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993|回复: 1

[【图书推荐】] 读摘吕思勉先生的《先秦学术概论》和《经子解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10 14: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页数: 171
定价: 24.0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5-12-01

2008.9.25日读完吕思勉先生所著《先秦学术概论》其中有不少可以获益的地方。吕先生所论庄子的部分甚为可观,于我心有戚戚焉。其余诸子,我还没有仔细研读过,但读吕先生的著作,却有很多新的收获。
  
  吕先生对先秦学术既有总论又有分论,于总论部分可以了解先生视野的宏大,于分论部分可以探知先生思维的缜密。尤其是分论各家的时候,先生“分析源流,兼及真伪,撮其大要,论其精义” 在讨论时,先生按照各家所处的时代要求出发,分析各家所针对的社会弊病,切合各家的初衷进行评析的做法,尤其应当注意。此外,先生还结合各家传人的实际行动来印证各家的理论,也是非常客观的做法。在品评各家优劣时,吕先生不受时评众论的影响,常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行文洒脱,颇为自信,然而,以先生之严谨与博大,自信是理所当然的,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大师风范”吧。
  
  读这本书,即可以学得先秦学术脉络,又可追摹前人治学的方法,还能增长智识,可谓一举三得。





作者: 吕思勉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出版年: 2006-6-1




百度介绍

  吕思勉是著名的史学家,史之著述甚丰;史学研究之外,他在经、子研究上,亦不乏建树,《经子解题》堪为代表作。《经子解题》一书,无论是就初学入门而言,还是就经、子研究而言,均是不可多得的力作。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虽然西学颇盛,但国学仍是教学中的重镇,故有不少学者在讲授古代典籍,《经子解题》即吕思勉“讲学时所论”。作者因其“有益初学”而编次,故冠以“解题”之名;书中内容,并未限于解题,还多谈读法。《经子解题》,所论切实而简要,所列参考之书少而精,并按循序渐进之理明确读之先后,故读来容易入门。梁启超曾言:“先辈每教人不可轻言著述,因为未成熟的见解公布出来,会自误误人”。吕思勉持同样的学术态度,故《经子解题》所举述观点“皆最后最确之说”,所发议论也“皆持平之论”。这在今天,仍有着重要的警醒、鉴戒作用。
  治经、子之学,不可不先明经、子之根本。吕思勉对此有透彻之论:“书籍之以记载现象为主者,是为史。就现象加以研求,发明公理者,则为经、子。”“经、子本相同之物,自汉以后,特尊儒学”,乃“提出儒家之书,而称之曰经。”治学贵在“能会异见同,即同籕异;匪是无以通伦类,诏途辙”(钱基博语)。吕思勉“会异见同”,发现经、子同为明理之学;同时又“即同籕异”,指出经、子之不同:“经之与子,亦自有其不同之处。孔子称‘述而不作’,其书虽亦发挥己见,顾皆以旧书为蓝本。故在诸家中,儒家之六经,与前此之古书,关系最大。”吕思勉的经、子同异论,与章太炎的“经多陈事实,诸子多明义理”之议论相较,更明达平正,不但能使人知其然,而且还使人知其所以然。
  因经、子之有同异,故治经、子之学在方法上亦有同异。吕思勉论方法之同曰:“天下本无截然不同之理;训诂明物,尤为百家所同。先明一家之书,其余皆可取证。”经、子皆明理务治之书,“训诂明物”为其所同,治之之法故相通,先明一家,而其余诸家亦不难治之矣。治经、子之法又有异,吕思勉分篇论之。论治经曰:“欲治经,必先知历代经学变迁之大势。今案吾国经学,可大别为汉、宋二流。”“宋人之经学,原亦有其所长;然凭臆断相争,是非难定。自此入手,不免失之汗漫。故治经当从汉人之书入。”汉、宋经学之得失,一在重客观,一在重主观。吕思勉对治学重客观、主观之差别,有精彩的论述:“今试设一譬:东门失火,西门闻之,甲、乙、丙、丁,言人人殊。择其最近于情理者言之,则偏重主观之法也。不以己意定其然否,但考其人孰为亲见,孰为传闻。同传闻也,孰亲闻诸失火之家,孰但得诸道路传述。以是定其言之信否。则注重客观之法也。用前法者,说每近情,而其究多误;用后法者,说或远理,而其究多真。累试不爽。”故吕思勉主张,治经需先从汉学入焉。
  治子部之学,吕思勉强调,首先要甄别诸子学述之真相:“今诸子书急待整治者有二:(一)后人伪造之品,窜入其中者。(二)异家之言,误合为一书者。盖诸子既不自著书;而其后学之著书者,又未尝自立条例,成一首完具之作;而其书亡佚又多;故其学术之真相,甚难窥见。学术之真相难见,则伪品之窜入自易,异家之误会亦多。夫真伪混淆,则学说湮晦;异家错处,则流别不明;此诚足为治诸子学之累;故皆急宜拣剔。”此论距今已八十余年矣,而诸子学术真伪之辨别,虽然还未得以解决,但这一问题的提出以及对这一问题的始终关注和欲求解决之努力,是必要的,尤其是吕思勉对该问题的深入分析,是非常有价值的。
  就子书研读,吕思勉提出了先熟读八书之方法:“儒家之《荀》,墨家之《墨》,法家之《管》、《韩》,道家之《老》、《庄》,杂家之《吕览》、《淮南》,实诸子书中最精要者;苟能先熟此八书,则其余子部之书,皆可迎刃而解;而判别其是非真伪,亦昭昭然白黑分矣。”“读此八书之法:宜先《老》,次《庄》,次《管》、《韩》,次《墨》,次《荀》,殿以《吕览》、《淮南》。先《老》、《庄》者,以道家专言原理,为诸家之学所自出也;次《管》、《韩》者,以法家直承道家之流也;次《墨》,以见哲学中之别派也;《荀子》虽隶儒家,然其书晚出,于诸家之学,皆有论难,实兼具杂家之用;以之与《吕览》、《淮南》,相次并读,可以综览众家,考见其异同得失也。”该论可谓见解超卓独到。
  《经子解题》作者思辨甚广,书虽薄,但内容丰厚。吕思勉言,读书“不甚讲门径”,“不甚下切实工夫”,“二者皆弊也”。《经子解题》,乃既指以门径、又教以如何下切实工夫之书也。“二弊”在当代最甚,故《经子解题》不但俾便初学和经、子研究,而且也有所裨益于时风之匡正也。



fenglong88摘录:



又有因欲研究文学,而从事于读经者。其意亦殊可取。盖文学必资言语,而言语今古相承,不知古语,即不知后世言语之根原。故不知最古之书者,于后人文字,亦必不能真解。经固吾国最古之书也。但文学之为物,不重在死法,而贵能领略其美。文学之美,只可直觉;非但徒讲无益,抑亦无从讲起。今姑定一简明之目,以为初学诵习参考之资。盖凡事熟能生巧,治文学者亦不外此。后世文学,根原皆在古书。同一熟诵,诵后世书,固不如诵古书之有益。而欲精研文学,则数十百篇熟诵之文字,固亦决不能无也。

《诗经》可领略其音节之美……诗之妙处,在能动人情感。而此书距今太远,今人读之,实不能知其意之所在……略事泛览,知其体例;或择所好熟诵之即可。

《书》,书之文学,别为一体。后世作庄严典重之文字者,多仿效之。

《仪礼》、《周礼》,皆记典制之书,不必诵读;但须细看,知其体例。……《礼记》一书,荟萃诸经之传及儒家诸子而成。……文学亦极茂美。

《易》,此书《卦辞》、《爻辞》,知其体例即可。《象辞》、《文言》、《系辞传》,文学皆极美,可择所好者熟诵之。

《春秋》,《三传》文字,自以《左氏》为最美。其文整齐研练,自成风格,于文学上关系极巨。

《论语》、《孟子》,此两书文极平正,有极简洁处,亦有极反复排奡处。……于文学极有益。凡书之为大多数人所习熟者,其义理,其事实,其文法,其辞句,即不期而为大多数人所沿用。在社会即成为常识。此等书即不佳,亦不可不一读,况其为佳者乎?《论语》、《孟子》,为我国极通行之书,必不可不熟诵也。

托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借史事以发挥己意,后人亦时有之。如苏轼以李斯狂悖,归罪荀卿,谓“其父杀人报仇,其子必且行劫”。岂真好为是深文哉?心疾夫高言异论之徒,聊借此以见意也。姚鼐驳之,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意亦犹此。然则《孟子》、《大传》、《史记》之言,当径作经义读,不必信为史事。此所谓各不相干者也。然古代史籍,既已不传,欲知其事,固不得不就百家之说,披沙拣金,除去其主观之成分以求之。此则又所谓互有关系者矣。欲除去主观之成分,固非通知其书之义例不可。此则读书之所以贵方法也。

建国原以为民;欲保国者,有时原不能曲顾人民;然若全忘人民之利益,视若专供国家之用者然,则流连而忘本矣。此则法家之失也。

要不韦之为人,固善恶不相掩,而其书则卓然可传;讥其失而忘其善,已不免一曲之见;因其人而废期书,则更耳食之流矣。

人群浅演之时,宗教哲学,必浑而不分;其后智  识日进,哲学乃自宗教中蜕化而来。吾国古代,亦由  是也。故古代未分家之哲学,则诸子之学所同本;而  未成哲学前之宗教,则又古代不分家之哲学之根源也。  必明乎此,然后于诸子之学,能知其源;而后读诸子  书,乃有人处。

今人竞言“宇宙观”、“人生观”,其实二者  本是一事。何则?我者,宇宙间之一物;以明乎宇宙  之真理,然后我之所以自处者,乃皆得其道矣。故古  人之所研究,全在哲学家所谓宇宙论上也。

抑宇宙现象,既变动不居,则所谓真理,只有  变之一字耳。

大略言之:经多  陈事实,诸子多明义理。

诸家大义,有彼此相同者,亦有相异者。  相同者无论矣,即相异者,亦仍相反而相成。宜深思  而求其会通;然后读诸子书,可谓能得其要。至于校  勘疏解,偶有所得,亦宜随时札记,以备他日之精研。  读书尚未终卷,即已下笔千言,低排先儒,创立异说,  此乃时人习气,殊背大器晚成之道,深愿学者勿效之  也。

要之古书不可轻信,亦不可抹煞。  昔人之弊,在信古过甚,不敢轻疑;今人之弊,则又  在一概吐弃,而不求其故。楚固失之,齐亦未为得也。

平  心论之:社会科学之理,古人皆已引其端;其言之或  不如后世之详明,而精简则远过之。截长补短,二者  适足相偿也。且古代思想,恒为后世学术风俗之原;昧乎其原,则于其流终难深晓。诸子为吾国最古之学;  虽其传久晦,而其义则已于无形中蒸为习尚,深人于  人人之心。不知此者,其论世事,纵或持之有故,终  不免隔河观火之谈。且真理古今不异,苟能融会贯通,  心知其意,古书固未必不周今用;正可以今古相证而  益明也。

盖人之愚,皆由为物所惑。不为物所惑,而且能用物,则所为皆成矣。

审今可以知古,审古亦可以知后;故为后人所非之事不当作,因知而推之于行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24 22:4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吕先生著作的片许章节,和兄同感,不可逾越的前辈,高山仰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3 02:01 , Processed in 0.197328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