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318|回复: 5

[历史文化♡] 文化  与竹有关的诗词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27 15: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竹以其虚怀若谷、宁折不弯、高雅正直等众多高尚品格博得文人的喜爱,请列出与竹有关的诗词画,要求列出作者,诗(词画)名。

原创题哈,没有标准答案,在于拓展知识,请磁铁为前三名和参与的朋友给予相应的奖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7 15: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题吾友梁铁君侠者画竹
(清)康有为
生挺凌云节,飘摇仍自持。
朔风常凛冽,秋气不离披。
乱叶犹能劲,柔枝不受吹。
只烦文与可,写照特淋漓。

竹诗词自序
周芳纯1991年元旦
安居三年半,静坐读诗篇。
华夏竹文化,源远数千年。
诗词如潮海,无力仔细看。
浏览逾万卷,选编万余言。
古今诗竹者,常学竹风格。
虚心属秉性,高节贵终生。
狂风竿不弯,暴雨肤更洁。
酷署生清阴,严寒葆翠色。
竹帛留青史,竹箭射熊罴。
衣食住行用,无不劳此君。
贡献愈卓越,砍伐更加烈。
此风若不止,竹林尽毁灭。
我编竹诗词,奉献给读者。
劝君爱惜竹,弘扬竹风格。

“水调歌头·咏竹”
钱樟明
有节骨乃坚,无心品自端。
几经狂风骤雨,宁折不易弯。
依旧四季翠绿,不与群芳争艳,

扬首望青天
默默无闻处,萧瑟多昂然。
勇破身,乐捐躯,毫无怨。
楼台庭柱,牧笛洞萧入垂帘。

造福何论早晚?
成材勿计后,鳞爪遍人间。
生来不为已,只求把身献。
七律·答友人
毛泽东 1961年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年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病中见窗外竹感赋
董必武 1952年3月4日
竹叶青青不肯黄,枝条楚楚耐严霜。
昭苏万物春风里,更有笋尖出土忙。

题竹
叶剑英 1963年
彩笔凌云画溢思,虚心劲节是吾师;
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

咏竹
方志敏
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
一轮红日起,依旧与天齐。


(题画诗)
邓拓
阶前老老苍苍竹,却喜长年衍万竿,
最是虚心留劲节,久经风雨不知寒。

岁寒三友
(题画诗)
陶行知
万松岭上松,鼓荡天风,
震动昆仑第一峰。
千军万马波涛怒;海出山中。
竹绿梅花红,转战西东,
争取最后五分钟,百草千花休闲笑,
且待三冬。

《萧湘竹子诗词》代序
熊文愈 1991年4月
华夏竹文化,上下五千年。
衣食住行用,处处竹相连。
诗词书画卷,卷卷有竹篇。
多少高雅士,情寄幽篁间。
竹溪六君子,竹林七大贤。
东坡有三绝,板桥更超前。
刚直凌云志,虚怀不私偏。
郁郁婆娑叶,经冬不凋残。
迎风更潇洒,亮节益韧坚。
群承竹风格,研竹数十年。
业余集诗画,选纂万余言。
宏扬竹文化,四海共仰瞻。
我亦爱竹者,相逢庆有缘。
聊聊记数语,以电竹诗篇。
咏 竹
宋·文同
(忽忆故园修竹因作此诗)
故园修竹绕东溪,占水浸沙一万枝。
我走官途休未得,此君应是怪归迟。
摘自《132名中国国画家》

春江晓景
宋·惠崇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暧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7 15: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郑板桥的竹








 郑板桥是一个卓越的艺术家,他在绘画、书法、篆刻诸方面的成就,奠定了他在中国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板桥在艺术方面的独特天赋,加上他的勤奋努力、不断探索,使他在诗、词、书、画诸方面皆旷世独立,自成一家。他的艺术成就,突出地表现在他继承并大大丰富了中国画特有的民族形式和传统风格,把诗、书、画、印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更加完美、更加绚烂多采的综合性艺术。

  板桥绘画,学于现实,博采众长,自成风格。他一生最喜画竹、兰、石,兼画梅、松、菊等,效法“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春之竹、万古不移之石”,做 “千秋不变之人”,这是板桥所欣赏的“四美德”。竹、兰、石代表着作者顽强不屈、坚韧不拔、正直无私、虚心向上的精神品质,是他“倔强不驯之气”的象征。

   

  板桥画竹,“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清代学者像传》他一生的三分之二岁月都在为竹传神写影,他曾有诗写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少年时,屋旁有一片竹,他于是在窗上糊上白纸,白天的日光和夜晚的月色将竹影投射到窗纸上,他觉得零乱的竹影就是天然图画。后来他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通过观察和艺术创作的实践,提炼出“眼中之竹”、 “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眼中之竹”是自然实景,是对自然的观察和从中体验画意:“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时的构思:“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他把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想象、真实与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了师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境界。

  在《题画竹》中,他总结自己的画竹之法:故板桥画竹,不特为竹写神,亦为竹写生,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依于石而不囿于石,是其节也;落于色相而不滞于梗概,是其品也。

  他的《墨竹图》,嫩竹老竹,泼墨有香有淡,11枝竹,新、老、前、后,层次清楚,既互相交叉,又各自独立,极富立体感,是一幅优秀的作品。

  他画兰石,也与别人不同:“兰叶用焦墨探毫,以草书之中竖长撇法运之”《清代学者像传》,既撤撒得开,又收得拢,未开、初开、半开、全开的兰花;山上、岩下、石畔、盆中的兰花,他都画。“画石亦然,有横块,有竖块,有方块,有圆块,有欹斜侧块”,既有细皴,又有乱为,有时甚至用畅笔酣墨画“一笔石”。

  板桥的书法,风格奇古,他“字学汉魏,崔蔡钟繇;古碑断褐,刻意搜求。”终于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板桥体。他的书体自称“六分半书”,把真、草.隶、篆四种书体,以真、隶为主综合起来,加入兰、竹笔意,是多种书法艺术与绘画艺术的有机结合。这种书体有架势,有笔力,金石味很浓,圆润古秀,雄浑峭拔。

  板桥的书法,曾被人誉为“乱石铺街”,骤然看去,大大小小,歪歪斜斜,疏疏密密,不方不正;但仔细看来,就会发现它是一气呵成,行款活泼自由,排列穿插得十分灵巧别致,浑然一片玲珑,气势俱贯,妙趣横生。

  板桥的印章,也生动有趣。《桐阴论画》称他“善刻印,笔力朴古”。其印章精致又别具一格。表现他经历的有:“康熙穷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土”;表现他志向的有:“心血为炉熔铸今古”、“富贵非吾愿”、“郑为东道主”、“恨不得填满了普天饥债”;艺术上他情愿做“青藤门下牛马走”;书体是“六分半书”。这些印章非常切人切事。把他的身世、爱好、性格、志向活灵活现地描刻出来。

  诗、书、画、印是中国独特的传统艺术,历代许多知名文人、艺术家都曾尝试将四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而郑板桥在这方面的努力和探索,取得了前人未有的成就。他抓住诗、书、画、印中相通的东西,提出了“三真”,即“真气、真意、真趣”的说法。“真气”指爱憎分明、富于正义感的品质和气度,这是艺术家最可宝贵的素质:“真意”就是肝胆相见、助人为乐的真挚的思想感情:“真趣”则是艺术创作形式上摆脱绳墨,立意标新,独创一格,使作品形神俱备,堪称回味。据此“三真”,将四体熔为一炉,相得益彰,形成诗、书、画、印和谐统一的完美的艺术形式。

  郑板桥画以有题而名贵,题亦以有画而妙趣横生。题诗跋文布局灵活变化:或以画为主,题诗为辅;或字画各半;或一反常规,题多于画,甚至一幅画中,画只占一角,而题跋倒占主导地位,被誉为著名的“郑长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7 15: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次见到苏州画院院长沈威峰的作品是在中央党校23号楼大厅,巨幅的《清塘荷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常从人民网文化频道“中国名画家数据库”中品读沈威峰的花鸟画,但最打动我心的还是他的竹画,描写的那么出神入化,使观者产生共鸣,他创造了新的竹画的境界。

  看他的“乾坤清气”作品:不过数片叶,满纸都是节。画作近景中三、五枝清淡有力的竹节,顶天立地、刚直不阿,体现出“纵凌云处也无心”的高尚气节。

  竹是力量的象征:“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两三块巨石,用笔了了,点上几点苍苔,更觉古朴有力,几枝清瘦的竹子从石根下挺直向上,不屈不弯,一种内在的力量使人浮想多多。

  竹是虚心的象征:“心虚节直耐清寒,阅尽炎凉始觉难,惟有此君医得俗,不分贫富一般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威峰以情入画,以情写竹,出现在你眼前的往往不是一枝枝竹,而是一种人、一种品格、一种力量的竹。

   梅、兰、竹、菊四君子是中国文人画的传统题材,寄寓着画家对于崇高品格的追求。画竹传说始于唐。但有作品传世的则始于北宋的苏轼、文同。“胸有成竹”的故事,历来脍炙人口。历代画竹名家层出不穷,近代的张大千、溥心余、田世光、黄均等等都画出了不同时代,风格独特的作品。沈先生的竹子,可以说是不学他枝、不宗一家。他追求的是一种趣味、一种追求,画丛竹、密竹,追求一种意境,表达了一种祝愿。是多种情味的表达,能使色入墨,而又用墨破色,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学贯中西的绘画技法。

   卞孝萱先生曾这样评价沈威峰的画:“沈威峰对扬州八怪耳濡目染,继承了华新罗的表现手法。沈威峰的画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他的画有很多特点,这里我说两个特点:一是融入了西洋画的技法,形成了他自己的特色;特别是用光、用色,透视感明显。八怪不食人间烟火,他们是出世的,沈威峰是入世的;二是特别的贴近生活、贴近自然,使我们感到非常的亲切。”

《中国美术大辞典》总主编邵洛羊先生说:“我是主张中国画要姓‘中’的,中国画要讲传统的,作为传统首先要讲笔墨,如果不讲笔墨的话,我说不是中国画。中国画之美,美就美在笔墨。但我看到沈威峰的画,大吃一惊。他的画不但很大气,而且他的画是有精妙笔墨的。他的画基本是维扬画派、扬州画派的传人,但又有自己的东西,他各方面的吸收很强,也有西方的,有西方的光、色彩、讲透视、讲影子等。启功两句话很有道理,‘有传统、有创新、维扬画派的传人’。”

  美术评论家刘曦林先生在大型艺术片《神韵》采访中这样评他的作品:沈威峰现在的艺术,我们如果从语体的角度来谈花鸟画的话,可能有工笔的、写意的、半工半写的,它应该属于半工半写的。小写意就可能顾及到它的像形,它的神,也顾及到个人主观情感的抒发,它有一定程度的提炼,沈威峰对生活有热烈的情感,他熟悉江南的竹林,各种各样的草木、花鸟,表现的各种形体比较生动,笔墨也比较熟练。所以他是很有前途的画家。中国的艺术只有靠中国人自己。你现在不要受市场的干扰,老老实实在下功夫。齐白石三十八岁时没有画到你那么好,你也有信心。那么在文化底蕴深厚的江南一带,扬州、苏州出现沈威峰这样的画家不是偶然的,他有这个文脉,他将这个传统继承下来了。黄宾鸿说:“山水画要有意境,花鸟画要有情趣,人物画要有神采。”很值得琢磨琢磨。

  历代画竹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焦点就是在于创造。这样一个基本点板桥说过多次,或云自立门户,或云自树其帜。他喜欢苏轼的竹、文同的竹、石涛的竹。但他的竹不是留影,而是心中的创造,是心中的笔墨,这种笔墨之美,是把自然万物溶入画家的心灵,才会从他的胸中流溢出来,让我们感觉到了一首交响曲中的华彩乐章。正如画家曾自言 “画竹插天盖地来,翻云覆雨笔头栽,我今不肯从人法,写出龙须凤尾排。”

  他生活在苏州,其地多雨,他爱在雨中漫步,那里的园林、街巷、小桥流水、青瓦白墙,每天都在润泽着他的身心。细雨沐浴着他的灵魂,他在苏州雨中养育着“浩然之气”。所以读他的作品能强烈的感觉到他笔墨中的水气,大气磅礴、清心澄明的畅快之美。他创造了竹画的新境界,屹立于画坛,宛如临风一竹,清光照人、生机勃勃、清气长存。沈威峰正是这样对自己的创造充满信心。近日,他又应人民大会堂管理局之邀为人民大会堂创作巨幅作品。我们预祝他创作出更精美的佳作!(虚竹)

三楼我全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7 15: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Re:文化    请列出与竹有关的诗词画



徐熙,雪竹图  

绢本 墨笔 纵151.1厘米 横99.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徐熙(活动于10世纪),锺陵(今江西南昌)人。世仕南唐(937-975),为江南名族。善写生,凡花竹、林木、蔬果、禽蟲之类,长于落墨法,与黄筌画风并称"徐黄异体"。

图幅中大石左侧的竹竿上有篆文倒书"此竹价重黄金百两"八字。经谢稚柳鉴定并撰文,认为五代徐熙所作。

曾经近代钱镜塘收藏,钤有"海昌钱镜塘藏"朱文长方印记。另有钱女"惠翔心赏"朱文长方印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7 15:2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元 李衍《双钩竹图》

绢本 设色 纵163.5厘米 横102.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李衍(公元1254-1330年),字仲贤,号息齐道人。蓟丘(今北京人)。曾任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吏部尚书、集贤院大学士、光禄大夫。座后追封“蓟国公”为元代画竹名家,初学王庭筠,后师法文同。著有《竹谱详绿》一书。

  此图画竹四株,前后左右交错,枝叶繁茂。下方小竹数株,怪古平坡。竹叶以墨色细加泻染,表现出阴阳向北背。湖石用浓淡墨晕出,玲珑多姿。构图匀称,笔法圆劲精整,设色淡雅。作者还通过碎石、枯枝等周围景物的描写,更加烘插出竹子“清高拔俗”的品格。未署款,画幅中部钤有“李衍仲贤”、“息齐”二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5-1-4 11:05 , Processed in 0.333379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