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45793|回复: 45

[[学习策略]] 英语专家谈英语学习(请勿跟贴,谢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24 00: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林语堂学习英文要诀
沈音
林语堂先生(1895-1976),以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和英语通著名,他一生共出版中文集三种,英文著作36种。他从中国人学习英语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的英语教学方法和英语学习方法,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学习英文要诀:


  一、学英文时须学全句,勿专念单字。学时须把全句语法、语音及腔调整个读出来。

  二、学时不可以识字为足。识之必然兼用之。凡遇新字,必至少学得该字之一种正确用法。以后见有多种用法,便多记住。

  三、识字不可强记。得其句中用法,自然容易记得。

  四、读英文时须耳目口手并到。耳闻、目见、口讲、手抄,缺一不可。四者备,字句自然记得。

  五、“四到”中以口到为主要。英语便是英国话,如果不肯开口,如何学得说话?

  六、口讲必须重叠练习,凡习一字一句必须反复习诵十数次至数十次,到口音纯熟为止。学外国语与学古文同一道理,须以背诵为入门捷径。每谋取一二句背诵之。日久必有大进。

  七、口讲练习有二忌。(一)忌怕羞。学者在课堂上怕羞,则他处更无练习机会。(二)忌想分数。一想到分数,便怕说错,怕说错,便开口不得。最后的胜利者,还是不怕羞、不怕错、充分练习的学生。若得教员随时指正,自然可由多错而少错,由少错而纯正,由纯正而流利,甚至由流利而精通。此是先苦后甘之法。

  八、读节要精。读音拼写,皆须注意。马马虎虎,糊涂了事,不但英文学不好,任何学问也学不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4 00: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英语专家桂诗春谈英语学习

英语专家桂诗春谈英语学习




我在抗日战争期间开始学习英语,接受的教育是残缺不全的。小学六年级时,英语学得很差,被父亲罚站打手心。他找来一本缀字课本(Speller),要我跟着他念babi, be……。想不到这倒有点效:在班上听写时,居然能经常名列前茅。后来到了初中,学校常停课,父亲请了一个在机场当过文员的“私垫”名师到家里来教我们几兄弟汉语和英语,他用Mary LambThe Tales from Shakespeare(《莎士比亚故事集》),林琴南译作 《吟边燕语》作为英语教材,用《古文观止》作为汉语教材。他用的教学方法很呆板,念一句解释一句。

  我从小就喜欢看书。但在抗战期间,却找不到什么书看。我开始对英语感兴趣,那是因为通过英语的窗户,我可以看到一个更加宽广的世界。那时能看到的是战前出版的M. West主编的《新法读本》,相当于现在的英语简写本,我看了不少。抗战胜利后,跟着美军一起到中国来的是许多平装本(Paperback)通俗小说,绝大多数是侦探小说,当时我对侦探小说简直上了瘾,几天就看一本。只要能够勉强跟上故事的情节,就囫囵吞枣;词典是很少翻的。我的英语能够提高多少得益于这种“速读”,因为它可以增长我对英语的感性知识。当时还有一种“文摘式”的杂志,如《读者文摘》、《皇冠》(Coronet),我也十分喜欢。因为里面的文章短小精悍,引人人胜。于是我就开始把这些我看得懂的文章翻译或改写成为汉语,并投稿到地方报章。有些稿子被采用,对我也是一种鼓励。翻译或改写的前提是我必须白己看懂,这才迫使我去翻字典。当时用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英汉综合大词典》,收录的词条比较多,能满足我的需要。我的稿子被采纳的越来越多,有较长的,居然成为连载。当时苏联还出版了一本叫做《苏联文学》的英语杂志,每期都登有一篇长篇小说。有一次我谈到一位苏联作家的小说《金色的布拉格》(The Golden Prague),大受感动,就动手去翻译整本小说,足足花了我大半午的时间。没想到我刚译完,诗人袁水拍的译本就出版问世了。我也没有后悔,只当是满足了白己的一次翻译创作欲。

  我在中学阶段又爱上了集邮。为了交换邮票,我又结交了30多位笔友 (Pen friends),都是在海外的,特别是英国的()殖民地的,因为那些地方的邮票设计精美,色彩绚丽。我就专门找那些地方的笔友,每个星期都用一部破旧的打字机发出七八封信件,和笔友交换邮票。熟了以后就天南地北,无所不谈。谈得最多的是交流不同地区的文化。这种活动使我提高了英语的写作能力,增加了地理知识,而且往往有意料不到的收获。有一次我在笔友会的目录中看到一位住在Long Island的笔友的地址,就按址发信。信上免不了谈些本地的风土人情,并打听Long Island在世界上哪个角落,有什么邮票可以交换。对方是一位美国老太太,她看我十分无知,竟然不知道Long Island就在纽约附近。她就给寄来了两大包裹,除了一大堆美国邮票外,还有很多书籍、地图和小纪念品。礼尚往来,我寄回去一个中国木雕佛像。

  这就是我在进大学前和英语打交通的一段小经历,颇有点离经叛道,不足为训。望读者能取其要旨,而戒模仿。我没有专门想到提高门己的英语能力,而是想到用英语来做点事:“读”是为了看书,“写”是为了通信,“翻译”是为了投稿。

总之是在使用中学习英语:开卷有益,动手有益。



桂诗春教授简介:

1930年生于广州市,1955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英语专业。留任广州外国语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广东省第五、六、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现任全国外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外语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会会长、广东外语学会会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著述有《心理语言学》(1985),《标准化考试——理论、原则与方法》(1986),《应用语言学》(1988),《应用语言学与中国外语教学》(1988),《实验心理语言学纲要》(1991),《中国学生英语学习心理》(1992)《语言学方法论》(1997,与宁春岩合著),《新编心理语言学》(2000),《应用语言学研究》(2000)等。

 
转自:《英语学习》2001年第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4 00: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英 语 学 习 漫 谈

英 语 学 习 漫 谈
赵 世 开


20世纪40年代初我在贵阳花溪的清华中学读高中。当时有三位老师教过我英语,一位是周姗凤(那时刚从美国学成归国,后来任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另一位是索天章(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后来任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主任和复旦大学教授)。他们给我以后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了英语的基础。在学习过程中我得益最大的有两点:

(1)每次上课先有10分钟的Quiz。一般是考上一次课的内容,主要是听写单词或句子。这对我掌握词和训练“听”的能力很有帮助。

(2)背课文。老师挑一些比较好的课文(包括诗歌、散文等)让我们背。语言是一种习惯性的行为,多背才能形成习惯,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不花功夫就想掌握语言只能是空想。

第三位是费景天老师。他的教学方法非常灵活,有时教我们唱英语歌曲。我印象最深的是一首歌In the glooming。这首歌的背景是兄妹二人在战争中失散,后来在异地相逢,彼此已不相识,竟然坠入爱河。去教堂结婚前夕,牧师告诉哥哥他们的兄妹关系,哥哥只得离开妹妹,留下了一首诗,就是这首歌的歌词,十分感人;加上曲调哀怨婉转,令我至今不忘。有时费老师带我们去打棒球,由此我们知道棒球运用的很多英语术语。这些都不是从教科书中能学到的。唱英语歌对学英语很有好处。当时有一个歌本叫One hundred and one best songs,我几乎都能唱。后来在大学学习英诗(English poetry)时,才发现其中不少是著名诗人的诗。由于已经会唱,学习起来比较容易。这样学习很有趣,不那么枯燥。

上大学以后,在英语学习里有两点对我很有好处。第一是勤查词典,而且最好查COD(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它的英文注释比较准确,而且注明词源,这有助于掌握词的本义。经常查词典能加深对词义的理解。同一个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意思不完全一样,每次都从不同的义项中去查找相当的词义,一遍又一遍,这样才能逐步掌握这个词的意义。例如book作名词时有“书”的意思,作动词是“预订”的意思,即使作名词在不同的组合中还有“支票簿”、“登记册”等等意思。只记一个“书”显然是不够的。第二是大量阅读。我最爱读的是Reader's Digest(《读者文摘》,它有各种体裁的文章,如政治、经济、娱乐、体育等等,Life画报,New York Times等报刊。再就是看原版电影(在银幕上加注汉语的也可以),这样可以结合情景学习英语的表达方法。此外,我组织了一个英语会话的club,只有七八个会员,每个周末聚会一次,往往邀请一位说英语的外国人参加,大家唱歌,讲故事,做游戏,以此度过愉快的节假日。我们也按西方习俗举行各种party。这些游戏都有顾问指导。

关于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我认为在中国学习英语应该以书面语为基础,事实上也只能如此;因为我们主要是通过书面语学习英语的。从书面语转化为口语比较容易。只会口语等于文盲。有人认为只要会说英语就行了,这是不正确的。如果连写封信、写个便条都不会,连报纸上简单的新闻都看不懂,只会一点日常会话,这能算学好英语了吗?在这个问题上有不同的看法。我始终坚持在非母语的国家或地区学外语,书面语是第一性的,口语是第二性的。这跟学母语正好相反。

总之,学习一种语言,语感(sprachgefült)是很重要的。为此,我建议多读、多听、多写和多说,尤其是多读多听。

我学了60年英语还没有学好。从不会到会,从差到好,有一个过程。不要着急,一步步来。有人进步快,有人进步慢。只要持之以恒,总会有进步。

                         摘自《英语知识》

               ( 赵世开: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4 00: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丰子恺学外语的方法

丰子恺学外语的方法



  他学外文的方法 是有计划地熟读课文,或以中译本为参考,熟读原著。每天读一新课,同时不断地温习旧课。

  为了加深记忆,牢固掌握所学东西,他常采取有计划的重复的方法掌握所学的东西。如读一篇文章,每读一遍,在文章下面划一笔,一笔一笔积起来,组成一个字的繁体字“ ”,即表示他把这篇文章读了22遍。具体的办法是这样:第一天他把第1课读10遍,写下左边的言字旁和右上的士字;第二天把第二课同样读10遍,再把每一课温五遍,在士字下加写一个四字;第三天把第三课读10遍,第二课温5遍,每一课温5遍,写下目字;第四天把第四课读10遍,重温第二,三课,同时把第一课再温2遍结束,即完成“ ”字的最后两只脚。这样1课课文反复读下去,终于在每1课下面都写上一个完整的“  ”字像这样22遍分4天读,比一天读22遍收获更大。可见,丰子恺先生学外语是下了一番工夫的,他这种刻苦自修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丰子恺先生刻苦自学俄语的精神更令人敬佩。他开始自学俄语时,已经53岁了。他用得课本是《俄语一月通》。这本书是从日文的四周间(即四星期通)翻译过来的。读完了这种课本,他就找一些俄文原著,对照着中译本读起来。使人吃惊的是,他学俄文学了9个月就开始阅读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的原著了,全书9个月读完。以后他就动手翻译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31万字,5个月译完。从开始学俄语到动手译《猎人笔记》,还不到2年呢!而且他当时还有作画,编书等任务以及种种社会活动。学俄语还是业余的。丰子恺先生学外语,尤其是俄语,既没有老师,也没有完备的教材,全靠自己刻苦钻研,竟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这么大的成绩,这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

  同学们,在外语学习上,你是否也像丰子恺先生那样下过苦功。你的学习方法正确吗?在学习中能否有好的效果,关键在于能否找到好的有效的学习方法而又肯下苦功去学。
 
  艺术家丰子恺不仅是著名的画家,而且是有名的文学家和翻译家。他一生勤奋好学,刻苦钻研,除搞作画,练书法,写随笔外,先后学过日文,英语,俄语,并用这3种外文翻译了大量的音乐,美术,理论和文学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4 00: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英文是一辈子的事

学英文是一辈子的事
A LIFELONG PROCESS
吴 心 柳 先生
  大多数中国人学英文的过程都有一种「磨难」之感。也许有极少数的人自幼即得天独厚,没有感受到背生字、记文法、苦练发音等等是一桩苦事,相信那绝对是少数。
  我没有研究过别的国家的年轻人在学外国语文时会不会跟我们学英文一样苦,但是我认识几位必须修拉丁文的英国同学,其苦况和我在大学读楚辞和尚书时的感受非常之相像-文字既看不懂;内容也很陌生。若从这个角度来看问题,凡学一种外国语文,首先必须看清它的应用层面有二:
  ()它是一种工具-一种认知其他「实质内容」的一种工具或手段,也可以说,它是本国语文以外的另一种专供传播用的「符号」。
  ()它是一种「内容实体」。例如读英文版的「低温物理学」、「神经生理学」,文字与语言所占的角色是很次要的。
  偶然也有第三种层面出现-例如两位外交官在密商一件条约;或两位剧作家在讨论一个剧本(当然是国籍不同,而一方或双方都必须使用其母语以外的语文时),这时候,被使用的那种外国文字就必须在第一和第二两个层面都能发生作用才行。这是第一与第二两种层面的重叠使用,是「外文」的最高境界。
  可恼的是;当我们做学生,开始学英文时,从来不曾有老师给过我们这么清楚的导向。绝大多数的大学二年级的学生,虽然从初一到大一业已苦读了七年英文,可是既不能流利的讲,更谈不上写。能读的也不多。如果有少数几个能够把他所「熟悉的内容」翻译成中文的,那就很了不起了。我之所以特别提出「熟悉的内容」,因为他实在没有能力翻译他所不熟悉的内容。
  这种现象多年以来已引起广泛的讨论-众信我们的英文教学方法可能有了问题。照说,教学的目的应该不难厘定-至少从初中到高中这六年,学英文应该「首重」其「工具价值」-易言之,就是教学生学习怎样去使用「英文」这个工具。至于这个工具在学习的当时能够表达什么样的「内容实体」,那是次要的问题。
  事实上,问题并不这么单纯。因为任何语言文字都会「同时」显露一种「意义」。如果教材中容蓄的内容过于浅薄或十分深奥,都会挫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英文不能像声乐,老师可以强迫学生天天练唱一些毫无意义的音阶,用来磨练发声。因此,不论读英文会话或文选,其「内容」(也就是教材)也相当重要。否则学生不仅没有乐趣学,就是年年考一百分的学生,到头来他还是不能「使用」英文。这正如同今天的初高中国文课本中不乏许多经典之作的文言文,学生在考国文时都背得滚瓜烂熟,而所有背诵的文章无不辞章雅丽,内容精邃,或大气磅礴。可是,通常大多数的高中毕业生,不仅作文程度欠佳,有些连一封信都写不通。这便是中国国文的教材和教学上有了问题。其实,英文也是一样。
  除了「教材」(也就是「内容实体」)的问题外,教学法也是可以研究的重点之一。比方说:英文老师若是用中文上课、讲解,在五十分钟一节课中有四十分钟说中文,十分钟说英文。这时候,英文就「被」变成了「内容实体」,就自然而然成为一种所要表达的事物。如果老师从头到尾五十分钟都用英文来讲,这时候的英文才会成为一种表达的工具。这就是为什么一些教会中学,由外籍教师担任初一英文的学生往往英文程度好过一般中学的基本原因。
  学英文的功用有四:读、讲、译、写。我把「读」放在第一位,大致上是根据国内一般情形而定的。对大多数学过英文的人来说,能够读-熟读英文书报杂志、相关资料的人,受益最大。因为英语世界中的出版品不仅种类繁多,水准高的也很多。一个人要想追求较多、较深,甚至较快的知识资讯,不从先进国家的出版品中去发掘是不行的。其次是「讲」,这只有对某些特别需要以语言为沟通工具的人,才显得重要,其情况和「译」与「写」差不多。拿我个人来说,大半生学英文,说、写、讲俱不够格,也受益不多;唯独在「读」这方面,确实获益匪浅,它扩大了我的知识采撷领域;也让我有机会经常接触得到第一流人物的智慧与笔锋。
  事实上,学「读」也不是容易事。因为英文天地里天天有新字,如果靠中文字典,根本无济于事。因此,不但要懂得利用英文字典,而且还得知道哪一本字典最新?以及有什么特别。不久以前,我读到light-headed一个字,就在字典上查不到,虽然猜想它可能是heavy-headed的反义字,可是没有字典就是没有把握。我请教英文中国日报总编辑朱良箴兄,他说没见过这个字;再请教中央社总编辑冷若水兄,他终于在一本一九八三年出版的字典里查出来了。字典对于学英文的人,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我常常感觉到:学英文是一辈子的事。一辈子都不能停。因为除了它的「工具」性能外,事实上它是一种「文化整合」的工具。我们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有许多不尽相同的地方。有些观念常常不是对等的。有的情形中文的形意较大;有的英文较大;在这「大小有别」的情况下来辨识一个字的内容,那是绝顶困难的事。因为那时候便已超越了语文的阶层,而发展到「学问」的领域来了。例如Sonata这个字,无论译成奏鸣曲或者是「朔拿大」,如果没研究过音乐的人,都不会懂。其他像 perspective, comprehensive 这些英文中的常用字,也都不是一个中文字词所能涵盖的。这正如外国人学中文一样,像「太极」这个字,有人译成 absolute,根本不能表达太极这个字的整个内涵。
  因此,我常常自勉:学英文是一辈子的事。天天会遇见新字,新的「内容实体」,要天天查字典,或请教高明。这其中,苦乐参半,不过若算总帐,用功的总是比较划算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4 00: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英语专家许国璋谈英语学习方法

英语专家许国璋谈英语学习方法


  * 学英语就要无法无天,要天不怕地不怕。

  *
学外语,要眼尖,耳明,嘴勤,手快。只要多读,多记,多讲,多写,自有水到渠成之日。

  *
学习外语,从事语言学研究的人不要把自己圈在只读洋文的狭小天地里,一定要具备良好的国学基础。

  *
光学几句干巴巴的英文不行....不要总是把阅读的目的放在提高英文上,阅读首先是吸收知识,吸收知识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吸收了语言。
 
  转自:《英语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4 00: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英语专家王佐良谈英语学习方法

英语专家王佐良谈英语学习方法



  *
通过文化来学习语言,语言也会学得更好。

  *
语言之有魅力,风格之值得研究,主要是因为后面有一个大的精神世界:但这两者又必须艺术地融合在一起,因此语言表达力同思想洞察力又是互相促进的。

  *
文体,风格的研究是有实际用途的,它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观察英语的性能,看到英语的长处,短处,以及我们在学习英语时应该特别注意或警惕的地方。因为英语一方面不难使用,一方面又在不小心或过分小心的使用者面前布满了陷阱。





  转自:《英语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4 00: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英语专家何丁往道谈英语学习方法

英语专家丁往道谈英语学习方法


*
要注重写的练习。强调听和说,听,说领先,是对的;经常阅读,大量阅读,也是必要的。但对于排在“四会”末尾的“写”,千万不要认为它可有可无。“写”在学英语的过程中有其特别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只要是写一篇短文,就得思考内容和观点,组织材料,安排层次,斟酌词句,这是极好的锻炼。而且写对语言的正确性和表达的准确性的要求比口语要高些,因为可以考虑和修改。这对提高语言质量十分有益。

  *
要关心中国文化。中国人都应关心中国文化,主修英语或别的外语的朋友们更要注意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和钻研,因为在外语上用很多时间,可能会忽略中国文化的学习,结果是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情况和文化特点知道得多,而对中国的文化特点知道得反而少。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有很多宝贵的成份,我们应该珍视这份遗产,努力予以发扬光大。
 
  
 
转自:《英语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4 00:25:05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逢鑫谈英语学习


英语词汇:记忆、理解、复用
精通英语,必须掌握大量词汇,如同修盖高楼大厦需要充足的建筑材料。学习词汇,如同交友,一回生,二回熟。从记忆,理解,到复用词汇,需要反复接触,反复练习。

  说到记单词,初学者都希望别人告诉他窍门或捷径。八门阶段需要学会一千来个基本词汇。而死记硬背是必经之路。想不费功夫,就能记牢掌词,恐怕是徒劳的。真实,记忆英语单词的过程是学习科学思维的过程。单词学多了,就有规律可循。科学记忆有赖于读音规则、拼写规则和构词法。此外,不要孤零地记单词,要记住它的“左邻右舍”,即搭配;还要记住它的上下文,即语境。

  理解词义,初学者都经历一个字对字的过程,book是书,ball是球。由于英语具有一词多义和同形异义的特点,学习者会发现bookball还有别的意思。掌握词义,应知其一,知其二,甚至知真三。同义涉及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字对字地理解词义常常犯错误。例如,dormitory只指单身宿舍,不指家属宿舍。最好还是意念对意念地理解词义。

  复用词汇,要学会同义表达(Paraphrasing)。初学时对待同义词应求大同,存小异,不必拘泥细微辨义。随着知识的增加,最终应知道什么地方用什么同最合适,即a proper word in its proper place

  年轻读者们正值青春年华,是学习英语,特别是记单词的好时光,千万不可错过。
  


转自:《英语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4 00:27:06 | 显示全部楼层
英语专家王佐良谈英语学习方法



  *
通过文化来学习语言,语言也会学得更好。

  *
语言之有魅力,风格之值得研究,主要是因为后面有一个大的精神世界:但这两者又必须艺术地融合在一起,因此语言表达力同思想洞察力又是互相促进的。

  *
文体,风格的研究是有实际用途的,它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观察英语的性能,看到英语的长处,短处,以及我们在学习英语时应该特别注意或警惕的地方。因为英语一方面不难使用,一方面又在不小心或过分小心的使用者面前布满了陷阱。
  

  转自:《英语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4 00:28:10 | 显示全部楼层
英语专家胡壮麟谈英语学习方法



   
* 我认为学好英语在一般情况下可用如下规则描述:“动因+兴趣“---决心---持之以恒----见效。

  *
既要珍惜课堂教学和老师指导的学习机会,也要抓住“习得”英语的机会,后者指学会自己主动听广播听录音,看电视看录像,读书报读小说,与操英语者用口语和书面语交流。

  *
模仿英美人的语音语调,但不必一味追求洋腔洋调,重点应放在发音正确,吐字清楚,表达自然。大胆张口,有时不免背诵,以至自说自话。

  *
阅读时对那些不影响全句全篇大意的新词,多查词典,了解其意义和用法。

  *
做任何事都要掌握其规律,学英语也一样,因此,看一两部浅易的语法书何乐而不为?
  
 
转自:《英语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4 00:3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和初学者漫谈怎样学习英语
北京外国语大学 杨立民 教授

  
  “怎样才能学好英语?”虽然这是一个说滥了的题目,但其实很难回答。我在北外教了整整40年英语,学生几乎年年拿这个问题考我,可我从来没能作出自己感到满意的答复。学会一种语言,涉及的方方面面实在太多了。现在我仅就某些具体问题谈一些个人看法,希望能对初学者有些帮助。 首先我想说句人们听腻了的老话:一个人要想学好英语,必须有足够的信心,必须坚信英语是可以学好的。实际上,连国外都有不少人相信中国人学英语很有些天才。每年成千上万的中国人考TOEFL得高分,甚至得满分,有的GRE考得比美国学生还好,都从一个方面证明了这一点。当然,有信心还不够,还必须有决心。因为英语要学好也不容易。必须准备花大力气,下苦功。眼下,快餐文化流行,什么都急功近利,无论做什么都巴不得以极有限的投资就迅速获得高额的回报。媒体也每每讲些通过自学精通几国外语的故事,让碌碌如我辈听了无地自容,因为我们学了一辈子,至今一国外语也不敢吹“精通”两字。但冷静下来想想,世界上恐怕很难有这种便宜事。近来,听说市场上出现了不少诸如“趣味英语”,“奇迹英语”,“疯狂英语”之类的新产品,我没有认真进行过研究,但是我想只要还是“英语”,总还得按规律来、总还得符合语言的一般规律,英语的特殊规律和中国人学习外语的具体规律吧。“趣味”是一个好东西。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教材教法都有助于学习。但我不相信取巧,不相信侥幸,不相信速成,不相信跳跃。而现在不少初学者的问题恰恰就是缺少一种刻苦的精神,有些朋友总以为交点钱,上个培训班,泡上一两个学期;每星期心血来潮听几次课,考试时买个“快译通”帮帮忙,就能学好英语,这纯粹是误解。达尔文说过,“It's the dogged that does it”(只有百折不回的人,才能最后成功。),不花牛力气,恐怕很难尝到掌握一国语言的乐趣。

  说到这里,我忍不住又要“忆苦思甜”了。我们这些六十上下的人当年还是学生的时候,哪里有今天的优越条件?图书短缺,教材单一,和外部世界信息不通。没有英语录像,英语电影就几部四十年代的旧片子,数量比八个样板戏还少。录音机是四、五十斤重的老“钟声”(现在早进了博物馆),练听力时全班人伸长耳朵,站在喇叭口还听不清 。外文书报杂志更谈不上。记得在湖北沙洋干校时,学生每天在露天听英语广播,下雨就打着伞听。可即使是这样的条件,人们还是掌握了英语的技能。靠的就是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怎样才能学好英语?”这个问题的回答其实也很简单: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用过去一句口头禅说,就是:想学好英语就必须“丢掉幻想,准备战斗。”

  说到克服困难的决心,最最需要这种决心的时候大概就是英语的入门阶段了。入门关不好过。因为英语学习中的种种困难,恐怕有80%都集中在这个阶段。语音语法词汇,听说读写的技巧,都要在这个阶段实现零的突破,打下基础,养成习惯。难怪中外各种英语教学法,大都围绕这个阶段的各种问题做文章。总之,“师父领进门,修行在本人”,这入门关过去了,下面文章就好做了。现在每年都有几十万甚至成百万人兴冲冲地开始学英语,但到头来,也许只剩千把人坚持到参加自学高考,大多数都在入门关卡住了。

  入门关能不能绕过去呢?不能,凡是想跳过入门阶段的人,十个有五双最终都成夹生饭。欲速不达,进退两难。入门阶段一定要踏踏实实来,一步一个脚印。这么做,当时觉得慢,事后却会证明是多快好省的唯一途径。学习材料不要越难越好。以为课本难,就是自己程度高,完全是错觉。我们现在中学英语教材和学生实际掌握的水平往往不成比例,我斗胆说一句:这实在是一种失策。不如学得少些,但学得好些,将基础打扎实。入门阶段的任务很重。语音没有一年半载的苦练,光靠注汉语拼音符号是不行的。基本语法,如名词复数、动词变位、时态、语态、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最高级以及各种基本的句子结构,没有一年半载的反复操练,也不会成为自己的东西。入门阶段三千上下的词汇都是基本词、结构词,不通过一、二年的艰苦练习,也很难真正掌握。而这些语言要素还要通通转化成为听说读写的实际技能。要做到这一切,不到一定的火候是不可能的。

  入门阶段往往坚持不到底的另一个原因是:在这段时间里,实际上还没有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因此初学者往往看不到自己的进步,尝不到甜头。其实他们这时正在一步一步接近门槛。再坚持一下,就有可能柳暗花明,豁然开朗。此时突然丧失信心,功亏一篑,实在可惜。

  入门阶段一般可分成两个部分。一个以语音为重点,一个以语法为重点。说到语法,有些初学者往往以为就是指语法的理论。这是一种片面的观点。语法里是有不少条条,它们有明显的指导作用和归纳作用。千变万化的语言,一经点破,就成了有规律可循的东西,这当然给学习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语法理论在入门阶段,不能不讲,也不能多讲。钻得过早、过细、过深,不但会不必要地耗费时间精力,而且会产生不良后果。入门阶段应强调技能训练,突出的就是一个“练”字。所以与其坐在海边反复读游泳手册,不如下海扑腾它一两个小时。语法中多数条条并不难懂难记,但要熟练掌握就要千百次地苦练。英语中he和she的差别谁都知道,但有些人学了一辈子还在混。有一些学理工科出身的初学者,往往习惯于从语法规则出发,然后以相应的规则组装成句子。他们的毛病往往是过分强调理论,而忽视实践。也就是说是过分重视知识,而忽视技巧。结果,有些初学者虽然每一个难句都能用语法分析得一清二楚,却仍然听不懂说不出,没有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所以,在入门阶段,不宜打破沙锅问到底,在一般情况下,不如把复杂的语法看成一些不同的句型去模仿。不然,就有可能像寓言里的“蜈蚣”,当它的朋友问它:“你这么多脚怎么决定先迈哪条腿呢?”,它就愣住了。结果本来走得好好的,就因为想弄清理论上应先迈哪条腿,而从此不会走路了。

  这里顺便说说我对各种练习的看法。入门阶段要强调练,练就要做各种习题,这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实际上习题可以设计得千奇百怪。不同的习题当然可以达到不同的目的。但有必要突出重点。在入门阶段,我主张要少做以弄清概念为目的的练习,而要多做有利于实际使用,有利于技能熟巧,有利于思想表达的练习。我特别对各种是非题,选择题有保留。因为这种练习容易导致非此即彼的简单的思维模式。也容易导致钻牛角尖。更重要的是它的目的只在于弄清概念,而不涉及语言技巧的实际操练。现在我国各级学校,学生深受题海战术之苦。有的学校和学生不得已把做题作为学习的主要方式,参加各种考试作为各项教学工作的核心。这是一种极其有害的做法。习题中大部分仅仅是为了测试学生的学习情况,就如用温度计测量人的体温。不能误认为做习题就能掌握一种语言。正如用体温计不能使病人退烧一样。现在全国考托福成风,结果影响到正常的英语学习。使人以为托福考好了,英语就学通了。这又是一种严重的误解。社会上还流行各种教学生如何取巧得高分的培训班,教学生画圈如何画得快,猜得准。我说句笑话,这样的考试如果得了满分,这位学生的英文也许什么地方出了什么毛病。就像我70年代听说过的一个学生,他用9元人民币买了一辆二手自行车,据说那车会骑了以后,正常车反而不会骑了。我担心目前这种考试会成为这种9元钱买来的二手车。习题和考试自然有它们的用处。但一个英语程度好的人能对付习题和考试,并不等于说会对付习题和考试的人英语程度就好。语言教育家们都认为,英语水平高低只有一个可靠的标准:就是看一个人利用它能表达多少思想,表达到什么深度以及表达得如何精确,生动,流利。

  入门阶段要突出一个“练”字,就是要勤用眼,勤用耳,勤用嘴,勤用手,勤用脑。在我看来,这里最最重要的是要尽快攻下听说关。必须尽早学会张嘴说话。什么时候能做到“言论自由”了,学习英语的大门也就敞开了。

  要解决听说入门,先要练语音,其次要结合基本语法,基本词形变化,口头反复操练基本句型。初学时,练的当然是简单的套话,但万丈高楼也就从此而起,不能眼高手低。普通成人初学者往往会说的不想说,因为觉得太简单幼稚。想说的又不敢说,因为怕犯错误让人看笑话。结果是一学就会,一听就懂,一过就忘,一说就错。成人的丰富思想,反而成了心理障碍。学习效果反而不如一些无所顾忌的孩子。记得我二十几岁大学刚毕业时曾教过一批准备出国的优秀中年科学工作者,其中一位就是现在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教授。当时我就说服他们跟我这个毛头小伙子一起咿呀学英语,讲“Little Tom”之类的小故事,天天一起操练一些最简单不过的东西。但一年半强化训练的结果表明,这种基本训练即使对这些尖端科学的中年学者也是有效的。

  所谓听说能力,在入门阶段,实际上离不了模仿。为此,朗读、背诵、复述都是必需的。我至今仍相信熟读唐诗三百首那句老话。东西背多了,迟早会消化,成为自己的东西。我还认为,在入门阶段,所谓听说的能力,首先就是听懂别人问题以及向别人提问题的能力。任何事物,能学会以不同问句形式(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反意疑问句、选择疑问句等),以不同人称,不同时态、语态,问清时间、地点、经过、原因、后果等等,并能流利作答,将是入门阶段了不起的成就。当然练习问答,最好有人对练。实际上,听说能力培养的前提是一个人要有交流思想的愿望和兴趣。性格过分内向,平时就沉默寡言,一天下来,连本国语也难得说几句的人,听说关要顺利过去肯定十分困难。听说训练,当然要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先从日常生活开始,逐步扩大题材。这就涉及到多听多读的问题,因为吸收语言的途径无非靠眼睛看和靠耳朵听两条。现在学习英语条件好了,练习听,不论软件或硬件都有现成的。但据我平时观察,不少学生听得不够,也听得不精。五十年代时英语教师中常常提“精”和“泛”的关系,认为两者应有机结合,不能偏废。我至今仍然认为这是一条真理。我主张学生应该有计划地精听一些东西。一周准备一小时左右的材料,每周的材料反复听它七八次,听到当年我儿子听“地道战”那种程度。即使做不到倒背如流,起码也要做到听来毫无困难。如此坚持四年,肚子里有这么二百小时左右的地道英语垫底,听的困难就该解决了。不仅听,这些呼之欲出的熟悉的声音,肯定也会为说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听说能力要想提高自然还必须和阅读结合起来。读的东西多了,词汇量大了,语言现象熟悉了,听力也会受益。实际上,阅读不入门,听说也难入门。所谓入门,简单说,我认为就是要开始大量阅读,读出味道来,养成习惯。读多少才算大量阅读呢?入门阶段是否可以定它一个50-100本的指标?我大学刚毕业时,因为学生时代政治运动,社会工作太多,加上起点太低(从ABC学起),所以基础太差,恐怕比不上今天刚入学的优等生。后来逼得没办法,只好下苦功,利用工作之余苦读。记得当时每周要上课18-24小时,每天还要下班辅导几小时,集体备课几小时,社会活动,政治活动几小时……,基本上不到晚上10点没有时间看书。就这样我几乎每天攻读到半夜一二点,星期日也基本上都背一个书包,带几个馒头,在紫竹园读一整天。甚至有时进城购物,也一路看书。走到城里,买东西来不及了,但书已看完了一半,又欣欣然空手看着书回校。一年多下来,就这样利用当时工余的可怜巴巴的一点时间,读完了一万四五千页书。事后发现,就这点书成了我英语学习的一个转折点。我并不希望年青人机械模仿,今天有人再捧着书边读边在路上走,也太危险。我只想说明阅读的作用非同小可。读些什么呢?学生们常常问。我的意见是不妨随心所欲。爱看爱情故事,就从爱情故事入手,爱读侦探小说,也不妨先看侦探小说。总之,根据个人兴趣、需要、条件决定,听其自然。因为开始时,最要紧的是要培养兴趣,养成习惯。以后读到一定程度,人们自然会有扩大范围的要求和能力。不过,从配合听说训练考虑,不妨先读些当代的小说;尤其是多读些剧本和电影脚本。因为这些书里活的语言多,学了就能用。当年我有段时间里专门读Shaw, James, Barry和Galsworthy等人的全集,就觉得对自己的口语很有帮助。总之,我不赞成过早结合理工科或其它的专业。我相信,专业英语如没有一般英语的雄厚基础,很难真正学通。当然,从长远看,读的材料也不能过偏。兴趣要广泛些。和饮食一样,挑食不好。阅读材料的难易程度一定要合适。满篇生词,阅读时大部时间在查词典,一小时只看两三页,读起来就索然无味了。也失去了大量阅读的本意。所以材料中生词难点不能过多,不能达到语言学家所说的“frustration level”(使学生感到沮丧的程度)。一种合适的材料,读起来应该津津有味,爱不释手。为此,一小时七八页恐怕是起码的速度。总之,一开始材料不怕容易。只有容易,才能大量;而只有大量,才能入门。要不要查词典?开始时能不查就不查,能猜就猜。要不要记笔记?如是自己的书,精彩的地方做个记号也好,以后有空可以再重点翻翻,加深印象。但犯不着记太多笔记。记多了,花时间太多,也影响连贯阅读,而且成了一本词典,反而用处不大。这样泛泛读会有收获吗?肯定会有。这种收获也许不能具体计量,但它一定会成为你学习语言的丰富源泉。阅读入门以后,当然还要不断提高。记得北外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提出过学生要过简易读物关,简易原著关(比如中文的英译本)和一般原著关三关,我觉得这一条今天也仍然站得住。

  大量阅读的关键是要解决词汇量太少这个拦路虎。这就成了美国小说里的“第22条军规”。要大量阅读必须有大量词汇,要有大量词汇又必须大量阅读。鸡和蛋,谁先谁后,很难说清。也许这就是两种东西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意思。在实际操作中,我认为特别需要记住的一点是,要扩大词汇,首先要学会区别对待“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也就是说不能满足于在教师指导下一个词一个词细细抠,而应该大量接触。对这大量的新词,可以只求辨认,不求甚解。只有降低掌握这些词汇的要求,才能在短期内扩大数量。反过来,也只有扩大了这些词汇,阅读中才不至于寸步难行。以后阅读大量开展了,大量的“消极词汇”就会“积极”起来,原来的“点头之交”就会成为你的“亲密战友”。

  为了扩大词汇,还要学会联想,学会比较,学会举一反三。一个词的词形、发音、词义、用法都会有一些有趣的特点,能帮助我们记忆和掌握。见到一个词不妨同时想想它的同义词、反义词、派生词。在英美中学里有一门拉丁文课,据说对掌握构词法极有帮助。我们没有这门课,但同样应该重视构词法,以扩大我们的词汇。

  扩大词汇能不能通过背词典的办法?我知道有不少人下过这种功夫,我本人就是一个(我曾经背过一本小词典,每天背一页,撕一页)。但回头来看,除非有特殊情况,比如在敌人牢里的革命者或当年上山下乡的知青,一般不必出此下策。因为词典收集的词不分轻重缓急,没有上下文,不利于多快好省地学习掌握。通过大量阅读来扩大词汇要容易得多。不过,在特定时期,为一个明确目标,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一些词汇突击,还是可取的。记得我在大学一年级学完以后,利用一个暑假强记了三千多常用词,到了第二年,学习就显得十分主动,阅读起来也大大减少了困难。后来年级举行写作比赛,居然得了第一,使我当时受宠若惊,从此也进一步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突击单词当然要一批一批来,恰到好处,而且一定要和阅读结合起来,不然死记硬背的东西很难在记忆中持久,也不可能学活。

  以上我谈的主要都是入门阶段的一些问题。英语学习进入高级阶段以后,当然还有很多挑战。比如写作问题将日益突出。翻译能力的培训也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技能之外,知识又成为永无止境的探求的目标。一个学外语的人最终必然还会涉及文、史、哲、政治、经济、法律等领域。要真正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终不能停留在语音语法词汇上。总还有整个文化素质的问题、人文修养的问题、理想的问题和气节的问题。不过这一些都不是本文的题目了。
[align=justif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4 00:31:29 | 显示全部楼层
英语专家胡壮麟谈英语学习方法



   
* 我认为学好英语在一般情况下可用如下规则描述:“动因+兴趣“---决心---持之以恒----见效。

  *
既要珍惜课堂教学和老师指导的学习机会,也要抓住“习得”英语的机会,后者指学会自己主动听广播听录音,看电视看录像,读书报读小说,与操英语者用口语和书面语交流。

  *
模仿英美人的语音语调,但不必一味追求洋腔洋调,重点应放在发音正确,吐字清楚,表达自然。大胆张口,有时不免背诵,以至自说自话。

  *
阅读时对那些不影响全句全篇大意的新词,多查词典,了解其意义和用法。

  *
做任何事都要掌握其规律,学英语也一样,因此,看一两部浅易的语法书何乐而不为?
  

 
转自:《英语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4 00:33:05 | 显示全部楼层
英语专家胡文仲谈如何学习英语

  学习英语无捷径。要想学好英语只有大量实践,多听多读,多说,多写。不要被子商业广告所误导。

  对于初中级英语学习者我特别推荐英语简易读物,读的材料要浅易,故事性要强,读的速度尽可能快一些,读的越多越好。这是学好英语屡试不爽的一个好办法。

  说英语一不要怕犯错误,二不要怕别人笑话。要争取一切机会讲英语,和外国人讲,和同学讲,和同事讲,实在没办法的时候和自己讲。例如,可以把自己想说的话录下来,然后再放出来自己听。

  要多用词典,多用英语词典。如果读词典读的津津有味,就说明学英语已经上路了。

  英语具有较好的基础以后,通读(注意不是略读或跳读)一本浅易的英语语法书会使你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转自:《英语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4 00:34:47 | 显示全部楼层
英语专家何其莘谈英语学习方法


  *
用英文思维是许多英语学习者都希望达到的一种境界,因为这是用英语流畅地表达思想的基础。对于一个生活在非英语环境中的中国学生来说,要做到部分或全部用英文来思考确有很大难度,但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及。从自己学习英语的经历中,我体会到坚持大量阅读是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
首先要选好难易程度适中的原文书籍:一般以每页(大32开)不超过八个生词为宜。其次是阅读方法:要像读中文小说那样快速浏览,不默读,不查字典,更不通过翻译来理解原文的意思。遇见不认识的生词,要根据上下文来推测。第三是要坚持天天都读,而且要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完成的阅读任务。只要坚持下去,几个月,半年之后,肯定会看到成效。
 
  

转自:《英语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4 00:35:39 | 显示全部楼层
英语专家张中载谈英语学习方法


  *
学语言光听不说,光读不写,是学不好的。现在,有不少学生只知戴着耳机听英语,埋头读英语书,却不开口朗读,背诵名篇,名段,不开口练着说英语,也不动手做笔头练习,写英语文章。只有语言的“输入”(通过听,读吸收语言),却无语言的“输出”(通过口头和笔头表达思想,应用学到的语言),是学不好语言的。

  *
学语言同学文化分不开。通过语言学英语国家的文化,通过文化学语言要听读题材广泛的书籍和文章(历史,文学,传记,科技,经济,政治,军事等),在提高语言水平的同时增长各种知识,并学到另一种文化的精华。
 
  
 
转自:《英语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4 00:36:56 | 显示全部楼层
英语专家刘承沛谈英语学习方法


  *
学英语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接触了多少英语和什么样的英语。阅读的语言材料最容易得到,因此我们应该多读书,读各种有用的书,好书。

  *
朗读和听写是学外语最有效的训练方法,基础阶段必须坚持。千万不能因为现行各种英语测试不考这两项而放弃。

  *
不要小看世界名著的英文简写本。基础阶段读它三,四十本才会体会到学英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
及早学会用英-英词典。这是因为英汉词典多半不解释词义,只给对等词,而两种语言的词汇并不是可以完全对等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4 00:38:44 | 显示全部楼层
英语专家危东亚谈英语学习方法


   *
学习英语,就是要学习英语特有的表达方式。吕叔湘先生说过,英语是英语,汉语是汉语。这个提法相当尖锐,意思是告诫中国学生,要分清英语与汉语的表达方式,不要把二者混同起来。林语堂先生也一再强调过英文的表现法,并饶有风趣的说,在英文里只有“花闻香”,没有“花香”。

  *
改革开放以来,学习英语的人越来越多,学习的客观条件也在不断改善。但是,学习的人在主观上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不够自觉注意英语特有的表达方式,结果自己所掌握的英语质量不高,或可说毛病不少。

  *
大家都说要学“地道”的英语。所谓地道英语就是英语特有的表达方式。从这个角度看来,地道英语并不是什么玄远的东西,在我们日常接触的英语里就有,在许多课文里就有,在不少录音里就有,就等我们去发现,去学习。

  *
然而,要发现和学到地道英语,也就是英语特有的表达方式,不是一下就做得到的。首先,要学会分辨什么是英语特有的表达方式。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英语作为一门外国语,其中必然有许多难点和特点。这些难点和特点理应受到重视,但是说来奇怪,中国学生往往忽略过去,不予重视。

  *
这个现象主要是由于缺乏正确指导。正确指导可以来自两方面:一是教师,二是参考书籍。对广大自学英语的人来说,借助参考书籍尤其重要。参考书籍,如词典、语法书、用法书以及讲作文修辞的书,都会告诉我们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应当注意什么。我们如果把从参考书籍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听说读写实践中去,常作英汉对比,日积月累,最终就不但能辨别出而且能掌握住英语特有的表达方式。

 
  


转自:《英语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4 00:40:07 | 显示全部楼层
英语专家高厚坤谈英语学习方法




度,语法简明扼要,辨析饶有情趣。对英语学习者来说,其实用性已超出了林语堂的枕中秘。你不妨取其一二当作读物,读到不忍释卷。,甚至须臾不可离,那么语言也就学到手了。其中“柯林斯”最浅近,“牛津”、“朗文”有双解本。


  * 一般人查词典为了弄懂词的意义,而有些人却把字典当作有趣、消闲的读物。据多位作者所述,钱钟书先生就是这样一位读者。他把重的拿不动的大辞典挨着字母逐条细读;他在漫长的旅途上手捧一本别人认为“索然寡味”的英文字典,怡然自得的读了一个月;他在去英国的轮船上以约翰逊博士的《英文词典》伴随,深得其中的乐趣,自称趣味之深,有不足外人道者。我想如果我们有这种精神钻研一本英文词典,我们在许多方面都会有很大的长进。

  * 林语堂曾眷恋《简明牛津辞典》和《袖珍牛津辞典》,称之为“枕中秘”。他认为这两本词典对词的取舍是根据读者的需要,同时又把词当做活的材料,举出实例,十分有用。其实,随着辞典编撰学的发展,几十年来好的英文词典层出不穷,尤以供母语为非英语的读者用的学习词典(learner ’s dictionary)不断出现为最。例如《牛津高级现代英语词典》、《朗文当代英语词典》、《钱伯斯大众英语学习词典》、《柯林斯精选英语词典》等等---释义深入浅出(“朗文”释义所用词汇约2000
个),例证精当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4 00:41:05 | 显示全部楼层
英语专家熊德倪谈英语学习方法


  *
学习英语(或任何一门外语)没有任何捷径可徒,老想找捷径的人是永远学不好的,要想学好必须定下心来打一场持久战。

  *
不要忙于“对口”(学专业英语)。如果基础没有打好,甚至英语还没有入门想学好专业英语是绝对不可能的。

  *
我总喜欢把学习英语比作一场围攻战。被围攻的是你脑子里的母语,攻打这个堡垒的是英语大军。你指挥军队攻破一道又一道防线,直至拿下你头脑中这个顽强堡垒---母语。

  *
学英语每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方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每个人都必须要有大量的实践,都必须在听说读写方面下苦功夫。

  *
要从阅读中学到好的,地道的英语,我们不防读细一点甚至对好的句子、段落加以背诵。但阅读不应该只限于写一些漂亮句子,更重要的是得到知识,不仅是专业知识,而且是广泛的人文知识,这是学好英语的关键所在。

  *
50年代初我提出要“read for information.”因为当时材料少得可怜。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广阔的阅读天地,因此我提出要“read for pleasure.”当你达到这个境界,你会发现你的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再也不会为“如何学好英语”这个问题而苦恼。





转自:《英语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6 18:29 , Processed in 0.185941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