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574|回复: 3

[【文史类原创】] 周亮工活到了“三藩之乱”以后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2 21: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创非首发,首发于国学数典
周亮工活到了“三藩之乱”以后吗?



周亮工为明末清初著名的诗人,当时诗坛巨擘钱谦益如称赞他的诗:

情深而文明,言近而指远,包函雅故,荡涤尘俗,卓然以古人为指归,而不复坠入于昔人之兔径与近世之鼠穴,信栎园之雄于诗也!(《赖古堂集·赖古堂诗集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第15页)

当时邓汉仪编辑《诗观》初集,曾选入周亮工五十多首诗歌(《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册,北京出版社,2000,第210215页)。山东乐安诗人李焕章曾与人探论当时诗歌名家,对周亮工甚为推崇:


横谈今昔,评骘海内诗家:虞山(指钱谦益)、金溪(指周亮工)、娄东(指吴伟业)、庐山(指徐世溥)为当代冠冕,如信陵诸豪公子,意气纷纭,势踞最上。(李焕章《己酉南游日记》,《织水斋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08册,齐鲁出版社,1997,第642页)


但由于后来周亮工被乾隆打入《贰臣传》乙编,著作遭到撤毁(见陈垣《四库提要中之周亮工》,《陈垣学术论文集》(第二集),中华书局,1982)。后世对其诗文和人品之评价也一落千丈。如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认为:“亮工诗文未能成家。”仅选取一首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第889页)。福建师范大学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的《清诗选》也仅收录了周亮工一首诗《自剑津发燕江次西溪》:


双剑潆洄地,篮舆十万峰。云争桥上屋,水舞石边春。破壁蹲饥虎,残僧拜废钟。追呼亦肯到,何处劝为农?


但这仅有的一首诗的注释还出现了差错,认为“这首诗当作于作者官福建布政使时,写‘三藩之乱’以后当地荒凉凋敝的景象”(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70页),殊为失考。“三藩之乱”开始于康熙十二年十一月(据《清史编年》记载具体日期为康熙十二年十一月丙戌,16731228。详见《清史编年》第二卷(康熙朝)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第168页),而周亮工在康熙十一年六月就已去世(周在浚《行述》:“终于皇清康熙壬子年六月二十三日(1672717)午时。”《赖古堂集》,第1015页)。周亮工在闽地前后约11年,曾担任福建按察使、福建右布政使、左布政使等官,此诗是否作于其为布政使时,俟考。但周亮工卒于“三藩之乱”前一年,如何能够写出“三藩之乱”以后闽地荒凉凋敝的景象?


后来诗歌选本多以讹传讹,如郑竹青等《中国历代诗歌通典》选此诗后注释:“这首诗作于诗人任职福建布政使之时,当年经过‘三藩之乱’,农村一片破败凋敝景象,诗生动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中国历代诗歌通典》,解放军出版社,1999,第3638页)。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编著的《古典诗歌基本解读·清诗词观止(上)》亦收录此诗,注释完全照抄《清诗选》,一字不差(人民武警出版社,2002年,第54页)。当前诗歌选本出版中相互抄袭,陈陈相因现象之严重,由此可窥一斑。


这首诗的时间背景当为周亮工在闽地为官时。据《年谱》,周亮工首次入闽在顺治四年(1647年),“丁亥(顺治四年,1647),三十六岁。擢福建按察使……遂从杉关入闽”。在闽八年后,周亮工擢为左副都御史,离开福建,“甲午(顺治十一年,1654),四十三岁。……擢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十月,离闽”。次年,他受到福建总督佟代的参劾,十一月被迫返闽质审,“乙未(顺治十二年,1655),四十四岁。正月,赴京师都察院任。……七月,福建总督佟代疏参公在闽事,奉旨回奏。十一月,革职,赴闽质审”。此后,此案反复质审,直到顺治十五年(1658),周亮工再次被逮,离闽入京,“戊戌(顺治十五,1658),四十七岁。……诏逮下刑部复讯。六月,出闽” 。从顺治四年到顺治十五年,除大概1年多时间(顺治十一年十月到十二年十一月),周亮工在北京为官,其余11年左右都在福建。这首诗歌当作于周亮工在福建的11年期间。


而清初的这段时间,福建正是清军与反清势力(主要是郑成功集团)反复拉锯鏖战的地方。在郑成功军队围困漳州期间,漳州民众几乎死亡殆尽,《郑成功传》云:


五月,我金衢总兵马逢知来援。战少利,突入郡城。成功围弗下。防镇门山以水〔灌〕之,堤坏不浸。城中食尽,人相食;枕籍死者七十余万人(闻之故老言:城中人既无所得食,又遭泒垛、索饷之惨,夜敲瘦骨,如听瓦声。第宅万户,门巷洞开,落落如游墟墓。馋鼠饥鸟,白昼蹲踞几上。围解,百姓存者仅一、二百人。此一、二百人,其所死者,非父兄,则其子弟;指沟中白骨,历历数其生前姓字告人。然气息仅相属,言虽悲不能下一泪。又言:九月间,有士人素慷溉,率妻子闭户,一恸而绝;邻舍儿窃煮啖之,见肠中累累皆故纸,字画隐然可辨,邻舍儿亦废箸自绝。先辈周亮工尝为《清漳城上》诗以纪其事,酸楚凄痛,亦谁忍读之)。(郑亦邹《郑成功传》卷上,《台湾文献丛刊》第67种。笔者案:此文亦见旧题黄宗羲撰《郑成功传》,《台湾文献丛刊》第25种。考文中有“先辈周亮工云云” 而黄宗羲实际上比周亮工大两岁,故此书不可能为黄宗羲所作)

明朱成功兵犹在漳州。……时秋霖盛涨,成功塞镇门山激水灌之。城中食尽,人相食,枕藉死者七十余万。门巷洞开,落落如游墟墓,馋鼠饥乌白昼蹲几上。解围后,存者才一、二百人(考曰:《行朝录》:“有土人素慷慨,率妻子一恸而绝。邻舍儿窃煮食之,见肠中累累皆故纸,字画隐然可辨;邻舍儿亦废箸而绝。”《台湾外纪》云:“有公姑欲杀其媳;媳逃归,告父母。父母曰:‘吾生汝且不得食,反与彼邪!’杀其女食之。独一家舂米粉成块,抹以泥;更深糊食之,得不死。守道周亮工尝为《清漳城上诗》,纪其事;酸楚不忍卒读。”)(徐鼒《小腆纪年》(附考)卷第十八,《台湾文献丛刊》第134种)

当时漳州城成为惨绝人寰的人间地狱。郑成功虽是抗清的民族英雄,但是他的长期围城,也客观上造成了福建七十多万民众的非正常死亡,这是我们读史时不能轻易忽略的。而史料中提及的周亮工《清漳城上》诗(全名《清漳城上感怀四首同唐肯堂作》)则为我们留下关于这次伤亡惨重的战役的鲜明文学印记:


残城日落起悲笳,百道旌旗复岭遮。黑箐吹尘迷绿野,青照雨变丹霞。阵连虎渡江干驿,烽接龙岩海上槎。战鼓即今犹未歇,漳南自昔重豪华。
海水群飞驿路遥,行人征旆万安桥。岭猿哀啸千山雨,塞马惊嘶半夜潮。但负茭依壁垒,不堪鸿雁隔云霄。郊莫讶蛮乡炽,望里天狼焰已销。
天宝山前百战场,鲸鲵浪涌海云荒。饥魂彳亍霏微雨,白骨支撑远近霜。碛里角声吹细柳,沙边旗影沸清漳。六年瘴疠须糜苦,不信严关路倍长。
战城南北夜啼乌,墨守谁怜势尽孤。饥鬼能存桑梓地,流民犹是太平图。苦将衰临漳水,畏引亲心到海隅。却忆吾庐全覆日,此中得似大梁无?
(《赖古堂集》,第383~384页)

周亮工经历明末清初沧海桑田的巨变,目睹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与痛苦,加之其仕途颠踬坎坷,因此他的诗歌继承《诗经》、《离骚》以来反映现实的传统,视野宏大、沉郁顿挫,于缄默之中蕴含郁郁不平之气。此组诗中如“残城日落起悲笳,百道旌旗复岭遮”、“岭猿哀啸千山雨,塞马惊嘶半夜潮”气势宏大,体现了他典型的雄浑悲壮的风格。难怪当时诗坛巨擘钱谦益一见《清漳城上四首》,就惊叹:“余与栎园别八年矣,久不见栎园诗,不谓其笔力苍老,感激悲壮一至于此。……其守漳城也,故人门客在重围中,相与登陴,赋诗抗词,同日无一人思解免者。蕴义生风,起兴仗物,珪判而璋合,金舂而玉应,此栎园之所以为诗也”。(《〈赖古堂诗集〉序》,第1517页)


周亮工的《自剑津发燕江次西溪》很可能即作于这一时期,诗歌反映了清初福建民生凋敝,官府却依然压榨民众,征收赋税的惨状,发出了“追呼亦肯到,何处劝为农?”的责问。周亮工的这些诗歌不但描写战争的惨烈,风格悲凉苍劲,被钱谦益誉为“笔力苍老,感激悲壮一至于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而且反映了当时处于清军与反清势力夹缝中的福建民众遭受的深重苦难,兼有文学和史料的双重价值。由此可见,学术界对周亮工的诗歌,实有进一步研究发掘的必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 22: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O兄,我知道了周亮工,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 22: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周亮工可是清初大名鼎鼎的人物,看《尺牍新钞》三选,可知道当时著名的人物或直接或间接都和他有交往。

只不过因为乾隆讨厌贰臣的缘故,倒了大霉,名声大损、著作被禁,后世名声不彰与此有莫大之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14 14:3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清初周亮工在福建的生活和文学创作情况,学界尚未清楚,即便研究清代诗学方家涉此亦往往发生离奇之错误。如蒋寅老师《金陵生小言》卷九《诗家杂考》中提及周亮工的多首作品(蒋寅《金陵生小言》,第178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认为:

《赖古堂集》卷四《陈昌箕郑圭甫许天玉诸君子至江上视予》,次于《今年予四十吾弟靖公亦三十矣感赋一诗寄靖公》后,当作于康熙八年(1669)。卷五五律《月夜同陆违之陈昌箕徐存永陈开仲凃子是谢尔玄许天玉过有介陶瓶看梅》,作于福州乱平的康熙十三年(1674)。又有《冬夜同陈昌箕毛子仪郑圭甫集王逸庵大行此君堂看菊》,作于康熙十四年(1675)冬。……卷五《送陈昌箕北上》云:“相知十八年,弹指忆从前。”自注:“庚辰予从林宗夫子邸中得交昌箕。”为十五年(1676)春送陈上京应会试作。

死于1672年的周亮工,居然在1674、1675、1676年还能频频作诗,送往迎来,岂非咄咄怪事。引文中提及的周亮工诗歌系年全部错误,均误将顺治推算为康熙,一差就是十八年。

如《今年予四十吾弟靖公亦三十矣感赋一诗寄靖公》,此诗当作于周亮工四十岁时,即顺治八年(1651)(据《赖古堂集》所附《年谱》:“(顺治八年)辛卯(1651),四十岁。”)。《陈昌箕郑圭甫许天玉诸君子至江上视予》既次于此诗,亦当作于此年,而非康熙八年(1669)。

《月夜同陆违之陈昌箕徐存永陈开仲凃子是谢尔玄许天玉过有介陶瓶看梅》,蒋寅老师断其作于福州乱平时期不误,但并非作于康熙十三年(1674),而是顺治十三年(1656)。《年谱》云:“(顺治十三年)丙申(1656),四十五岁。正月,赴闽质审。秋,海寇袭会城,抚军宜永贵以人心属望,就邸中请公为城守计,以射乌楼属公。公亲放大炮,击死贼渠,余贼遁去。抚军疏闻。有《射乌楼塘报》及《纪事诗》,详其事。”《年谱》中说的就是周亮工在福州质审期间,参与抗击郑成功军队围城,担任军事要地射乌楼的防守,亲放大炮击杀进攻指挥者,解除福州之围的事情。这次惊心动魄的战斗,周亮工《赖古堂集》中有好几篇作品描述,当时很多诗人都曾为其作纪事诗,文繁不录。

卷五《送陈昌箕北上》云:“相知十八年,弹指忆从前。”周亮工自注:“庚辰予从林宗夫子邸中得交昌箕。”此“庚辰”当为周亮工中进士之年,《年谱》云:“庚辰(崇祯十三年,1640),二十九岁。中会试。”中进士后,周亮工尚在开封盘桓过一段时间,所以得以在恩师张民表(字林宗)处结识陈昌箕。清仍明制,以丑、未、辰、戌年二月会试(乾隆十年始改定为三月会试,详见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及有关著作》,第126页,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另考此诗中有“莫为孤臣泣,春明花正妍”,可推知《送陈昌箕北上》当作于(顺治十五年)戊戌(1658)年,而非康熙十五年(1676)年。

《冬夜同陈昌箕毛子仪郑圭甫集王逸庵大行此君堂看菊》,既在《送陈昌箕北上》之前,可知当作于顺治十四年(1657)冬,而非康熙十四年(1675)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9-22 11:39 , Processed in 0.144433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