了,我们很多学者在拼凑几个数据,照葫芦画瓢了,这块参考书还是人家为先啊!这些都是商场的商业思想方法和成果上面的差距

商场的无线射频识别至少技术上面人家领先了我们几十年了,这是硬件的差距!

差距在上面了,那我们的所谓商场研究这样期刊都还在抱着注水论文发财了,这就是落后得麻木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3 17:2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3楼dspcan于2009-05-13 13:54发表的 :


第一,科学技术落后要挨打
第二,思想落后,价值输出处于底层将维持第一说得的局面
第三,体制不改,文化中不糅合新的元素将维持第二说得局面
.......



对您的言论要加个限制条件:

科技落后未必一定要挨打,朝鲜古巴都是这样,对了还有瑞士,靠着依附和纵横捭阖的超高级外交技巧是可以维持一个相对稳定局面的,但是对中国这样庞大的占据重要战略位置的国家来说就是要科技进步

思想落后未必都是坏事,金融危机时候思想落后的中国银行都成仙了(当然当年的巨额坏账都剥离了)

欢迎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3 18:57:1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5楼henry2000888于2009-05-13 17:27发表的 :




对您的言论要加个限制条件:
.......

呵呵,那还要再加个时间条件,仅限于二次大战和此次危机。否则未来会怎样,谁也不知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3 20: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超市商场这一块,最早是美国人研究,日本人做了很多适合东方人的延伸,我看到的最早的超市研究结论很多是美国在黄金五十年代开始到今天做了详细的研究:

1)广告策略
2)超市购物环境对人视觉还有听觉嗅觉的影响
3)最早的商业计算机和pos机
4)商品条码识别分类
5)品类管理
6)物流研究
7)社区超市布局和配送
8)连锁的分布还有物流采购管理运作

日本在这里贡献是7-11这类我们叫超市实质是自选商场的开花结果,极大的丰富了超市的延伸和服务种类,开拓了超市的服务功能和社区店运作的成功范例

就这些超市的发展和成果里面现在还有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大规模使用:

1)无线电射频识别
2)sap这类商业服务管理软件(供应链管理和客户管理技术的使用)
3)ibm的服务器和软件技术的集成
4)还有现在正在研究的无线上网的技术使用
5)防盗报警技术的大规模应用
6)银行设备和超市端点的结合
这些都是俺们需要学习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6 20:34:10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劳动包括大学教师劳动的绩效到底有什么来很衡量量?如何衡量?

大学教师的劳动大概可以分为两大类:教学和科研。那么在衡量教师的劳动绩效时都是围绕这两个方面进行。目前在衡量的时候,不同的学校可能采用的方法不一样,但大多都是基于“量”的衡量。比如到年底统计你发表了多少论文,是否核心期刊进行加权;上了多少学时课程;参与的科研项目是否报奖,更有甚者,有的学校还以该老师为学校创收多少作单独的一项工作量折算。而最近几年,上下也都注意到了“量”不代表“质”的这样一个问题。但在解决方法上并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衡量标准,比如为了突出教学质量,在折算工作成绩时加入了授课质量评价这样一个指标,但这个指标是依据听课专家的打分而定的。专家通常选择有多年教学经验,在教学上颇有心得体会的老教师担任。但问题是,这些专家自身一是对讲课质量的好坏有不同的评价标准,没有统一认识,二是这些专家专业知识背景不统一,对不同的课程内容会有不同的认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对讲课教师授课内容的监督,而只能更注重一些形式化的东西。比如,这个老师的互动、幻灯片、讲课语调、板书等等。因此一个教师的综合评定分数往往不能真实地反映他的授课质量。而在科研上质的评价指标更加粗糙,主要看你的科研是否能够报奖,有多少发明专利等等。期刊是否SCI,EI检索等。而实际上奖项评定是如何进行的呢?一般就是找几个专家,而且大部分都是外行,再辅以相关评价费用,攻关费用等,一个奖项就诞生了。所以这些奖项很多都是明码标价的。至于说做的怎么样,创新性如何,大家都心知肚明。当然有的学校在整顿这股歪风的时候,加大了SCI,EI文章的比重,但这些呢立刻又收到各种期刊、学会的冲击,只要给钱多,差不多马马虎虎就上了。所以这两项都反映不了教师的科研质量和水平。那有的学校更狠,你不是能混吗,好,光发SCI,EI还不行,还要看引用程度。好,这下就全都傻眼了,你去看看中国论文被引用的水平就知道了,论文出产大国,可引用程度少的可怜。当然采取这种方法的学校是少之又少,老师也得生存啊,竞争不仅仅是学校内部,学校外部同一个系统的学校之间也存在竞争啊?你这么严格自己本校的老师,老师质量是上去了,可什么都没有,教授,副教授什么都评不上,过两年博士点都快撤了,你还办什么学呢?所以,即使是严格要求的学校也存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情况。这是迫不得已啊。
所以,要想根本解决教师的绩效衡量问题,必须要从上面着手,从环境着手。上面对大学绩效的评定方法定不下来,则老师的劳动绩效就无从谈起。可话说回来,大学是思想创新、传播的地方,而只有注重思想创新的大学才有生命力。如何维持这两难的局面,是所有大学都在苦苦思索的。必须通过一些举措,激励老师在这种吞噬思想的环境中继续保持思想的火力。单就军校方面考虑,我认为:单靠评价指标的激励是不足以实现这一目的,还要在教师个人发展上辅以相应的保障机制。对此,我有以下几点不成熟的想法:

1. 教研室对每一个教师应确定其研究方向,让其参与相关装备的科研工作。在实践中,熟悉装备,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深化专业知识。
2. 尽量分配教师相关研究方向、装备的课程。这样,教师在讲课过程中,由于科研上的深化认识,可以融入自己的思想,提高授课质量。
3. 教师在相关性很强的课程、装备知识的整合、吸收过程中,可以为科研配以相关的背景知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使得教学和科研交叉性更强,形成的合力也更大一些。
4。而在评价指标上,应更加注重教师的论文质量。因为论文是反映教师思想水平、研究深度、锻炼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综合反映。思维能力则是科研和教学的基础。论文质量应该由相关的专业人士对其进行评价,打分,就像是博士论文的评价一样。培养教师对学术问题的重视、认真的态度
5、建立学术道德评价指标,狠刹造假歪风。挂名的不做任何工作的统统取消评定
6、发现问题能力的评价。思想来源于对实践中发现问题的思考,因此发现问题是创新、思想的源泉。发现问题就会激励新思想、新视角的产生
7. 基础研究能力的评价指标。问题的解决很大部分来自于基础研究。基础研究不够,将直接影响科研水平的提高。

先提这些,欢迎批评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6 20:57:44 | 显示全部楼层
dspcan ,您的分析非常精确

我建议:

大学不要一刀切了

至少做两个考核方案:

1)侧重教学
2)侧重研究

侧重教学的教学考核占70%以上,考核办法:
每个月随机抽检这个教师的某一堂课程,采取录像的办法交给一个专家评委+学生评议的组合团来评价,结合这个教师对外交流的课程评价成绩打分

侧重科研的就按照论文来说事

同时给各个方案里面教师轮岗或者交流的机会(考核为协作系数)

这样大家都可以按照自己某一个阶段的心愿来进行教学,学校整体上面也不会因为教学科研的压力来放弃某些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4 19:42 , Processed in 0.23648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