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了新华网的一篇文章《高校师生关系渐行渐远?》(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12/14/content_7246468.htm),感触很深。恰巧,另一篇文章给了我启发《高等学校和谐师生关系研究》(http://edu1.macrochina.com.cn/In ... 0160564000011000039)。我陷入了思考之中,高校教师和学生是高等教育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中的基本要素,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正常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正确认识、理性思考新时期高校的师生关系。请大家谈谈您对此问题的理解、认识和看法??
谢谢大家的参与!!!
附:高等学校和谐师生关系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对高校师生关系进行了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研究内容包括师生关系定义、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当前师生关系存在问题等诸多方面,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在此基础上,笔者立足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要求,拟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本研究一共发放问卷1285份),着重调查高校师生现状、存在问题,最后提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一系列措施,以期为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提供建议。
一、高校师生关系现状分析
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一种关系,教与学是互为影响的一种双向交际关系,这种交际关系是否和谐可以衡量。在问卷中,笔者通过师生互评、交流沟通情况、彼此对待的行为三个方面分析高校师生关系是否和谐。
(一)师生互评结果分析
师生互评指的是教师与学生对彼此承担的角色所要具备的素质和应该行使的义务进行评价的一种行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可以使教师和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角色规范,有利于形成尊师爱生的良好师生关系,从而对学生的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教师的教书育人工作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为此,笔者分别在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中让二者对彼此进行评价。
1.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主要包括热爱本职工作、爱护关心学生、专业能力强、品德高尚、为人师表五个方面。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学生对教师的能力、品德、为人师表几个方面的评价都非常低,尤其是“热爱本职工作”和“为人师表”这两项,选择“很不同意”的人数超过了一半。高校教师是一批拥有高学历的群体,在中国是一个相当受人尊敬的职业,学生的选择与笔者调查的初衷相去甚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笔者认为一方面是因为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一些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确实存在滑坡的现象,在学生心目中形成了不好的印象,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正在淡化。另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对教师这个职业了解不够,所以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有失公道。
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调查显示,仅有10.5%的教师认为学生的整体素质较好,大部分教师都认为学生的素质不高,甚至还有很多低素质的学生。教师谈到:存在认为学生素质不高的想法,影响了教学积极性和与学生交往的热情。笔者分析,教师之所以对大学生的素质评价差强人意,一方面是因为大学扩招这个客观原因造成了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总体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另一方面也存在教师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关爱和了解。
从上面分析的情况看,教师的权威受到学生的质疑,学生在教师心目中也不是称心的被施教者。这一现象已经严重影响到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其关键的原因在于彼此之间缺乏沟通和了解。
(二)师生交流沟通情况分析
多样的沟通形式、丰富的沟通内容、适当的沟通频度是和谐师生关系得以保持的必要条件。在问卷中,笔者对师生沟通形式、内容、频度进行了调查。
在沟通形式上,师生间的沟通形式以教学活动为主,形式单一。课堂上,教师是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偶尔以回答问题的形式和教师进行短暂的交流。有学生反映,大多数教师上课缺乏激情,枯燥乏味,毫无吸引力。在课外,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以指导者的身份进行管理监督,难以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学生也认为有了教师的参与会感到尴尬。
在沟通内容上,师生之间的沟通内容以传递专业知识为主,而关乎彼此的生活、价值观等方面的沟通少之又少,而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是专职的辅导员,生活、价值观教育的工作主要落在辅导员的肩上。但辅导员人数和学生人数配备比例较小,很难将工作具体落实到每一个学生。沟通内容的单一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生关系的和谐。
沟通频度指的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沟通产生次数的多少。问卷中,教师和学生都认为二者之间沟通次数太少,一门课程结束后,许多同学都从来没有和专业教师交谈过,很多老师都不认识自己上课班级的学生。学生希望从老师那里得到关于学习等方面的指导,但能和老师进行交流的机会非常有限。教师希望从学生那里得到真诚的信息反馈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但学生反映非常冷漠,其原因在于沟通次数太少,彼此都感到陌生。
由此可见,师生之间缺乏合作精神、缺乏交流已经成为师生关系中最严重的问题:一方面是教师工作做得不好,师德师风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学生在与教师沟通中缺乏主动性,被动意识较强。
(三)师生间对待彼此的行为分析
师生关系是否和谐,最直接的判断方法是看二者对待彼此的行为是否友好。所以笔者在问卷中对其行为进行调查。
1.学生对待教师行为分析
问卷反映,大部分学生在路上见到自己的任课老师都不会打招呼,他们说:“老师都不认识我,还打招呼干什么?”这种行为表现出师生之间非常不友爱的一面。只有23.8%的学生认为教师对自己的成长有一些影响。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学生往往看不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和帮助,对于教师的批评教育不能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有抵触情绪和讨厌教师倾向,对教师缺乏应有的尊重和爱的回应,严重影响了师生关系。
2.教师对待学生行为分析
首先,笔者让教师对“教书育人哪个更重要”这个观点进行分析。因为教师不仅仅是教书,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育人。大学生处于既成熟又不完全成熟时期,他们善于思考,具有一定的批判精神,认识问题的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仍然需要教师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选择上给予指导,形成正确的观念。调查结果显示:76.1%的教师选择了“同样重要”,19.7%的教师选择了“育人更重要”,还有2.3%的教师认为“教学更重要”,1.5%的教师认为“二者没有必然联系”。值得肯定的是76.1%的教师意识到“教学和育人同等重要”,但仍然有少数教师把教学工作放在育人工作前面,没有认识到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学生往往认为这种教师“不能对话”,对他们敬而生畏,不敢靠近。更有少数教师对“教书育人”没有正确的认识,把二者隔离开来。没有正确的教学育人观,则不能很好地指导自身在教学活动中如何与学生沟通,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品质、高尚的情操。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仅存冷漠的职业关系,那么教师就得不到学生真正的爱戴拥护,这极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
其次,我们把教师对学生上课迟到现象的反应进行了调查(下表)。通过对表内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对学生认真负责,但是还有一些教师不关心学生,对学生放任自流。学生上课迟到既影响其他同学也是对自己不负责的表现(特殊原因除外)。对这种现象置之不理的竟然有16.9%的老师,说明这些教师严重缺乏育人观念。
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对策
从前面问卷分析的情况看,当前师生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一是师德滑坡,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不够,育人工作不到位;二是师生之间严重缺乏交流沟通;三是学生对教师缺乏尊敬,教师权威遭受质疑。可见,惟有直面问题,采取积极的解决措施,才能真正有效地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要做到和谐发展,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都要付出努力,任何一方处于被动,都有可能导致不利因素的产生,阻碍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首先,强化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学校是促进师生关系良好发展的推动器,要竭尽全力为师生交往提供宽松的平台。充分利用会议、文件、校园网络等宣传手段加强对全校师生关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重要性的认识,还可以举办富有趣味的各种互动活动,为师生交流沟通提供更多的机会。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学校可以制定一系列政策,对教师在教学以外与学生交流的活动进行量化,并实行考核与薪酬挂钩,提高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次,加强素质修养。教师要加强自身素质修养,强化师德师风观念并积极表现在行动上。不断提高专业能力、丰富知识结构以传授更多有用的知识给学生,从而赢得学生的亲近和尊敬;在课堂上,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多采用现代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了解学生的个性以及他们的需要,从而因材施教;在课后,教师应该主动接近学生,关心学生生活,了解学生思想并进行正确引导,尊重学生人格,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并给与及时反馈。对于高校的人事竞争压力和发展师生关系这个矛盾,应该有正确的认识,调整心态,决不能因工作负面心境影响师生交往。学生要加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学习,发展个性,培养能力,发挥潜能,特别是要有意识地参与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创造活动,培养协作精神,增加对教师职业的理解。
最后,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大学生应继承中国“尊师”的美好传统,不能苛求教师,不以偏概全地批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要尽力配合教师教学,给教师予以回应或者真诚恰当地指出教师的不当之处。学生还应该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人际观,遇到问题积极主动和教师联系,进行情感沟通,与教师相互尊重、理解,在互动中建立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来源:《重庆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殷红 李良 汪庆春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重庆大学光电工程学院)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