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08|回复: 0

[【社会视角】] 春运早期历史:遥远的记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8 15:05: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By: 李泽生 ]





春运已经成为一年一度“可以预见”的“突发事件”。它像一股狂飙,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参与不参与、愿意不愿意、重视还是轻视,它都注定要发生,注定要一年一度地风行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

对春运目前这种“惊天动地”的气势,我想起了它的早期时代。真的如同宋玉的《风赋》一样,大风最早是“起于青萍之末”。那么,春运的“青萍之末”究竟在何时何地?

在建国以后,各地的铁路交通都比较正常,很少有大量流动性的人口,在铁路交通上也就产生不了“突发事件”。但这种平衡只保持到了上世纪50年代末期。



春运的“青萍”:1958年大跃进年代

春运的历史源头可以上溯到上世纪的大跃进时代。当时国家实行战略性的“建设大西北”、建设“大三线”的大工业化进程。西部地区从东北、上海等老工业基地搬迁进了许多大型的重工业厂矿,急需劳动力的数量是惊人的。于是,西部地区的重工业从山东、河南、安徽等人口大省招收了大量的“合同工”,这些人不能够带家属(也主要都是一些没结婚的男劳力)。每年,国家企业就按规定给他们放12天的“探亲假”,来回路费全程报销,路程消耗的时间不计在内。

“春运”的最初主力就此产生。

于是,每到春节将近,总有大批量的工人争相踏上东去的列车,将陇海线挤得“水泄不通”,当时的火车运力严重不足,更没有公路运输一说。那时火车线上的拥挤程度丝毫不亚于现在。

但那时一个奇怪现象是:春节前,人们大量自西向东流动,而西去的列车则相当宽松。那时,坐在东去的列车上,在某一个车站停靠时,人们经常可以看到西去列车车厢内的情况:人们在车厢内随意走动,潇洒自如,谈笑风生。而东去的列车车厢内,人们不仅仅坐的很不舒服——每个座位上都得多坐一两个人,那个挤劲就别提了。更困难的是站着的人,人们不但连过道、车厢连接处都挤满,站着的人如果不小心将脚离开他所占的位置,就再也不好站回去了。最拥挤时连车上厕所都挤进好几个人,谁也别想上厕所——到现在我也弄不明白:人们那时候挤上一天一夜的火车怎么解决方便问题的?上一次厕所就几乎等于一场战争。

春节后,情况就完全相反了:西去的列车就如同节前东去的列车一样拥挤,而东去的人们则很自在了,就像节前西去的人们一样。原来,节前回家的工人们,此时都该返回工厂了,那个“挤劲”完全调了一个个!不过,总是那些回家探亲的工人们难过:节前东去的是他们,节后西去的还是他们。

我父亲的几个好朋友就在其中,每年年后回来时,他们都会给我家带来了一些他们家乡的土特产(家乡的小食品居多),也带回了他们一次次惊险的“快乐体验”。他们都很乐观,在讲解时都很生动,还绘声绘色、眉飞色舞,好像那些“挨挤”的事对他们来说只是“小菜一碟”。他们从不气馁,第二年春节将近时,他们又在积极地做准备并且再一次经受考验。



60年代-70年代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文革中后期,那时,我国东部地区,尤其是上海北京等地的“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都“充实”进了大西北,铁路上更加忙碌了起来,与工人们挤车的人群大量增加,车票更加难买、车上也更加拥挤不堪了。

不过,此时的节前、节后的客流流向仍没有多大改变。因为人们仍然是东边来的,过年自然是要回到东边去。

大约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我也加入了年年回家的人流——我在西安上学并工作了。但是,我很“幸福”,与那些人是“逆行”,节前是由东向西,节后是由西向东。我乘坐的车基本不挤。但也有例外的时候,有时不知何故,突然买不上票,车上有时也变得非常拥挤。不过,这种情况极为少见。



80年代春运开始“质变”

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的逐渐转向,人流的流向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随着年代的推移,我发现,向东向西、节前节后,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区别。无论哪一列火车,总是一样地拥挤。

有一年冬天,我带孩子回甘肃探亲,身上背着沉重的大包小包(为调节当时物质分配的地区性缺乏,主要是大米、小米、花生米、黄花菜、木耳等孝敬老人的食物)。当时流行一种旅行袋(现在已经见不到了),很能装东西,两大袋子的重量加在一起大约百斤,手里还得提上几十斤。那个年代人们形容一个采购员的顺口溜是:“出门像公子,办事像孙子,回来像驴子(为领导及同事带回一些白糖之类的食品),报销像傻子。”形容人们自己调剂物资的样子。我是回家探亲像驴子、由家回来也像驴子(父母给一些食物)。那个时代的人们就是这样“驮”来“驮”去的,火车上的行李架根本不够用,满车厢都是“人货混装”。

有一年春节过后返回,我背回的东西实在太重,以至于在西安车站的出站口被拥挤的人群挤倒,很多人从我的身上踩了过去。后来幸亏有几位旅客在踩上我的一刹那奋力顶住,我才得以勉强爬了起来,否则必定命丧当场。但我当时还来不及谢谢人家,就不由自主地被人流挤向检票口,再也找不到我的那几位救命恩人。这是我二十年来的遗憾,在此,我只有默默地祝愿那几位恩人:好人一生平安。



90年代以来的春运:逐年声势浩大

经济体制发生重大的变化以后,“民工”流成了春运的绝对主力,加之恢复高考以后逐年增加的学生流(每年增加的学生流不可小觑)、做生意的商人流,汇聚成了新时代的春运主力军,浩浩荡荡横扫全国所有铁路沿线。

此时的特点,已经不再仅仅是西部地区拥挤,拥挤已经是全国现象。只要有铁路的地方,就一定有“拥挤”。航空以及公路运输加进来以后,对铁路的压力也不见有多少好转。终于,越来越拥挤,发展成今天这浩大春运浪潮。现在的春运情况,已经不用我浪费笔墨了,诸君皆自知。

春运现象,已经牵动千家万户,已经吸引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已经引起了公共政策研究机构的高度关注,甚至引起了国家最高领导层的特别关注。

春运现象,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现象,也不单单是社会现象,而是一个值得人们从经济的、制度的、政策的、传统文化的、风俗人情等诸多方面加以认真研究的现象,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现象。

春运现象是一个值得切实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研究的重大课题,否则,简单地解决“一票难求”、提倡或遏止甚或禁止“春运”的发生,都将是肤浅的,也必将徒劳的。



http://blog.gmw.cn/u/lizesheng1218/archives/2009/43999.html

何时才能一票不再难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9-27 12:18 , Processed in 0.121841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