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部3.0T磁共振成像:机遇与挑战
Body MR Imaging at 3.0 T: Understanding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Mara M. Barth, MD ● Martin P. Smith, MD ● Ivan Pedrosa, MD ●Robert E. Lenkinski, PhD ● Neil M. Rofsky, MD
From RadioGraphics 2007; 27:1445–1464
Lixinhuact译
随着高场强磁共振的发展,在信噪比、对比噪声比、空间-时间分辨率以及光谱分辨率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善和提高,但是从1.5T MR到3.0T MR的转换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相对于低场强下的体部成像而言,3.0T体部成像改变了弛豫时间,增加和产生新的伪影,化学位移的影响加强,能量沉积明显增加,所有这些在应用3.0T MR时是必须要考虑到的。3.0T MR的静磁场与射频磁场的多相性使得在线圈与硬件设计以及新序列的制订都必须有所变化。应用减少体部热量沉积的技术限定了特异性吸收率(SAR值),而且3.0T MR系统的安装与维护时要特别注意安全,以防伤害。这些都是3.0T MR在临床实践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引言
磁共振信号通常情况下是由少量不成对的氢原子在静磁场方向上排列形成。排列的氢质子的数量也就是常规的MR信号与静磁场的强度呈正比关系,基于此原理使得人们不断追求高场强的磁共振系统。
最初的临床应用的磁共振场强小于0.6T。在1982年,出现1.5T的MR,并且作为高质量MRI的参考标准。直到1999年,首台3.0T的MR问世,但是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射频线圈和序列设计方面的缺陷,最开始的几年内仅仅用于颅脑成像的研究。相同的参数情况下,与1.5T MR相比,在信噪比、空间与时间分辨力、对比噪声比以及光谱分辨力方面都有明显的改进与提高。近些年来的研究都是针对于3.0T MR在体部的临床实际应用。
这种改进并非轻易实现。虽然从3.0T MR的一些应用中能得到总结,但是还有许多新的与不可预测的挑战。伴随高的信噪比的获得,磁场的不均一性也相应增加。3.0T下较高的共振频率将会导致对射频发射与接受的干扰增加,在图像上出现严重的信号强度畸变。另外,能量分布正比于静磁场场强的平方,3.0T下的脉冲序列必须符合FDA批准的SAR值限定之内,不过这种新的挑战可以通过新的更有效率的线圈和脉冲序列设计以及慎重选择扫描参数来加以解决。
其他的技术难题是高场强下组织弛豫时间的改变。3.0T下组织的长T1时间必然使得回复时间(TR)即采集时间延长。这种权衡直接消弱了3.0T采集速度加快的优势。另外3.0T高场强下化学位移伪影明显增加,T2*下降加剧了磁敏感影响。在1.5T MR中表现安全的植入物在3.0T高场强下未必安全。
尽管存在挑战,但3.0T MR在临床体部影像中的优势已被大家所认同。本文主要描述其优缺点,部分解决缺点的方法以及3.0T影像的未来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