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价值、道德与发展价值观
【原创首发】
我们都知道,西方古希腊文化有一个著名的命题,叫“认识你自己”,还有一个叫“我们应当如何生活”的命题。这都是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先哲们思考的问题。价值与道德关系问题,都可整合到人的生活世界里。道德主题是关于人生、社会生活问题,是关于人性完善、社会的完善的问题、人生活的意义问题。道德作为人把握世界的一种实践精神,是实现价值的行动,是有目的有意义的行为、活动。目的性、意义性是人类活动的最基本特征,也是人类精神能够进入实践的主要依据。正是目的和意义决定了道德行为的方向、价值,表现了人的精神的价值实践功能。现代发展价值观正是基于现代价值观和道德观、意义观基础之上形成的。
一、价值与道德
价值与道德的关系主要体现在:
第一,一定的价值理论形成一定道德理论。总体说来,价值快乐主义价值理论形成了功利主义、目的论或后果论意义道德理论。他们基本上都坚持快乐或幸福内在价值一元论意义价值观。早期伊壁鸠鲁、近现代边沁、密尔,当代的行为功利主义和准则功利主义。道德行为的善恶评价上依据行为的结果。最著名原则“最大多数人最大幸福”。而价值非快乐主义则形成重义务、责任原则规范主义、形式主义倾向的以康德为代表的义务论道德流派和麦金泰尔为代表的重个体德性、美德的德性主义倾向德性论流派。
第二,人的所有道德行为都预设了价值。价值和道德一样都是一种选择、评判的智慧。人们道德行为的选择评价,也都蕴涵着价值取向和追求。有人说:“一个人可以为了他所认同和追求的价值而爱、而恨、而生、而死、而狂”。人的行为及其道德评价都离不开价值的追问和评判。价值是道德选择、判断和推理的重要依据。人的行为是否道德,具有何种意义道德,是善的还是恶的,是大善、中善、小善、非善非恶还是小恶、中恶、大恶,总是依据一定的价值。人是具有发现价值或发明价值的有意义有目的的理性存在物。意义、价值的消亡,便意味着人的死去。在现实生活中,生命、自由、正义、友谊、爱、快乐、幸福、知识等都给人的行为,提供应当的道德意义指南。比如,生命没有价值,则无辜杀人则不会有错;自由没有价值,则无辜将人囚禁,则会受人欢迎的,人类永远处在受奴役压迫的状态。;快乐没有价值,人类会追求痛苦和不幸;正义、仁爱没有价值,社会则永远处在弱肉强食原始自然状态。这些价值智慧如同火把、星光照耀着在茫茫黑暗中芸芸众生。柏拉图洞穴隐喻、朱熹所讲的“天不生仲尼,如万古长夜”等,都在一定意义上说,这些先哲们发现了和发明了让人类走向光明和文明的价值与道德智慧。中国古人称之为天道,西方人称之为上帝。现代人称之为正义和自由。人实际上只是为自己价值观而活着,只是这种价值观符合和违逆 “天道”的多与少。
第三,道德冲突源自价值冲突。价值构成了一个人行动的坐标与轴向,同时也构成了他内心的冲突。人类生活实践的某些境遇下,人们的行为困惑,总是面临着道德两难选择的境地。无论你采取那种行为,都会有违背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情况。比如:张三家中发生火灾,他的女儿和妻子都身陷火场,这时,由于时间紧迫,只能救出一人。那么,张三是先救出谁呢?先救出妻子,则没有尽到保护女儿的义务,先救出女儿,则违背夫妻应有的道义。又如张三在一个奔赴约会路途中,看到路边发生一起车祸,一摩托车骑手遭汽车撞倒。肇事司机逃逸现场。张三有道义,前往帮助这个骑手,但一旦张三执行救人的责任,便又会使得他无法及时赴约,这时张三应如何做才更符合道德要求?第二例子,人们一般会认为张三应救人,因为生命价值高于信守诺言的价值,除非张三的毁约也会危及倒其他人的生命。而例二,则再用生命价值衡量,则很难,因为,妻子和女儿生命价值是同等的。张三的道德两难实际就是价值的两难。道德的冲突就是价值的冲突。价值判断、理论是道德理论的核心。
第四,价值多元化和道德对话。今天人类文明表面上进入了价值多元化时代,民族、国家之间的冲突,也往往折射出文化价值观的冲突。对于人类精神发展的历史、社会形态发展的历史的规律性问题,尽管黑格尔、马克思等人都非常自信地宣布了自己的断言。但至今也并没有取得思想界、学术界的一致认同。但人类社会现代化以来一个重要的后果,就是自由、平等、正义等启蒙价值登堂入室,其地位日渐显赫。在此,我们虽不能认为如自由价值是人的终极价值和唯一的内在价值。但人对自由价值的追求是永恒的。人摆脱受奴役、压迫、剥削的追求,始终没有停止过。其实,马克思最重视个体的自由价值,他曾说过一句明言:“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所有人自由发展的前提。”自由价值,并不意味着各行其是,我行我素,而是对一种客观秩序的必然性、规律性的体悟后,而自觉、自律地承负和担当起一种道义责任和义务的道德实践精神。对自由追求是永恒的,至少现在仍是人类追求重要的内在价值。因为今天的人类生存状况中,依然还没有摆脱受奴役、剥削、压迫中。最基本的就是受物质欲望之上价值观的奴役。价值快乐主义不能不负有重要的责任。在全球市场化、我们社会经历几千年以来现代化转型的特定时期,各种价值观盛行。表面上呈现的是一种价值多元化的现象,但我们细究起来讲,仍然是一元化为主导的,什么一元呢?就是价值快乐主义。价值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将具有工具价值意义的价值观非工具化、目的化、终极化。财富、金钱、权力等这些只是工具价值在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在消费主义商业市场文化理念下很自然地异化为具有目的意义的内在价值和终极价值。这造成了人类难以克服和摆脱的困境,比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难以愈合的冲突,贫富差距、道德危机、环境危机、生态危机等便是这些问题的折射。对一元化的价值快乐主义进行理性和德性的反思。现代化文明模式就是价值快乐主义一元化为主导的模式,也是一个充满悖论和值得深入反思的模式。西方工业文明的误导主要存在于人的价值追求,把人对物质的追求当作人的唯一追求,把人对物质的占有作为衡量人的价值尺度,从而引导全人类步入了难以自拨的危险的境地。人只有占有物质,人才活得有意义、有价值;人占有了物质,就有地位、荣誉、尊严;人只要占有了物质,其余一切都可以拥有。在这种价值观的支配下,人成为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度的人”,人们似乎为了商品而生活,一刻不停地追求各种物质目标,高档消费品成为生活的灵魂,喜怒爱乐都根据电视来变动,休息与娱乐都按照广告来选择。这样,人就拜倒在物面前并异化为物,同时进一步异化为物的奴隶,成了十足的拜物主义者。
二、现代发展价值观
西方工业文明中的成功国家业已成为各国的目标和榜样,这就是正在全球掀起的全球现代化大潮。文艺复兴运动以来掀起的享乐主义、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经济主义、科技主义种种思潮启发人、鼓励人、诱导人、逼迫人去追逐财富;科学的发明、技术的创新、生产的扩大、制度的安排、政策的制定都在围绕着满足人的物欲、刺激人的物欲、创造人的物欲。美国、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前面走,中国、印度等一批发展中国家在后面追,全人类都在现代化的大道上奋跑,谁都不甘落后。因为谁落后,谁就受穷,谁就被欺负。但就环境危机问题,就决不会让人类有一个美好的前景。过上时尚的、富裕的比如有宽敞豪华房子、车子、穿上不断时髦服装日子,这样一个正常的善良的欲求,怎么变成了人类生死存亡的问题?请看这几个数据,工业文明历史大约占全部人类历史的0.2%,这一时期的人口约占全部人类历史总人口的80%,而消耗的能量却是全部人类历史总能量消耗的99.9%。而消耗的这些能量大多属不可再生资源。如果人口增长持续降低,最后停止增长,到2025年全球人口才能保持80亿,到2050年世界总人口也要达到110亿。“如果地球患了癌症,那么癌症就是人,人口就像癌细胞扩散一样,在地球上迅猛蔓延,使人类的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生存的资源越来越贫乏;地球将被过度膨胀的人口所侵蚀”。如果所有人都公正地拥有敞豪华房子、车子、穿上不断时髦服装,拥有发达国家消费方式,小小地球环境资源早已不堪重负了;如果不能拥有,这一假设可能性是大的,资源的争夺、国际间的冲突则是更加史无前例的。人类的物质、财富、消费欲求是一个变量,但总趋势不是受到节制,而是继续纵容。这种文明的价值观等待人类的还有什么好结果吗?总体来说,现代化文明模式就是价值快乐主义一元化为主导的模式,也是一个充满悖论和值得深入反思的模式。美国丹尼尔•贝尔在所著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说:“当资源非常丰富,人们把严重的不平等当作正常或公正的现象时,这种消费是能够维持的。可是当社会中所有人都一齐提出更多的要求,并认为这样做理所当然,同时又受到资源的限制,那么我们将面临政治要求和经济限度之间的紧张局势。”尽管说得有些含蓄,但意思还是很清楚的,西方文明这种模式,只能是一种不平等、不公正的存在,只能供少数人享用,不能为所有人所有。现代性发展问题是一个发展的自我矛盾性问题。有学者称为“发展悖论”。有人称为发展的异化问题。“发展是为了人,为了人类的福祉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任何稍具发展常识的人都可以明白的道理。但是社会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完全可能会偏离它的人的目标,走向异化之路”,“从这一人文的立场来看,自工业革命以来,一直有与此相关的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困扰着西方乃至整个世界的现代化发展。其中有三个问题最为突出的表现了发展的异化。这就是社会公正的缺失、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物质主义社会的失落和人与自然和谐的丧失”。(试论发展的伦理尺度 刘怀光2004年第3期学习与探索 )还有人从功利价值角度认为是发展的代价问题。即发展取得的利益,往往伴随者一定代价的付出和牺牲,如有生态环境代价、未来人利益的代价、资源紧张枯竭破坏代价等等,有的是不可逆的,有的代价是未来的、整体性、不可测量、不确定性的。从“代价论“出发看人类的发展问题,是发展和进步所付出的代价的是巨大的,甚至是得不偿失的。
马克思说过:“真正富有的人是生活的丰富而不是拥有富足”,对现代人来说,来自心理的、精神的被物欲奴役是主要矛盾。人类个体和共同体来说,对自由、公正等超越性道德价值资源的需求必然日渐迫切。这些都需要通过不同道德理论、规范、主体即阶层阶级、民族文化的价值理念、道德观念进行善意的对话和碰撞,取得全人类基本的、普遍的价值认同与共识,显得尤其重要和必要。人类必须改变现有的生活价值观念,尤其发展价值观念。比如美国发展伦理学家德尼•古莱曾讲过:“科学技术已经干完了它们的活;如果正确利用的话,它们完全可以满足人类所有的物质需要。如美国的生活水准大约人均2万美元,即使提高效率可能也只能维持大约10亿人。但是需要而非欲求为基础的水准,则人均2000美元的收入就会是充分的了。全世界的资源可以在这个收入水平上无限制地维持100亿人。人类的物质需要得到照看后就应该是从事精神发展的事了。”“一个和谐发展的社会具有精神增益的锐利能力,精神增益也是现代世界许多疾患背后存在的空洞无聊的强有力的解毒剂。”
当下人类形成的现代性发展价值观需要反省和对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